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靜
摘要:通過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身上的求知與求學欲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改變學生以往被動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認真聽講,課堂練習的同時,形成一種主動學習、樂于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從而真正實現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每一堂課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創設問題情境要注重情境的趣味性和學生的參與性,要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要為教學服務.
關鍵詞:數學 情境 創設 教學 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在教學中教師要對教學過程精心設計,創設各種思維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調動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變“苦學”為“樂學”,真正體現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情境的創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創設問題情境要注重情境的趣味性和學生的參與性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對故事、童話、動物都非常感興趣,因此把教材中的問題編成童話、小故事,用小動物來做主人公,使學生身處擬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這樣,不但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而且還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例如在教學比例尺時,我想出了一個腦筋急轉彎的問題:一只螞蟻從北京到上海只用了3分鐘,這是為什么?有趣的問題使學生產生了好奇心,這時我告訴大家,學習了比例尺你就會知道其中的奧秘。由此刺激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引起主動探究的興趣。如果是問題情境,提出的問題就要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而且要非常具體,要有新意和啟發性。這樣學生能理解問題的含義,才有可能來探索、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
二、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注重實踐
數學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也必須用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有利于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并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如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時,創設了“小小百貨商店”的情景:把學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標上價錢。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買賣商品的模擬活動,讓其中的一人當售貨員,其他的同學當顧客,“顧客”要把選中的商品的價錢準備好再交給“售貨員”,若給的錢數不對,其他同學要指出,角色要互換。然后,我拿著一支標價8元7角5分的玩具,讓學生進一步思考:你若想賣這玩具打算怎樣付錢?有幾種不同的付錢方法?同學們情緒高漲,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元、角、分的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創設的情境必須目的明確,要為教學服務
情境創設只是手段,體驗其中的數學才是目的,不應對情境本身作過多的具體描述和渲染,以免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每節課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需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創設的情境就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且要比較具體、明確,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及時從生活情境中提煉數學問題,切忌在情境中“流連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情境的趣味性、問題性為教學服務,不能“淺嘗輒止”,把情境的創設只作為課堂教學的“擺設”和“敲門磚”。比如我在教學《噸的認識》這節課里創設了這樣的情境:牛、大象、馬、鹿一起去參加動物運動會,當他們走到一座小橋邊的時候發現橋頭立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限重1噸”。我沒有在前面的故事情節里多逗留,當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后,直接把問題指向過橋要注意什么?他們能過橋嗎?讓學生把注意力轉向“噸”這個新的知識點,激發起學生學習了解有關噸的知識的欲望。在學生學習噸的知識后引導學生再來解決問題:他們該怎么過橋?為他們設計過橋方案。這樣的情境既體現了趣味性,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展示了其中的數學味,達到做數學的目的。
通過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身上的求知與求學欲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改變學生以往被動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認真聽講,課堂練習的同時,形成一種主動學習、樂于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從而真正實現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每一堂課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 ? ? ? ? ? ? ? ? ? ?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鄭隆炘 《數學思維與數學方法概論》 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1997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