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海燕
我從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農村中學教書,許多這里的學生家長都外出打工,把孩子長期交由爺爺奶奶或親戚代為照顧。由于孩子缺乏父母的直接監護,因此,這些留守兒童容易受到傷害。這些學生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這也是對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嚴峻挑戰。如何開展教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下面談談我的一些作法。
1、盡可能與留守兒童保持密切聯系和溝通。
留守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不能享受父母的情感關注和照顧。他們容易出現認知和價值的偏差,性格和心理發展異常,有些人甚至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作為老師,要把學生當朋友,主動接近他們,多花時間接觸他們,多創造時間和機會與他們交談,對他們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把他們的困難放在心上,想方設法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甚至給予特別的照顧,讓他們把你當作知心朋友,愿意跟你說心理話、說真話,將心中的苦惱、憤怒、悲傷向你傾訴;平時,多創造一些愉快和諧的場合,比如唱歌、玩游戲、和他們一起工作等。這也是和他們接觸溝通的最好時機,真正做他們的導師。
2、鼓勵教育,用它觸動心靈,讓留守兒童跌倒后爬起來。
用鼓舞人心的指導來激勵留守兒童。從人性的本質和動力出發,借助特殊的音樂和環境氛圍,引導他們像做夢一樣回憶過去,重溫過去,反思自己,懷念父母,感激父母的恩情,讓失去的自己重新找回,讓理智與理智的交融激發他們,讓他們在被淚水刷新后依然能夠一次又一次地回憶。
3、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身教重于言教。
作為一個成功的教師,我們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和優秀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如果教師自身的教育素養不高,教學方法不當,就會傷害學生,甚至造成學生的心理障礙。因此,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的榜樣。
孩子犯錯后,有的老師行為不當,在公開場合諷刺、挖苦或嚴厲批評,甚至破口辱罵等,只能造成學生害怕老師,害怕學校。在心理壓力下,有些孩子變得焦慮、煩躁、緊張、憤怒、嫉妒、多疑等,從而導致逆反心理。遇到自尊心特別強的,就會不肯接受老師提出的任何意見,反正父母不在身邊了,老師你對我無可奈何,并學會了應付老師的,欺騙術,。常常會因為一點芝麻小事而憤怒,生活失去了色彩,學習變得枯燥無味,厭學的情緒與日俱增,給教育帶來更大的不利。總之,留守兒童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時期,我們教師應當高度重視,正確引導他們健康成長,防止他們因缺乏父母之愛和管教而誤入歧途。
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先接觸的是父母,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和關愛滿足了子女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同時,兒童在與父母互動中相互之間的親情關系日趨加深,成了其他人際關系很難替代的一種親子關系,這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依戀。在整個兒童和青少年時期這種依戀關系使他們獲得一種心理的支撐力量,能夠很好地面對外部世界發生的各種情況,他們的內心始終是安全的、充實的。而對于每一個留守兒童來說,他們得不到滿足的恰恰是再正常不過的親情需要。以前教育專家曾經說過,沒有親情的教育是一種殘缺的教育。而父母的關愛是其他任何親情所無法替代的。面對父母外出務工的現實,他們之中絕大部分人充滿了無限的惆悵、思念和哀怨,同齡孩子和父母的親密關系是他們最羨慕的。事實告訴我們,越是和父母關系密切且感情交流豐富的孩子,父母外出后表現出的心理問題越是明顯。根據杜會比較理論,每個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與他人進行比較,尤其是與自己相仿的人比較,比較的結果則強化了原有的某種心態。留守兒童與其他兒童的比較使他們因缺乏親情而產生更多的失落感和心理失衡。留守兒童的種種情緒問題如抑郁、不安、惆悵、憤怒等,其根源更多地歸結到對于親情的需要。
因此,留守兒童的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件大事,是我們教師永遠不敢懈怠的工作,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留守兒童是目前我國青少年中的弱勢群體之一,他們同樣也是祖國的未來,關注他們的發展,就是關注中華民族的發展和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