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濤 張曦之
(江蘇大學藝術學院;澳門科技大學)
大運河江蘇段長690km,大運河揚州段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揚州來說,大運河是母親河,也是揚州文化的代表,揚州段運河非遺技藝豐富多樣,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部分瀕臨丟失。互聯網技術與科技的高速發展,為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如何更好的傳播和傳承非遺文化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本文結合揚州運河非遺文化的發展傳播現狀,針對性的分析了揚州運河非遺文化數字化傳承和傳播路徑分析,并提出了具體的傳承和傳播路徑。
揚州擁有豐富的大運河文化資源,包括大量璀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揚州剪紙、揚州玉雕、揚州清曲等,和許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何園、揚州城遺址等,豐富的文旅資源使得大運河文化蓬勃發展[1]。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也是文旅發展的重點項目,大運河揚州段非遺文化豐富多樣,也在不斷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在目前的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對于現存優秀的文化挖掘不夠深入,文化遺產的深度和廣度的發展需要進一步的拓寬,文化的內涵需要更深層次的解讀[2]。二是文化傳播傳承方式不夠新穎,目前對于大運河揚州段的非遺文化,宣傳推廣方式比較單一,對于新時期飛速發展的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沒有有效的結合,對于新媒體的傳播平臺運用不足,非遺文化的傳播途徑有待改進。三是缺乏文藝精品的創作,運河為主題的文化缺少創新創作方式吸引大眾,揚州非遺文化元素在文化創作中運用不足,對于數字文旅產業缺乏有效的結合。揚州非遺文化的傳播還存在許多的不足,影響著非遺文化、技藝的傳承,以及非遺文化的創新發展,對于揚州非遺文化的傳承傳播方式亟待改進。
數字化的不斷發展,數字化技術廣泛運用,在非遺文化的傳播中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以下三方面來進行分析。一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現在是數字化發展的時代,數字化產品、數字媒體、數字技術充斥在大眾生活中,數字化使得信息的傳播更加快速和廣泛,非遺文化數字化的傳播方式,能夠緊跟時代潮流,擴大傳播文化傳播受眾和范圍。二是有助于創造非遺文化新的生命力,非遺自身的延續也要結合時代發展的特點,傳統的發展方式存在傳播方式單一、成本高等問題,使得非遺文化傳播受眾群體小,傳播范圍窄,傳播效果不佳,數字技術的發展為非遺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其發展迎來了新的時機。比如在傳播方式上,借助數字化等互聯網、新媒體平臺,在文化內容的創新上,借助數字化技術可以進行非遺的二次創作[3],使得文化更加生動,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更多年輕群體來了解非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非遺傳承人老齡化的問題。三是提升國家文化的軟實力,非遺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非常珍貴的財富。非遺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有助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同時也可以促進地方旅游業的發展。非遺文化數字化傳承與傳播方式,為非遺注入新時代基因,促進非遺的發展。
