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蘭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勞動力開始大量轉移,緊隨著農村也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已經成為一個不讓人陌生的名詞,在我們的一些農村學校,留守兒童的數量常常能超出班級人數的90%以上,這些孩子大部分是在家中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也有的是跟著親戚朋友生活,還有少數孩子是被父母送到私立學校,遇到假期便獨自一人在家。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童年是一個人接受教育,養成良好習慣的,樹立正確三觀的重要時期。可是家庭教育中親情的缺乏以及隔代教育的方法不對,很多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學生常常會出現衛生習慣差,自我管理能力差,甚至還有孤僻、自卑、敏感、不服管教等心理問題的產生。留守兒童的管理教育問題也成了當前教育中的急迫問題。
一,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
在留守兒童的生活調查中,我們不難發現,留守兒童的監護狀態一般分為三種,一種是祖輩撫養監護,一種是叔、伯、姑、姨等撫養監護,一種是自己監護自己,近親附帶照看。不管是那種監護,監護人在孩子的管教過程中都會出現這樣一種心理,只要孩子父母回來能把孩子平安交到孩子父母的手中就算是完成了任務。至于孩子的教育問題,不管是祖輩也好還是叔輩也好,他們都覺得和自己責任不大,管嚴了反而導致孩子憎恨自己一生,再加上社會上各種留守兒童自殺的不良信息的充斥,監護人更是不愿意過多的管教,他們覺得只要給孩子飯吃了,給孩子衣服穿了,不讓孩子參與勞動,這就是監管孩子最負責的表現。甚至還有很多的監管人,因為受社會上不良信息的影響,他們過分擔心拐賣、溺水、車禍等各種意外事件的發生,寧愿孩子宅在家中玩手機、看電視、上網玩游戲也不愿意孩子外出參與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這也導致農村很多留守兒童缺少勞動教育,心理素質較差、不能適應社會的生活等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孩子的童年不能被圈養,孩子的教育不能被耽擱,留守兒童也是祖國的明天和希望,我們加強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是我們教育的當務之急。
二,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基本策略。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最有效的策略當然是變留守兒童為隨性兒童,但是,這并不是一個說能實現就能實現的問題。對于很多出門務工的人來說,打工都是為了讓家人生活得好一些,如果父母有穩定的工作,有能帶著孩子隨工作入學的能力,那么,農村就不會有這么多的留守兒童了!我們不能改變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但是作為孩子接受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我們老師就應該根據留守兒童的生活實際,用自己教書育人的愛心,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
1,發揮學校教育的力量,加強管理,傾注關愛。
學校關愛留守兒童,不能只是口頭上的說說,對于現代的孩子來說,他們并不缺衣少食,他們缺的是教育,是陪伴,是提高他們的德育水平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校在加強留守兒童管理教育的時候,不僅要建立起留守兒童的個人檔案,更應該將留守兒童的管教責任劃分到人,根據老師工作能力的特長,不同的老師應該有不同的留守兒童管教責任,負擔起留守兒童生活和學習中的細節工作,解決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心理中難解的結,因勢利導,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同時,學校里的任何學科在課堂教學中都要滲透德育教育,學校還應該根據學校實際開展一定的德育活動,促進留守兒童對生活的適應能力和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2,學校要做好留守兒童監管人的教育指導,
小學生畢竟年齡小,僅憑學校教育肯定是不夠的,要向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我們必須發動家庭教育的力量。我們無法改變孩子留守的現狀,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改變孩子監管人的教育態度。學校可以對孩子的監管人進行心理疏導,讓監管人能從心底重視起留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一味地把留守兒童當成是自己生活的負累和孩子父母強加給自己的一個任務。每一個孩子都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愛的渴求的生命個體,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我們學校可以通過家長會,網絡交流平臺等調整留守兒童監管人的心態,不讓監管人的憤懣情緒波及到無辜的孩子,改變應付式的管教模式,引導孩子幸福快樂、身心健康地成長。
3,學校要和留守兒童的父母做好溝通。
父母給孩子的親情教育是任何一個老師都無法取代的。在加強留守兒童管理教育的時候,我們還要和孩子的父母取得聯系,做好父母的指導,現在信息方便,父母應該經常和孩子交流,哪怕只是電話陪伴,父母也應該對自己的孩子有所了解,而不是把孩子丟給家中的老人,他們就可以當撒手掌柜。孩子不缺吃穿缺的是親情的陪伴,父母應該多給孩子打電話,打電話的時候,要關愛孩子,鼓勵孩子,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農村的留守兒童正處于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為了防止孩子出現情感偏差,走上不良道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學校教育的力量,指導孩子父母和監管人,改變其對孩子的管理策略,加強學校里的關愛,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加強孩子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從多方面培養孩子的適應潛力與信心,幫助留守兒童打下一個健康的人格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