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昕 段玉山 丁 榮
(1.華東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 上海 200062; 2.華東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 上海 200241)
21世紀是以科技創新為關鍵的經濟時代,是以人為本的和諧時代,還是以教育為核心的知識時代。“國運興衰,系于教育”,21世紀的教育應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創新意識、與時俱進的新時代人才。地理作為橫跨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綜合性學科,具有獨特的學科價值與育人價值,其學科特性決定了其在培養新時代人才中的關鍵作用。地理課程標準作為地理教學的引領性文件,其發展演變應滿足不同時期的育人需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1]。”國家課程標準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系統工程中的一個重要樞紐。地理課程標準作為國家對基礎教育地理課程的總體設計與基本規范,從整體上規定了地理課程的性質、目標和內容框架,并提出了地理教學和評價的實施建議[2]。通過對地理課程標準的縱向對比分析與研究,能夠進一步理解其體現的思想與內涵;分析不同時期地理課程標準的變與不變,從變化中歸納其發展演變特點與趨勢,從不變中探討其深層次的內涵與學科價值;結合時代背景對新地理課程標準內容進行深入挖掘,為新課程標準指導中學地理教學實踐提供思路。
進入21世紀,科技迅猛發展與人才需求培養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實現民族復興,教育改革的步伐也愈發加快。2000年教育部頒布執行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提出:“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培養適應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以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觀點為核心,以人類活動與環境、資源和發展的協調為主線[3]。”2001年6月,教育部頒布《基礎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4]。”在此基礎上,教育部在2001年7月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部地理課程標準,取代此前的地理教學大綱或教學綱要。它在之前地理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將地理課程標準內容劃分為前言(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教學建議、評價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四大部分、八個版塊。其結構更加完整、內容更加詳實,這也為之后地理課程標準的編寫奠定了基礎。
面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社會多樣化的發展以及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2004年國務院印發了《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實施“新世紀素質教育工程”,繼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5]。在此期間,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先后進行了兩次修訂,第一次修訂于2003-2004年完成,但修訂文本未正式頒布;第二次修訂于2007年啟動,此次修訂共提出了四百多條意見。經兩次修訂后,教育部于2011年正式頒布《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6],此次頒布的課標總體保持了先前課程標準的設計,課程整體結構體系保持不變,主要側重于“內容標準”的修訂,提高其準確性和有效性。
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7]。2017年10月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提出充分發揮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8]。201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等意見[9]。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以下簡稱“雙減”)的主要任務和重大措施。在此背景下,新地理課程于2022年4月頒布。《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其在結構組成、內容要求方面更加細化、有層次。課程目標圍繞地理學科四大核心素養展開,課程內容貫徹落實“雙減”政策要求、新增跨學科主題學習內容,充分結合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需求,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
21世紀以來,教育部正式頒布《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2001年版課標”)、《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2011年版課標”)、《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課標”)三個版本的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下面將從地理課程標準文本中的課程理念、課程結構、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四個方面進行分析與比較。
