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品
最近一則新聞,可能會讓生物學家和圖書管理員高興不已:達爾文的兩本筆記本,在丟失22年后,忽然物歸原處。
這兩本筆記本是達爾文在1830年代后期,從東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島考察歸來后開始使用的。達爾文在那里考察了不同島嶼之間鳥類啄形的差異,在筆記本上記下了自己的思考過程。他認為,因為每座島嶼提供的食物種類不同,原屬同類的鳥在不同的島上進化出有明顯差異的鳥啄。其中一本筆記本上,還有他在1837年畫下的“生命之樹”草圖,展示生物進化的過程。
達爾文去世后,這兩本筆記本成為劍橋大學圖書館的藏品。在2001年的一次例行檢查中,管理員發現這兩本筆記本不見了。剛開始,管理員還希望是有人把筆記本放錯了地方,但是在多次搜尋不果后,終于不得不公開此事,承認筆記本丟失。
然而今年4月初,這兩本筆記本忽然被人還了回來。根據圖書館的說法,有人在圖書館辦公區的某處留下了一個粉紅色的禮品袋,內有一個大信封,上面簡單地打印著幾個字:“圖書管理員,復活節快樂”,后面還跟著一個大寫字母X,表示送個吻。信封內的兩本筆記本,經鑒定確實是真品,并且完好無損。
這兩本筆記本的失而復得,給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它們是被“偷”了,還是被雅賊“借”了?這22年它們都在哪兒?是誰送回來的?夠寫本懸疑小說了。
這件事讓我感慨的地方是,看多了盜寶片之后,我們會覺得博物館或圖書館里的藏品都是安全的,偷盜這些珍品是高技術含量的活。其實,我們已經習慣于可以就近欣賞珍品,直到出事了才發現其實并沒有那么多的安全保障措施。
曾經有一位游客,在劍橋的一家博物館內因“踩到自己松開的鞋帶”摔下樓梯,順手砸碎了陳列在窗臺上的三個清代瓷瓶。而在蘇格蘭,還發生過一幅達·芬奇油畫被盜賊在光天化日之下搶走的事件。
這幅名為《紡車邊的圣母》(The Madonna of the Yarnwinder)的油畫為巴克盧公爵擁有,一直陳列在他家的德拉姆蘭雷格城堡里。這座城堡對外開放,花6英鎊買門票就可入內欣賞這幅達·芬奇作品。2003年兩名盜賊假扮游客,制服了一名女工作人員,摘下這幅價值3000萬英鎊的油畫,大搖大擺出了門。
4年后,一名律師聯系公爵,聲稱可安排歸還這幅油畫。兩名臥底警員與這名律師接頭,稱自己是公爵的代表,還拿出公爵親筆簽署的授權信,答應支付425萬英鎊。談妥交換細節后,警方突襲了律師的辦公室,拿回了這幅油畫。
后來,這名律師還試圖反過來控告公爵未支付贖金。庭審中透露的一個細節是,公爵為協助警方破案,在一張空白信紙上簽了名交給警方使用,所謂的授權信就是這么來的。法官判定這封信只是警方行動的一部分,并無任何法律效應。
現在,這幅油畫已被借給蘇格蘭國家美術館供長期陳列,劍橋博物館里摔碎的瓷瓶也早已修復,失而復得的達爾文筆記本也將于今年7月在劍橋展出。公眾能夠近距離欣賞這些珍品,得感謝有人愿意冒一些風險將珍品公開陳列,這些機會都是我們需要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