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小波
教育評價最早由美國教育家泰勒提出。教育評價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對教育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的問題,為落實大會精神,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方案中非常重要的一項任務是改革學生評價,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該表述在黨的教育方針中同樣有體現。近些年來,隨著升學壓力的增加,學生智力水平的發展占據了教育評價過高的比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收到較大限制,且學生心理問題日益明顯。為及時調整教育評價的方向,常州市武進區牛塘初中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育、智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五育并舉”評價新體系,打造有生活氣息、生命活力、和諧生態的“三生融合”幸福校園,切實落實“為每一位學生幸福人生奠基”的辦學理念。
一、當前普通中學教育評價存在的問題
(一)評價內容過于單一
普通初中在評價學生時,仍然以學生的學科學習成績為依據,忽視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創新精神、心理素質及情緒、態度、習慣等綜合素質的考查;學校在制定教職工各種類型的評優評先方案、專項績效考核辦法時也側重以學生考試成績為主。
(二)評價標準缺乏個性化
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每個學生都應該有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等多方面智能,并且每個學生只會在一個或兩個智能方面突出,而大多數普通初中的教育評價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忽視了學生個體的差異和個體將來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三)評價手段缺少靈活性
周邊不少小學已開始采取“闖關”等多種評價方法來進行期末考試。而初中階段,評價方法是以考試為主,且結果以分數的形式直接反饋給學生和家長,缺乏相對柔和的質性評價手段。
(四)評價主體偏向教師群體
學生各類榮譽的評定,包括三好學生、品學兼優、積極分子等,基本由班主任老師根據學生平時的表現推選,德育部門簡單參照期末考試成績審核完成,一般都沒有任課老師參與,更沒有形成教師、家長、學生、管理者等多主體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模式。
二、“五育并舉”評價新體系的內涵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五育并舉”的教育思想家,內容包括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等五個方面,這是契合當時時代背景要求的。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及個體發展的需要,在當下學校教育中,“五育并舉”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五個方面。在《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第四項重點任務改善學生評價中,就要求樹立科學成才觀念、完善德育評價、強化體育評價、改進美育評價、加強勞動教育評價,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所以筆者認為,學校作為實施教育評價的主體,有責任、有義務第一時間轉變觀念,將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評價新體系落實到教育教學中,以改善當前基礎教育評價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促進中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三、構建“五育并舉”新評價體系的途徑
構建“五育并舉”新評價體系非一朝一夕之事,是一項中長期的艱巨任務,需要我們長遠打算,合理構建好新體系的架構,并有序融入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從形成“五育并舉”新評價體系的共識體、激發構建“五育并舉”新評價體系的內驅力、定位構建“五育并舉”新評價體系的巧抓手等三個方面依次推進落實。
(一)形成“五育并舉”新評價體系的共識體
制度共識是制度形成的基礎。“五育并舉”新評價體系的共識來源于其利益相關主體,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學校及社會的共同認知,這些共識支撐著“五育并舉”新評價體系的合法性、合規性、合邏輯性。在我校教師中,大多數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還主要是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衡量自己教育教學是否成功;在學生所寫的新年愿望中,有不少學生將明年能考個理想的成績作為自己的最大愿望;在與家長的溝通中,我們也發現不少家長更多的是關注孩子的考試情況。所以基礎教育評價改革的順利推進,首先需要轉變教師、學生、家長的觀念,正確認識基礎教育評價,構建“五育并舉”新評價體系的共識體。
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在開放多元的社會體系中,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成長路徑和成長目標,也就是說學生成長是多元化的,基礎教育評價也要樹立多元化的評價觀。教師、學生和家長觀念的轉變并非一朝一夕的易事,校領導應學習領悟《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文件精神,并經常性在行政會議、全體教職工會議上向教師傳達,慢慢改變教師對基礎教育評價的認識。教師在與家長溝通過程中,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也要慢慢強化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對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性,逐步淡化考試成績這一衡量標準,積極引導教師、學生和家長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多元化的人才觀,以破除功利化的評價制度共識。
(二)激發構建“五育并舉”新評價體系的內驅力
在教師、學生和家長形成共識的基礎上,我們想辦法通過量化方式激發其內驅力,讓“五育并舉”的科學評價方式逐漸落實到教育教學中去。為此,我們優化了《武進區牛塘初級中學教職工專項績效考核發放辦法》《牛塘初中各級各類評優評先辦法》《牛塘初中班主任工作考核辦法》。在對教師考核的內容中,增加了學生品德考核情況、學生體美勞考核情況、學生一學年來的發展情況等方面內容,通過量化的形式來督促教師逐漸轉變育人觀念,科學全面地評價每位學生。在學生方面,我們除了保留三好學生、品學兼優生等榮譽外,特別提升了學生顯著進步獎、學習積極分子等的評定,并依托學校“十好教育”、勞動教育、品格提升工程等,開展“走好路”之星、“吃好飯”之星、“睡好覺”之星等校園十佳之星的評定,還評出了“自強不息”青云少年、“好學儒雅”青云少年、“守望相助”青云少年等,逐漸轉變學生對“好學生”的看法,逐漸內化“五育并舉”新評價體系的內涵。
