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黎靜 指導教師:王菊紅
關鍵詞:公共藝術;視覺符號;符碼;公眾精神;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6-
一、何為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即公眾的藝術或社會藝術,它不隸屬于任何一類藝術流派或藝術風格,也不單指某一類藝術形式。在國際上,公共藝術還暫未獲得一個被普遍認可的概念,但可以確定的是,公共藝術在功能上完全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藝術,它存在于公共空間,并為公眾服務,體現了公共空間中文化開放、共享、交流的一種精神與價值。
“廣義的公共藝術泛指通過公共渠道與大眾接觸、以設置于公共空間的一切具有公共性質的藝術作品或藝術活動,有公共性質的藝術作品或藝術活動。可以說,凡是處于公共空間當中的所有藝術形式都可以稱為公共藝術”1。而我們通常所提及的公共藝術是狹義上的概念,指的是那些設立于公共場合的蘊涵豐富社會精神的空間藝術形態。
二、公共藝術創作中符號的運用對其最終呈現效果的影響
(一)對符號及符碼的簡單介紹
符號首先是一種象征物,用來指稱和代表其他事物;其次它是一種載體,它承載著交流雙方發出的信息,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定的集體共識下以某物代替某物。
索緒爾認為符號分為“能指”和“所知”兩個組成部分,能指是符號所采取的表現形式,所指則是符號所反映的內在含義。當代的符號學不是單純的研究某一個孤立的符號,而是把符號放在一個完整的“符號體系”中進行討論。符號的綜合體叫做“符碼”,符碼提供了一個具體的語境,符號一旦脫離這個語境就很難得到正確的理解。雅各布森的交流符號學理論也提及過符碼的重要性,他強調符號是用來交流的,但交流并不總能產生人們所預期的效果,當交流失敗的時候,就說明發送信息的人和接收信息的人里至少有一方不能熟練地運用符碼,或是需要傳遞的信息和既定的符碼不相適應。為了使所要傳遞的信息能夠被正確解讀,就必須選擇接收者能夠接收的媒介來進行傳播。
(二)在公共藝術創作中正確運用符號的重要性
公共藝術要表現一個地區或群體的普遍性的公共精神,因此它不允許藝術家沉溺在私人化的情感中從事創作,其作品的方方面面都要接受公眾輿論的評議和監督,因此,符號與符碼的精準運用在公共藝術的領域是至關重要的。
以美國壁畫家和社會活動家朱迪斯·貝克創作的大型公共壁畫《洛杉磯長城》為例。該壁畫記述了洛杉磯從公元前20000年直到1984年的歷史。在符號的選擇上,《洛杉磯長城》采取的壁畫形式具有很強的可傳播性,其符號所指的內容也極具地域特點,充分反映出洛杉磯的歷史與文化,非常契合其立足的環境。《洛杉磯長城》對圖畫所表現的歷史有一定的了解,有能力熟練地運用符碼,使作品內涵得到合適的解讀,而且由于有共同的歷史作為支撐,這種解讀完全契合洛杉磯地區普遍的公共精神。同時,《洛杉磯長城》并不僅僅只是獲得了公眾在輿論上的支持,該符號在建構的過程中就已經有公眾參與其中,除了學者和藝術家,朱迪斯·貝克還邀請了很多受失業困擾的社會成員共同完成這一作品,從這一層面上可以說《洛杉磯長城》作為公共藝術作品,它的運作方式確實得到了公眾授權。
三、現階段我國公共藝術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我國的公共藝術在20世紀50—60年代之前,還只是作為政治生活的“宣傳板”而設立;其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公共藝術過度關注外在形式,僅僅發揮其純粹視覺享受的功能,不涉及內在精神;直到最近幾年,我國的公共藝術才真正開始傳達普遍的公眾精神,雖然日趨繁榮,但還處在相對混亂和脆弱的階段。
在這一階段里,我國公共藝術所面臨的問題首先是地域性的缺失,全球化背景下外來文化的滲透在促進文化包容性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土文化的發展,使得不同環境和不同背景下的公共藝術呈現出千篇一律的面貌。比如前幾年數量激增的仿歐洲風格的住宅區和商業街區,顯然忽略了一個城市自身的文化底蘊,缺乏本土特色和標志性,很難與公眾的精神生活發生緊密聯系。
現階段公共藝術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是公眾認同被忽視,公眾的審美需求可能得不到滿足,同時由于公共藝術近年來的快速崛起,許多商家急于分食經濟利益,作品的創作理念和最終完成品吻合度極低,不僅起不到文化宣傳的作用,反而淪為笑柄。重慶武隆白馬山天尺情緣景區的《飛天之吻》項目就是這樣的例子。該作品以武隆民間傳說———白馬仙子與茶仙女的愛情故事為原型,其設計稿既體現出現代性,又彰顯出了傳統文化的內涵,但最終建立起來的成果卻遠遠偏離最初的設定,粗糙的形式幾乎完全掩蓋了本該體現的公眾精神。
四、結語
要想解決我國公共藝術創作所出現的問題,要注意視覺符號自身的多義性和限制性,并保證和提升符號的藝術性,在此基礎上實現創新。首先,要運用好具有地域或群體特色的符號,使作品符合普遍的公共精神;第二,利用象征符號的特點改變現存創作手法單一的問題;第三,充分利用好熱點元素,增強公共藝術作品的時代特色,避免不斷復制;第四,妥善處理公共藝術作品與商業的關系,既不能被商業利益所左右,也不能完全拒絕商業化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徐順畢.新類型公共藝術中的話語權力轉移———以西湖國際雕塑展為例[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20(03):122-126.
[2]邱可新,王鐵軍.新時代公共藝術表達的地域文化特征[J].文藝爭鳴,2020(05).
作者簡介:楊黎靜 女 1999.04.11沈陽師范大學戲美術與設計學院
指導教師:王菊紅 女 工號:08440;單位: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