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瑋 ,付曉燕 ,董曉燕 ,汪淑麗
(1.蘭州大學第一醫院東崗院區,甘肅 蘭州 730000;2.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護士人文關懷品質是護士在特定的文化教育影響下形成的具有穩定性傾向,并能通過護理人文關懷行為體現出的專業特征[1],人文關懷品質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通過實踐感悟、體驗,并逐漸內化于心、外化于行[2]。作為與人文關懷緊密聯系的共情能力,是體現人文關懷的有力工具和化解醫學人文危機的關鍵[3]。良好的人文關懷品質和共情能力對于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提高護理服務質量,乃至改善治療結局都有積極的意義[2,4]。然而相關研究表明[5-6],新入職護士的人文關懷品質和共情能力并不理想,對護理質量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作為護理新生力量,新入職護士人文關懷品質和共情能力的培養受到越來越多護理教育及管理者的關注。課程思政注重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強調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發揮思政教育的價值引領作用,能促進受教育者包括人文關懷品質、職業精神在內的整體素質提升[7-8]。我院自2019年起在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便利選取蘭州大學第一醫院新入職護士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2019年及2020年新入職的護理專業應屆畢業生;(2)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1)規范化培訓期間離職者;(2)因故不能全程參加規范化培訓者。最終納入研究的新入職護士138名,其中男 9名,女 129名;平均年齡(23.10±1.28)歲;大專學歷2名,本科及以上136名。
1.2.1 成立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課程思政教學小組 教學小組由護理部主任、科護士長組成。護理部主任負責培訓方案的審核、統籌安排培訓計劃、組織實施基礎階段培訓。科護士長負責制訂專業培訓階段本科室課程思政培訓方案、遴選本科室帶教教師及組織專科輪轉階段培訓的實施和考核。
1.2.2 培訓方案的設計與實施 護理部根據原國家衛計委2016年頒布的《新入職護士培訓大綱(試行)》和各科室上報的培訓方案,制訂《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課程思政實施細則》,細則包括基礎培訓和專業培訓兩個階段。
(1)基礎培訓階段。基礎培訓階段所有課程均以集中培訓方式進行。①抓好培訓第一課,開展院訓集體誦讀儀式。由護理部主任講解“仁愛尚德,追求卓越”院訓的來源和精神內涵,并進行集體誦讀。②將愛國主義、家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健康中國”戰略、人道主義精神融入護士條例、中國護士倫理準則課程之中;將科學信仰、科研倫理、職業操守融入醫德醫風、護理職業精神等職業素養課程之中,共計8個課時。③開展“我與護理前輩同行”活動,遴選2名院內優秀護理工作者和2名離退休護理前輩擔任榜樣導師,進行8個課時的“榜樣大講堂”,邀請榜樣導師走進課堂,講述自己的職業成長經歷,要求每名護士完成至少1篇反思日記。
(2)專科輪轉培訓階段。專科輪轉培訓階段每名新入職護士由科護士長指定1名N3或以上層級的護士為帶教教師,以一對一帶教為主,集中培訓為輔。①挖掘專業思政元素,以情感人。要求帶教教師根據本科室專業理論和實踐培訓內容,挖掘新時代暖心的醫護事跡、醫學先輩的科學精神、中華傳統文化故事等思政案例,并將其自然融入培訓課程中。例如在講解管道護理時,引入張紅醫生和肖占祥醫生在飛機上組裝穿刺吸尿裝置、用嘴導尿的事跡;在講解感染科工作流程和應急預案時,將2002年抗擊“非典”疫情和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護人員戰斗在防控一線的感人事跡融入課程;在講解小兒傳染病護理時,介紹“糖丸之父”顧方舟研發脊髓灰質炎疫苗的時代背景與艱難歷程。