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璣衡
(福州英華職業學院)
《春舞》(別名《春到天山》)是著名作曲家孫以強先生于1980年創作的一首新疆舞曲,應鋼琴家劉詩昆的邀請所寫。在新疆采風時,他與新疆人民共同勞作,新疆年輕男女踏著晨曦而來,在葡萄園里辛勤勞作,伴著歌舞,滿心歡喜,滿載而歸的豐收場景,使他的靈感如泉涌,并寫下這首作品,展現了新疆人騎馬、唱歌、跳舞,摘果實的熱鬧場景,讓人仿佛身臨其境,看到了眼前的景色一般,同他們一道伴著晨間的玫瑰,踏著朝露,充滿活力地在園子里快樂地勞作。這首作品個性鮮明,將浪漫主義與中國新疆特色民族音樂風格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整首曲子即充滿濃郁的新疆風味,又具有浪漫主義的音樂氛圍,動人的音符如展翅欲飛的蝴蝶,撲閃著靈動的翅膀,又似塞外廣闊的天空,沉淀著清澄的光,熱烈而又不失浪漫。引子自然清新,充滿了春的詩意,讓人心馳神往。呈示部左手大量切分音的運用,猶如新疆手鼓的鼓點聲,新疆女郎充滿風情的舞蹈與嫣然一笑。到了展開部,新疆男子加入舞蹈,音樂中開始充滿力量,運用大量的托塔卡式雙手交替八度和柱式和弦的炫技段,新疆男子充滿陽剛的英姿與新疆女郎柔美的身姿交織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新疆人民揚鞭策馬、歡歌笑舞的喜慶畫卷。再現部及尾聲是風鈴聲,手鼓聲,慢慢消失,聲音漸行漸遠,似勞作了一天的人們滿載著收獲,滿面笑意,緩緩歸去。
孫以強先生是美籍華裔人,他出生于上海,5歲開始學習鋼琴,從小就熱愛到音樂,經常模仿和創作音樂,從收音機到鋼琴,理性思考,培養了他對不同類型音樂創作的強烈興趣,12歲進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讀書,系統接受傳統音樂教育,后赴美國華盛頓大學攻讀學位,在短短的數年內,他獲取了鋼琴碩士學位,并修完了博士學位所需的所有科目。孫以強先生創作了許多長笛與鋼琴組曲以及聲樂作品,創作風格經過不斷積累與沉淀,逐漸有了鮮明的個人特色。
這首春舞樂曲里面的內容非常豐富,有激昂的部分,有柔美的部分,起伏很大,剛開始給人一種夢幻的感覺,似乎是春天就要到來了。中段是降B大調,速度很快,好像是新疆女子和小孩子一起圍著火堆盡情地舞蹈,后來,一些男子也加入進來了,他們剛毅熱誠演奏的時候,非常有激情。樂句越來越短,直到一個D和弦結束。到達了結尾,朦朧,幽靜來收場,就像人們舞蹈過后,沉沉欲睡,火星飛向天空.....整首作品單純、明朗,華彩而富于幻想性,整首曲子是一連串飛掠疾馳的形象。樂曲里面是一種非常難以說明的情緒,他們的情調是明朗的,但是又有一絲絲憂郁感,讓自己回歸到這種原始含義上來,它的曲調輕盈流暢,似乎每個小節中,都似乎在用陽光普照,雖然整部作品里面有非常多的反復的內容,但是整體來看是非常統一的,我們能夠感受到它巨大的感情張力,這種作品是非常細膩的,能夠把聽眾帶回聲音的畫卷,甚至同樣的氛圍之中。在這種作品中,并沒有完全的按照古典的規則來進行演繹,插入了一個新的主題音樂中,表現出了非常美好的回憶,使音樂達到高潮。
《春舞》展現著歌曲濃郁的民族特色。眾所周知,旋律是音樂藝術的關鍵和核心,因為在不同的音樂種類中,旋律有著完全不同的特點,每個民族又有其特有的民族旋律,獨一無二。我國的大多數音樂作品在呈現音樂時都有一定的單一性,將這種音樂特性融入其中,就是我們民族獨有的音樂旋律,這反映了音樂的民族性,比如《二泉映月》、《夕陽簫鼓》、《百鳥朝鳳》等經典作品中這一鮮明的特征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在創作中,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理念,歌曲可以表現出濃郁的中國風格和民族風。在《春舞》中,大量運用了維吾爾族音樂中常見的變化音,例如66-73小節,添加升C、升G臨時變化音,使下行的#C-bB、#G-F構成增二度關系,豐富了旋律的色彩。作品中還運用了許多裝飾音與和弦的琶奏加以修飾,從單一的色彩轉換成多變的音調,使音樂輕盈明快,充滿異域風情。