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不可復制的文化之寶。由于古代文化的差異性和受到戰亂等災難的影響,古籍能夠流傳到現在,可謂歷盡艱難。這些古籍歷史悠久,價值不可估量,它們承載著人類的文明與思想,是智慧和文明的記錄者。古籍的流失是文化的損失,因此,保護古籍是現代人在文化傳承中必須做好的工作。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運用技術手段實現數字化建設已經成為公共圖書館轉型與創新的必然選擇。在數字化建設背景下的公共圖書館將珍貴的古籍進行數字化轉換,能夠創新古籍保護形式,也可以通過網絡讓民眾與古代文化直接交流,讓現代人體驗傳統文化的價值,從而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一、數字化建設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做好古籍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
2007年,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以來,各地區公共圖書館高度重視古籍保護工作,經過各類古籍收藏單位、全體古籍保護工作者共同努力,相關工作的普查、修復等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并為下一步深入保護、研究、利用古籍資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進入數字時代,公共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而先進的技術為古籍保護創造了更加優越的環境。公共圖書館對珍貴館藏古籍文獻進行數字化加工,將古籍內容轉化為數字信息,既遵循了古籍的再生性保護原則,又能夠進一步滿足社會公眾的研究和閱讀需求,這對加強珍貴古籍的保護整理和開發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有利于保留古籍原貌
古籍的存在不僅見證了歷史的發展,也在告知人們在不同的時期下,我國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哪些過程,其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文化的瑰寶。古籍在中華文明的歷史發展中,見證的是某一段歷史的產生,某一段歷史的出現。古籍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以及文物價值,特別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朝代的不斷更迭,有很多包含著古人智慧結晶的古籍都在戰火中損毀、遺失。而當前被傳承下來的古籍孤本,無論是其數量,或者是保存質量都相對較差,這也導致當前的古籍孤本顯得彌足珍貴。近幾年,我國不斷加強對古籍的保護和重視程度。其中保護措施分為兩種:一種是延緩性的古跡保護。即通過不斷優化保護環境延續古籍“壽命”的一種方法,但是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古籍在利用中依舊會受到損傷,加速古籍損毀;另一種是再生性保護,即通過技術性手段激活古籍自身的生命力。數字化建設就屬于再生性保護的一種,即通過數字化處理將古籍內容轉化為可查閱使用的虛擬信息,從而再現和保存了古籍原貌,提高了利用價值。
(二)有利于挖掘古籍研究價值
在新的歷史時期,做好古籍的普查、保護、修復與整理工作是研究古籍,挖掘其豐富價值的重要舉措。古籍對傳統文化的相關學術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是,由于古籍保護工作的艱難,許多孤本、善本只能被保護在圖書館內,而無法與公眾見面,這樣其研究價值自然也得不到充分展現。當下,對古籍進行數字化處理,通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將古籍內容再現,解決了古籍文獻“藏”與“用”這一矛盾,為相關研究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和發展。
(三)有利于推動古籍資源共享
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化建設已經成為實現古籍資源共建、共享的最佳途徑。在“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驅動下,2019年11月,國家圖書館組織第四次古籍數字資源共享聯合發布活動,全國20家單位在線發布數字資源7200余部(件)。由此可見,在現代技術的支持下,古籍通過普查摸底進行線上登記,用戶在網上免費共享數字化資源,使用戶可以足不出戶,只須登錄圖書館門戶網站,就可對古籍進行閱覽,這是公共圖書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又一重要舉措。
(四)有利于促進文化傳承
