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曦
關鍵詞:幼兒游戲、介入、時機、方式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6-
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兒園以區域游戲為基本活動,教師指導游戲就需要介入到幼兒的游戲當中去,介入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幼兒更好的游戲,促進幼兒游戲向高一級水平發展,從而提高游戲質量,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那么教師該如何介入游戲?以何種方式介入?介入到什么程度?就是很值得研究與探討的問題。唐代大詩人杜甫有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指導就是這樣一種境界:宛如細細春雨,悄悄地融入土地,滋潤著幼苗。我們的孩子就好似雨露滋潤的幼苗,在慢慢地茁壯成長。
成功的指導,不是“喋喋不休”說教,而是“潤物無聲,教育無痕”,這不僅僅是一種向往、一種境界,更是一種規律,一種原則,一種方法,一種技巧。那么在區域活動中作為老師我們怎樣做才能使指導如細雨般從容浸潤而不留痕跡呢?
一、指導無痕需要寬容和尊重
寬容是一種風度、尊重是一種風范。面對孩子活動中一些出格、與眾不同的想法,我們要以寬容之心待之。當然,寬容,并不是聽之任之,而是將其作為一種教育資源,運用我們的教育智慧和藝術去實施我們的指導行為。
案例一:
在一次小班的區域活動中,冉冉把“娃娃家”區域中的仿真食物用盤子悄悄端了出來,一邊走還一邊用小眼睛偷偷瞅著我,生怕我會批評她。我剛想制止她,卻又想:“不如看看這個小機靈鬼到底要干些什么。”于是我朝她微微一笑。她一看我笑了,膽子立刻大了起來,三步兩步把盤子端進了“表演區”,拿出小兔子小狗等玩偶,一邊喂它們,一邊喃喃自語。原來是這樣,她只是想把兩個區域的物品結合起來共同使用。”我明白了,便將計就計順手將給她找了一塊桌布送給動物寶寶做被子,又找了一個小紙箱送給她當床,冉冉特別高興。在區角總結的時候,我建議冉冉把這些材料都放進“娃娃家”。
在后來的幾天中,孩子們的智慧讓我嘖嘖稱奇,有的孩子把表演區的紗巾、頭飾、樂器等都搬了進來,要給熊寶寶開個舞會;有的孩子把建筑區的小木箱和美工區的大飲料瓶混在一起搭成了高高的城堡;有的孩子把生活區中的手帕和科學區的沙子變成了一個個可愛的娃娃。
活動區域中的物品在孩子們的“百變”中變得熠熠生輝,其資源潛能得到了充分發揮,而孩子們也樂在其中,樂此不疲。正是寬容的指導讓孩子們的想象得以充分的發揮,正是寬容的指導才使孩子們的活動更富于個性與變化,使區域活動真正成為孩子們成長的樂園!
二、指導無痕需要“改變角色”
在區角游戲中,教師永遠扮演玩伴的角色,不是告訴、不是給予、不是灌輸,而是退到和孩子一個起跑線,與孩子一起游戲,最終讓自己成為活動的合作者、參與者、支持者。
案例二:
中班的一次區域活動中,大部分孩子很快就進入了自己喜歡的各個區域,這時我發現寧寧徘徊在“小醫院”的外面,幾次想跨進去,可又有些躊躇。寧寧是班級里的小不點,性格內向,不善言談,我該怎么幫助他,使他融入游戲呢?直接拉他也許會讓他反感,反而不利于游戲。于是我決定改變我的身份與角度去嘗試一下。
我抱起一個布娃娃走到寧寧面前略顯著急地說:“醫生,醫生,快來呀!我的孩子肚子疼,你快幫我看看吧!”寧寧微微一愣,抱著我“塞”給他的布娃娃,想了想走進了“小醫院”區域,開始給布娃娃“檢查身體”,我關切地詢問情況:“醫生,我的寶寶到底怎么啦?”“嗯,她肯定著涼了,昨晚上肯定沒蓋好被子。”
寧寧開始只是只言片語,漸漸地話多了些,一邊開藥一邊說:“這個藥一定要按時給寶寶吃,她的病才能很快的好。”還囑咐我怎樣照顧娃娃:“晚上一定要記得給寶寶蓋好被子,再著涼就要來打針了。”
離開了“小醫院”,我贊許地告訴正在排隊的“病人們”:“寧寧醫生的醫術可棒了,我的寶寶吃了他開的藥,病馬上就好了!”于是“小醫院”里,寧寧醫生忙碌起來了,看著寧寧認真的樣子,我也很開心。正是我改變自己身份與角度才讓指導親切、自如,不留痕跡。
三、指導無痕需要“留有余地”
指導無痕需要留給孩子體驗和頓悟的時間與空間。讓孩子在充裕的自主探索中自省自悟、豁然開朗,從而提高其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積極的態度,并讓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悅,最終讓區域活動真正成為孩子們自己的活動。
案例三:
在進行過《吹泡泡》這個活動后,孩子們對吹泡泡有著濃厚的興趣,于是我再科學區投放了一些材料供孩子們探索。
孩子們經過第一天的游戲后,發現管狀的物品能吹出泡泡。我笑而不答:“是嗎?再試試!”第二天,我投放了管狀但中間有隔膜的物品——有節的竹管,鼓勵孩子們再探索。經過很多次的實驗,他們發現原來想吹出泡泡,管子的中間必須是通暢的。第三天,我我提出新的問題:“除了通暢的管子,還有什么能吹出泡泡?”鼓勵孩子們用鐵絲圈、鐵絲網再嘗試,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記錄讓孩子們在嘗試中探索,在探索中尋求答案,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答案,更重要的是獲取答案的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教育的意圖隱蔽起來,是藝術教育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區域活動中,我們對幼兒的指導,需要我們教育者精心的設計:精心而不經意,自然而不刻意,在指導中讓孩子們自然而然的游戲、學習,懂得規則。
“潤物無聲、指導無痕”是我們追求的指導方式,更是一種教學境界。只要我們不斷地去實踐、去探索,相信我們終有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