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鳳霞
信息化教學環境下,小學語文教學和信息技術結合越來越密切,特別是對于現代詩歌這些比較抽象且難以理解的內容來說,使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將能夠更好地幫助小學生理解文本,了解現代詩歌的魅力,增加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審美能力。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不能僅局限于對詩歌的分析,更要使之貫穿于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從而為小學語文現代詩歌教學提供多元化的選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現代詩歌教學是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重點。那么,在信息技術的背景下,應該如何開展小學語文現代詩歌教學呢?本文通過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從導入入手,通過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尋找課本中現代詩歌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教學入手,結合字詞認讀、朗讀誦讀和情境講解分析詩歌的脈絡、情感、韻味;從課后輔導入手,結合尋找素材和仿寫等課后作業,從加深對現代詩歌的理解方面出發探討小學語文現代詩歌教學的策略。
一、課程導入
(一)利用信息技術從教學目標中挖掘教材的價值
教材的價值是現代詩歌教學的基礎,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在剖析教材上的主體作用,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領悟現代詩歌的精髓,并以此為基礎尋找到教學的目標。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挖掘教材的價值,逐步分解教材,做到對教材的價值心中有數。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搜索了解作者創作詩歌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以及作者的情感經歷,做到對教材的精準剖析和定位,以學生準確地把握現代詩歌的審美價值作為教學的目標。其次,教師可以搜索著名學者對課文內容的分析和評價,通過大量閱讀相關理論知識和文章,從理論的高度去挖掘課文的價值。然后教師結合前人的想法,將自己的獨特見解融入其中,以掌握現代詩歌學習技巧,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三黑和土地》的詩歌教學中,筆者通過互聯網搜索出一些比較經典的教學案例和說課稿,發現很多教師都將“訓練學生正確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掌握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及感悟三黑對土地的熱愛之情”作為教學目標。筆者認為,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樣的教學目標雖然能夠做到對文本的初步分析,但是還有更多的提升空間。因此,筆者將自己的教學目標設定為以下幾點:一是通過分析文本,尋找文中表現出三黑對土地的熱愛之情和重獲土地的喜悅的詩句,以及找到其表達規律。二是學習現代詩歌的文字描寫技巧,學會用具有韻律感的詞句表達情感,獲取掌控文字的能力。三是感受現代詩歌的魅力,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筆者通過互聯網為自己的備課尋找到突破口,也為自己更好地挖掘文本的價值和設定足夠科學的教學目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利用信息技術從教學設計中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教學中,信息技術能夠為教師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因此教師在進行備課的過程中要選擇更加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并結合學生實際找到最適合的教學方式。首先,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將學生加入到教學主體中,通過指導學生在電腦上寫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其次,以復原詩歌情境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學會還原詩歌中的場景。最后,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搜索名師對課文內容的分析和講解,借助專家的智慧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并借助名師的授課方式,拓展自己對教學設計的思考,將角色扮演、互動游戲等教學內容加入到教學設計中,增加導入的趣味性。
