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本金
家里養的幾盆小花,在我的精心照料下,卻越養越小了。究其原因可能是長期放在室內,缺少了自然環境及自然環境下的陽光和風雨,失去了生物生長的本能。職業的習慣讓我想到了我們現在的學生,在家長們的精心呵護下,會不會也失去自己成長的本能呢?作為小學一年級的班主任,該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給予孩子什么,讓我的每一朵小花都綻放呢?
一、給予孩子自然成長的空間
花兒的生長需要自然環境,孩子的成長也需要自然空間。但是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現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要什么有什么,只要學習成績好,想去哪兒玩父母都會同意,怎么會沒有自然成長的空間呢?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可孩子們卻覺得自己一點兒自由都沒有,沒意思。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呢?其主要原因在于大人們總以自己的愿望和感受來替代孩子的主觀需求,勿視了孩子除了吃好穿好的需要外,還有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獨立自主、渴望自由創造的需要。孩子的成長空間,需要我們去細心營造。在這個空間里,每時每刻都發生著精彩的故事,家長、老師永遠都不會知道,但卻是孩子一生的記憶。我們家長、老師作為過來人,應站在一旁,笑咪咪地看著他們在精彩的世界中嘻笑怒罵,跌爬滾打,回味著自己一路走來的精彩片斷,這是一種更為從容的教育,更加自然的愛和更有氣魄的等待。農村的孩子,大部分是隔代撫養,祖父母的過分保護,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使孩子的主觀需要漸漸失去。于是這份重任就落到了老師的肩上,尤其是一年級的班主任老師,不但要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自然成長的空間,而且還要與家長充分溝通,引導家長如何讓孩子獨立。孩子從幼兒園升到小學,身心還停留在幼兒階段。班中有一孩子,由于是個早產兒,記憶力,理解能力,動手能力等個各方面都比同齡孩子要差,有時候老師前一分鐘說過的話她就沒有印象了。其奶奶把她當成手心里的寶,一心只想讓她成績好一點,其他什么事都不讓她干,書包奶奶整理,就連吃午飯也是奶奶來喂的,但是孩子始終噘著嘴,一點也不開心。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多次與其奶奶溝通,還孩子一個自己長大的空間,放手試試看,那樣孩子才會有進步。我也告訴孩子有很多事要她自己干了,就先從吃飯,背書包做起。不久,發覺孩子漸漸地會自理了,當我看著她背著書包,笑容滿面地回家時,我心里一直在想,學校要給孩子一個自然成長的空間,就是要尊重孩子的能力,把自由和獨立還給孩子,讓孩子自主選擇自己探索,自己的事自己做,教師的責任在于引導孩子的行為合乎社會的規范。孩子成長的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其特有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生活內容,父母、教師應給他們一定的自由空間,把原本屬于他們的權利還給他們。只有這樣,孩子身心發展的巨大潛能才得以挖掘。
二、給予孩子自然成長的陽光
花兒的成長需要自然環境,也離不開陽光的普照,雨露的滋潤,就像孩子在自然空間中成長離不開教師、父母陽光般的笑容。自信是一個人做事成功的基礎,而陽光般的鼓勵與表揚則是使學生獲得自信的有效途徑。任何人包括我們成人都有一種想聽到表揚的愿望,更何況他們只是一群從幼兒園升到一年級的孩子。他們目前正處于童年時期,就更有一種強烈的渴望,需要重視、需要贊揚、需要成功。那么,這就需要教師的鼓勵與表揚,引導他們產生戰勝自我的勇氣,獲得自信。這樣,他們才有成功的可能。
陽光般的鼓勵與表揚不論對好學生,中等生,后進生都是適用的。尤其是后進生,班中有一個小孩子,剛開學,我從他的作業中就感覺出孩子的玩興還很濃,對于學習根本心不在焉,有時修改一個拼音字母需要二十分鐘。于是我多次把孩子留下來,讓其做好作業回家,但孩子的主動性似乎一點也沒提高。也多次找他媽媽聊天,了解孩子的情況,原來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就表現不太好,其母親的脾氣也非常急躁,動不動要打罵孩子,孩子在幼兒時期就缺少鼓勵和表揚。于是我決定改變策略,有一次,孩子又把他亂寫的拼音字母交了上來,我沒有多說,依舊請他拿回去重寫,孩子看看我,似乎已經習慣了。不久,孩子把他重寫的作業交上來了,我看了一下,幾乎跟原來一樣,細看似乎只有稍微工整了一些,他看了我一下,低下了頭,好像等待著我的“批斗”。“李小軍這幾個字……”他可能感覺我要罵了,頭更低了,此時我話鋒一轉,“比起以前來還是有進步的,看來在向同桌學習,真不錯,有進步!”孩子可能沒有想到我會表揚他,有點茫然了,我摸摸他的腦袋說:“有進步就是好孩子。”孩子笑了,回坐位后坐得非常端正,孩子的神情充滿了自信。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要吝嗇你的表揚和鼓勵,對于學生來說,你的表揚和鼓勵就是陽光雨露,就像杜甫的詩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真誠的鼓勵和表揚,便是那知時節的好雨,這好雨定能滋潤著充滿生機的心田,使這片心田開出朵朵鮮花,結出累累碩果。
三、給予孩子自然成長的風雨
花兒的成長需要陽光雨露的同時,更應該有風雨的吹打,就像孩子在自然空間中成長更離不開教師、父母理性的懲罰。現在在教育問題上有一種很時髦的觀點,就是“要尊重孩子的人格”。這觀點本來很好,是現代教育“人性化、和諧化”的體現。但實際中卻被當作了教條主義的絕對化概念推行,好像成了專門對付懲罰甚至嚴格要求的武器,一管就是不尊重孩子人格,致使對孩子不僅不敢懲罰,連嚴格要求也不敢,只剩了放任。結果孩子們任性無度,甚至很多孩子在幼兒階段放縱妄為,大人實在管不了,氣急之下則不免施以體罰。本來人們已把體罰和理性懲罰混為一談,這樣懲罰就更好像成了罪魁禍首,引起更大的聲討之聲。其實,懲罰和尊重人格從根本上說并不是矛盾的。
每一朵花兒都有他的生命,也都有他自己的世界。花的生命之初,肯定也有一種精神胚胎,讓他破土而出,終于有了一小點的存生之地,于是逐漸在那里孕育花蕾。一但人們出于某種善意的目的讓花兒離開他的世界,花兒會過得好嗎?即使花兒可能會過得更好,但他以失去作為花天生的靈性,成了供人們觀賞的玩物。花兒只有在自然環境中接受陽光的普照、雨露的滋潤才會長得更加嬌美,接受風雨的吹打才會更加堅強。難道孩子不也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