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嫚
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背景下,農村寄宿制學校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學校,事關全局發展,就目前而言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公益組織是獨立于政府部門及營利性機構之外,致力于滿足社會公共需求及提供社會公共服務,具備合法性的社會組織團體。公益組織作為一種社會力量參與到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發展過程中,雖然歷年來取得了不少成績,但是仍遭遇不少困境。公益組織可以彌補政府在農村寄宿制學校中作用發揮的偏差,深入分析公益組織在參與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中的問題,基于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對提升公益組織在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中作用發揮的有效性以及促進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保障教育公平具有重大意義。
一、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寄宿制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2014年,公益組織歌路營對農村寄宿學校的學生做了一項調查,形成了《中國農村住校生調查報告》,該報告顯示,農村寄宿學生中有近60%是留守兒童,有47.3%的學生常有負面情緒困擾,63.8%的學生有孤獨感,寄宿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需要引起足夠重視。農村學生到了可以讀寄宿的年紀,家長就會外出,學生便成了留守寄宿學生。留守寄宿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放假之后就和祖父母或其他親人生活在一起,父母對其生活和學習參與得很少。據調查,農村寄宿制學生大都面臨著孤獨、不安、厭學等情緒。農村寄宿制學校較少配有心理健康教師和生活教師,任課教師由于專業性原因和時間問題很難對農村寄宿制學生給予心理上的疏導,因此輟學、打架斗毆、逃課等不良行為在農村寄宿制學生群體中非常常見。如果這類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會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時也會加大學校的管理難度,影響學校的整體發展。
(二)基礎設施配備不齊全
在農村,由于年輕父母大多外出打工,絕大多數學生都有寄宿需求。但是,農村寄宿制學校無論是教學環境還是生活環境都相對較差。這些學校基本的生活學習設施都是勉強維持。其中,有些學校的教學樓大部分是翻修過的舊樓,宿舍也是20個人一間的大宿舍,宿舍也很少配備基本的生活設施。除此之外,農村寄宿制學校更缺乏運動設施、圖書館、多媒體等設施,學生在漫天黃土和灰塵里上體育課,學校里唯一的錄音機供應所有需要聲音的課程,出現這些問題或這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根源就是資金的缺乏以及資金使用的低效率。由于國家對基礎教育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城鎮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沒有充足的資金來源,基礎設施建設仍然停滯不前。農村寄宿制學校對資金的利用效率低,沒有將資金用于學生更為需要的基礎設施上,很多生活環境沒有得到解決的寄宿制學校興修實驗室只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而大部分農村寄宿制學生的生活極為單調,他們沒有讀書、運動的習慣,學校無法給予他們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三)師資缺乏,缺乏專業型教師
農村寄宿制學校教師大多是無編制的代課教師和實習教師,在校的教師留不住,向城鎮地區流動的趨勢明顯,同時也很難吸引年輕教師,在校的很多教師大都沒有接受過正規師范教育和系統的培訓,教師的流動性很大。農村寄宿制學校教師不僅從數量上無法保證,教師的專業性也無法給予支持。農村寄宿制學校師資缺乏還集中體現在學校音體美教師的缺乏上,尤其是心理健康教師和生活教師的缺乏,音體美教師大都由其他科任教師兼任,心理健康教師的工作大都由班主任代理。農村寄宿制學校相較于其他學校,增加了對學生衣食住行的生活管理功能,而傳統的學校教師編制中并沒有對應的生活教師編制,生活教師大都聘請的是學校教師的親屬或者其他需要工作的社會人士。寄宿制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時期,生活上和心理上正是需要引導的階段,但由于學校師資的缺乏導致學生學習和生活的質量從根本上無法給予保障,正常的健康成長也成了難事。
二、公益組織在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中的作用發揮分析
(一)在農村寄宿制學校中發揮育人功能
相關研究表示,學業支持力度弱、情感焦慮難排解、人際關系困惑多、生活無依、缺乏照料成為制約農村寄宿制群體兒童健康發展的主要問題。公益組織在參與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過程中,關注到大部分寄宿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家長的關注和家庭的關愛,因此,學校除了培養寄宿生的獨立生活能力外,還應關注寄宿生孤獨等心理健康問題。例如,公益組織在參與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過程中對改善農村寄宿學生的心理健康投入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寄宿學生新一千零一夜故事”“寄宿學生定期心理健康咨詢”等項目都對農村寄宿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給予了特殊的關注。同時公益組織注重開闊寄宿學生的眼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如“陽關書吧”項目為農村寄宿學生打造了良好的閱讀氛圍,讓農村寄宿學生在寄宿條件下也有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
一直以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始終存在。公益組織往往會參與到新建農村寄宿制學校欠缺的基礎設施、翻新陳舊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同時學校新教學樓、新宿舍、新沐浴設備、讀書吧的建設也都離不開公益組織的貢獻。很多政府部門無法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發展特點給予適當的資源配置,比如政府部門會要求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信息化教室,但一些農村寄宿制學校連基本的學生宿舍的條件都沒有改善,信息化教師的建設價值顯然不高。此時,公益組織就政府在資源配置中出現的偏差進行調節,如近年來鄲城縣下大力氣建設縣社會福利中心,還相繼在鄉村建成20個“兒童之家”,匯集社會多方力量為農村留守兒童和遭遇困境兒童撐起了一片藍天。由此可以看出,公益組織在對農村寄宿制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和社會的聯系
公益組織在參與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過程中,吸引一些社會人士和社會資金參與到學校建設中,更多的社會力量了解我國農村地區寄宿制學校發展的現狀,讓更有效的社會力量參與到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發展過程中。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很多公益組織將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實際情況發到網上,呼吁更多的公益組織和公益人士參與到幫助農村寄宿制學校這一公益事業中。隨著更多的公益組織的參與,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教師和學生接觸到了各種社會力量,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和社會的聯系。78D048D2-BFC8-40A9-87E6-44A62ED526B9