(三)定位構建“五育并舉”新評價體系的巧抓手
1.品格提升工程引領,完善德育評價
2019年,學校成功申報主題為《指向培養“青云少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養》常州市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以回青云之家:中國節·傳統文化留影計劃;筑青云之夢:世界音·傳統文化唱響計劃;鑄青云之魂:民族魂·傳統禮教傳承計劃;立青云之志:青云志·傳統哲學薪火計劃;哺青云之情:鄉土情·傳統村落保護計劃等五大計劃、十一行動為抓手,突出經典、人物、書法、禮樂、非遺五個領域,形成每個模塊的自我體系,同時模塊之間又相互融合,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整個體系,強化各模塊之間的有機聯系,通過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不斷提升學生品格。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將各行動計劃分解到各年級開展,并確保每位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人人參與到項目中來。并從學生的參與熱情、參與過程能否積極完成自己所分配到的任務,能否與他人合作,能否主動為他人提供幫助,活動結束后能否及時形成總結等方面整體評價學生。同時采取自評、同伴評、老師評等方式,積極促進學生自我品格的提升。我們遵循“三生融合”的理念:遵循生命的獨特、生態的系統、生長的過程的規律,著力培養志存高遠、自強不息、好學儒雅、守望相助的“青云少年”。
2.前瞻性項目為抓手,完善智育評價
《融入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三生課程”體系的實踐研究》是我校為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校內涵發展、踐行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號召而著力研究的項目。該項目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品格提升項目,構建起突出人文性、現實性、實踐性、綜合性的涵蓋三個年級的“三生課程”的目標與內容體系;開發出比較豐富的“三生課程”的活動基地和課程資源;探索出“突出國家課程、普及校本課程、點亮創新課程”的實施途徑與實施方式;建立起過程評價與實績評價相結合的課程評價機制。學校通過制定《牛塘初中教學常規》和《一堂好課的標準》,根據教師教學活動過程和成效,對各課程實施的組織部門和指導教師的工作予以考核評價,納入年度考核系列。建立“三生課程”學生學習評價機制,擬根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根據本課程的目標和內容,制定過程評價與成果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指標,在評價方向上采用起點評價、過程評價、發展評價、整體評價流程,在評價主體上采用學生自我評價、家長成長評價、教師診斷評價、學校綜合評價為一體,充分發揮評價對學生參與“三生課程”的導向作用和激勵功能,完善學生智育評價。
3.融入式全學科美育,改進美育評價
美育,又稱美感教育,即通過培養人們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使我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教師作為美育者,應該學習美學理論,培養自身的美育素養,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滲透美育原則,從而培養學生的美感,提升學生美學素養,陶冶學生的生活情操。在義務教育階段教學過程中美育的目標不僅在于培養藝術才能,還在于培養人的價值觀念、人格境界、精神個性、趣味格調。因此,美育不僅包括藝術教育,還包括其他類型的教育。如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要注意將生活中的情境融入課本的學習之中,這樣既可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之美,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教與學在自然的狀態中進行,教得得法,學得輕松。再如,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為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加對美好生活環境的認識,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做一個善于觀察的人,如蔚藍的天空被霧霾籠罩,是什么原因?因為人類的破壞,是人類大量排放廢氣等。于是學生會產生保護環境的意識,有了低碳生活意識,這種意識就是一種品德,也是一種美育。總之,教育貴在以人為本,發揮各個學科教學的美育功能,是一個長期的逐漸的滲透過程,要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努力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不斷提高學生對美的追求和認識,教師也能整體地、客觀地評價學生美的素養。
4.龍獅武術彰顯特色,強化體育評價
學校自2014年引入中華傳統文化武術項目,采用全校普及與競技、競賽等多層次實施方式,既增強了學生體質,又在集體活動中加強了學生凝聚力。學校武術隊獲常州市團體冠軍,江蘇省錦標賽集體拳、集體刀一等獎,太極、棍術、刀術等單項冠軍。2016年,學校推出地方傳統文化舞龍、舞獅項目,班班一條龍,師生全參與。學校每年體育大會上舉行全校性舞龍比賽,包括男龍和女龍。“犇犇”龍獅隊獲全國舞龍第五名、北獅第一名、南獅第二名等優異成績。在每周的體育課程中,有一節專門用于武術、舞龍、舞獅的學習。學校依托龍獅武術的體育特色,使得學生的體育評價多樣化、特色化,通過武術的一招一式細化對學生武術技能的評價,更好反映學生學習現狀,讓學生找到差距,找到提升的突破口,從而不斷提升武術的實戰能力。通過“八字舞龍”“壽桃”等舞龍技巧標準,將舞龍的10位學生進行捆綁式考核評價,增加了學生的團隊意識。所以在牛塘初中,除了對學生進行常規田徑項目考核評價外,還能很好地通過武術龍獅抓手,強化對學生的體育評價。
5.系列體驗課程設計,加強勞動評價
學校以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為導向,以家務勞動清單化、校園勞動崗位化、服務勞動學分化、創造勞動課程化為基本內容,培養學生的勤勞習慣與運用現代技術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自2019年以來,學校充分利用校內外勞動資源,開設稻趣課程、瓜果課程、烹飪課程、篆刻課程、環境課程等勞動課程,均有較好實效。學校將學生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制定評價標準,建立激勵機制,結合勞動節、元宵節、端午節等組織勞動體驗活動,培養學生勞動品質、勞動技能,及時展示學生勞動成果,并結合競賽等方式,充分讓學生體驗勞動帶來的快樂,認同勞動對自身個體、對他人、對社會的價值,同時設計科學合理的勞動評價表,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以及教師、家長綜合評定的方式對每位參與勞動的學生進行科學全面評價,將學生的考核結果納入每月班級考核,作為班級評優評先的依據之一。學生個人的勞動素養也作為“四好少年”“三好學生”“品學兼優生”等評定的必要品質之一,這些勞動素養評價制度的落實,大大促進了學生正確勞動觀念的養成。2022年,學校還將組織開發“跟著節氣去勞動”特色勞動課程,給予學生更全面的勞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