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松
摘? 要: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國無德不興。教育首先要解決的不是引導學習的問題,而是育德問題。“德”就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范以及品行、品質,“德育”就是將社會道德轉化為個體品德的教育,學校德育即是對學生行為進行規范、將社會道德轉化成為學生的品德。課程育人,是實現學校德育目標的有效途徑,只有構建完善的德育工作體系,才能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德育目標;德育課程;德育評價
古今中外教育家或著名學者對“教育”的理解更側重于“育”,“育”明確指向精神與道德。我們將“德智體美勞”稱為“五育”,我們的教育務必要“五育”并舉,而“五育”之首是“德”。“德”就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范以及品行、品質,“德育”就是將社會道德轉化為個體品德的教育,學校德育即是對學生行為進行規范、將社會道德轉化成為學生的品德。
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立德樹人是人才成長的規律,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事業的根本要求。
將德育擺在教育的首要位置,是社會的要求,是時代的要求,是錯綜復雜國際形勢背景下國家的要求。
作為基層學校,我們的德育工作要緊密圍繞《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下文簡稱《指南》),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講話精神為指導,構建完善的德育工作體系,才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緊扣辦學理念,提煉德育目標
我校的核心辦學理念是“上善若水”,該理念的提出基于新建學校的個性特點、所處的地域特色、對“基礎教育”的解讀、對當今的時代與教育改革要求的回應以及校長對教育實踐的反思與感悟。
以“上善若水”凝聚思想共識,能盡快使新建的學校從“整合”度過“磨合”再走向“融合”;借助文瀾江獨特的育人資源,挖掘水品文化,以水品育人;學校校長對“基礎教育”之“基礎”的深入解讀與領悟,提煉出兩個關鍵詞“向上”和“向善”,與水的品質相吻合。
“上善”,即是對善心、善行的崇尚與追求,“若水”,即如水一樣的品質美好,上善教育就是追求在教育過程中,產生思想上的啟迪,以水的品質給予師生積極影響,使師生獲得自身成長的內動力,最終實現以追求教育之上善,為孩子的美好人生奠定人格基礎。學校以“上善若水”為核心,追求“上善”教育,旨在做負責任的教育,辦有靈魂的學校,做有思想的教師,育有涵養的學生。
依據“上善若水”核心理念,學校提出學生培養目標“習慣優良、仁愛友善、善于思考、自主自信、身心健康”。
“上善”教育重在于“育”。一要培育好行為習慣。知其然,方可使其然。我校將“上好課、寫好字、讀好書、做好作業、排好隊、走好路、做好操、唱好歌、講好話、交好友、掃好地、整好物、洗好手腳、洗好臉、吃好飯、睡好覺”等16個好習慣的每一個好習慣的標準進行細化,通過順口溜的方式給予呈現,要求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依標準踐行,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二要培育好道德品質。我校通過組織德育主題活動及學科課堂教學的滲透,培育奉獻仁愛、自強不息、專注堅持、負責擔當、摯誠團結、謙和寧靜、質樸無華、寬容接納、清廉不腐、明察秋毫、真誠透明、公平不阿等優秀品質,使水的優秀品質轉化成為學生個人品德,潤德無痕,為學生的成長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礎。
二、規劃德育課程,實施課程育人
學校的德育內容要符合《指南》德育內容要求,同時也要緊扣學校的德育目標。德育途徑是對學生實施德育影響的渠道,是實現學校德育目標,落實德育內容的組織形式。為追求“上善教育”,實現德育目標,我校規劃出“潤心課程”,“潤心課程”的構成有:守規課程、明禮課程、培善課程、育心課程。根據學生成長特點,我們每一個課程的規劃都分年級分階段,形成階梯特色。將“課程育人”作為實現德育目標的德育途徑之一。
