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強 李如兟 吳明敏 劉永琳 鄧文琴



摘要:目的:探討持續顱內壓監測(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在防治額葉腦挫裂傷致腦中心疝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接收的32例首次頭顱CT檢查顯示雙側額葉腦挫裂傷或者同時合并額葉血腫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滿足入組標準和排除標準;建議使用ICP監測,家屬同意則納入實驗組,給予置入ICP監測,或手術干預后給予置入ICP監測(使用SOPHYSA顱內壓傳感器及腦脊液引流套件,術后給予連續監測顱內壓)。對于因各種原因不同意使用ICP監測的患者列入對照組按照傳統觀念治療; 對比兩組病人ICU住院日、死亡率、(3個月)GOS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定。結果:研究組ICU住院時間以及總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手術前兩組患者ADL評分無差異,手術后研究組評分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隨訪GOS評分發現,術后3個月,研究組預后恢復良好人數占比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對于額葉腦挫裂傷患者,應用持續有創顱內壓監測,能夠及時發現顱內病變加重時ICP變化,及時把握手術時機并進行手術干預,從而減少患者ICU住院日,提高病人好轉率、生存質量,改善預后,減少死亡率。
關鍵詞:持續顱內壓監測;額葉腦挫裂傷;腦中心疝;預后;日常生活能力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09--02
腦挫裂傷是外科臨床上常見的創傷性疾病之一,尤其是額葉腦挫裂病情嚴重,易導致腦中心疝,腦中心疝是指雙側額葉病變壓迫中線結構發生移位疝出而產生的一組臨床綜合癥,一旦發生腦疝而未及時干預,造成嚴重后果甚至死亡[1]。因此積進行顱內壓監測(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有著重要臨床意義。有創顱內壓監測是將帶微型壓力傳感器探頭的導管置于顱內,另一端與監護儀連接,將ICP數值顯示于數字儀上,以隨時了解顱內壓的一種技術是指導神經外科手術時機的重要參考指標[2]。本研究現選擇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接收的32例腦挫裂傷致腦中心疝患者,探討持續顱內壓監測在防治額葉腦挫裂傷致腦中心疝的應用價值,給臨床提供一定指導作用,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接收的32例腦挫裂傷致腦中心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含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齡在18-60歲,均值(42.14±10.38)歲;GCS評分在6.1-8.6分,均值(7.28±1.10)歲。納入標準[3]:1)年齡18-65歲;2)有明確頭部外傷史;3)入院時間在傷后12小時以內;4)首次頭顱CT檢查顯示雙側額葉腦挫裂傷或者同時合并額葉血腫。排除標準:1)既往顱腦手術史;2)GCS3分,雙瞳散大固定、無自主呼吸、出凝血障礙或其他損傷導致不能存活;3)顱內有其他嚴重損傷且是急診手術的主要原因;4)受傷前就已存在的嚴重疾病或者嚴重復合傷所導致患者可能預后不良;5)懷孕女性。同時滿足以上條件的患者,家屬同意使用ICP監測則納入實驗組,給予置入ICP監測,或手術干預后給予置入ICP監測。對于因各種原因不同意使用ICP監測的患者列入對照組按照傳統觀念治療。2組年齡、性別、受傷至入院時間和GCS評分等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有一定的可比性。如表1:
1.2 方法
兩組病人術前術后都按照相同的內科方法治療,包括甘露醇、濃鈉滲透性治療、控制性通氣治療、亞低溫治療等方式。
實驗組,給予置入ICP監測,或手術干預后給予置入ICP監測(使用SOPHYSA顱內壓傳感器及腦脊液引流套件,術后給予連續監測顱內壓)。按照中國顱內壓監測指南,ICP達到30mmHg并持續維持30分鐘以上,及時復查頭顱CT,并結合結果手術治療。
對照組予觀察臨床癥狀,當出現間腦期腦疝表現即瞳孔縮小、呼吸不規則、肌張力增高等體征,立即復查頭顱CT,并根據CT結果決定是否手術治療。手術方式選擇冠狀切口開顱,取雙額骨瓣,清除兩側額葉挫傷灶并去雙額骨瓣減壓,兩組患者根據病情變化有據選擇,無差異性;手術歸同一術者操作。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工具
(1)對比兩組病人ICU住院日、死亡率;(2)預后療效:(3個月)GOS評分。GOS預后評級標準[4]:死亡(1級);植物生存(2級);重度殘疾,需料理日常生活(3級);輕度殘疾,能獨立生活或監護下工作(4級);僅輕度缺陷,正常生活,恢復良好(5級)。(3)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觀察患者生活能力,總分100分,得分越低患者依賴程度越嚴重[5]。
1.4 統計學處理
選擇SPSS22.0軟件對研究內全部數據實施計算處理,以%形式表達計數資料,開展卡方檢驗;以(x±s)形式表達計量資料,開展t檢測,在計算結果顯示P<0.05時,提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分析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ICU住院時間以及總住院時間、死亡率比較