②帶教教師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帶教教師在人文關懷護理示范查房中率先垂范,自覺遵守“尊重、關愛、不傷害、公正”的護理倫理基本原則,將職業禮儀、健康教育、護患溝通技巧無聲地傳遞給護士。③學思踐悟,學用結合。注重以學促思,以踐感悟,塑造新入職護士的動手能力。要求護士在每個輪轉科室參加1次普通患者的人文關懷護理查房和1次特殊患者的人文關懷護理查房,在培訓結束后以標準化病人或者個案的形式進行考核,護士根據考核結果進行反思總結。每季度舉行1次患者陪護體驗或“我是患者”就醫體驗活動。④開辟第二課堂,文化育人。積極營造醫院人文氛圍,每年開展1次讀書周活動,每年護士節開展1次人文關懷護理辯論/演講賽及“愛國主義”或“醫者仁心”題材觀影活動。
1.3.1 人文關懷品質 應用劉于皛等[9]編制的護士人文關懷品質量表,在培訓前后對新入職護士的人文關懷品質進行匿名測評。該問卷包括4個維度29個條目,即人文關懷理念(1~7條目)、人文關懷知識(8~14條目)、人文關懷能力(15~21條目)、人文關懷感知(22~29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非常不贊同”到“非常贊同”依次賦1~5分。得分越高,說明護士的人文關懷品質越好。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整體為0.932,說明問卷信度較好。
1.3.2 共情能力 應用李霞等[10]編譯修訂的中文版杰斐遜共情能力量表,在培訓前后對新入職護士的共情能力進行匿名測評。該量表包括觀點采擇、情感護理、換位思考3個維度共20個條目,其中有10個條目反向計分,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7級評分法,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賦1~7分。得分越高,說明護士共情能力越好。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36,說明量表信度較好。
1.3.3 護理職業態度 應用張帆等[11]編制的中文版護理職業態度量表,在培訓前后對新入職護士的護理職業態度進行匿名測評。該量表包括3個維度27個條目,即護理職業認知(1~11條目)、護理職業態度(12~19條目)、職業意圖(20~27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賦1~5分。得分越高,說明護士的護理職業態度越好。量表的整體Cronbach′s α系數為0.917,說明量表信度較好。
培訓后護士人文關懷品質量表各維度得分及總分均明顯高于培訓前(P<0.05),見表1。
表1 培訓前后護士人文關懷品質比較(±s,分)

表1 培訓前后護士人文關懷品質比較(±s,分)
時間人文關懷理念 人文關懷能力總分培訓前培訓后tP 3.88±0.48 4.30±0.47 5.512<0.05人文關懷知識3.92±0.51 4.26±0.33 4.896<0.05 3.90±0.52 4.30±0.45 5.204<0.05人文關懷感知3.79±0.53 4.01±0.52 2.572<0.05 3.87±0.35 4.22±0.25 7.122<0.05
培訓后護士的共情能力量表各維度得分及總分均明顯高于培訓前(P<0.05),見表 2。
表2 培訓前后護士共情能力比較(±s,分)

表2 培訓前后護士共情能力比較(±s,分)
時間情感護理總分培訓前培訓后tP觀點采擇5.20±0.22 5.34±0.42 2.480<0.05 5.22±0.23 5.61±0.58 5.491<0.05換位思考5.31±0.39 5.60±0.53 3.919<0.05 5.24±0.23 5.52±0.29 6.482<0.05
培訓后護士的護理職業態度量表各維度得分及總分均明顯高于培訓前(P<0.05),見表 3。
表3 培訓前后護士護理職業態度比較(±s,分)

表3 培訓前后護士護理職業態度比較(±s,分)
時間護理職業態度總分培訓前培訓后tP護理職業認知3.70±0.56 3.96±0.59 2.858<0.05 3.96±0.56 4.15±0.58 2.118<0.05職業意圖4.05±0.59 4.30±0.64 2.484<0.05 3.90±0.48 4.14±0.43 3.178<0.05