相關統計顯示,我國現存的古籍,僅漢文古籍品種就超過20萬種,版本超過50萬種,這些珍貴的古籍是新時代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現代人了解古代文化,探尋文化根脈的途徑。保護古籍就是延續、傳承中華民族的數千年文化。目前,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古籍數據庫的建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樣的舉措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同時也為文化的延續和傳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數字化建設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公共圖書館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對古籍保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但是,古籍的數字化工作十分復雜,尤其是在數字化的過程中做好保護工作更是增加了工作難度。目前,通過對一些公共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的調查來看,其在數字化建設中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古籍數字化處理的標準不統一
古籍的數字化處理需要規范操作,這是保護古籍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數據庫、推動古籍資源共享的基礎。隨著我國古籍保護相關工作的推進,我國關于古籍數字化處理方面的規范也不斷完善,例如《古籍著錄規則》《古籍元數據標準》《中國古今地名數據描述規范》等文件的發布為公共圖書館的古籍數字化處理提供了依據。但是,由于各地區圖書館古籍類型不同、管理方式存在差異,其在執行過程中會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標準,導致古籍登記信息出現偏差。例如,某公共圖書館在數字化處理一批佛家經典的過程中,在索書號設置上對善本、普本進行了劃分,但是,對于古籍的進一步劃分卻不夠詳細,同時還存在直接以書名設置索書號的情況。這些問題的存在會影響古籍錄入信息的質量,增加用戶檢索、查閱的難度,而重新普查和錄入也會干擾古籍保護工作。
(二)古籍數字資源的共享程度較低
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公共圖書館的古籍保護工作不僅要延續古籍的“壽命”,更要為古籍的研究和利用創造條件。因此,推動古籍資源共享,讓用戶能夠隨時隨地快捷、方便地查閱古籍,則是公共圖書開展相關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通過對部分地區公共圖書館的調研發現,古籍資源共享程度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在一些公共圖書館的門戶網站上,用戶可以獲取古籍的書目、圖像等信息,而無法獲得詳細的內容,一些珍貴古籍的查閱依然需要進入圖書館進行申請;一些圖書館的信息平臺運營穩定性較差,許多專題數據庫長期處于維護狀態,無法正常登錄;此外,通過信息平臺進行的遠程訪問也會受到諸多限制,等等。這些設置加大了用戶查閱古籍的難度,影響了古籍的研究以及宣傳、推廣工作的開展。
(三)古籍數據庫的建設效果不佳
建設古籍專題數據庫是公共圖書館展現自身館藏特色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古籍保護工作質量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一些公共圖書館的古籍數據庫建設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陷入了千篇一律的誤區,導致自身的特色古籍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例如,某公共圖書館計劃建設“晚清民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其中包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及《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等內容;建設“大成故紙堆”數據庫,專門輯錄古舊文獻的資料庫,內容涵蓋晚清民國期刊、古籍文獻、民國圖書等;建設CADAL數字圖書館,覆蓋理、工、農、醫、人文、社科等多種學科的相關古籍。但是通過線上查找,這幾類數據庫中的有效信息十分有限,且缺乏自主研發技術,導致數據庫的使用率很低。
三、數字化建設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古籍保護的策略
在數字化建設的背景下,對古籍進行數字化處理、建設古籍數據庫已成為公共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隨著“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進一步落實,各地區公共圖書館的古籍保護工作也按計劃推進,古籍數據庫初具雛形。但是針對上文表述中的問題來看,在數字化建設進程中公共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基于此,公共圖書館應針對問題,采取以下措施推動古籍保護工作的進行。
(一)統一標準,提高古籍數字化建設質量