作品在D大調與d小調間不停地轉換,柔美的小調與明快的大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另外,旋律調式音的安排極具特色,在樂曲的引子與再現部,IV級音和VI級音常被放置于節奏的弱拍或經過音的位置,使得旋律音的傾向性減弱,每個音都是獨立的個體,十分具有中國民族調式特色。在和聲方面,作曲家將西方的和弦與我國地方特有的和弦完美結合,在展現熱情奔放的部分,為表現新疆特有的音樂動感,主要運用大三、小三、減三、小七等三度疊置和弦,而在安靜恬美的部分,則使用了非三度疊置和弦,這些和聲技巧的靈活混合運用,增強了音樂的民族風格。作曲家將“民族風格與現代技法相結合”,使“春舞”更美,在音樂氛圍中,用獨特的旋律表達音樂主題,使旋律極容易引起聽眾的共鳴。
節奏是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旋律是音樂的身體和血液,那么節奏就是音樂的骨架,沒有節奏就沒有旋律。音樂風格是節奏的局限,新疆音樂以維吾爾族為代表,維吾爾族音樂旋律優美,節奏純正,結構勻稱,意境熱烈,風格各異,深受人們喜愛。這種節奏基本上以切分音為代表,在《春舞》中,隨著主題的引入,這種節奏與民間文學作品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區別音樂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音樂創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春舞》的節奏比較歡快,比較輕松,不悲傷。有了節奏,我們就能很容易地分辨出音樂的風格。我國許多作曲家經常感受、模仿民族民間音樂中的特有節奏,因此一些特色的節奏反映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特點。在《春舞》中,我們也感受到了新疆維吾爾族人歡快的節奏。青年男女歡快地舞蹈著,分享喜悅,作者在展示維吾爾族人的幸福生活的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簡單美好生活的渴望。整首作品的節奏有很強的系統性,能夠完整地表達人們內心的情感變化,是整部音樂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春舞》是一首復三部鋼琴作品,分為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是作品的引子、呈示、展開、再現和結尾,呈示部與再現部主題相同,展開部是全新的主題不斷發展變化,即:引子—A(a+b+a’)—B(c+d+c’)—A’(a+b’+尾聲),運用了大量的新疆維吾爾族特有的民間旋律和音調,使整部作品充滿新疆地方風情。實際上,它看起來更像文學作品,因為它符合文學作品的要素,小說也包含了故事的開始、發展、高潮和結尾。
樂曲一開始,引子部分(1-19小節),旋律的調式特別采用D大調,音色清晰明朗,呈現出優美的初晨的形象,1-3小節上行,使人產生一種夢幻唯美的意境,第4-5小節IV級下屬和弦呈現出靜謐的風景,第6-10小節應答句的音調從高音區落下,讓人感覺像聽到了清流的聲音,維吾爾族特色手鼓的節奏更符合樂曲想要表達的節奏,因此作曲家在11小節開始使用切分音的節奏,讓音樂更具節奏感,第19小節在左手部分出現了d小調I級主和弦,為后面的旋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譜面開頭標記dolce,因此彈奏者需注意句子的歌唱性,第二樂句的三連音,彈奏時需注意掌關節的支撐,保持三連音的均勻和連貫,突出但不重地彈奏出雙音中的高音旋律。另外,彈奏時需要時刻注意踏板的干凈和正確的運用,及時換踩,同時注意呼吸與連貫性。節奏可以適當的隨意,將寧靜祥和的氣氛烘托起來。
