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芬,張萬春,周子凡,葛 茜,陳 新,瞿利英
(漢中市農業技術推廣與培訓中心,陜西 漢中 723000)
大豆原產于我國,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具有五千年的栽培歷史。大豆是人類植物蛋白和脂肪的主要來源, 在人們的日常飲食中占有重要地位, 對增強國民體質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1]因其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不飽和脂肪酸、鈣及B族維生素,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被稱之為“田中之肉”、“豆中之王”、“綠色的牛乳”[2]。
大豆是陜西第四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15.11萬hm2,總產量23.39萬t,單產103.2 kg/667 m2。其中漢中市常年種植面積1.686萬hm2,總產量2.34萬t,單產92.53 kg/667 m2。漢中屬于秦巴春播、夏播大豆區,[3]亞熱濕潤氣候,雨熱同季,適合大豆生長。[4]但是漢中大豆生產基本上以地方品種為主,經濟性狀不理想,豐產性差,加之連年種植,致使種性退化,混雜現象極為嚴重,這也是導致漢中大豆低產的主要原因之一。[4]大豆產量受品種遺傳特性、栽培條件和環境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 而品種選擇是大豆高產的關鍵因素。[5]筆者對2020年引進征集的大豆品種的豐產性、適應性、抗病性及農藝性狀在不同區域進行鑒定,旨在篩選適宜不同生態條件種植的優良品種,為大豆新品種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材料共8個。包括從四川省自貢市引進的三個新品種:貢秋5號、貢秋8號、D309-925,從漢中市鎮巴縣征集的四個品種:鎮引1號、鎮引2號、鎮引3號、黑黃豆,以本地大豆為對照。
試驗于2020年在漢中市南鄭區和鎮巴縣兩個試驗點進行。南鄭區試驗點地處平川,海拔679 m,地塊為壤土,肥力中等偏上,前作為馬鈴薯,隨機區組排列,設8個處理,2次重復;鎮巴縣試驗點地處山區,海拔1 100 m,地塊為沙壤土,肥力中等,前作為馬鈴薯,隨機區組排列,設8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面積為11.5 m2,行長5 m,行距0.383 m,株距0.25 m,6行區,每穴留苗2株,種植密度1.39萬株/667 m2,試驗田四周設1.5 m以上的保護行。
播種前結合整地施過磷酸鈣38.5 kg/667 m2、氯化鉀7.7 kg/667 m2,3%辛硫磷2.4 kg/667 m2。人工挖窩點播,每穴3~5粒,定苗時每穴留苗2株。生長期間未進行灌水和防治病蟲害。生育周期的考種性狀包括播種期、出苗期、開花期、成熟期、株型、葉形、花色、生育習性、結莢習性、裂莢性、粒形、粒色、抗倒性、抗花葉病毒等性狀。成熟收獲時, 在參試品種每個重復小區中間行取有代表性的連續10株分別調查株高、結莢高度、有效分枝數、單株莢數、單株粒數和百粒重。收獲時成熟1個品種收獲1個, 并進行人工脫粒,分區曬干簸凈稱實產。試驗結果采用DPS數據處理系統進行分析。
由表1可知,各參試品種在兩個試驗點均表現增產。在水肥條件較好、海拔低的南鄭試驗點,各參試品種均較對照增產,增幅46.3%~98%,鎮引3號最高。經差異顯著性測驗,各參試品種與對照產量差異顯著。在水肥條件一般、海拔較高的鎮巴試驗點,除D309-925外其余品種均表現增產,增幅9%~43.9%,黑黃豆最高。經差異顯著性測驗,黑黃豆和貢秋5號與其余品種產量差異極顯著,鎮引2號和鎮引3號與貢秋8號、鎮引1號、對照和D309-925產量差異極顯著。

