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楠?馮理達

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蒙內鐵路一處集裝箱內陸場站。
為更好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提出了“第三方市場合作”理念,中國與歐洲國家在非洲的市場合作(以下簡稱中歐非合作)是這一理念成功的實踐案例。中歐雙方產業鏈互補、經濟契合度高,中歐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將有助于充分發揮雙方產業的比較優勢,促進海外市場的深度融合。而非洲國家以其特有的人口優勢、廣袤市場和發展需求,成為中國和歐洲企業間合作的重要市場。
在2021年7月5日的中法德領導人視頻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就提出希望歐方加大對非洲的支持和幫助,并表示歡迎法德加入中非發起的“支持非洲發展伙伴倡議”。2022年3月8日,中法德領導人再次舉行視頻峰會,習近平主席指出中歐在謀和平、求發展、促合作方面有很多共同語言,要拿出擔當,為動蕩變化的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推動中歐關系行穩致遠。
2015年6月,中法共同發表《中法關于第三方市場合作的聯合聲明》,將第三方市場合作的原則確立為“企業主導,政府推動”“平等協商,互利共贏”“互補、互利、開放、包容”。隨著法國的先期示范作用,意大利、荷蘭、比利時、西班牙、奧地利、英國等相繼與中國簽署第三方市場合作協議。
中歐企業優勢互補,這是雙方合作的基礎。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中國在對非合作上逐步形成了“資源—信貸—項目”一攬子合作模式和經貿區合作模式,而歐洲國家重視科技創新、工業技術、公共服務等。中國為歐洲企業對非投資合作完善中下游產業鏈,在融資、人力資源上提供有力支持和補充;歐洲能夠提升中國合作項目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實現中國在非洲所建設產業園的集群效應。
雙方都在與非洲發展戰略對接,以滿足非洲需求。中國在中非合作論壇和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等框架下,不斷推動中非合作向更深層次發展。中國承建的蒙內鐵路成為肯尼亞物流貨運的大動脈,拉動了肯尼亞國內生產總值(GDP)1.5%的增長。一些中國企業在坦桑尼亞、肯尼亞、盧旺達等國積極開拓電子商務市場,極大促進貨物運輸和貿易的暢通。歐洲國家也越來越重視從全局的角度對接非洲發展戰略。2017年,歐盟啟動了對外投資計劃(EIP),以推動在非洲和其他臨近國家的投資。在2019年的非盟—歐盟布魯塞爾峰會上,歐盟稱要加強對非洲基礎設施、能源、數字化、工業化和航空運輸業等領域的投資。此外,歐洲國家也注重同區域內各國的發展規劃相對接。2020年11月,肯尼亞與英國簽署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議(EPA),不僅符合東非共同體關稅同盟協議,也是對非洲經濟一體化的支持。
非洲市場潛力巨大,合作空間充足。非洲有著年輕的人口結構,2020年非洲人口邁過13億大關,適齡勞動人口(25~64歲)到2025年將達到5.592億。非洲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歐洲國家尤其是英法德等大國重要的材料原產地、產品銷售市場和勞動力儲備市場。非洲國家亟需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資源產業鏈,這一需求也產生了基礎設施建設、制造業產業轉移等巨大空間。非洲各國關稅和自貿區談判的進展,將為中歐在非洲第三方市場合作打造廣闊的經濟腹地,提供優惠的貿易條件和開放的內部市場。從長遠來看,自貿區的建立和運行必將幫助非洲國家打破貿易壁壘,有助于擴大中歐非合作的機遇。
中歐非三方市場合作類型多樣。
一是戰略合作類。中國企業與外方企業通過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建立戰略合作聯盟,在第三方市場開展研發、制造等合作。尼日利亞萊基深水港(Lekki Port)項目不僅是中法第三方市場戰略合作項目,還是中國同新加坡的投資合作類項目,這也為中國與多個發達國家的合作提供了樣本。
二是投資合作類。中國企業通過并購、合資、參股等方式,與外方企業在第三方市場開展投資,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格局。2010年,法國博洛爾運輸物流集團同中國招商銀行和卓堅投資集團獲得了尼日利亞天坎島(Tin-can Island)集裝箱碼頭的特許經營權,使其運營情況大幅改善,成為尼日利亞現代化程度最高的港口。
