楊悅藝 楊德興
摘 要:在新時期我國的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之下,學生的思想和心理變得越來越復雜,大學生的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本文簡要介紹了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必要性,從當前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不足出發,提出兩者結合的有效途徑,希望可以為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思政課程 大學生 心理健康 教育方式 結合路徑
在素質教育發展的新時期,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當代大學生的思想以及生活態度和理念會出現較大的波動和變化,其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也會承受來自家庭、學業、就業、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壓力。[1]上述的這些壓力問題,可能導致學生在思想品格、心理健康上出現問題,成為阻礙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對此,新時期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需要在形式上做出相應的改變。在與學生的溝通工作中,應用心理學的相關內容,可以朝著人性化、科學化的工作方向轉變,多考慮大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情緒上的變化,可以有針對性地處理學生在學習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將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這對學校工作的開展、學生未來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概述
(1)思政教育。大學生思政教育,從目的上看是從國家和社會的實際需要出發,引導學生在大學時期形成正面的價值觀念。從內容上看,思政教育包含道德法治教育,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經驗教育,基本國情和形勢與政策教育等多方面內容。從功能上看,思政教育具有意識形態功能和非意識形態功能。各高校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務,是通過課堂上的教學和講解來向學生傳達積極的思政觀念。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育的內容主要是書本上的思政教育內容。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輸送思政相關的知識。思政教育知識主要的內容包括職業方面的道德、法律知識,其他相關的政治、經濟內容等。針對高校學生展開的思政教育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未來的發展和就業的過程中,可以擁有較好的發展前景,有越來越多的工作機會。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對未來人生發展的一些合理想法;在教育的潛移默化作用中,逐漸形成積極性的人生觀、價值觀。[2]
(2)心理健康教育。學術界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定義存在爭議。目前主要的觀點共有四種,分別是活動論、過程論、系統論和功能論。[3]本文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是從“活動論”的觀點出發的,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心理狀態產生積極影響,讓學生在人生的關鍵時期能夠實現文化素質與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
二、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在快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社會大眾以及研究者對于社會變化的認識,都是將社會的發展變化看作呈現指數級變化的過程。當前階段社會發展速度如此之快,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現階段信息傳播的速度、效率都有著快速的增長。在此過程中,信息的快速傳播在給社會提供各種便利的服務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和風險。獲取信息的過程呈現出多元化、快捷性、混雜性的特點。高校學生在接受這些信息的過程中,其原有的思想觀念會受到較大程度的沖擊,其價值觀念會受到深遠的影響。
大學階段的學生在社會情感、意識變化方面是非常活躍的。大學生群體在接受互聯網傳播的信息過程中受到的沖擊最大。當前階段,國內有越來越多的高校逐漸認識到了少部分大學生存在較為嚴重的道德缺失問題。大學生群體中,有一部分人以自我為中心,在團體意識、責任意識上有待強化,對于精神上的需求并不重視,而是更傾向于追求物質享受。[4-5]還有部分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影響到正常的學習、生活,甚至還可能威脅到學生的生命健康安全。這些大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促使高校在教育工作中,不僅要做好教學工作,還要正確認識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斷進行積極的研究,將如何進行大學生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作為重要的工作目標,幫助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道德規范,在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方面得到積極的引導。在新的發展時期,高校應積極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積極學習如何在新的發展環境下,推行思政教育工作,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為社會輸送越來越多的高素質人才。
三、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不足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高校教學工作的壓力較大,部分學校并未給學生配備專業的心理疏導工作人員,導致教師和輔導員承擔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高校通常情況下會為多個班級甚至多個專業配備同一名輔導員。這就導致輔導員在工作中的壓力大大增加。高校輔導員的工作任務除了處理各項管理事務之外,還要負責監督學生日常的起居和考勤情況,近年來依照國家對高校輔導員的工作要求,又增加了心理輔導和咨詢的工作內容。在長期的較大工作壓力之下,高校教育工作者難免在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出現疏漏,降低了教育工作的效率。新的發展時期,高校大學生的生活環境以及接觸到的新鮮事物,都與過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個性化差異不斷被強化,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這些背景都給高校開展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增加了難度。[6]教師經常會在工作中遇到新的挑戰,不能充分發揮其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優勢。目前部分高校的教師或輔導員,自身的綜合素質不足,在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上欠缺足夠的工作能力,并未系統地學習過大學生心理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相關知識,在實際的疏導工作中缺少專業的方法,這就會導致教育工作的效果并不理想。此外,還有教育內容上,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不平等,教育手段上容易混淆學生的思政問題與心理健康問題等問題。[7]
