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仁其其格
摘要:本文通過對學生生主體性和素質教育核心的認識,從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等方面探討了蒙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主體性。
關鍵詞:蒙語文教學 主體性 激發途徑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6-
心理學研究表明,主體性是主體對客體認識和改造的對象性活動中所呈現出來的特征。主體是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人,在實踐活動中,人是作為歷史的和現實的主體出現的,人是社會關系的創造者,人是社會性主體。關于學生主體性,有許多文章談過,并提出以人為本、尊重每一個學生、關心每一個學生、理解每一個學生、信任每一個學生,并采用注重滿足學生的需要、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教學方法。然而,在高中蒙語文教學中,依然還存在著教學教學組織形式單一、教學方法陳舊等問題,以至于學生主體性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因此,在蒙語文教學中要重視激發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對主體性理論的認識
人的認識來源于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人既能呈現人的主體性。主體性是由人的知、情、意等要素構成的。在這一過程中,主體從其內在的標準出發對世界以及對自身進行改造,人的主體地位才得以確立。一個人的思想形成的過程,是知、情、意、行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任何現實的人作為主體不僅有生存的需要,而且有實現其價值的生存需要。在做好新形勢下高中蒙語文教育教學工作中,需要運用心理學知識研究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和特點,推廣運用心理學中的一系列心理原則和心理方法,增強高中蒙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同樣的教師、同樣的教學內容,在基礎較一致的條件下,由于學生主觀努力不一樣,因而學習效果也不同。教師要通過提高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從而提高高中蒙語文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二、蒙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主體性的途徑
在蒙語文教學中,傳統的課堂教學,缺乏教學民主,教師和學生是主導和主體的關系,學生不是知識的接受器,而是自主學習的探索者。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既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又能使高中生的本性、其尊嚴、和潛能在教學過程中得到發揮,從而促進高中學生的和諧而全面的發展。
1.注重情感溝通
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充分理解學生主體的不同需要,了解和承認學生主體的差異,在高中蒙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充分利用客體的價值,給予不同學生以不同的學習方法,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使得每一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情感是在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反映形。高中蒙語文教學要研究高中生的情感及其規律,激發和保護他們的積極性情感,抑制和轉化消極性情感。因此,在高中蒙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克服“師道尊嚴”和“以教師為中心”的傾向。教師作為組織者和指導者應對學生親切、平等,能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學生交朋友。學生能夠結合教師的主導意圖按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蒙語文教學中的知識,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學習活動的自主性是高中蒙語文教學中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標志,學生主體地位確立后就能自我探索。在高中蒙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有助于提高高中蒙語文教學質量,又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高中生由于自己思想原因及外部種種因素的影響,可能出現情緒的多次反復,阻礙情感的培養,所以教師要注意把情感溝通貫穿于教育教學活動的始終。
2.重視意志的培養
意志是指人們克服困難的能力和毅力,是為了達到既定的目的而自覺努力的心理過程。意志與行動緊密聯系。在教學活動中,課堂是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教師展開教學的特殊環境,充分利用蒙語文教學課堂這一教學前沿陣地對學生進行主體意識培養,能夠讓他們開始主動了解世界、觀察社會、思考人生。在蒙語文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和指導者。通常情況下,學生積極或消極的學習心態、主動或被動的學習方式決定了學習的效果,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動發展意識,調動學生追求成功、成才的積極性。在蒙語文教學實踐中,要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用蒙語文教材中先進人物的事跡鼓舞受教育者,發揮他們的人格魅力,激起進一步鍛煉的信心和積極性。
3.認清學生需要
需要是人的客觀需求在頭腦中的反映,是人類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動力源。人的活動的目的和歸宿最終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當人的需要有了可以達到滿足的條件時,就產生一種滿足這種需要的愿望和動機,進而產生為實現這種愿望而進行的行動。
三、轉變角色,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對教師角色做了精辟的定位:“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是越來同越多的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考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準確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目標達成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和點化者,在教學中教師應是導演、教練、顧問亦或裁判的角色。在課堂組織方面,教師要積極挖掘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接納、鼓勵學生的不同想法,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努力為學生營造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在教學策略方面,教師要采取各種措施激發學生求知的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個性,從重結果轉變為重過程,注重發揮學生在各教學環節中的主體性。教學過程是動態的、非線性的“自組織”過程,教師要正視并尊重這一事實,遵守互動、民主、開放的教學原則,勇于打破嚴謹、完整、有序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追求和諧、民主的課堂,為學生營造自由、安全的質疑環境,允許并鼓勵學生彰顯自我,表現自我,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四、結語
當今世界正處于一個瞬信息急劇膨脹的時代,學會學習與學習知識同等重要。蒙語文教師要站在時代的高度,結合改革開放形勢下高中學生的實際,施以適當的方式方法,從認識心理的規律出發,激發學生主體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的方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