以《三黑和土地》的詩歌教學為例。首先,筆者在網上以“《三黑和土地》名師課堂實錄”為關鍵詞,從眾多選項中,根據六年級學生學習能力,找出了最適合自己的課堂設計。其次,向學生播放中國的各種耕地,以及簡短的農民種地的紀錄片,為給學生講解農民和土地之間的關系打下良好基礎。然后,通過問答的方式讓學生找出文中類似于“把整個生命投入了土地”的關鍵詞、詩歌中的修辭手法,讓學生跟著教師的節奏展開對課文內容的分析,從而獲得初步的了解。最后,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在教學設計中將目光放在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上,讓學生通過扮演“三黑”,理解“三黑”這樣的農民和土地之間的關系。
筆者借助互聯網將自己的教學設計從閉門造車變成吸收和借鑒名師名家,經過實踐驗證得出有效的教學設計方式,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
二、課堂教學
(一)利用信息技術從字詞的認讀找到詩歌的脈絡
對于小學生來說,識字是很重要的知識內容。在現代詩歌教學中,字詞的認讀同樣是十分重要的內容,而且教師可以通過字詞的認讀,讓學生找到詩歌的脈絡。首先,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通過網絡搜索形式,將文中的生字、生詞和重點詞語的解釋查找出來并做好標記。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在預習階段讀通整篇詩歌,從而獲得自己對現代詩歌的第一感覺。其次,教師可以利用幻燈片的形式,將詩歌搭配合適的場景和必要的解析,為學生具體直觀地了解現代詩歌打下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拓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利用這些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體會。
例如,在教學聞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門》時,筆者通過讓學生觀看澳門被占領時候的影片,了解聞一多寫這首詩歌時的心態,以及對這首詩歌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之后通過學習“襁褓”“擄去”“夢寐不忘”等重點詞語,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對澳門被列強霸占的痛苦。接著,利用幻燈片的形式,通過圖片和文字相結合的方式播放澳門回歸的影視、影像,讓學生感受到作者通過擬人的手法,將“澳門”比作一個被強行從母親身邊帶走的孩子,感受這個孩子“從告訴別人自己被強加了姓名—被迫離開襁褓—心里對祖國母親的眷戀—想要回家的決心”。通過這一脈絡讓學生了解澳門同胞被擄掠的疼痛,感受澳門同胞對祖國母親深沉的眷戀,并結合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感悟,帶著這種感悟開展誦讀,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筆者通過對關鍵詞的分析,以及對詩歌脈絡的梳理,將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展現出來,引導學生去感悟。
(二)利用信息技術從誦讀中領悟詩歌的情感
對于詩歌教學來說,感悟作者的情感十分重要。而誦讀則是一個十分好的展現方式。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原聲朗讀的方式,指導學生能夠讀準字音,能夠準確、流暢地朗讀全詩,讓學生能夠做到自主朗讀,并在朗讀中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然后,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挑選配樂的方式,開展朗讀競賽,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同具體的多媒體教學結合,利用音樂渲染等形式將現代詩歌與音樂結合在一起,通過音樂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美,營造出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為學生分析課本內容打下良好基礎。
例如,在《七子之歌——香港》的詩歌教學中,筆者首先播放這首詩歌的原聲朗讀,讓學生能夠清楚詩歌的字詞,了解“巍峨”“脂膏”“號啕”的發音。接著,教師通過配樂詩朗誦的形式,讓學生能夠跟著教師的節奏帶著感情朗讀這首詩歌,感受“母親啊,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的絕望悲傷,感受“母親!我要回來,母親!”的思念之情,以及想要回歸祖國的迫切之情。通過朗讀讓學生獲得對詩歌的整體感知,了解詩歌的詞句大意,保證學生能夠準確、流暢地朗讀全詩,掌握漢字的結構規律和領會詩歌用詞的技巧。最后,教師可以通過朗讀競賽或者句子接龍的方式,讓學生對詩歌更加熟悉,從而加深對詩歌情感的感悟。
現代詩歌的詞句中生僻字不是很多,通過誦讀的方式,能夠很容易把握其中的情感,從而對詩歌有自己的感悟。