四、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舉措
(一)推動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上的結合
(1)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加強價值觀的引導。教師在工作中應加強價值觀引導意識。教師以身作則積極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課下的交流互動中,都要注重引導。在加強價值觀引導的教育形式上,可以采用情景教育模式、案例教育模式等符合大學生心理特點的教育形式,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接納正能量。
(2)發展交叉課題的研究。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從學科范疇和文化背景上看,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教育學科。推動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上的結合,教師和輔導員應從兩個學科的目的、原則、理論淵源上展開研究,讓兩個學科在大學生的教育中達成目標上的一致性。
(二)推動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上的結合
(1)建立“教師—輔導員—家長”協同幫教體系。學校教師和輔導員的職能不同,內部層次變化明顯。為了將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結合,學校教師和輔導員要從主動性、雙向性、動態性方面,對自身的能力提出要求。主動性指的就是高校教育人員應在平時的工作過程中,主動發現學生已經出現或是出現征兆的心理問題,在提前明確問題的情況下,有利于及時調整心理疏導的工作方法,靈活運用心理疏導的技巧,積極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雙向性指的是在心理疏導的過程中,建立具有雙向性的互動體驗。提升心理疏導中的互動,其實也就是增加心理疏導過程中信息的交流與傳遞。在信息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將真實的心理感受反饋給教師,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更為親密,調動學生在接受心理疏導中的主動性。動態性指的是要將心理疏導看作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隨著學生心理狀態的變化,心理疏導工作的目的、方法、技巧、策略都將發生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在工作中,用變化的眼光看待問題,針對實際狀況應用合適的方式方法,提升思政教育與心理教育的工作效率。而家長方面要主動配合學校工作,多了解孩子心中所想。因為大學生離家時間較長,部分家長疏于與孩子的交流,不能及時了解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在“教師—輔導員—家長”協同幫教體系的幫助下,家長能及時與孩子和教師溝通,引導學生解決心理層面、思想層面、價值觀層面、道德層面的問題。
(2)應用“個別教育法”“疏導教育法”等。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應用疏導教育法來促進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構建教育引導模式、心理咨詢模式、沖突緩解模式等不同的模式。教育引導模式是指幫助大學生在當前的社會發展階段中,將關注的重點從發揚自己的個性、獨立性,轉移到自身未來的發展前景以及目標的確立上來。當代大學生只有明確了自身價值,才能將自身的發展放到社會整體的發展變化中來,用自己獨立的眼光來分辨社會發展變化的方向,在社會的發展變化中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優勢。心理咨詢模式則可以幫助學生緩解來自家庭、就業、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壓力。如果學生片面看待遇到的問題,長期以往會形成心理沖突問題,嚴重影響學生未來進入社會后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針對心理沖突問題,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工作的方法上與心理學教學區別開來,主要面向學生來宣傳心理衛生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心理疏導活動,并協助學生找到自己心理上存在的問題,或者為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提供專業的建議。[8-9]
(3)收集“思政—心理”信息。高校教師和輔導員針對不同群體的大學生收集思政和心理健康信息,可以采取多種不同的方法。在信息化的社會環境下,學生一般會在網絡平臺抒發自己的情緒,輔導員可以通過各種社交媒體平臺,來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一定程度的了解。也可以通過當面會談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面談的溝通方式必須在輔導員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溝通關系之后才能得到應有的效果,否則還有可能起到反作用。還可以讓學生填寫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問卷,對學生接受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后的狀態進行整體化的評估??梢越ⅰ八颊睦怼睜顟B檔案,檔案中記錄學生的基本信息、人際關系、學習態度、成長困惑、長短期目標、職業規劃、健康狀況、心理疏導和談話的記錄等。通過現代的檔案管理方法,將檔案信息錄入信息系統中,這樣有利于快速查詢、調出學生的“思政—心理”信息。對學生的“思政—心理”檔案信息必須加強管理,提升工作中的隱私保護意識。
(三)推動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載體上的結合
(1)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為了完成思想政治課程的社會實踐目標,高校應充分利用自身教育學科優勢,面向社會接納更多有利于思政教育的資源,可以與其他的社會機構展開親密的合作,例如與地方企事業單位、社區、農村進行合作,在不同區域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社會實踐基地。[10]為了提升建設實踐基地的工作質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① 實踐基地的建設應具有特色。實踐基地應基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狀況,從經濟、社會、文化等角度出發,發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內容,從而提升社會實踐教育工作對高校學生的影響力。② 實踐基地的建設應具有多樣性。具體工作的開展也不能流于程式化,應體現出獨特的教育理想與信念,建設兼具愛國主義和公民道德教育內容的實踐基地。
