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印遷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科學是一個產生知識的過程,這個過程要依靠仔細地觀察現象,并從觀察中發現能成立的理論。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觀察是智慧的源泉,是知識理解和技藝掌握之母。”由此可見,觀察力對于學生了解并掌握客觀事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科學教學中,觀察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學生的觀察能力作為一種心理品質,是在成長中通過學習逐漸形成的。因此,我們在科學課上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去觀察、去發現,逐步養成認真觀察的意識和習慣,增強小學生的觀察能力。
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心理品質? 觀察時要細心,即觀察時要細致,不放過每一個細小的變化。不細心就不能深入事物的精微,就不能留下深刻的記憶,就概括不出事物的規律。所以觀察不僅要親眼看,還要深入看,要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周密細致、精細觀察。但是單單有細心還不夠,觀察事物時更要有耐心。對復雜事物的觀察,特別是創造性的觀察,往往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需要有頑強的毅力。有些現象稍縱即逝,需要進行重復觀察;有些現象變化緩慢,需要長期觀察;有些現象因實驗失敗,需要再實驗進行重新觀察。這些都需要耐心,沒有耐心,就不可能獲得可靠、準確、理想的觀察結果。
其次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當好學生科學觀察的引領者? 科學課上,教師的作用是什么呢?教師的作用不是告訴,更不是灌輸,而是幫助,是引導,引導學生把研討朝中心問題方向靠。? 1、激發學生實踐探索的興趣,培養其觀察能力。觀察能力的培養,不是靠別人哺育式地灌輸的,而是要靠自己在觀察實踐中“悟”出來的。剛開始觀察時,學生免不了要胡想、胡說、胡干,但在觀察活動中會慢慢掌握觀察的方法和步驟,然后教師再引導他們“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 2、給學生提供盡量多的觀察機會。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主要是通過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此外,科學研究對象的廣泛性,使得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生產活動中找到可供觀察的實例,引導學生去觀察和思考。由于這種觀察活動的對象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象,并且由學生本人相對獨立地進行觀察,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對于其他能力的發展也有著積極的作用。
三要教給學生科學的觀察方法? 沒有科學的觀察方法,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得不到較好地培養,因此,讓學生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也非常的重要,在科學教學中一般可以讓學生嘗試以下幾種觀察的方法:? 1、直接觀察法。不借助任何儀器,憑人的感覺器官直接感知的方法。直接用眼睛觀察蝸牛的外形特征等。科學課中最簡單的觀察法。? 2、間接觀察法。運用一定的工具進行觀察的方法。像望遠鏡、顯微鏡和放大鏡等觀察工具的發明,使我們將原來看不到的東西現在都能看到了。在間接觀察前,如果是首次使用要介紹儀器的使用方法,提醒學生要注意的問題。間接觀察可以延伸人類的感覺器官,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觀察手段。如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葉表面的氣孔,用放大鏡觀察紙的纖維等。? 3、全面觀察法。綜合運用我們的感官進行觀察的方法。水的觀察,讓學生運用眼、耳、鼻、舌等感覺,對水進行全面觀察,從而歸納出水是無色、無氣味、無味道、透明的液體。? 4、分解觀察法。分解法就是將比較復雜的物體分成幾個部分,對各個部分逐一地進行細致觀察,然后再把各個部分綜合起來認識,以便了解其全貌。如觀察魚,先看魚的外形,再對魚的魚頭、魚身、魚尾、魚鱗等進行觀察,最后將各個部分的觀察綜合起來,就認識了魚的全貌。? 5、比較觀察法。比較是人們認識自然事物或現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科學教學中,運用比較觀察容易發現自然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異同。如在研究“哺乳動物”時,利用幻燈片或掛圖指導學生觀察貓、兔、狗、牛、羊等常見哺乳動物的特征,就容易找出它們的相似之處以及它們在繁殖、喂養方面的共同特征。又如,在研究“鳥類”時,指導學生先觀察鷹、喜鵲、家燕、大雁、啄木鳥等外形上的共同特征,再通過比較,學生就容易發現它們身體都分為頭、頸、 軀干、尾、翅膀、腿六個部分。6、推斷法。在自然教學中指導學生觀察時,不應使學生局限于通過直觀形象反映客觀事物,必須引導他們學會邏輯的判斷和推理,把觀察同思維的間接性與概括性結合起來。只有在觀察中思維,在思維中觀察,才能真正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實驗前、實驗中及實驗后進行有根有據、合情合理地推論訓練,才有助于學生掌握觀察中的推理方法,才能真正把“觀”與“察”有機結合起來。7、順序法。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都有各自的“序”,在空間上有各自的位置,在時間上有各自的發展過程。因此,在自然教學中,應讓學生在觀察時根據觀察對象的特點,做到心里有個觀察的“序”。也就是說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要有一定的次序。只有觀察有序,才能達到觀察的目的。順序法可分為方位順序和時間順序。(1)方位順序法。由整體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體;先上后下或先下后上;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先中間后兩邊或先四周后中間;定點觀察或移點觀察(隨著觀察對象的行蹤而改變觀察點)(2)時間順序法。即按觀察對象的先后發展順序觀察。如指導學生觀察一天中太陽下的物體變化,觀察蝌蚪的發育過程,觀察蠶一生的變化,觀察月亮在不同日期同一時刻在天空中位置的變化等。無論是方位順序觀察還是時間順序觀察,它們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用一種觀察方法貫穿于一次觀察全過程,就不可能觀察得全面、細致。因此,只有用多層次、多角度的觀察方法,圍繞觀察目的進行觀察,才能真正把握自然事物之間的聯系和變化。 8、長期觀察法。如觀察月季花的生長情況,觀察星空,一月的天氣變化。長期觀察,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毅力品質,并能做好觀察記錄,只有這樣才能發現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過程,等。教師在科學教學中,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合理運用各種方法和工具,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綜合素質。
總之,小學科學教學,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在觀察活動中積極倡導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深入指導、啟發、點播和幫助學生,讓學生學會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觀察,逐步養成科學觀察的習慣和良好的科學態度,學會總結和應用觀察結論,達到增強學生觀察科學奧秘的興趣,提高學生科學的觀察效益,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目的,最終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