研究組ICU住院時間以及總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2.2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ADL評分比較
手術前兩組患者ADL評分無差異,手術后研究組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2.3? 兩組術后3個月~1年預后恢復比較
研究組預后恢復良好人數占比明顯高于對照組,中度殘疾、重度殘疾、植物生存、死亡人數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4。
3 討論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各種醫療問題也隨之受到人們關注。額葉腦挫裂傷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神經外科疾病,不僅存在病程長、病情危重的特點,還容易引起腦中心疝,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對其家庭和社會增添負擔[6]。臨床主要以緊急搶救、糾正休克、清創、抗感染及手術治療為主要原則。經臨床研究發現[7],手術雖是額葉腦挫裂傷致腦中心疝患者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但術后能在各類原因影響下出現顱內壓變化,且顱內壓上升通常較其臨床表現出現早,因此,額葉腦挫裂傷患者進行早期持續顱內壓監測十分必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ICU住院時間以及總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并且隨訪不同階段的GOS及ADL評分發現,術后3個月,研究組預后恢復良好人數占比明顯高于對照組,研究組評分ADL評分高于對照組。這與曾上飛[8]等人的研究成果相符,佐證本研究結論并非偶然。說明置入ICP監測,或手術干預后給予置入ICP監測可改善患者的療效和預后。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開展持續性的ICP檢測能及時發現患者顱內壓動態改變,有效提示顱內血腫、腦水腫等病情進展情況,提供影像學檢測所無法提供的信息,ICP能盡早觀察和處理患者病情,及時對其開展診治或者搶救工作,為提升其治療質量與挽救其生命贏取寶貴時間,進而改善其治療效果和預后[9-10]。并且ICP技術應用至今已經相對成熟,具有操作簡單,并發癥少等優勢[11-12]。
綜上所述,對于額葉腦挫裂傷患者,應用持續有創顱內壓監測,能夠及時發現顱內病變加重時ICP變化,及時把握手術時機并進行手術干預,從而減少患者ICU住院日,提高病人好轉率、生存質量,改善預后,減少死亡率。
參考文獻:
[1] 程潔,黃麗,謝研霞. 持續顱內壓監測在對沖性雙額葉腦挫裂傷救治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7,9(7):182-184.
[2] 李仕淵,薛昕,李雷. 雙額葉腦挫裂傷的診療進展[J]. 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9,24(12):572-574.
[3] 元少鵬,肖偉利,李國鋒,等. 持續顱內壓監測在雙額葉腦挫裂傷治療中的應用[J]. 海南醫學,2015,10(23):3535-3536.
[4] 陳緒剛,黃前樟,石新東,等. 顱內壓監測在雙側額葉腦挫裂傷48例臨床治療中的作用[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5):64-65.
[5] 徐勤義,王棟,劉俊,等. 腦室型顱內壓監測指導精準規范治療雙額葉腦挫裂傷的效果[J]. 江蘇醫藥,2018,44(6):640-643.
[6] 孟慶虎,孟華,丁璇,等. 持續顱內壓監測在額葉挫裂傷患者治療中的作用[J]. 中華神經創傷外科電子雜志,2015,12(2):17-20.
[7] 趙志勇,任海軍,楊文楨,等. 顱內壓監測在雙額葉腦挫傷患者治療中的臨床價值[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4):52-53,54.
[8] 曾上飛,婁曉輝,陳寧,等. 持續顱內壓監測在雙額葉腦挫裂傷致中央型腦疝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 浙江醫學,2016,38(9):627-629.
[9] 吳昊,李云雷,麥麥提力·米吉提,等. 顱內壓監測在治療非腦疝高血壓腦出血中的應用及療效分析[J]. 中華神經創傷外科電子雜志,2020,6(3):151-155.
[10] 趙光遠,王荃. 嚴重創傷性顱腦損傷的顱內壓監測與處置[J]. 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21,28(10):845-849.
[11] 吳勇,申松波,胡勝,等. 顱內壓監測在重癥顱腦損傷治療中的價值[J]. 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8,23(11):717-719.
[12] 徐杰,蘇忠周,邱晟,等. 顱內壓監測下階梯式減壓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的Meta分析[J]. 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20,27(4):431-436.
基金項目:2020年防城港市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劃課題(編號:防科AB200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