守規課程中以“三清三齊三靜三好”為主題的《善行》校本教材主要進入一二年級的主題班會,一年級主要是熟悉“三清三齊三靜三好”的具體內容和規范要求,二年級則側重于強化。細化成順口溜的“上好課、寫好字……”等16個好習慣,每日組織放學路隊積極背誦,做到入眼入口入腦入心,將規范落實到日常行為中,促進習慣的養成。
每年九月為“文明禮儀活動月”,作為“明禮課程”的主要載體。我校通過活動啟動儀式、主題班會、主題升旗、國旗下教育、宣傳營造氛圍等方式,學習并踐行“儀表之禮、行走之禮、就餐之禮、就寢之禮、集會之禮、言談之禮、待人之禮”等禮儀,三年堅持下來,學生做到明禮守禮。
舉辦入學禮、成長禮、畢業禮等“三禮”活動,營造濃厚的儀式感氛圍,讓學生感受成長的歷程。抓好每兩年一度的大型活動(慶六一文藝匯演和冬季運動會),在活動中培育品質磨礪意志。利用升旗平臺,組織以“愛禮善勤責信”為德育主題的升旗活動,各班根據主題通過編排朗誦、舞蹈、表演、歌唱、小品、對話等形式多樣的節目呈現德育教育內容,展示本班風采,發揮德育教育功效,改變傳統單一的升旗形式,讓升旗成為學生每周的期待。如四(4)班表演的《傳承紅色基因,獻禮建黨百年》德育情景劇,成為升旗儀式的焦點,視覺豐富,體驗深刻。
組織“潤心班會”,建設培善課程,以“愛禮善勤責信”為主題打造班會精品,形成瀾江特色,通過精選小活動的組織,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培育優秀品質。
充分挖掘校外教育資源,組織學生走出學校,走進現實世界,走進大自然,鍛煉生活實踐、團隊協作、處理問題等能力,培養社會責任、團結協助、責任擔當等意識,培育積極向上向善的精神。2019年春季,我們組織低年級學生到高山嶺去踏青,2020年秋季,我們組織高年級學生沿著環海公路徒步到臨高角,2021年7月我們將組織部分優秀高年級學生到加來飛機場參觀空軍基地。
充分利用省內名校已申報國家課題的性教育資源,實現性教育走進學校課堂,形成學校特色課程資源。校醫和少先隊輔導員是性教育的兼職教師,校醫負責四五六年級,少先隊輔導員負責一二三年級,確保每班每學期不少于兩課時。
課程育人,是實現德育目標的有效途徑。實施“潤心課程”,我校學生積極、陽光、善良、團結、守紀、孝順,學生弘揚美德、踐行美德,個個爭當“向善”“向上”的瀾江美少年。
三、實施多元評價,提升德育質量
德育評價是學校德育體系構建的重要環節,是保證學校德育目標實現的必要措施。德育評價在督導檢查學校德育工作的水平和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校對各班的衛生紀律進行量化檢查,做到每天檢查、次日公布、每周總結、隔周表彰、個別約談,將“三清三齊三靜三好”內容落實到位,很好地規范了學生的衛生紀律行為。
我們制定了《好習慣評價手冊》,對16個好習慣的培養實行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每天評價、每周評價、每學期評價等多元評價方式,實現了16個好習慣由規范到強化到外秀的過程。
每學期舉行“瀾江美少年”命名表彰大會,努力挖掘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肯定。通過學生自薦、同學互薦、教師推薦、學校審核等嚴謹的程序,完成知星、踐優、評星、表彰等評優過程。
對“德育主題升旗”進行評比,學年度末給予表彰,低中高每個學段各表彰2名;每學期,低中高每個學段各推薦1個班級參加“潤心班會”的展示與評比。
創新學雷鋒活動和重陽節活動的表彰方式,學生在走“奧斯卡”式紅地毯中增強榮譽感。
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實現學生由被動肯定到主動接受的過程,確保了德育效果,提升了德育質量。多元化的德育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想品質和道德品質的發展。
(責任編輯:羅? 欣)
參考文獻:
[1] 詹萬生. 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創新人才教育,2020,3(01):17-30.
[2] 賴壽山. 構建“三有”德育體系 落實立德樹人任務[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6(1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