表1 各參試品種產量表現
兩個試驗點各參試品種平均產量介于76.69~125.28 kg/667 m2,產量由高到低依次為:黑黃豆、鎮引3號、鎮引2號、貢秋5號、貢秋8號、鎮引1號、D309-925和對照。各參試品種均表現增產,黑黃豆、鎮引3號、鎮引2號、貢秋5號這四個品種較對照增產49.9%以上,經差異顯著性測驗,這四個品種與其余品種產量差異顯著,黑黃豆與貢秋8號、鎮引1號、D309-925和對照差異極顯著。
由表2可知,地點、品種、地點與品種互作間差異極顯著,兩試驗點重復間差異不顯著。

表2 大豆品種試驗方差分析
由表3可知,8個品種平均生育期介于128~147 d,對照最短,貢秋8號最長。鎮引1號、鎮引2號、鎮引3號、黑黃豆、貢秋5號和貢秋8號分別較對照晚17、16、18、17、15和19 d;D309-925在南鄭試驗點生育期141 d,較對照晚13 d,在鎮巴試驗點直至10月21日收獲時仍未成熟。各品種在鎮巴試驗點的生育期均較南鄭試驗點長。
由表3可知,各品種在兩個試驗點的經濟性狀表現不盡相同。平均株高62.6~99.9 cm,對照最低,鎮引1號最高,除對照在鎮巴點的株高較南鄭點低11.2 cm外,其余品種南鄭點株高均高于鎮巴點,高24.7~59.7 cm,黑黃豆在兩個點株高差值最大。結莢高度18.0-28.5 cm,D309-925最低,鎮引3號最高。平均有效分枝數1.9~5.3個,對照最少,貢秋5號最多。平均單株有效莢數21.3~83.3個,平均單株粒數45.8~155.2粒,在兩個點均表現為對照最少,黑黃豆最多,分別較對照多62.1個莢和109.4粒,且黑黃豆、貢秋5號、鎮引2號這三個品種在兩個點單株有效莢數和單株有效粒數均排名靠前。平均百粒重介于17.4~21.9 g,黑黃豆最低,對照最高。

表3 參試品種生育期及經濟性狀調查表
由表4可知,所有參試品種均為直立型生育習性、亞有限結莢習性、不裂莢。株型除黑黃豆為開張,鎮引2號、鎮引3號、D309-925和對照為收斂外,其余品種均為半開張型。對照抗倒性最強,其次為D309-925,鎮引1號抗倒性最差,其余品種中度抗倒。鎮引1號、鎮引2號、鎮引3號、D309-925葉形為橢圓,其余品種為卵圓。貢秋5號和貢秋8號花色紫色,其余品種白色。鎮引1號、黑黃豆和貢秋8號粒形圓形,其余品種為橢圓形。除黑黃豆粒色為黑色外,其余品種均為黃色。除對照外,其余品種均高抗花葉病毒病。

表4 各參試品種農藝性狀及抗性調查
2020年不利氣候條件對大豆生長發育有一定影響。尤其是8月上中旬和10月上中旬降雨量大、降雨集中,氣溫偏低。降雨量分別達到138.8 mm和105.6 mm。此時大豆正值開花、結莢、鼓粒期,易造成植株旺長、倒伏,在南鄭試驗點表現尤為突出。不利氣象條件對成熟期和產量均有一定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各品種生育期均較對照長,除D309-925在山區不能正常成熟外,其余品種生育期均適合漢中。黑黃豆的單株有效莢數和單株粒數最多,百粒重最低,粒色黑色,屬于當地特色小粒黑豆,在兩個試驗點產量表現好,適應性強,抗性好,可作為地方特色黑豆品種擴大示范;鎮引2號和鎮引3號這兩個地方品種可在提純復壯和良種繁殖的基礎上繼續推廣種植;貢秋5號適宜在山區高海拔區域種植,D309-925適宜在平川低海拔區域種植,這兩個品種抗病性、抗倒性等綜合性狀好,可在繼續進行多點試驗的同時,小面積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