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欣 申玉銘
(首都師范大學 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 北京 100048)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中明確提出,地理課程旨在使學生具備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地理核心素養,將鄉土資源與地理教學有效的結合是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1]本文圍繞影響學生家鄉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區位因素及發展建議的核心問題展開教學設計。
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實例,說明農業的區位因素。[2]“結合實例”是行為條件,需要以真實案例為實現手段,“農業的區位因素”為認知內容,“說明”是行為動詞,不僅需要學生明確農業區位因素都有哪些,更要求學生學會農業區位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教學目標依據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形成結構化的核心素養目標體系,有利于實現學生由淺表到深層的學習過程。[3]本節課設計了在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教學目標(見表1)。

表1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農業區位因素”教學目標
本節教學設計依托北京市大興區豐富的鄉土地理資源,以課前社會調查訪談、課中真實鄉土情境、任務驅動、小組合作探究、課后教學評價的方式展開,實現了地理原理、地理實踐、綜合思維的有效融合。本文根據教學目標,設置核心問題,把核心問題有層次地分成幾個一般問題,通過問題鏈引導學生將零散的知識構成完整的地理知識體系,貫穿學生的課中學習過程和課外實踐應用,可有效促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見圖1)。[4]

圖1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農業區位因素”設計思路
課前,學生實地調查家鄉西瓜特色農產區,調查西瓜種植業的種植歷史及發展變化;學生帶著課前發現的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回到課堂,在課堂上,全面認識問題、綜合分析問題、合理解決問題,落實“知行合一”“人地合一”的理念;課后,把所學地理方法和理念應用到身邊的實際生產之中,使得學習內容達到實踐—理論—實踐的深化,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共同發展。

表2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農業區位因素”教學過程

(續上表)
本教學設計基于真實的鄉土情境和生活情境,學生通過課前實地訪談,發現地理現象、地理問題。學生帶著對規律、原理的探索興趣,進入地理課堂。在同一區域背景和探究情境中,以學生為主體,構建問題鏈,建立合作探究課堂,建構知識體系,聚焦學生的深度學習,拓展思維深度,提高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在本次課堂教學中,鄉土資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為了更好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課堂上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的空間。同時,教學活動的評價還需要建立更全面、客觀、科學的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