課程理念是課程標準制定的基礎,它代表著一種課程的價值觀,決定著課程標準的設計方向、內容選取、核心素養、教學評價、教學方法等方面。課程理念是對教學過程持有的基本態度和觀念,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基本信念。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程理念呈現出的科學性和先進性、以及學習理念和方式的不斷變化,促使教師教育工作者必須不斷打破傳統,努力實踐新課程理念,探尋適合新時代學生的教學方式。2001年版課標是所有地理課程標準文件(包括教學大綱)中首次明確提出地理學科的課程理念的,它提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六個方面的要求,在隨后二十年的地理課程改革中始終發揮著關鍵的指導作用。2011年版課標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修訂,與2001年版課標思路一致,刪減至三條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刪減的課程理念并非對其棄之不用,而是將其分別融入到了“教學建議”“評價建議”和“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中。2022年版課標課程理念表述發生較大變化,首先其在2011年版課標基礎上進行細化,使之更加明確和具體,并對于地理課程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課程立足于育人價值問題,以核心素養的培養統領課程標準;解決課程結構問題,以空間尺度安排課程內容;平衡知識與時代的關系,適應地理課程發展需求;重視評價功能,以多種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際上,凝練地理課程核心素養正是地理學科育人價值的體現,這也是實現地理教育由知識轉向育人的關鍵。而現代教學過程的變化正趨向于由教師教學過程轉變為學生學習過程,凸顯學生學習的地位與作用是當前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指向。
課程結構作為課程各部分內容之間有規律的組織形式,是對學科教學的整體設想和框架,是課程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1年版課標的課程結構圖位于第三部分內容標準中,2011年版課標將其移至課程設計思路,并在畫面和文字上作了修改;2022年版課標將此部分內容移至課程內容帽段。各版課標的課程結構圖如圖1、圖2、圖3所示。

圖1 2001年版課標課程結構圖

圖2 2011年版課標課程結構圖

圖3 2022年版課標課程結構圖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2001年和2011年版課標課程結構圖除排列方式不同,其整體內容并無變化,兩者都將地理課程內容分為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四大部分,均要求不涉及深層次的地理成因問題,并突出鄉土地理部分的內容。2011年版課標提倡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提出鄉土地理既可作為獨立學習的內容,也可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2022年版課標并沒有將鄉土地理作為獨立內容,而是將其融入到“認識家鄉”內容中。2022年版課標課程內容從空間視角對地理課程內容進行劃分,形式上由遠及近構建“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國”教學順序,由整體到局部,將地理課程內容分為“認識全球”和“認識區域”兩大部分,內容上貫穿人與地球的核心主線,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強調應用地理工具和地理實踐活動,突出地理課程的實踐性。
課程目標是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其設定應體現課程培養目標,其發展演變應順應時代人才需求,因此,不同時期課程目標的關鍵詞反映了當下課程的培養任務。2001年版課標的課程目標在繼承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雙基”目標的基礎上,轉變為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來表述的“三維”目標。三維目標又各下分四個分目標,并圍繞三維目標對學生應達到具體的知識、實踐、價值觀水平提出要求。2011年版課標沿用三維目標,在2001年版課標基礎上進行了刪減與補充,適當降低了課程目標的要求,并提出三維目標在實施過程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強調總目標是一個宏觀的、綜合的目標,不能機械地、教條地去加以肢解。2011年版課標在繼承培養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基礎上新增了“因地制宜意識”這一內容。因地制宜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重要原則,將其納入課程目標體現了課程標準對于時代需求的響應。2022年版課標不再使用三維目標來限定課程目標,而是基于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四大核心素養,提出四大方面培養目標,建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新型育人方式和培養模式。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從知識入手,以素養作為教學的目的和歸宿,教學過程是將知識轉化為素養的過程,將“為知識而教”轉化為“為素養而教”,實現課程目標的增值。
(1)課程內容組成
課程內容是地理課程標準的核心,它是編寫地理教材、地理教學和評價的基本依據[10]。2001年和2011年版課標在課程內容組成方面并無變化,而2022年版課標則在之前的基礎上,每一主題后均增加了相應的學業要求、教學提示,將原有活動建議融入其中,更加貼合構建主題式內容教學的課程理念。此外,跨學科主題學習作為2022年版課標修訂的亮點之一,進一步深化了地理課程綜合性與實踐性的特征;在附錄中的地理學習活動參考示例與地理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參考示例,遵循從理論到實踐的邏輯,突出地理課程培養學生學以致用、應對實際地理問題的能力,極大增強了地理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的操作性和評價性。