(2)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古詩云“潤物細無聲”,高校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的時間較長,良好的校園環境將對學生的思政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情況無形中產生影響。學校可以建設大學生活動中心,并配備完善的后勤設施,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各項校園活動中。高校可以通過各種宣傳載體,助推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11]例如可以充分利用校報、廣播站、圖書館等,認真分析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行為特點,用生動有趣的形式宣傳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針對不同學科專業,可以舉辦專業技能比賽、創業比賽、表演比賽等,讓學生在參與校園活動的過程中,不忘發揮專業技能,培養實踐精神。可以大力發展學生社團文化,讓學生以社團為單位,接受思想教育,培養良好的思想品格和心理
素質。
心理疏導是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方式,疏導原則也是兩種教育工作結合的重要原則。高校可以設置專門的心理疏導室,招聘具備專業資質的心理疏導人員,可以為學生提供個體心理咨詢以及團體心理咨詢,并在疏導的過程中注重思政教育,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價值取向。個體心理咨詢是指來訪者以個體的形式尋求心理咨詢服務,理解并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個體咨詢的形式以一對一為主。大學生通常會在學習、人際關系、情感等方面遇到難題,從而出現較大的心理困擾。個體咨詢的局限性在于需要來訪者主動發現自身的心理問題,前去尋求心理幫助,這時心理咨詢人員往往處于被動地位。[12]所以高校的教師和輔導員平時需要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在溝通中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平等的姿態來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氛圍,對學生進行正面的鼓勵,擺脫簡單說教。這樣在日?;臏贤ㄟ^程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心理上的引導,降低心理問題的發生概率。團體咨詢是一種以團體形式為主的心理咨詢方式,在這種方式中,受訪者將從獨立的個體轉變為群體中的一分子,在團體情境中接受心理幫助和指導。根據來訪者的心理問題,找到與其相似的學生組成課題小組,這樣既可以減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量,也可以讓學生在團體的溝通氛圍中產生歸屬感,消除學生的不安和抵觸心理。群體成員之間相互溝通,有利于提升心理疏導的工作效率。
五、結語
結合以上的分析內容可知,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對學生良好品格的塑造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將對其未來的發展和生活產生直接且深遠的影響。為此,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認清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從時代性原則、主體性原則、求實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和疏導原則開始,推進兩項教育工作內容、手段和載體的融合,既可以在教育中引入交叉課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又可以為學生建立思政與心理健康檔案,開拓學校的教師和輔導員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渠道。在疏導教育、多元化教育下,學生對思政和心理健康有更深刻的認識。在新技術支持下通過網絡渠道發展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中,真正達到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 苗祥波. 融入思政課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分析[J]. 繼續教育研究,2021(10):87-89.
[2] 唐夢瑤.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課程思政的路徑探究[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6):90-91.
[3] 李文波,王麗娟,劉瑩莎.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 大眾文藝,2021(21):138-139.
[4] 王余娟,柳長興.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建設[J]. 西部素質教育,2021(18):28-30.
[5] 孫霞. “課程思政”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的優勢分析與有益探索[J]. 西部素質教育,2021(6):110-111.
[6] 梁秀娟,田井秀. “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改革與探索——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例[J]. 公關世界,2021(22):42-43.
[7] 彭海林,舒婷. 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探索[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10):133-134.
[8] 李慧靜,巴文娟. 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育心與育德相結合模式探討[J]. 現代職業教育,2021(38):138-139.
[9] 孫耀勝,瞿弋涵.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路徑探析[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21(3):75-77.
[10] 馬凱. 思政教育視閾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探析[J]. 南北橋,2021(2):20-21.
[11] 崔映斌,楊容. 突發事件下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政協同教育研究[J]. 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29-31.
[12] 陳華. 醫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可行性研究——以泉州醫學高等??茖W校為例[J].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1(3):109-113.
基金項目:2016年度江蘇省農業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立項重點課題“農業高職院校二級院系學生工作規范與評價體系研究”(JSNZJ201609)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