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威偉
摘要: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智力發展不完善,理解能力較差,所以在培養學生語文思維時,“讀”是非常直接且有效的教育方法。眾所周知,語文教育主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但是語言組織能力、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的培養對于小學低段教學生來說有些困難,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同屬于“讀”的“朗讀”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聽”“說”“讀”能力,并間接提高其他語文能力。此外,新課程改革中對“朗讀教學”以及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有著明確的要求,即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加強朗讀教學,并使朗讀訓練有“法”可循,充分發揮朗讀教學對小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積極作用,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小學低段;朗讀教學;指導朗讀;有效方法
一、語文課堂上重視朗讀訓練非常必要
(一)朗讀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
為了順應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是名家名篇,有著極高的學習價值,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還能提高其思想、道德以及審美水平。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加強對教材的利用,有效地指導學生去朗讀,加強學生對文字以及文章內容的理解,對其語文能力尤其是語言能力的發展有著積極作用。并且,對于農村或者方言地區較重的學生來,有效地朗讀能夠糾正其錯誤的發音,提高其普通話水平,對其以后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積累主要靠直接的語言感受,因為該階段的學生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較弱,很難通過自身獨立的思考了解文章內容,所以朗讀是最直接也是最簡單積累知識的方法。另外,小學時期的學生有著較強的記憶力,所以在該時期加強朗讀教學和朗讀訓練,能夠將多種語言表達方式刻在學生的腦海中。
(二)朗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
語文教學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基本語文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其思想感悟。所以,在小學低段的語文教學中,加強朗讀訓練能夠使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并從中體會到自然美、情感美以及生活細節中的美,在各種美驅使下鍛煉其想象能力,幫助其構建正確的思想和審美觀念。比如,通過朗讀景物描寫,感受作者筆下大自然的美;通過朗讀愛國文章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以及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鑒于朗讀教學對學生語文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發展的重要作用,教師應該重視朗讀教學,提高朗讀教學的有效性。
二、高效地朗讀教學策略
(一)利用通讀的方法初步實現朗讀目標
(1)利用范讀理順課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是一種最簡單也是最基礎的教學方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將書面的文字轉換成標準的語音朗讀。因此,在進行朗讀教學時,教師應該借助拼音為學生講解字的發音,幫助其讀順文章。其次,教師的范讀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學習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要下雨了》時,教師可以在讀到關鍵描寫時加重音調或者壓低聲音,像讀到“陰沉沉”時,教師可以壓低聲音去讀,在讀完課文時詢問學生朗讀的變化。有些小朋友會提出讀“陰沉沉”時聲音比之前要低了,有種即將下雨的感覺。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應該給予其夸贊,激發其朗讀的自信心和興趣,然后讓學生模仿自己的語調一起朗讀以下課文。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范讀能夠幫助學生理清和讀順文章,提高學生朗讀的有效性,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利用范讀的方式指導學生去朗讀課文。
(2)讀好長難句
小學低段的語文教學中長句子并不多,所以教師在進行朗讀教學時應該要求學生讀準課文,不要漏讀和少讀內容。其次,是提醒學生注意標點符號,在朗讀時掌握好停頓和語氣。雖然小學低段的長難句不多,但是有個別文章仍然存在長難句的,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提高閱讀的樂趣。比如,加上音樂,讓學生在音樂的氛圍中去朗讀。教師可以讓學生男女配合讀、小組比賽讀、開火車讀等。變化不同的朗讀形式和方法,提高長難句朗讀的趣味性,降低學生對長難句的抗拒。
(二)利用精讀的方法落實朗讀目標
在通讀的基礎上要對課文進行精讀,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和要表達的感情,并且在精讀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帶領學生了解其中的句式。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還能使其明白句子的基本結構,能夠用為其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做鋪墊。
(1)圖片或視頻式直觀教學
小學低段的學生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維較差,但是對于圖畫、視頻這種直接的具體的事物有著極強的興趣。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圖片或者視頻進行教學,給予學生更加直觀地體驗。比如,在學習《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學生對“井”這一概念可能是模糊的。因為大部分城市學生很難見到水井,就算是農村地區也都普及了自來水,“井”已經不常見了,所以學生對“井”這一事物以及井的功能都是很模糊的。此時,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視頻或者圖片功能為學生展示“井”為學生解釋為什么“吃水不忘挖井人”真正理解課文的內涵。
(2)利用對比方法的理解文本
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指出了學生的能動性對課堂教學的重要作用,所以在進行朗讀教學時教師應該充分激發學生的熱情,使其能夠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就應該避免“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忽略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基礎,那么無論教師講多少內容都是徒勞。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對比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比如遇到一些生僻的漢字,教師可以為學生選擇合適的圖片,幫助其理解漢字的意識;面對無法理解的句子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去對比,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結語:
在小學低段“讀”教學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有著積極作用,為了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為其以后的學習做鋪墊,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將“讀”這一教學環節放在語文教學的首要位置。因為學生在朗讀的同時其聽覺也在發揮著作用,視聽讀的結合能夠加強學生對文章情感的理解,發現語言的美。這對其以后語文素養的形成有著很大的幫助。因此,在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加強“朗讀”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給予學生良好課堂體驗的同時,促進其語文能力的提高,培養其對語文這一學科的喜愛。
參考文獻:
[1]呂孝.小學低段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荷葉圓圓》教學案例[J].華人時刊(校長),2021(06):68-69.
[2]田璐.小學低段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20(30):111-112.
[3]孫源婕.朗讀有法,讀書的孩子最可愛——小學低段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策略探究[J].才智,2020(1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