(三)利用信息技術從情境中找到詩歌的韻味
在現代詩歌教學中,找到詩歌的韻味是教學的重點之一。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詩歌,更要讓學生感受到現代詩歌的魅力,讓學生能夠真正喜歡上現代詩歌。首先,教師可以從播放作者寫作背景和時代背景出發,讓學生看到作者是怎么樣將一些看似沒有關聯的文字通過詩歌的方式組合起來,并給人展現出別具一格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受到詩歌中文字運用的巨大魅力。然后,教師可以通過找韻味比賽的方式,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尋找最貼近詩歌韻味的圖片、視頻和音頻,使學生能夠利用自己對詩歌韻味的理解借助互聯網表達出來,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筆者在進行《和平宣言》的教學中,通過課本中“2014年12月13日,在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公祭儀式上,青少年代表齊聲誦讀《和平宣言》”這一句的解釋,結合圖片和影像資料,將南京大屠殺和公祭日的相關內容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感受這個詩歌的寫作背景。然后,教師可以重點分析“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千秋芬芳”和“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這兩句,第一句寫出了南京的人文底蘊和美景;后一句寫出了南京大屠殺的悲慘遭遇。通過這種對比的方式,激發人們對戰爭的痛惡、對亡者的哀痛和對和平的期待之情。
筆者通過具體的視頻和圖像,將詩歌中的背景展現出來,然后結合文字的分析,讓學生看到詩歌的巨大表達能力。
三、課后輔導
(一)利用信息技術從生活中找到素材
在詩歌的課后鞏固中,教師讓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為基礎尋找詩歌的寫作素材。首先,教師可以以一篇現代詩歌作為例子,為學生分析這樣的詩歌來源于哪里,可以從生活中哪些地方尋找。再通過信息技術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拆分詩歌,并激發學生通過現代詩歌表達自己情感的欲望。然后,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做示范,讓學生明白如何從互聯網中篩選出自己想要的素材,并指導學生如何利用寫作技巧和情感表達技巧,從而掌握現代詩歌的特點。
例如,在課外輔導中,筆者找到了《媽媽,媽媽》這首詩歌。這是一首孩子寫給母親的詩歌。筆者利用多媒體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帶領學生對詩歌進行分析:其一,要確定寫作的主題是對母愛的渴望,這是一個小學生很容易書寫的情感內容,身邊的素材很多。其二,這首詩歌并不是對母愛的贊揚,而是一句句的譴責,為什么母親在他需要的時候不出現,為什么等了十年母親也沒有來?最后,發出深深的呼喚。通過這樣的思維導圖,讓學生認識到現代詩歌的寫作思路,從而找到現代詩歌寫作的技巧。
信息技術的使用,幫助教師將抽象的思維展現出來,從而達到厘清思路的目的。
(二)利用信息技術從仿寫中找到表達技巧
課后鞏固是現代詩歌教學中很重要的一環,教師可以通過仿寫的形式,讓學生學會現代詩歌的表達技巧。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從詩歌的內容出發在互聯網上尋找到類似的主題,通過大量閱讀類似的詩歌,尋找到現代詩歌表達的技巧,并以此為基礎對課文的內容進行仿寫,最后達到了解現代詩歌表達技巧的目的。其次,教師可以通過“云作業”的方式,讓學生自選主題,通過總結課文中詩歌的押韻特點,以課文中詩歌的韻律開展仿寫,以此來了解現代詩歌的押韻方式,從而逐漸掌握詩歌寫作的語言技巧,獲得寫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課后輔導中,筆者利用配樂詩朗誦為學生介紹戴望舒的《雨巷》這首著名的詩歌,并讓他們嘗試仿寫。首先,學生要尋找到自己要贊美的人物,并思考用什么樣的場景描寫來為讀者展現這個人物形象。然后,讓學生觀察這首詩歌的每一個句子的長短和韻律,用同樣的長短和韻律進行仿寫,學會寫作詩歌的技巧。
通過介紹課外有名的現代詩歌,讓學生拓寬視野,并通過對這些名家之作進行仿寫,了解現代詩歌的表達技巧。
綜上所述,課程導入是教師對教材進行剖析的第一步,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就需要從自身入手,加大對教材的分析,以此來尋找到合適的教學目標,尋求更加切合實際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增加現代詩歌的趣味性,也能夠幫助學生分析現代詩歌的脈絡、情感和寫作技巧,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而輔導也是對課堂教學的拓展和提升,可以讓學生在了解現代詩歌的基礎上,學會從身邊人、身邊事中尋找到寫作的素材,并通過仿寫名家名作的方式逐漸獲得寫作技巧的鍛煉,讓學生能夠發自內心地喜歡上現代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