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遼
第22個“世界知識產權日”到來前夕,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2021年中國法院十大知識產權案件”。其中,“香蘭素侵害技術秘密案”以1.59億元的連帶賠償額,成為人民法院歷史上生效判決確定賠償數額最高的侵害商業秘密案件。近年來,商業秘密侵權案件頻發,由于商業秘密的復雜性、模糊性和該類侵權行為的隱蔽性及多樣性,企業的商業秘密維權之路并非坦途。
侵犯商業秘密行為懲治力度加大
我國現行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明確了商業秘密的定義——不為公眾所知悉、具有商業價值,并經權利人采取相應的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經營信息等商業信息。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三條明確將商業秘密列為知識產權保護的客體。反不正當競爭法在經過兩次修改后,完善了商業秘密的概念,拓寬了侵害商業秘密的行為主體的范圍,同時規定,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法定賠償金額提高到500萬元;《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將情節特別嚴重的侵犯商業秘密犯罪行為的法定最高刑由七年提升至十年,加大了對侵犯商業秘密罪的懲處力度。
2020年,最高法發布《關于審理侵犯商業秘密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與法律相配套的司法解釋進一步完善;今年3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印發《全國商業秘密保護創新試點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了行政機構對商業秘密保護的組織保障以及具體切實的推進方案。法律的修改、司法解釋的配套以及行政政令緊鑼密鼓的出臺,反映了國家正加大懲治侵犯商業秘密違法犯罪行為的力度,多措并舉,維護權利人合法權益,營造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營商環境。加強對商業秘密的保護,不僅是國家的需求,也是企業的呼聲。
4月25日,商業秘密保護專家孫佳恩表示,在同行業競爭異常激烈的環境中,商業秘密保護已經名列專利權保護、商標權保護、版權保護之前,“企業從研發的第一天開始,技術秘密保護就伴隨左右。新產品還沒開始銷售,商業秘密保護就已經開始。”
商業信息的秘密性認定是難點
2020年,陜西高級人民法院審結一起1999年即立案偵查的侵犯商業秘密罪的刑事附帶民事案件。歷時21年才等來終審判決,可見商業秘密案件維權難度較大。據不完全統計,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審結的43件涉及商業秘密的民事案件中,原告敗訴的案件為26件,占比達60%。舉證不利是導致原告敗訴的主要原因,有的原告提交的證據不足以證明涉案信息符合商業秘密的構成要件,有的原告未能證明被告存在侵權的事實。在刑事案件方面,商業秘密保護領域專家宋志強(化名)表示,大約只有10%的案件最后走到了審判程序。
4月25日,記者采訪的多位 IT 企業創始人均表示商業秘密維權極難。其中一位受訪者張君(化名)對記者稱,商業秘密維權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拉鋸戰,審理周期太長,企業耗不起。目前,保護商業秘密的相關規范散見于民法典、反不正當競爭法、勞動合同法、刑法等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及行業規范之中,在現行的商業秘密法律保護體系中,缺少針對性立法。“因立法分散、整體性缺失,在商業往來與司法裁判中存在對商業秘密界定模糊、侵權事實判斷困難、損害賠償難被支持等情況。”京都律師事務所律師王菲認為,商業信息的秘密性認定,成為大多數維權案件的焦點和難點,“許多商業秘密維權敗訴的案例,多數是因為涉案信息不構成秘密性而慘遭法院駁回。”
一家 IT 公司的法務人員王芳(化名)告訴記者,“商業秘密相關的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維權取證都很困難。”她說,商業秘密并不像商標權和專利權有相對清晰的界定。“有時候企業不知道哪些信息屬于商業秘密,我們這種規模較小的公司也沒有采取相關的保護措施。”跨城市執法也是維權的難點。孫佳恩表示,當前涉嫌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當事人、涉嫌侵犯商業秘密罪的犯罪嫌疑人違法行為或犯罪行為,既發生在商業秘密權利人所在地,又發生在另一城市。而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安局的執法權局限于商業秘密權利人所在地,造成了異地執法的困難。
商業秘密應適度保護
制造業是商業秘密案件頻發的行業,企業一方面要正向研發核心技術,另一方面還要阻止企業核心技術外泄,防止他人竊取商業秘密。4月25日,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法研究所副所長鄭璇玉表示,很多企業對技術信息保密得很好,卻常常忽略對經營信息的保密。“在市場的開拓和培育過程中,企業需要防止或阻斷他人獲取這些經營信息。”但現實情況是,企業花費大量心血好不容易培育了市場,客戶與具體負責的員工對接久了,可能發生交流信息轉移。
目前,在商業秘密案件中,企業最為頭疼的是,如何證明自己被竊取的信息屬于經營信息。鄭璇玉表示,一些企業用在公開渠道中獲得的企業客戶信息舉證是不正確的。“如果與客戶有了合作意向后,發現了一些公開渠道推送中沒有的信息,如發現某家供應商的產品性價比最高,或者質量最好,或是發現了對方的工作節奏和規律,這些才能構成屬于自己的專有信息。”
在對商業秘密采取保護措施時,企業往往會陷入一個誤區——保密措施越嚴越好。“過度保護,不僅會造成企業不必要的經濟負擔,還會牽扯與生產經營無關的人力物力,也不會得到法律的支持。”鄭璇玉認為,“經營信息的保密,其實是企業在日常經營管理過程中點滴積累的過程。不光是整理,還要展現信息的更迭,體現出企業對管理主觀上的布局,這些可以彌補企業在被侵權時的被動狀態。”孫佳恩則建議,企業應該對商業秘密保護作為“一把手工程”,高管率先示范,員工爭優創先。“上市公司、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外貿企業和研發型企業,要建立完善的商業秘密保護系統,導入商業秘密保護專家,進行商業秘密存證保全,強化涉密員工保密培訓,將商業秘密保護與專利權保護緊密結合起來。”
(責編 惠寧寧 美編 趙佳)BA2F4EBC-A2B9-4F2A-8C72-BF4DF2D5E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