同樣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互聯網背景下揚州運河非遺數字化傳播和傳承的可行性。一是互聯網具備云存儲功能,這個功能使得非遺文化技藝能夠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儲存在互聯網云盤,得以很好的保存?;ヂ摼W的儲存方式有保存與傳播同步的優勢,信息制作者能夠保存信息,信息接受者同時也能看到信息,搜索方式極為簡單,通過關鍵詞的檢索便可以找到感興趣的內容,儲存功能的支持使得傳播更加方便,增加了傳播范圍,提高了傳播效率,同時也增加了受眾面,大眾可以通過復制、粘貼、轉發等形式,增加非遺文化的傳播,提升揚州運河非遺文化的知名度。二是具有多媒體的特點,現階段學習由于非遺技藝的學習時間長使得學習該項技藝的越來越少,加之非遺技藝的傳播范圍不夠廣泛,許多人并不知道一些技藝的存在,互聯網多媒體的特點可以記錄非遺技藝的制作過程,使得學習者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在任何地點和有時間的情況下進行非遺技藝的學習,使得非遺技藝的傳承更為廣泛[4]。三是可以實現信息碎片化的傳播,互聯網的發展,智能手機的興起,使得大眾能夠隨時隨地接收到各種信息,信息傳播速度非常之快,碎片化信息的傳播已經是非常常見的一種形式。揚州運河非遺的傳播也可以借助這種方式,通過探索非遺文化內容,包含非遺文化元素的圖片、視頻等,實現揚州運河非遺文化的廣泛傳播,大量出現在媒體平臺上,讓大眾在碎片化的時間中,也能夠接收到揚州運河非遺文化內容[5],通過制作精致的內容吸引大眾眼球,讓大眾產生興趣來進行更深入的了解。
一是建立揚州運河非遺的數字化文獻數據庫。揚州運河數字化的文獻數據庫可以圍繞著大運河沿線的城鎮、村莊、古鎮和運河的支流河流等為主要的數據來源,將揚州運河兩岸的相關文化納入其中。將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分類儲存,比如可以分為歷史類的文獻、沿河自然地理生態相關的文獻、人文生態相關的文獻、名人古遺址相關的文獻、旅游資源相關的文獻、沿河經濟發展相關的文獻等類別[6]。數據庫可以對當前與揚州運河的現有整理好的資料、零散在民間的文化資料、口述的相關資料進行數字化的保存與整理,對揚州運河的文獻進行完善與補充,實現數字化資料庫實現永久保存,方便傳承。
二是建立揚州運河非遺文化傳人的個體信息數字化數據庫。非遺的傳人是非遺文化得以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時間的增長,揚州運河的非遺傳人出現老齡化的現象,并且年輕人愿意從事非遺文化傳承與傳播的意愿較低,非遺文化面臨繼承無人的窘境。因此,需要建立起這些非遺傳承人的數字化的數據庫。將非遺傳承人的相關資料完整的保存數據庫之中,為以后的傳人和受眾查閱并使用。盡可能地將不同的技藝與工種的傳承人的信息進行搜集,然后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篩選與歸納,用二進制的數字信息將文字、圖片等信息進行儲存,便于大眾在尋找與運河相關的非遺內容時快速查閱,并可以根據分類進行準確的定位。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對非遺傳承人的信息進行記錄與整理的時候,應當對傳承人的隱私進行充分的尊重與保護。
三是對揚州運河的非遺技藝的制作方法建立數字化數據庫。重點對揚州運河非遺技藝的制作規程與制作方法進行詳細的整理與總結歸納。可以通過視頻的方式或者是圖片剪輯的方式進行。例如,在揚州非遺文化中較為出名的揚州玉器,就可以對制作方法與過程進行記錄,包括從玉器制作前期的選料到開玉的過程,中期的畫樣到出樣,再到最后的精修與剖光等全過程進行詳細的記錄。然后后期通過對視頻的編輯、圖片的剪輯整理成數字化的資源進行保存,上傳到網絡平臺[7]。觀眾在接收到圖片或者視頻的信息后,可以就這些非遺文化的資料進行詢問與意見建議的反饋,與非遺傳人之間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反饋機制,讓大眾對揚州運河非遺文化了解的更多,以便更好地進行傳承與傳播。
