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霞
摘要: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常有“寫作本位”和“閱讀本位”的現象,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對高中階段的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將閱讀與寫作有效結合起來,能有效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讀寫能力,進而提升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閱讀和寫作融合在一起開展教學,構建閱讀與寫作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讓閱讀和寫作互相促進,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從學生的寫作素養提升角度而言,閱讀與寫作的關系應該是一種和諧共生的關系。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閱讀的強調是能夠“鑒賞文學作品”,對寫作的要求是“美麗的表達與創作”,如何將二者統一起來,實現“讀寫共生”的局面,對于學生的學科素養的提升有著積極的意義[1]。“新課標”改變了傳統語文單篇目教學的方式,更加注重了語文的情境、綜合、實踐性,所以“新課標”是培養高中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核心載體,而閱讀與寫作一體化的理念為語文學科素養的提升提供了可能。
一、優化閱讀教學設計,將閱讀滲透進寫作教學中去
“閱讀教學中,教師在對文本進行分析解讀時,可讓學生通過模仿來學習借鑒有益有寫作技法,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一般來說,文章的內涵就是通過具體的詞句表達出來的。比如在學習《祝福》一文時,文本中有這樣兩句:一句是“你放著罷,祥林嫂”,另一句是“祥林嫂,你放著罷”,教師要引導去體味這兩句話,就會發現只是變換了一下詞語的順序而已,但是簡單的順序變化表現出來的意蘊則是不相同的,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情節進行分析,當學生發現了這些語用技巧之后,可在模仿中進行遷移,將這些語用綜合知識內化為一定的寫作能力,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語言就生動和豐富起來。因此,通過文本學習語言表達對于提高學生的鑒賞、寫作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二、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
讀寫一體化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習作的素材。部分學生在寫作時常常會感到沒有東西可寫,寫出來的文章比較空洞,這都是由于學生缺乏寫作素材而引起的,積累寫作素材對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至關重要。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和藝術性,課文內容也非常豐富,涉及的領域非常多[2]。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深度挖掘閱讀素材蘊含的知識。比如在學習《飛向太空的航程》一文時,學生就可以通過這篇課文了解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的事件,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適當地拓展一些相關的內容,豐富學生的素材庫。
三、在閱讀中獲得情感體驗
寫作本身是一種抒發情感的手段,要想讓學生寫出優秀的文章就一定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學生現實寫作的現狀來看,很多學生寫出來的作文缺乏自己的真情實感,內容比較空洞乏味,不夠充實,難以讓人產生情感共鳴。學生在寫作時要融入自己的情感,無論是記敘文還是議論文,學生自身的情感投入都非常重要,投入學生自己的情感能夠讓作文更有代入感,作文的內涵和質量才能得到提升。高中學生的生活比較簡單,經歷非常有限,情感體驗不足,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加強情感教育,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比如《故都的秋》這篇課文,作者通過景色描寫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在實際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帶領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情感進行品味和體會,創設對應的情境,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情感體驗。
四、在寫作教學中實現“讀寫共生”
首先,寫作前的滲透閱讀。教師在下達寫作任務之后,結合寫作要求可給學生提供一些滲透閱讀素材,比如一些閱讀性材料或典型范例等,先行讓學生對材料進行閱讀分析,掌握其中的寫作思路和寫作手法等,并能通過閱讀將這些寫作技法轉化為自己的體驗,從而指導自己的寫作。當然根據寫作任務,老師也可做寫作相關專題指導,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寫作興趣,并有意識地積累寫作素材。
其次,寫作中的滲透閱讀。只有進行了寫作,學生才會發現自己問題在什么地方,老師可給學生提供相關的閱讀素材,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并解決寫作中出現的問題,這樣通過實踐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技能。
最后,寫作后的滲透閱讀。寫作教學并沒有隨著學生的寫作任務的結束而停止,寫作之后還要有老師的點評,點評是對學生的成果進行評價,一次寫作任務的意義就在于此。如果寫作任務完成后沒有評價,那它就沒有積極的意義了。“寫作完成后的點評可采用多元的評價方式,對于優秀的作文肯定成功之處,并提出不足指導學生進行改進”。對于寫作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可通過推薦相同主題的范文引導學生去閱讀,在閱讀中比較自己在寫作中出現的問題,然后寫出讀后感,或者再一次對自己的作文進行升華修改,這樣才能對自己的寫作方面的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五、創設真實的“讀寫結合”教學情境
隨著“學生本位”理念的回歸,寫作教學的“真實性”再一次得到了人們的重視。葉圣陶(2015)提出:“我們作文,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基于寫作教學真實性的要求,高中語文教學要做到“讀寫結合”。教師可以利用教材的文本情境,基于教材中的文章來設計“讀寫結合“的教學任務。如,《我與地壇》這一文本是史鐵生依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所書寫的,但學生卻沒有經歷過史鐵生的痛苦遭遇,因此對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情感有一定的局限,但教師可以將學生與家人的親情體驗以及生活經驗對接起來,從而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六、制定完善、多元的“讀寫結合”教學評價體系
新課標倡導追求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選擇恰當合理的評價方式,“讀寫結合”的評價同樣也應按照新課標的建議來實施,建立多元、富有個性化的評價體系,根據“讀寫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提供多樣化評價。為了脫離“唯分數論”的課后評價方法,教師可以將評價貫穿于整個“讀寫結合”的教學過程,除了在課后進行評價,還要再設置課前評價與課中評價,增強“讀寫結合”教學的過程進行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結束語
總之,讀寫一體化教學能夠讓閱讀和寫作教學都得到優化,讓閱讀和寫作互相促進,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狄潛.高中語文閱讀與寫作結合的教學模式初探[J].高考,2020(10):54.
[2]馬安陽.讀寫結合讓高中語文課堂熠熠生輝[J].語文天地,2020(07):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