護理的本質是一種人文主義行為,人文關懷是“生物—心理—社會”這一現代醫學模式下護理的靈魂,人文關懷是護理人員必備的品質,也是衡量優質護理服務的重要指標之一。而研究表明[5],新入職護士由于臨床經驗不足、人文關懷意識不強,將思政元素貫穿規范化培訓始終是凸顯國家意識形態育人戰略,培養其人文素養的最佳途徑[12]。本研究在厘清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課程與思政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有效整合教學資源,將思政理念、人文精神與專業學科緊密融合。基礎培訓階段,將愛國主義、家國情懷等思政內容融入人文關懷理論培訓課程,讓護士掌握更多的人文關懷知識和醫學思想,提高了人文認知水平、堅定了人文關懷理念。護理技術本身沒有感情,但技術的應用卻充滿著溫度、倫理和道德[13],因此在專科輪轉培訓階段充分挖掘專業的思政元素,準確把握切入點,將思政教育融入護理理論與實踐教學,實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有機統一。首先,帶教教師的人文關懷護理行為、讀書周及人文關懷活動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增強新入職護士的人文關懷意識;其次,人文護理查房、陪護體驗和“我是患者”就醫體驗都能讓護士在實踐中產生思想共鳴,切實體會到患者的身心照護需求,促進其人文關懷感知和人文關懷理念的形成[14]。結果顯示,培訓后護士人文關懷品質量表各維度得分及總分均明顯高于培訓前(P<0.05),提示課程思政實現了專業知識、思政和人文教育的有機融合,促進了新入職護士人文關懷品質的提高。
共情又叫同感、同理心,護士共情能力是指護士洞悉患者觀點、感受及情感的能力。良好的共情能力有利于護士做出更好的臨床決策,與患者之間的共情反應可為患者提供強大的社會支持,增強患者信心[15]。研究顯示[4],共情能力的培養在醫學教育中常被忽視,醫學生對患者的心理關注不多,新入職護士共情能力也普遍不強[16]。共情作為認知屬性的人格特質,可以通過學習、培訓得以提高。本研究中的體驗活動和人文護理查房實踐能幫助新入職護士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理解患者的情緒、感受和身心照護需求,提高其站在患者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5],這也有助于護士急患者之所急,做出更加合理的臨床判斷,為患者提供更多的護理關懷。結果顯示,培訓后護士共情能力量表中觀點采擇、情感護理、換位思考3個維度得分均比培訓前明顯提高(P<0.05)。
職業態度是護理人員積極從事本職工作的重要決定因素,積極的職業態度有助于完成由護生到臨床護士的成功轉型[17]。史瑞芬[18]認為課程思政有助于培養高素質的護理人才,實現護理學專業的思想道德與職業態度培養目標。本研究在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中實施課程思政,為期2年的規范化培訓結束后,護士護理職業態度量表中護理職業認知、護理職業態度、職業意圖3個維度得分均比培訓前明顯提高(P<0.05)。首先在基礎培訓階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健康中國”戰略思想融入倫理學課程,讓新入職護士切實認識到護士是國家衛生事業的中堅力量,護理在“健康中國”建設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專業價值,增強了其社會責任感和職業榮譽感;院訓誦讀活動能讓新入職護士理解醫院的精神和靈魂,增強他們的職業榮譽感和自豪感[19];“我與護理前輩同行”活動能使護士從護理前輩的職業成長經歷講述中體會榜樣導師職業品質的現實意義,從而獲得積極的職業情感,增強其職業使命感[20]。其次在專科輪轉階段,將醫學先輩奉獻事例與專業緊密結合,有助于樹立其積極的職業理想。例如通過將顧方舟的醫學貢獻和科學精神案例融入專業課程,引導護士領會案例中隱藏的職業精神內涵,激發其秉承先輩甘于奉獻之志;在管道護理講解中介紹張紅醫生和肖占祥醫生在飛機上自制導尿裝置為患者導尿的現實案例,引發護士對“敬佑生命、救死扶傷”這一職業精神的思考。再其次,觀看“愛國主義”“醫者仁心”題材的電影等活動,能觸動新入職護士的心靈,為培養其愛國情懷和仁愛之心提供了豐富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