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健
1834年,法國開始對阿爾及利亞實施殖民統治,法語成為阿爾及利亞的“官方語言”,阿拉伯語被禁止。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法國人同年在阿建起電影制片廠,拍攝法語影片,此后長期壟斷阿電影業。
1954年,阿爾及利亞解放戰爭爆發了,本土電影業也由此開始成長。1957年,阿民族解放陣線創立了第一所電影培訓學校,穆罕默德·拉赫達爾·哈米納和勒內·伏蒂阿共同拍攝了這個國家首部紀錄長片,名叫《戰火中的阿爾及利亞》。
歷經八年抗法戰爭,阿爾及利亞于1962年宣告獨立,兩年后,阿國家電影中心成立,長期由法國人壟斷的電影制片和發行行業被收歸國有。1965年,本·阿克努電影學院和電影資料館成立,阿第一家本土電影公司穆斯塔法·巴提誕生,制作了首部國產故事片《黑暗者怕沉默》。1967年,阿正式成立了國家電影商業局,主管全國電影生產和發行,至1960年代末成功建立起民族電影體系。
在1964至1974年的十年中,阿爾及利亞共拍出25部故事片,幾十部紀錄片及13部合拍片,題材多表現抗法戰爭,默罕默德·艾哈達爾·哈米納成為那個時代最著名的阿爾及利亞導演。哈米納自幼酷愛電影,1954年參加民族解放陣線,在游擊隊里以攝影機為武器拍攝了《茉莉花》《自由之槍》兩部紀錄片。阿獨立后,哈米納赴布拉格電影學院進修兩年,學成歸國后拍攝了《奧雷斯風暴》《圖像時代》《哈桑·特羅》《十二月》等一系列戰爭題材影片。1973年,哈米納的《炭年紀事》榮獲第31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這也是阿拉伯國家電影首次在世界影壇贏得大獎。
1966年阿電影人雅西夫·薩迪和意大利人吉洛·蓬泰科爾沃合作拍出了黑白片《阿爾及爾戰役》。這部扛鼎之作講述了阿民族解放陣線同法國殖民者浴血奮戰的日日夜夜,在阿長映20年經久不衰,1966年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國際影評人大獎、威尼斯城市大獎以及三項奧斯卡獎提名。2010年世界杯足球賽期間,阿爾及利亞國家足球隊在小組賽迎戰英格蘭隊前夜,集體組織觀看了《阿爾及爾戰役》,次日戰平了英格蘭。
1972年,阿爾及利亞電視臺一批年輕編導拍攝紀念阿獨立十周年的影片。這些年輕人思想活躍,勇于探索,他們重新解讀解放戰爭,一年中拍攝了20多部故事片,開創了阿爾及利亞“青年電影”這一形式。穆罕默德·布阿瑪利拍攝的《燒炭人》大膽觸及社會現實,成為“青年電影”的代表作。米爾扎格·阿羅阿什導演的《奧馬爾·蓋特拉圖》描寫阿當代青年受西方文化影響而陷入的思想迷惘和精神空虛,在戛納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法語國家電影節廣受關注。女導演阿西婭·吉巴爾創作的介乎紀錄片和故事片之間的探索性影片《謝努阿山婦女的樂曲》描述一位知識女性在探索中的見聞,獲1979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國際電影評論家聯合會大獎。
“青年電影”的崛起促進了阿影院建設和放映業發展,全國影院規模一度超過500家,在非洲排名第三,僅次于埃及和南非。然而,受經濟危機影響,阿電影業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停滯,全國影院數量在21世紀初萎縮到不足20家。2021年2月,阿文化和藝術部國務秘書巴希爾·尤瑟夫·塞海里和阿企業總聯合會主席賽達·納格扎共同呼吁重振電影業,呼吁電影人共同努力推動阿電影“回歸世界影壇中心”。阿政府正在制定新的電影法規和行業發展計劃,鼓勵投資影院、制作基地和后期制作,同時積極開展國際合作。
2021年底,由年輕女導演亞斯敏·喬伊赫執導的阿首部阿拉伯語影片《直到時間盡頭》登陸美國奈飛流媒體平臺。影片講述了一個孤獨掘墓人與一個生活疲憊的寡婦之間的凄美愛情故事。
阿爾及利亞與中國有著非凡的傳統友誼。阿駐華大使艾哈桑·布哈利說,中國是第一個承認阿爾及利亞的非阿拉伯國家,阿則是最早同新中國建交的非洲國家之一。1963年4月中國派出首支醫療隊遠赴非洲,目的地正是獨立不久、缺醫少藥的阿爾及利亞。隨后幾十年間,中國共向阿派遣“白衣天使”超3000人次,為阿培養了大批醫務骨干,贏得阿人民敬佩。布哈利大使在同筆者交流時希望中阿兩國電影界能開展合作,共同關注“非洲題材”,促進兩國和中非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