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長沙市怡雅學校)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與文化象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民間美術體現了勞動人民樸素的藝術觀念與藝術語言,在當代藝術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化,在當代藝術已成為大眾文化生活的主流時,充分運用民間美術的精華能夠使現代藝術設計更加豐富多彩,極大地推動現代藝術設計發展。
現代設計不僅要豐富和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更要進行創造性的創作,讓設計具有民族性和現代性。中國民間美術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它生長在中華五千年的沃土上,它的延續與傳播,對中國當代設計的發展軌跡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也為中國當代藝術設計的創造理念和原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補充。文章首先介紹了民間美術與當代藝術設計的基本特征和現狀,分析研究民間美術與當代藝術設計之間的聯系,探討民間美術對當代藝術設計的作用,以及民間美術在當代藝術設計中的運用。
當今世界,隨著世界文化的飛速發展,科技的發展推動著新的工藝技術的出現,民間美術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化形式,與當代的藝術設計相互融合,對新時代的人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新的工藝技術推動了當代藝術的發展,但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就像印刷技術的革新,使手工印刷漸漸淡出了歷史的舞臺,印刷品真正的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中,也正是由于印刷品發展,使得各種平面設計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后來,隨著攝影藝術的興起,現代的藝術設計變得更加完善,如今,電子媒介的出現,更是給當代藝術設計增添了一種新的色彩。我們都知道,藝術設計的出現和發展,使得藝術設計的新形態不斷涌現,就像網頁設計、多媒體藝術設計一樣,不斷的拓展著當代藝術設計的領域。
民間美術是一種植根于人民的樸素藝術,是一種由民間工匠自己創作而成的實用藝術。民俗藝術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感情色彩。從整體上看,民間美術是一門實用的藝術,它的實用性與需求,必然會對民間美術創作產生更多的文化規范,而實用性則成為其題材與藝術風格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民俗藝術在材質的運用上,講究“對材質的忠誠”;“符合目的性”,以自然素材的簡約、忠誠為其活動依據,強調“師承自然”,以對材料的適用性為宗旨,創作出一些質樸自然、純真自然的民間藝術品。
現代設計是20世紀西方現代美術設計思潮的產物,其突破了傳統的審美理念,其本質原因在于大工業、現代文明的發展,以及與當代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從總體上講,西方當代藝術設計思想尤其重視新的視覺語言表現,在思維方式、表現方式、創作理念、媒介等方面都有所創新,這與傳統的藝術有很大的不同。
在現代工業文明的不斷發展下,民間藝術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因其自身的生態環境而逐漸淡出了歷史的舞臺。如民間的傳統木版年畫,由于其制作工藝繁復,曾被用作喜慶的節日裝飾;中國近代美術設計的發展比較晚,近代工業設計的產物是西方的;服裝設計、服裝設計等已逐步滲透到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而我們應該反思的是,一味地模仿、引進西方現代藝術設計的觀念,而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卻在漸漸消亡,現代美術設計軟件的運用雖然擴大了設計師的創意和表達方式,但是,民族審美中的形式美與文化內涵,是現代設計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美術設計在我國是一個相對落后的國家。二十世紀六十、八十年代,西方工業發展迅速,工業設計蓬勃發展,國內尚無美術設計這一觀念,甚至在外貿中,我們經常出了一次慘痛的教訓。因此,國內的設計界也開始學習“拿來主義”,學習西方的設計方法,效仿國外的設計理念,一時之間形成了一股崇洋媚外的風氣;所以在市面上,很多漢字都是國產的,但不仔細看的話,還真會以為是假貨。我們花了那么多錢,還得請外國人來設計,光是北京的國家劇院,就花了幾百萬的錢。而這種新穎的建筑,本身就是一種值得懷疑的建筑,與首都的整體環境,以及整個城市的文化氛圍,都是格格不入的。與故宮正面相對,毫無關系,因此在國內引發了很大的爭論。這些都表明,我們的現代設計理念,仍然是盲目地崇拜外國的。為了適應我國的科技發展,設計界要走出屬于自己的道路,把中國的形象設計推向世界。
