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咸明
郁江是廣西西江上游的重要河流,有左江、右江二源,左右兩江在邕寧合江鎮會合至桂平是為郁江,系廣西西南部河流之主干,中經邕寧、橫縣、貴縣(今屬貴港市),長470 余公里①張先辰.廣西經濟地理[M].桂林:文化供應社,1941(民國三十年):6.。晚清民國時期郁江流域甘蔗生產和制糖業發達,每當榨季進入流通領域的產品有黃糖、白糖、冰糖等,其中黃糖產量占廣西黃糖出口總量一半以上。在省內外糖商經營運作下,蔗糖銷售范圍廣,在滿足廣西市場需求的同時還銷往國內其他省區,以運銷廣東、香港和上海市場為主,部分蔗糖運銷湖廣市場、滇黔市場。20世紀30年代,新桂系在貴縣投資120 余萬元國幣興建了一座現代化廣西糖廠,貴縣一度成為廣西白糖生產中心。郁江流域蔗糖生產和運銷增加了農副產品出口量,便利了外來商品輸入該流域城鎮鄉村圩市,密切了與國內外市場的聯系,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郁江流域社會經濟發展。加強郁江流域蔗糖運銷網絡與社會經濟發展互動關系的研究,不僅具有學術價值,而且具有現實意義,為推動21世紀郁江流域糖業實現二次創業、走高質量綠色循環發展之路,為加快廣西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助推“西江—珠江經濟走廊”深度融合發展提供歷史借鑒。
郁江流域甘蔗生產歷史悠久,制糖業發達,冬季榨糖時節黃糖、白糖大量上市,外省糖商涌入該地大量收購蔗糖運銷廣西和粵港滬市場,部分運銷滇黔湘等鄰省市場。晚清民國時期郁江流域的蔗糖流通通過糖商的購銷運營活動,形成了以“鄉村圩市→城鎮→重要市鎮→中心城市”為基本構架的蔗糖運銷網絡體系。
一級集散地是與產糖地緊密聯系的地方性市場,一般以鄉村圩市、集市為中心,通過商人的運作將蔗農加工生產的黃糖集中,是糖成品一級市場的集結點和整個糖業批發銷售網絡的始發點。
1.左江流域一級集散地。以上游的下凍、霞秀、上龍和中下游的江洲、左州等地為代表。龍州種蔗制糖歷史悠久,糖成品有黃糖和白糖。民國《龍津縣志》(今屬龍州縣)記載:“竹蔗:榨汁熬之可成沙糖,色紅。置之瓦簍,俟糖稍干,裝入竹簍……碎而曬之,即成白糖。”①龍津縣修志局.龍津縣志:上卷[M].南寧:廣西檔案館,1960年翻印:104.民國時期,龍州縣甘蔗生產集中在彬橋、霞秀、上龍、楞巧、響水等地,制糖方式以單家農戶或聯戶在簡單作坊里用牛力帶動木制絞榨甘蔗,鑊頭煮熬成黃砂糖或片糖為主②龍州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龍州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479.。除了少量自食,其余產品挑到圩市售賣。由于甘蔗種植占用了耕地,糧食生產不足,蔗農一年里有半年的口糧靠賣糖買米來解決③梁耀光.龍州縣的蔗糖生產[J].龍州文史資料,1993(12):97.。1946年,龍州出現小型機制糖廠,“廣西省銀行經理趙可任與南洋企業公司合資在龍州城……創辦一間小型糖廠,甘蔗自種自榨,年產黃砂糖僅10 噸左右”④同②。。龍州下凍圩有專門經營糖業的商家,商戶總計有125 戶,糖業1戶⑤龍州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龍州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541.。可見,彬橋、下凍、霞秀、上龍等地出現了甘蔗生產專業化趨勢,榨糖季節鄉村圩市蔗糖交易量較大,商人收購蔗糖集中銷往龍州,成為左江上游地區蔗糖運銷一級集散地。左江中下游產糖鄉村圩市有太平、江洲、左州、中干等。民國元年(1912年)崇善縣(今屬崇左市)設太平鎮。1933年分設新、舊兩圩,三日一圩,趕圩人數約2000 人,上市的農副產品以糖、豆類、米為主。