三是產品服務類。中國企業與外方企業在設備采購、認證許可、法律商務咨詢等領域開展合作,為第三方市場客戶提供解決方案。例如,馬普托大橋及連接線項目為莫桑比克首都馬普托市向南至南非邊境口岸的干線公路,中國路橋公司承擔了項目的主體施工,并在2018年實現主體完工,使原來兩到三小時的渡海時間縮短至十分鐘左右,有效改善了當地交通和就業狀況。
四是工程合作類。中國企業與外方企業通過總分包、聯合競標等方式開展項目合作。伊波姆(Ibom)深水港建成后,將成為尼日利亞和整個西非地區的經濟門戶。2018年11月,法國博洛爾運輸物流集團和中國電建集團成為首選投標人,并于同年12月正式獲得該項目的建造以及未來50年的運營權。
不過整體而言,中歐非三方合作以產品服務為主,工程合作類、投資合作類、戰略合作類數量不多,但規模更大,周期更長,也更具有示范性和參考價值。
盡管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中歐在非洲第三方市場合作還有一些不足。
合作主體尚具有不充分性。從歐洲來看,多數同中國簽署第三方市場合作協議、備忘錄,或已建立第三方市場合作機制的國家,如奧地利、比利時等,還沒把與中國的合作意向在非洲落實好;從非洲來看,參與國家數量較少,且集中在西非以及法語區。
合作領域及項目地理空間分布還具有不平衡性。前者體現為項目集中在基礎設施領域,合作項目主要包括水電站、港口等基礎設施。而具體到企業,法國博洛爾集團、法國達飛海運公司,以及中國電建、中國港灣集團等,都屬于基礎設施工程承包類或物流運輸類型的傳統企業。而IT產業、健康醫療、精密儀器等高新技術行業則非常匱乏。后者體現為合作項目的地理區位集中在沿海城市地帶。一方面,反映了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仍未擺脫殖民時代從內陸資源區到沿海的外向型特征,另一方面,說明了非洲廣闊的內陸地區還存在許多基礎設施建設空間。
合作方式也具有單一性。大多數項目都是以產品服務的形式進行的,其中,中國或歐洲企業一方作為主要承建單位和承包商起主導作用,另一方則作為分包商,為對方承接的項目提供大型設備,或運營、管理方面的支持,但其他合作方式相對較少。
當前,歐洲一些國家和一些人對華的政治偏見、歐洲極化的政治、歐洲企業的“零和博弈”思想、非洲國家較為落后的營商環境、各國企業間不平衡的競合關系、非洲各國對歐洲資本的疑慮態度、現有合作機制本身的缺陷等多重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對中歐非合作形成阻礙。特別是新冠疫情使全球經濟進入寒冬,給第三方市場合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為了加強中歐非三方市場合作,筆者認為應在以下方面有所作為:
第一,用三方合作抗疫來升級合作領域。這不僅能有效應對非洲疫情擴散、助力全球抗疫,更能推動中歐在非洲第三方市場合作的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優勢互補,開拓新的合作領域。
第二,加強高層對話,提升中歐雙邊互信。雖然在中歐關系中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但中歐在更有效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方面的合作,符合中歐雙方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在三方市場合作中,企業間的競爭行為與抵觸情緒,要通過中歐高層的對話與協商把握好基調,控制好方向,使雙邊的摩擦維持在可控范圍內。

中國船企首次為非洲建造的浮式生產儲卸油船即將交付使用。
第三,加強機制建設,促進包容性合作。應加強合作準則建設,提升第三方市場合作機制透明度,加強平臺信息共享,使參與方能精準地獲得資金、技術等信息。尤其要加強金融創新機制,防止給非洲國家帶來債務風險。此外,需要提高合作級別和項目協議的約束,使諒解備忘錄或協議能夠落實,并鼓勵更多跨國公司、國際金融機構和中國企業聯合開拓第三方市場。
第四,強調非洲國家在合作中的主體地位,加大對非洲內陸地區合作項目的開發力度。需重視非洲國家的需求能否被滿足,能否公平參與到項目決策,并警惕歐洲國家用“家長式”合作方式以及對資源的掠奪行為綁架中國企業的利益。只有本著“非洲提出、非洲同意、非洲主導”的原則開展合作,才能夠推動構建三方互利互惠的局面。要開拓非洲內陸地區的合作項目,使得非洲國家沿海地區的資源和各種經濟發展要素能夠反哺內陸,最終推動非洲國家形成成熟的內部市場,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中歐合作空間。
第五,打造示范性項目,吸引更多國家和企業的參與。目前來看,中歐在非洲的第三方市場合作還缺少示范性項目,這迫切需要集中優勢力量提升合作層次,更精準地對接非洲國家的具體需求,為“一帶一路”在歐洲和非洲擴大“朋友圈”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