一是由政府相關部門牽頭進行揚州運河非遺網絡展示平臺的搭建工作??梢跃o跟當下的直播潮流,建立揚州非遺文化的自媒體賬號,通過這一賬號將揚州運河的非遺文化進行傳播與宣傳初試。邀請一些知名度相對較高的揚州運河非遺研究學者、專家或者是傳人,定期開展網絡直播,從專家的角度、傳人的角度進行全方位的講解與展示,對于一些相對的手工技藝,傳承人可以在直播的時候進行現場教授與展示,對于較為復雜的手工技藝,可以分部分、分段講解,在制作中還可以與觀看人員進行互動,及時解答疑惑,現場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大家的興趣與好奇心,便于非遺文化的傳播[8]。還可以對觀看人群進行大數據分析,將興趣濃厚的觀眾組建網絡交流分享群,便于他們討論與交流經驗,讓揚州運河非遺文化先在小的網絡范圍內傳播,進而實現較大范圍傳播的目的,讓非遺的網絡群體基礎進一步擴大。
二是對非遺文化線上的傳播終端進行優化。揚州地區可以對當下大眾的文化消費進行分析,從需求出發,采用紀實拍攝的手法將揚州非遺文化的新面貌展現在大眾面前,借此建立揚州非遺文化品牌,將大運河優秀的非遺文化資源變成文創產品,讓非遺文化具備經濟價值,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這種方式在產生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可以促進產生新的產業,借助網絡傳播渠道讓非遺文化可以深入到大眾的生活之中;與其他的非遺文化一樣,揚州非遺文化的資源與文獻無法像一般的書籍那樣可以進行隨便查閱,在我們的生活中比較少見。我們可以將揚州非遺文化的相關文獻資料整理到移動的閱讀客戶端,將現有的可整理的資料采用虛擬技術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還原,在滿足我們求知欲、探索欲的前提下,對稀有的文獻資料進行保存。在這一客戶端中,可以加入小視頻、圖片、語音等形式的信息,盡量將揚州非遺文化的相關元素進行全面的展現。還可以在客戶端設置專門的評論反饋區,讓大家對運河文化的魅力進行詳盡的描述與感知;還可以借助微博、微信小程序、抖音等當下比較常見的社交平臺開設官方的賬號進行運營,將傳播渠道進一步拓寬[9]。在這些社交平臺上積極發布信息,并與當下的熱點話題與元素相聯系,加強與運河非遺文化的相關性??梢耘c影響力較大的博主進行聯合,借助他們的影響力對大眾進行引導,實現二次傳播,提高揚州非遺文化的知名度。主動制作并發布優質的內容,著重在內容的互動性上下功夫,提高內容的轉發、點贊人數,并根據熱點話題進行及時的調整。
數字化的專業人才是大運河文化得以傳承并保護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傳承與傳播的最基礎環節與根本保證。一是政府引進與大運河文化研究領域一致或者關系密切的專業性人才,并將這些人才打造成分工明確的專業隊伍。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積極進行文化的傳播與普及,讓揚州運河的非遺文化進入普通人的生活。二是培養非遺傳承人。政府可以通過經濟手段鼓勵非遺傳承人數量的壯大,設立專門的崗位,對愿意學習非遺技藝、文化的人提供就業機會,并安排他們學習數字化技術,不僅在專業上武裝他們,也讓他們在數字化技術上變強,讓他們在學習技能的同時提高經濟效益[10]。同時鼓勵他們做好揚州運河非遺文化“宣傳員”,借助網絡渠道進行大范圍的傳播。三是政府與高職院校進行合作,設立專門的專業,安排相關的課程與教學內容,讓揚州運河非遺文化走進課堂,并加強實踐教學的內容,讓他們走進非遺文化、感受非遺文化;鼓勵教師開展這方面的課題研究,主動帶領學生投入到傳播上,提高自己的傳承意識,為揚州運河文化的數字化傳承與傳播打下堅實的人才隊伍基礎。
在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下,在為揚州非遺文化的在傳承與傳播上實現數字化提供了可能,帶來了較大的基于與發展的平臺。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這一趨勢,借助互聯網技術,強化揚州運河非遺傳承并傳播下來的必要性,通過建立非遺文獻、非遺傳人與非遺技藝的數字化數據庫的方式將非遺文化的相關資料進行保存并傳播展示,并積極引進數字化技術人才、在先關事實物還原等方面采取數字技術,為廣大觀眾創造平臺互動的機會,讓他們有更多的渠道參閱非遺資料并反饋建議,讓非遺文化的本土傳承與廣泛傳播更加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