1937年,太平圩上市的農副產品,“以黃糖、黃黑豆、大米等為大宗,趕集人數約3000人,年成交額約250萬元(毫幣)”⑥崇左縣志編纂委員會.崇左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433-434.。江洲圩,“交易亦以油、糖、豆為大宗”⑦李泳河,等.民國二十一年度廣西各縣概況.崇善縣概況[M].南寧:廣西民政廳秘書處,1933(民國二十二年):574.。左州圩是左縣(今屬崇左市)政府所在地,集市在東街、西街,無圩亭,露天交易,多為外地小商販,1933年“主要商品有糖、豆、紅瓜子等”⑧崇左縣志編纂委員會.崇左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435.。中干圩,1933年設圩,三日一圩,趕圩1000 人左右,“商品有豆、糧、糖等農副產品”⑨崇左縣志編纂委員會.崇左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436.。可見,在太平、江洲、左州、中干等鄉村圩市蔗糖是重要商品,外地糖商來此收購并匯集蔗糖,銷往馱盧、南寧或龍州,是左江中下游蔗糖運銷網絡一級集散地。
2.右江流域一級集散地。以百色的畢祿(今那畢鄉)、皈樂(今永樂鄉)、鳳都(今四塘鄉)和田陽的正榮、聯營(今屬田州鎮)、新榮(今屬百育鎮)等地為代表。百色縣甘蔗種植歷史悠久,明末清初,從邕寧一帶移居左右江流域的漢族平話(蔗園)人開拓了左右江流域的蔗糖業⑩“無論有沒有很多甘蔗,左右江流域都用‘蔗園人’的名稱……‘蔗園人’這個名字的意思簡單地說成是種甘蔗而得,這大概是在同壯族相比而反映出其先進性,才用這個名稱稱謂的緣故吧。”見榮仕星,徐杰舜.人類學本土化在中國[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329.。百色縣從事糖業生產的多為蔗園人,“系由廣東來,善于種蔗,多數以種蔗為生,說平話”?龍津縣修志局.龍津縣志:上卷[M].南寧:廣西檔案館,1960年翻印:104.。甘蔗種植在旱田和畬地里,受耕地和技術落后等條件限制,甘蔗產量不高。1933年,百色縣糖蔗種植3416畝,產量2733擔?廣西統計局.廣西年鑒:第二回[M].南寧:廣西省政府總務處,1936(民國二十五年):223.。民國年間,百色縣的畢祿、皈樂、鳳都諸鄉糖制品除了自用,已成為外銷商品?百色市志編纂委員會.百色市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251.。皈樂,是百色近郊蔗糖集散地,有新舊兩圩市,三日一圩,趕圩人數各有1000人?廣西統計局.廣西年鑒:第二回[M].南寧:廣西省政府總務處,1936(民國二十五年):599.。糖商在皈樂、畢祿、鳳都收購各鄉村蔗農挑運來的糖成品,再運往百色集散。可見,畢祿、鳳都、皈樂成為百色蔗糖運銷一級集散地。田陽縣地處右江河谷下游,距離百色39 公里,是右江河谷另一糖業生產重點區域。田陽甘蔗生產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糖蔗品種以竹蔗為主①田陽縣志編纂委員會.田陽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137.。據記載:“1933年,田陽縣種植糖蔗9604畝,產量16615擔。”②廣西統計局.廣西年鑒:第二回[M].南寧:廣西省政府總務處,1936(民國二十五年):223.可見,田陽縣糖業規模超過百色。據1941年調查,田陽縣正榮、聯營(今屬田州鎮)、新榮(今屬百育鎮)3 個鄉是產糖集中區,總計有糖榨142 付,3 個鄉產黃糖量總計12780 市擔③彭紹光.彭紹光甘蔗論文集(內部資料)[G].南寧:廣西甘蔗研究所,1999:20.。蔗農以土榨紅糖為主,極少數農戶自制紅砂糖或白砂糖,除了留足自家食用,其余出售。商人收購這些蔗糖運往縣城田州或那坡匯聚。可見,正榮、聯營、新榮等產糖區圩市是田陽縣蔗糖運銷一級集散地。