當前,有關民間藝術與當代藝術設計的關系的探討還存在著一些誤解,有些人認為,當代藝術的出現與其所處的時代環境有很大的差異,而當代藝術的出現又是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因此,它既是一種傳統的、過時的藝術,對當代藝術的發展沒有什么指導意義,而民間藝術又無法適應當代的審美需要。這是一種很大的誤解,中華的文化源遠流長,中華的文化并沒有因為歲月的侵蝕而消亡,雖然時代在變遷,但是中華人民的精神認同卻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因此,民間美術既能滿足當代人們的審美需要,又能對當代藝術的發展起到很大的引導作用。
民俗美術是中國古代文明幾千年的積累而形成的一種造型藝術。隨著民間生活的日益普及,很多藝術形式都十分重視裝飾圖案的內在精神。民間剪紙多以動物、花草為媒介,通過間接的比喻來表現對美好的理想。在當代設計中,也廣泛采用了隱喻的手法,通過形象的抽象變換來比喻具體的東西,從而增加了現代設計的可信度。
中國的民間美術是華夏文化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式多樣、品種繁多、內涵深刻、源遠流長。被藝術界的學者們所探索和了解。對民間美術的多層次、多學科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趨向,促使了人們前所未有的熱愛民間美術,開創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在這種社會和文化的大環境下,民間藝術就像一塊磁鐵,吸引著我們,等待我們去探索。
首先,當代平面美術強調的是公民意識,也就是在共同的意識形態和美學理念下進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和傳播,所以,它的使用和表現形式以及公眾對它的認知和認同都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接受和接受。民間美術是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是社會形式中的大眾情緒,幾千年來,與社會文化有著千百年的聯系;在緩慢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政治和經濟環境;積聚和發展的共同意識和共同的文化精神。中國民間美術是一種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形式,具有豐富的藝術形式和內容,其藝術形式包括泥塑、剪紙、皮影、年畫、染織和刺繡,這些都是民間美術和藝術家對世界至真、至善、至愛的認識和了解,承載著泱泱大國追求真理的民族品質,博愛的圣人之心,中庸之道的人生哲學和藝術的精神。
其次,當代的設計理念是:既要兼顧功能,又要兼顧美學,既要滿足人們的消費和心理需要。意識形態拓寬了我們的眼界,對我國傳統的平面美術形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具有構成觀念的當代平面藝術和設計在我們的生活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我國的設計師在不斷參照、模仿西方設計的同時,其設計理念也被西方意識形態所影響,淡化了民族的文化,但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在我國城市、農村春節期間張貼年畫、門畫、春聯、窗花仍然十分普遍,婚姻壽辰時用剪紙裝飾新房,塑面花做禮品等仍在很多地方盛行,外出旅游的人更喜歡留戀于莊重華美的傳統建筑,徜徉在古寺秀水間,帶回大量的民間工藝品。在我國文化精髓中沉淀與積淀的文化思想,將現代設計與民間美術的意境相結合,使現代平面藝術具有了勃勃生機和生命力,為現代人所接受矚目。
第三,當代藝術設計主張,對設計最主要的表達語言是提煉、概括和簡約,而民俗藝術的意向形象觀是人類象征的精神體現,是其背后具有無窮內涵的簡約。民間藝術和當代平面藝術,盡管起源于不同的東方、西方、不同的時代,但它們在意識上的追求和審美規律是一致的。
民間美術擅長運用抽象的藝術語言表達對客觀事物的感性認識,在構圖上不受時間限制;空間的局限,乃至意象和顏色,都是追求完美;完整、對稱、陰陽相生相克,在形體上注重個人的主觀感覺和表達,多諧音、寓意于形,不追求形似而追求形似;
當代平面設計是當代信息傳播的一種主要藝術形式,其目的是通過造型來實現;以顏色為代表的視覺語言,通過多種形式的審美規律,達到傳達信息和情感的作用。在構圖上,力求畫面的重心與流線的合理、流暢,畫面的變化與協調;統一對比的平面布置,多采用漸變、對比、特異等現代組成,在形體上采用具象、邏輯性、象征性抽象性、虛化的形象性、原形想象、多形重構、形影變異、矛盾空間等二維平面造型手段實現;色彩講究色相、明度、純度的對比與協調,追求容易辨認、理解、生動的視覺語言,很明顯,民藝的抽象傳神設計意識與當代平面設計注重的是以人物的精神氣質來體現設計的功能,兩者在精神傳達、設計法則、造型手段等表現形式上可以說是異曲同工、不謀而合,而民間美術和現代平面設計都是人們的精神世界的審美觀念的體現,共同完成和滿足人們在共同意識形態的影響下的情感需求和審美需求。