從國家的角度來講,應該在“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框架內,繼續推進建立統一的古籍數字化標準規范。加強古籍數字化建設關系到國家文化資源安全,因此,相關部門應從國家戰略高度出發,應積極推進我國針對當前文獻發展戰略儲備庫的建設質量,并且結合原有的研究規則,對其研究方式、研究質量進行分析和探索,可以借鑒或引進國外在進行古籍保護以及古籍數字化過程中的相關標準和方式,結合我國古籍自身的特點,幫助古籍在短時間內適應數字化技術,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統一標準。從各地區的古籍保護工作來看,相關部門應根據國家圖書館發布的系列古籍著錄標準,制定出適用于當地各古籍收藏單位古籍書目、圖像、全文數字化建設的相關標準。尤其要重視數據庫建設外包的情況,在利用社會資源的同時要明確規劃,在古籍的普查、錄入等環節應嚴格標準的落實,做好對接、監督工作,真正做到保質保量完成古籍的數據化處理。從公共圖書館的角度看,管理者應根據上級規劃,制定適合本館的工作細則,明確工作職責、逐層推進,并通過制度運行進行規范化操作,確保統一標準的落實。
通過自上而下的措施,能夠推動統一標準的建立,促進古籍數字化標準體系的完善,規范古籍數字化處理流程,保證數字化建設質量。
(二)優化系統,促進古籍資源共建共享
古籍資源共享就是相關主體利用技術手段對珍貴古籍進行處理,最終形成古籍特色資源數據庫,并將古籍數字資源分享發布于網絡平臺,這樣讀者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遠程閱覽、調取中華古籍資源庫中的古籍數字影像,從而滿足其閱讀、研究的需要。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共享共建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公共圖書館的珍貴古籍作為重要的公共文化資源,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也應該為民眾獲取優質文化資源創造條件。基于此,在共享共建理念指導下,公共圖書館首先應依托自身豐富的館藏,發布共享古籍的信息,以形成數字化資源。例如,某圖書館在“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推動下,逐步開放古籍資源線上查閱功能,其中包含了館藏善本縮微膠片、普通古籍以及少數民族文字古籍的影印資料等,這些珍貴古籍不僅可以支持國內讀者在線閱覽,更可以促進與國外圖書館進行交流,滿足了海外研究的需要。其次,公共圖書館之間應加強合作,加強聯動,共享發布資源。例如,國家圖書館在古籍資源共享共建方面積極發揮帶頭示范作用,全面開放珍貴的古籍資源,而各地區公共圖書館紛紛響應,在線發布古籍數字資源,構建了古籍資源共享的新局面。
(三)深入研究,提高古籍專題數據庫建設水平
古籍專題數據庫是反映公共圖書館館藏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圖書館在數字化建設中,通過對館藏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根據特定的主題設計數據庫,可以提高古籍普查、整理的效率,同時也有利于用戶深度了解館藏文獻特點以及珍貴古籍?;诖耍矆D書館應立足自身特色的古籍資源,利用技術手段實現專題數據庫的建設。
首先,確立數據庫主題,推動古籍數字化。公共圖書館應組織專業人員圍繞特定的主題,系統收集整理相關古籍,并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將之轉化為數字化資源,建立科學、全面、準確的古籍數據庫。其次,整合古籍書目版本,系統構建子數據庫。針對古籍編目,對歷代相關資料進行全面收集、系統編目,注明版本、館藏,并進行編纂,體現數據庫建立的內在邏輯,提高古籍數據庫的建設質量。最后,利用資源共享,推動古籍專題研究活動的不斷深入。專題數據庫可以將相關古籍進行綜合性、系統性地總匯,保證古籍資源的專業性、權威性。這樣的數據庫資源能夠明確用戶查閱信息的方向,了解館藏資源的特點,并在互學、互鑒、互動的過程中深入學習研究,提高數據庫的使用效率。
四、結語
總之,古籍保護工作是我國文化傳承的重要工作,而公共圖書館作為古籍保護的重要主體,要順應時代發展需要,探索創新古籍保護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強古籍的數字化建設,可以有效解決古籍“藏”與“用”的矛盾,既能夠確保古籍完好無損地傳承,也能夠充分發揮古籍的當代價值。在數字時代,公共圖書館積極推進數字化建設,應該在不影響原件的基礎上,對所有的古籍開展數字化處理,其目的是為了讓這些古籍不再是被束之高閣的文物,而是能夠通過在線閱讀等不同的方式被所有的公眾共享,讓更多讀者足不出戶就閱覽到更多優秀的古籍資源。同時,這也是讓古籍能夠服務于公共文化生活的一種最佳方式,可以有效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社會發展帶來的正面影響。
參考文獻:
[1]馮為.公共圖書館古籍數字化保護工作探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1(S1):112-118.
[2]王芳.數字化背景下圖書館古籍保護與利用[J].文化產業,2021(24):94-95.
[3]侯穎.利用數字化改進高校圖書館古籍的保護及利用——以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為例[J].文教資料,2020(35):96-97+137.
(作者簡介:頡芳芳,女,碩士研究生,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文獻編目、古籍資源保護與利用)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