三、公益組織參與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遇到的困境
(一)公益組織自身體制機制不完善,能力發揮有限
我國公益組織成形時間晚,相關的立法制度不充分,總體規模較小,發展不完善,大部分的公益組織在成立之始就缺乏完善的體制建設和管理規范的建設,在公益組織正式運行中缺乏專業的人員對公益組織發展的有效管理,公益組織的成員大都是由志同道合、有公益想法的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組成。本文所涉及的公益組織主要指有志于促進鄉村教育發展、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狀況的人員組成的組織。就其成員的專業性而言,大多數僅是懷著“做公益”“做慈善”的想法參與到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發展過程中,真正具有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的成員較少,公益組織在促進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發展過程中,寄宿制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專業發展等專業性較強的問題難以發揮作用。公益組織大都是自發形成的,其資金的主要來源是依靠社會集資和捐贈,來源單一,具有不穩定性。在促進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過程中,很難顧及全局,具體工作也難以深入推進。
(二)社會支持力度不夠,發展勁頭不足
公益組織的人員主要來源于社會,由于公益組織具有公益性、福利性,其宗旨是服務和奉獻,無法給工作人員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保障,因此,有志于加入公益組織、服務于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的社會人士并不多。公益組織的工作大都是成員的兼職工作,在參與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過程無法提供專業的、全天候的人才。公益組織的經費是由社會集資和社會捐贈而來,主要來源于關注企業外部效應的大企業,中小型企業對公益組織的捐資較少,即使公益組織大都在門戶網站上開設集資通道,出于主動意愿集資捐贈的依然較少。現實情況是公益組織需要主動尋求社會力量的幫助,社會對公益組織的整體支持不足,公益組織無法獲得充足的人員和資金,在參與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過程中勁頭明顯不足。
(三)公益組織與政府之間缺乏有效溝通互動
公益組織在參與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過程中與政府缺乏有效的溝通互動,導致在參與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過程中出現無法順利開展工作的情況。從政府一方看,我國缺乏對公益組織進行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以及較為完善的制度政策,政府在對公益組織進行管理時,沒有權威的文件和標準進行衡量,總會過多地干涉公益組織。從公益組織一方看,會受到雙重政府的管理,他們也將政府視為管理者而不是合作者,在其參與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的過程中,較少尋求政府的幫助,在一些具體事項上也沒有向政府咨詢。政府和公益組織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使公益組織在農村寄宿制學校中發揮作用時受到阻礙和牽制。
四、公益組織參與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完善機制體系,提升自身在農村寄宿制學校發揮作用的能力
公益組織在成立之初應就組織結構、體制機制、相關制度做出清晰的規定,并在參與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發展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完善自身體制機制建設。完善的體制機制能保證公益組織發展的有序性,使其在運行的過程中有章可循。公益組織還應注重管理制度的完善,在參與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過程中應就人員管理、經費管理、項目管理等做出明確的規定。具有良好運行機制的公益組織能保證在參與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中有完備的項目和計劃,有助于有效性作用的發揮。同時運行良好的公益組織能更有效地吸納社會資金和人員,會有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其中,而儲備更多的人才和資金能有效提升公益組織在農村寄宿制學校中發揮的作用。
(二)吸納更多的社會力量,提升自身在農村寄宿制學校發揮作用的有效性
公益組織在完善自身體制機制、健全管理制度的基礎上,應就目前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的特點開設一些切實有效的項目,有吸引力的項目會吸納優秀的社會人士和充足的社會資金。同時公益組織應就其服務目標和具體項目加大宣傳力度,讓社會明晰公益組織項目的意義及其對促進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的有效作用,讓社會成員尤其是有能力的社會成員做出應有貢獻。公益組織還應積極主動尋求有志于促進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的仁人志士和組織,從而吸納更多優質的社會力量參與到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發展過程中。
(三)公益組織與政府形成雙向的良性互動,承擔起各自的責任
政府在與公益組織進行溝通時,應主要扮演服務者、合作者的角色。政府應對公益組織在農村寄宿制學校中發揮的作用做出宏觀層面的指導,制定相應的指導政策和規范措施。在參與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過程中,自主權應真正回歸到公益組織。公益組織不應只將政府視為管理者,應將其視為合作者,在參與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過程中應積極尋求政府部門的幫助,兩者應就參與農村寄宿制學校中的具體事宜進行溝通商定,以免造成重復勞動和利益沖突。上海浦東新區“嘗試建立政府、市場、社會、學校和公民個人共同參與的教育公共治理格局”為公益組織參與教育公共治理提供政策支持,也為其他地區教育公共治理的積極探索和實踐提供了借鑒。公益組織在參與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過程中應和政府形成良性互動,承擔起各自應承擔的責任。
由此可見,公益組織作為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發展是必要的,分析公益組織在參與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中面臨的困境,并就此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具有現實意義。公益組織應同社會、政府形成良好的伙伴關系,協同解決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面臨的問題,共同促進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發展,這將有助于提升農村義務教育均衡化水平。但目前,公益組織在參與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著潛在的問題與困難,探尋有效的解決措施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78D048D2-BFC8-40A9-87E6-44A62ED526B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