3.郁江上游一級集散地。以邕寧的蘇圩、良慶等地為代表。邕寧縣甘蔗種植集中在蘇圩、良慶、吳圩等地,制糖業發達,每年榨季蔗糖交易十分活躍。建于明代的蘇圩,與上思、扶綏縣交界,三日一圩,趕圩人數二三千人,上市產品以糧、油、糖等為大宗④廣西壯族自治區邕寧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邕寧縣志[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5:508.。位于邕江南岸的良慶圩,距南寧市約15公里,三日一圩,平時趕圩人數2000人左右,中秋、冬至等年中佳節多至5000人或1萬人不等。良慶全圩大小商店近200家,其中躉糖店10余家,市場交易以糖為最多,“每圩計黃糖約五十擔,片糖三十余擔,白糖三十余擔,桔水糖四十余擔……中午十二時左右由各村村民肩挑來圩”⑤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研究院調查統計系.兩個墟市的調查[R].南寧: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研究院,1935(民國二十四年):29-34.。亭子圩,三日一圩,趕圩人數夏季平均3000余人,冬季則有5000多人。“糖市于十二月為多,每圩約六十擔左右,除由良慶圩販來一部分外,大都是玉洞,新村,那黃,宋廂等村出品。”⑥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研究院調查統計系.兩個墟市的調查[R].南寧: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研究院,1935(民國二十四年):6-10.糖商將蔗糖收購起來銷往上一級市場,“縣內蘇圩、吳圩、良慶等鄉鎮生產的蔗糖都運來蒲廟銷售”⑦楊培.邕寧縣蔗糖的產銷[J].南寧文史資料,1993(16):124.。可見,蘇圩、吳圩、良慶圩等地榨糖季節市場上黃糖等糖產品交易活躍,成為郁江上游蔗糖運銷網絡一級集散地。
4.郁江下游一級集散地。以貴縣(今屬貴港市)的橋圩、蘇灣等地為代表。貴縣是郁江流域下游糖業生產中心。1942年,貴縣有437 付糖榨,日產黃片糖12 噸⑧梁立漢.貴港市糖業發展史[J].貴港市文史資料,1990(15):99.。橋圩是貴縣工商業比較繁榮的圩鎮,黃糖交易旺盛:“黃糖……平時上市有千余斤,榨季一般都有一萬斤左右,有的是從鄉村蔗農自榨自銷戶挑來,有的是客販從三平、新塘等地購回。榨季這段時間,外地糖販紛紛到來購買運往外地,特別是梧州商販……不分好丑碎融統統收購,裝進籮筐運回梧州裝船轉運香港。”⑨梁觀型.解放前橋圩的工商農副業[J].貴港市文史資料,1989(12):145-147.蘇灣村是貴縣糖業生產的著名村落。蘇灣糖出名后帶動了其他鄉村蔗糖業發展,“每年榨季一開始,蘇灣下游右岸的農民,每天雇用航船運糖溯江面直抵縣城,如離江邊較遠的村,可用人力或牛車運往蘇灣村江頭渡口河岸再雇船載運或橫渡過江,繼以人力肩挑抵達市鎮出售……商戶每天源源運糖下達桂平、江口、梧州等埠出售”⑩姜守楠.蘇灣糖來源考[J].貴港市文史資料,1990(14):93-94.。可見,貴縣的橋圩、蘇灣等鄉村圩市,榨糖季節蔗農挑運自產的黃糖大量上市,市場交易極為活躍,外地糖商來此大量收購而后轉運桂平、梧州、香港等地,成為郁江下游蔗糖運銷網絡的一級集散地。
二級集散地是區域性的市場,一般建立在沿江交通便利的城鎮中心,或是人口密集的大城鎮,覆蓋面較廣,可以是一個或數個縣。二級區域性市場所經營的品種是地區性的,即其經營輻射地區所生產的糖品種。這些二級集散地形成了專門進行糖交易的“糖市”“糖行”,功能是將從一級市場匯集來的糖,在專門的“糖市”或“糖行”進行銷售,后轉往三級市場匯集①周正慶.中國糖業的發展與社會生活研究——16世紀中葉至20世紀30年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4.。按照這一劃分標準,左江流域蔗糖運銷二級集散地有兩個,上游的龍州和中下游的馱盧;右江流域蔗糖運銷二級集散地有右江河谷上游的百色和下游的田州、那坡;郁江上游蔗糖運銷二級集散地是邕寧縣的蒲廟鎮。
