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福
摘要:新課程改革對高中歷史這一課程提出了以下要求,通過對歷史學科的學習,促使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時的總體脈絡,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之上,傳承其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精神。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應將教育改革新目標作為教學指導標準,對歷史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創(chuàng)新設計歷史課堂教學活動,設定更為凝練的教學立意,明確歷史教學線索,在教學實踐中更好地實施深度教學。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深度教學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深度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能夠改善原本的教學形式,并且引導學生去深層次地理解歷史知識中的內涵,構建個性化的知識系統(tǒng)。與此同時,學生也可以在此過程中有效地運用知識來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以及綜合素養(yǎng)[1]。事實證明,在進行高中歷史課程的講解時,開展深度教學,不僅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更加滿足了當代高中階段學生的發(fā)展需求。
一、滲透唯物史觀,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
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學生掌握的不是一個個枯燥的文字,不是簡單的歷史事件的起因、發(fā)展、過程、影響、歷史地位,而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唯物史觀,掌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等內容,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感受歷史學科的價值[2]。
如在評價斯大林模式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觸到斯大林模式主要是在后期,在評價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偏向于負面,特別是有的學生將其與其他模式對比時,認為斯大林模式有很多的弊端。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歷史角度出發(fā),而不是站在當前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從斯大林時代來看,斯大林模式符合當時的蘇聯國情,也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特別是兩個五年計劃實現了工業(yè)化,在當時確保了蘇維埃政權的穩(wěn)定。后期發(fā)展過程中弊端日益突出,沒有得到解決才出現了后續(xù)一系列問題,以此幫助學生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二、歷史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鍛煉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高中歷史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構建歷史交流平臺,結合每單元的歷史知識設置討論專區(qū),創(chuàng)新設計多個話題,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從而有效鍛煉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高中歷史教師也可在平臺上設置問題專區(qū),讓學生及時反饋歷史學習中的問題,組織班級學生圍繞歷史學習問題進行探討,增強學生間的互動交流。同時,高中歷史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繪制歷史事件的思維導圖,引導學生補充細節(jié)部分,并和學生探討歷史事件的定義,通過師生互動交流來有效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
如《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與人民解放戰(zhàn)爭”這一單元,高中歷史教師可設計“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等話題,組織學生討論與整理對應的政治、經濟和外國列強壓迫等因素,主動和學生討論不同看法與觀點,加深學生對國共合作抗日知識的理解。高中歷史教師還可繪制抗日戰(zhàn)爭的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梳理敵后戰(zhàn)場抗戰(zhàn)和東方主戰(zhàn)場等具體內容,和學生共同討論局部抗日與全面抗日的具體表現等,帶領學生深入理解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影響。高中歷史教師也可播放抗日期間中經典戰(zhàn)役的影片,如臺兒莊戰(zhàn)役或百團大戰(zhàn)等,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戰(zhàn)爭對國家及人民帶來的影響,使學生加深對抗日戰(zhàn)爭的印象。優(yōu)化整合歷史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審視歷史現象。
三、運用對比分析開展深度教學
比如,教師在講解“世界經濟的區(qū)域集團化”這一內容時,涉及到了歐盟的建立以及北美自由貿易區(qū)這兩個知識,雖然說這兩個歷史事件在時間上存在一定的跨度,但是其建立的原因以及最終所造成的影響等方面還是存在相似之處的。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這兩個歷史事件展開對比與分析,并且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入手來總結兩個歷史事件所包含的相同以及不同之處。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對這兩個歷史事件所涉及的相關歷史知識點有深層次的理解與掌握,也能夠幫助學生懂得從微觀以及宏觀這兩個視角來對歷史事件進行解讀,從傳承與變化這兩個維度來真正地認識到歷史事件所包含的相關問題,促使學生的時空觀念獲得有效的發(fā)展。
四、設置有效問題,發(fā)展學生思維
深度學習背景下,問題的設置應強調學生的思維延展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思維拓展,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并使其成為培養(yǎng)學生理性精神、開放性意識、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催化劑和助推器。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為例,在介紹朝鮮戰(zhàn)爭內容時,教師可以設置一個問題:“我們一直強調要維護聯合國多邊主義,而朝鮮戰(zhàn)爭中美國組建了以其為首的‘聯合國軍是否是正義的呢?朝鮮戰(zhàn)爭是否應該發(fā)生呢?我們是否應該參戰(zhàn)呢?”這些問題的設置都與高中生的知識儲備有關系,一些問題引發(fā)了學生的廣泛思考并提出了新的思辨課題。如有的學生提出:“為什么會有人凍死?不給發(fā)衣服嗎?”這些問題都代表了學生的實際思想。基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和學生的討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各自說明觀點。如“是否應該參戰(zhàn)”討論得比較多,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問題,而不是從現在的眼光看待事情發(fā)展的走向;在討論“為什么會有人凍死?不給發(fā)衣服嗎?”時,教師要通過具體的史料等方式讓學生從天氣、生產力、戰(zhàn)爭緊迫感等多方面進行分析,了解偉大的人民志愿軍的英勇無畏。在討論過程中,教師的問題與學生的需求相匹配,引導整個內容的學習并進行拓展,而學生的有些問題則代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惑和不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持續(xù)的引導和幫助,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并豐富對歷史學科知識的把握,最終實現有效指導的教育發(fā)展目標。
結束語
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歷史學科教學注重以學生為主的理念,強調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深度學習符合素質教育改革的方向,對歷史學科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轉變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推動歷史學科的有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孫艷霞.開展高中歷史深度教學的策略[J].教育界,2020(51):63-64.
[2]季建紅.基于深度學習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建設初探[J].中學教學參考,2020(16):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