(2)內容要求
從各版本課標內容標準條目內容來看,各版本課程標準皆依據地理課程理念引導學生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注重學習內容的時代性和鮮活性的要求,對內容標準條目進行修訂和補充。2001年版課標內容標準從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四大部分提出要求,2011年版課標在前者基礎上修訂了數十處,主要是對部分表述不明確的要求進行補充完善、刪減難度較大的活動建議、降低部分要求的難度等修訂工作,例如,世界地理部分的海洋與陸地,將“知道板塊構造學說”改為“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使之更加明確;將地理發展差異中原來的“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和“國際合作”兩個內容進行整合。2022年版課標內容標準由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的運動、地球的表層、認識世界、認識中國五大主題組成,伴隨著教育現代化發展以及國家“雙減”政策的實施,其內容標準更具時代性、實踐性與趣味性。從各版本地理課程標準內容標準數量來看,2001、2011、2022年版課標內容標準條目分別是105條、100條和70條。課標內容標準數量不斷減少,說明內容標準不是簡單學習要求的羅列,而是不斷修剪枝椏,刪減過時內容以及缺乏科學性和操作性的內容。2022年版課標在調整與刪減前有內容標準的同時,新增15條內容標準,這些內容要求圍繞地理課程核心素養的培養,著力于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好奇心,實現學生技能和能力的多方位培養。
(3)內容要求行為動詞
從各版本課標內容標準條目的行為動詞來看(見表1),從2001年版課標到2022年版課標的行為動詞數量是不斷增多的,體現了其內容標準和學生能力的多樣化,例如,2022年版課標新增的“推測”要求學生能夠根據已學知識對未知事物進行判斷、“交流”要求學生之間能夠溝通合作交流學習、“制作”要求學生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等。行為動詞能夠反映出課程標準對于學生的培養要求,將各版本內容要求行為動詞按布盧姆認知分類[11],結果顯示,在低階技能方面(記憶、理解、應用),三個版本的新課標行為動詞數量未發生明顯改變,該結果表明課程標準始終保持著地理課程的最低培養要求;而在高階技能方面(分析、評價、創造),三個版本的行為動詞數量呈現上升趨勢,這表明課程標準的制定,愈發重視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凸顯了課程標準著力于培養新時代人才素養的要求和目標。

表1 21世紀以來各版本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內容標準的行為動詞
21世紀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各個學科不斷地涌現新思想,而學習地理學科前沿知識正是學生適應現代地理學發展需要的最佳途徑。地理課堂正在從傳統課堂向新時代課堂轉變,先進科學技術能夠與地理課堂深度融合。在此過程中,將地理學科前沿知識通過情境化教學融入日常課堂教學中,借助先進地理信息技術進一步創新地理課堂模式,保障地理學科教育的與時俱進。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會有層出不窮的新思路來培育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四大核心素養不該是靜止、一成不變的理念和目標,它們會隨著實踐和研究的深入,萌生出更加豐富的內涵,也會面臨新的挑戰。在此過程中,地理教學應始終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圍繞“必備品格、關鍵能力”,緊扣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凸顯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
地理實踐活動已成為各學校、各學段的必備課程之一,也是學生有效學習地理知識的第二課堂,如何完整、有效地落實地理實踐活動,需要吸取眾多實踐活動經驗,不斷扎實地理課程實踐理論。2022年版課標提出將地理課程總課時的10%用作跨學科主題活動,未來跨學科主題的實踐活動將是地理課程實踐活動的主力軍。但在復雜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情境中,如何保質保量完成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課程,僅靠現有課程標準中的實施意見仍稍顯不足,需要教育部門研制更具針對性的標準加以規范實施。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課程標準應該涵蓋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建設內容、課程實施與評價等內容,確保其有“標”可循、有“準”可依。
2022年版課標圍繞地理課程核心素養展開,鑒于此前頒布的高中課程標準中已經出現了核心素養的概念,在實踐中一些老師會借用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模式進行教學,然而實際操作中可能并不適配。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已經是一個較成熟的體系,在其課標中有將各個核心素養水平進行劃分,課程內容標準會依據能力水平劃分來規定對學生的要求。但這樣的能力劃分標準并不適用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因此需要衡量義務教育各階段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水平,制定與之相匹配的培養模式,并能夠與高中階段地理核心素養水平形成螺旋上升的關系,促進初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