多福多壽、辟邪避禍,是民間藝術的主要題材。民間藝人的創作觀念可以歸納為:追求“大”;求“滿”求“活”,求“美”。“大”為大,“活”為生存,“滿”為多,“美”為知覺。這樣的作品,都具有巨大、飽滿、和諧、對稱、鮮活的形態之美。其形式之美及其精神意蘊,直到今天仍然為大眾所喜愛和認可。當代藝術對民間藝術的借鑒,應“取其形,延其意,傳其神”。其中,傳神、傳承民族藝術的精神內涵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在民俗藝術中,有很多由陰陽太極而來的“形”,比如:雙魚、扣碗、蛇盤兔。這些都是“意”的意思,是祈求繁榮昌盛。而“神”則是陰陽相生、生生不息的哲學思想。在借用陰陽八卦造型的同時,更要體現其精神意蘊。
可以說,民間藝術是一種實用和美感的結合體,它是中國人最樸素的一種美學理念,比如“繡花肚兜”,就是為了防止自己的腹部著涼,在愛情中,人們往往會把這種肚兜當做一種象征,或者是送給自己的朋友,而這種刺繡的花紋,則是一種對自己的感情的一種表現。民俗美術是一種象征,其所包含的吉祥主題往往包含著吉祥之意,并以圖案為紋樣;以顏色的形式呈現,是民間吉祥思想的象征承傳,充分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生命的美好期望。“以象寓意”是民俗藝術的主要特征;“以意構象”、“借物抒懷”,其實質是將自然界中、人生中的種種事物與人民的美好期望融合在一起,成為吉利吉祥、迎祥納福的標志。比如“蓮花”,就是《愛蓮說》中所說的,“清凈、善用、眾善皆宜”,這是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出,民間美術的生存形式,其根源在于其源于人民的樸素生活,是中國人的原生態文化的代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就其外形而言,雖然沒有經過室內的雕琢、修飾,但卻有一種獨特的味道,保持著清新質樸,樸實中帶著細膩,樸實中蘊藏著豐富的色彩,可以說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典型。
中國具有吸收世界先進文化的優秀品質,是中國在世界上立足的基礎。一個國家的美術設計發展,必須要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基礎。日本、北歐國家在發展自己的民族現代藝術設計之路上,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的民族傳統,而北歐的藝術設計更是將民族傳統與現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北歐風格的設計理念是將“功能主義”的設計理念和“為大眾設計”的完美融合。以瑞典的設計師為例,他們在注重實用的現代主義原則的同時,也注重了圖案的裝飾;傳統與自然的結合,使其成為“瑞典的現代派”,以新的陶瓷和玻璃制品為代表。日本美術設計在走向民族化。日本的美術設計在20世紀七十年代已經發展到一個令人震驚的地步。就拿佐藤晃一來說,他就是繼田中一光等老一輩平面設計師之后,走上了日本傳統文化的道路。他的設計作品,在承襲日本王朝文學美學的同時,也有一種清冷的感覺。他不僅是日本人的沉默寡言的文化;悠遠、清雅、柔和的民族風格也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藝術形式的完善與豐富,并提煉出日本文化的精華。中華民族是世界各國人民不可或缺的一員,當代藝術設計要以民族文化為基礎,以本土文化為基礎,吸收民族美術,尤其是民族美術的精髓,使之走向民族化。
民間藝術活潑、鮮明、自由、浪漫、趣味盎然的藝術形態,體現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特點,體現了中國人在道德、審美理想和創造意識方面的精神追求。它為當代藝術設計的民族化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源泉,從而對今后的藝術設計事業的健康發展、多元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要注重傳承和發展民間美術,將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設計風格。
總之,民間美術在當代藝術設計中蘊涵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瑰寶,它的發展既不能與民間美術相分離,又要從民間美術中汲取靈感,在當代設計中靈活地應用傳統美學,提高當代設計的美感。本文旨在探討民間美術在當代藝術設計中的作用,并對其與當代藝術設計的關系進行探討,以期對當代藝術設計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