呈示部(19-73小節),2/4拍三段體曲式,主題旋律融合了小切分節奏的明快與小調的歌唱性。第一樂段(19-37小節)為d小調,輕巧的(leggiero),因此這部分旋律輕快活潑,第二樂段(37-53小節),音樂轉入D大調,其高聲部被移高了八度,采用“弱起”和“附點四分音符”節奏,低音部分繼續采用小切分的節奏,音樂由二聲部變為三聲部,音響更加復雜有層次,突出了音樂想要傳遞的舞蹈形象,第三樂段(54-73小節)再現第一樂段的旋律,d小調,用八度音來表現主題,并加入回旋音,既有趣又充滿活力。彈奏方面,30-37小節運用了變奏的手法,右手加花的旋律音域跨度大、音符多,彈奏時手指快速平移。37-53小節,突出高聲部旋律,并弱化其他兩個聲部旋律尤其中聲部,注意與高聲部旋律區分開來。57小節的主題旋律為八度音并加入回旋音后,八度需貼鍵并弱彈,回旋音由3、4指完成,由于四指獨立性相對較弱,彈奏時需要迅速輕巧,故可加強片段練習與手指獨立性練習,保證音的均勻。音階式的華彩句彈奏要連貫、均勻,慚慢的同時注意力度從強漸弱至極弱。
展開部(74-176小節),降B大調,不太快的小快板,同樣由三個段落組成,是整首樂曲的高潮部分,歡快的旋律和跳躍的節奏交織在一起,展現出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騎馬奔騰的肆意自由的場景。第94小節起,要注意突出左手旋律,注意突出保持音。122小節起,雙手均勻交替彈奏,充分運用手腕的反彈,力度漸強。146-167小節,八度彈奏要求手型八度架子牢固,同時肩膀、手臂、手腕要做到放松。與此同時,其力度要漸強,可借用身體力量,將整個音樂推向高潮,演奏需一氣呵成。169-176小節為過渡句,宣敘調似的歌唱(Recitativo.),彈奏時節奏可稍顯自由,并彈奏出像是在輕聲吟唱的朦朧之感。
再現部(176-206小節),回歸D大調,與展開部的肆意自由不同,再現部好似清晨歡歌笑舞的人們在辛勤勞作后,稍作休息,彼此分享著豐收的喜悅。187-199小節演奏時要注意此時譜面呈現三行旋律,右手演奏第一行, 二、三行由左手演奏。注意左手的銜接,保證旋律的連貫,三、四樂句主旋律出現在第二行,并與第三行旋律形成切分節奏,注意突出旋律聲部,右手在高聲部需彈奏的輕巧,與旋律聲部相呼應。同時整合自己的情緒,融入其中,才能夠自由真實的表演。
尾聲(206-228小節),尾聲部分動機選自呈示部37-53小節,在歡快而熱烈的載歌載舞之后,回到平靜的情境中,就像狂歡派對之后無盡的回想,極致的熱鬧之后的靜謐。在這一部分中,終止和弦為大三度,bE為降VII 級九音,產生了一種清晰而有趣的效果。在整個尾聲部分,音樂的結尾與開頭進行首尾呼應,ppp(極弱)與rit.(漸慢)在最后制造出一種回聲的感覺,彈奏時要注意輕柔慢下鍵,手指要有控制,做到既輕柔又不飄,表現出舒緩,綿長的氣氛,達到在音響上漸消散的效果。
本文主要講了《春舞》,通過對音樂風格和演奏的分析,希望給廣大的音樂愛好者提供經驗,本文中不僅對音樂風格和演奏技巧進行了分析,同時,還從音樂內容的表現,線性思維和音樂演奏中的神韻思維進行了講述,主要是以旋律為切入點,結合了演奏經驗,對鋼琴的旋律走向,指法和踏板的運用。音樂演奏表現則首先從“音色技法”對樂曲中模仿的民族樂器進行分析,使其更能體現民族神韻,“琴人合一”則結合“情境交融”和“氣韻生動”進行分析,更加注重自身對這首作品的感受。這首作品不僅僅是孫以強先生自己演奏過很多鋼琴家,對他也都情有獨鐘,著名的鋼琴家郎朗對他也非常熱愛,曾經兩次入選他的cd,兩者在速度和力度上和不同的地方的處理方式稍有不同,加強了我們對這首樂曲的進一步的了解。
在這首經典曲目中,作者將維吾爾族特有的民族風格與浪漫主義色彩相結合,加入了新疆民間音樂的特點,使得這首作品極具新疆風格。《春舞》是中國古典鋼琴演奏的經典曲目之一,本文對這首作品的作者、創作背景、音樂風格和演奏技巧都做了簡單的分析。為了做好這項工作,需要了解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和演奏方式,仔細分析所有的音色和音樂結構,在當時的音樂創作背景下,對歌曲進行分析。同時,我們需要掌握正確演奏的技巧,比如音階,琶音,八度,雙音,和弦等演奏技巧的彈奏方法,了解新疆維吾爾族音樂人創作音樂的特點,能夠更好地發揮這部作品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