1.龍州。龍州居廣西西南隅,地接越南,是我國邊陲國防重鎮,中法戰爭后被辟為通商口岸。龍州制糖業發達,蔗糖為輸出大宗商品之一。“輸出以八角,茴油,牛皮,豆,米,糖等為大宗。”②張先辰.廣西經濟地理[M].桂林:文化供應社,1941(民國三十年):224.據史料記載:“沙糖,色紅……年中出產約四五十萬觔,為本縣出產大宗。”③龍津縣修志局.龍津縣志:上卷[M].南寧:廣西檔案館,1960年翻印:104.由于龍州水路交通便利,縣城成為左江上游龍州、寧明、憑祥的蔗糖集散地:“西街的關帝廟,因廟宇寬廣,每年新糖上市,都得按規定到廟里擺賣。”④龍舟.龍州商業的歷史概況[J].龍州文史資料,1998(13):16-17.外地糖商將各地鄉村圩市的黃糖收購在龍州匯聚,再經過土法加工制成白糖,用竹簍裝船直運南寧、廣州市場,“龍州的蔗糖,每屆新糖上市,大都是巨商大批收購,經過土法加工曬成白糖,以竹簍包裝,每簍50 公斤,每個航次,均有幾十噸直銷廣州”⑤馮炳璣.民國初年龍州商業紀略[J].龍州文史資料,1993(12):12.。在龍州匯聚的糖商收購足跡還延伸到左江中下游產糖區,1932年,崇善縣(今屬崇左市)黃糖輸出數量500 擔,通過民船運銷南寧、龍州⑥廣西統計局.廣西年鑒:第一回[M].南寧:廣西統計局,1934:619.。值得注意的是,貨物運輸價格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龍州與南寧兩地之間存在糖產品雙向流通的情況:“龍州—南寧:黃糖,白糖,運價0.6 元國幣/百斤;南寧—龍州,黃糖,冰糖,白糖,運價1.40 元國幣/百斤。”⑦廣西統計局.廣西年鑒:第二回[M].南寧:廣西省政府總務處,1936:761-762.糖產品運輸價格差異固然是電船或民船順流或上溯運營成本的體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左江流域蔗糖生產不能滿足當地民眾生活需求,故而存在龍州和南寧之間糖產品雙向流通的情況。
1937—1945年,由于中國沿海地區遭到日軍封鎖,龍州進出口商業貿易地位在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到1939年底南寧淪陷期間一度飆升,成為中國大后方進出口重要口岸之一,“民國二十六年上半年龍州入口貨值僅二萬七千余元。二十八年上半年入口達三千二百余萬元。兩者相較,增加一千三百余倍”⑧同②。,龍州商貿地位的短暫陡升與抗日戰爭有著密切聯系。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龍州開埠通商后與越南常有貿易往來,從越南輸入木材、煤油、藥材和雜貨等商品。蜆木蔗絞是龍州縣蔗農歷代用來榨糖的工具。越南盛產蜆木,龍州每年從越南進口大量蜆木蔗絞,反映出中越邊境貿易繁榮和左江流域種蔗制糖業發達的盛況。越南商人將蜆木蔗絞用竹筏裝載,從七溪河航運到龍州后,把貨物和竹筏一起銷售⑨龍泉.昔日的平而河[J].憑祥文史,1995(3):112-113.。
民國時期龍州城人口不到2萬,從事經商的竟有1000多戶⑩羅三仁.龍州商業盛衰史[J].龍州文史資料,1984(4):38.。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民國大部分時段龍州的商貿地位不及梧州和南寧,蔗糖運銷網絡僅能覆蓋左江流域。糖商將從左江上游寧明、思樂(今屬寧明縣),下游崇善、左縣(今屬崇左市)等產糖縣收購上來的黃糖,在龍州縣城匯聚起來再加工制成白糖,用竹簍裝載運銷南寧(從南寧輸入黃糖、白糖、冰糖等糖產品)、廣州,又從越南進口蜆木蔗絞榨糖工具,使得龍州與越南乃至東南亞市場聯系起來。可見,龍州是晚清民國時期左江流域上游蔗糖運銷網絡二級集散中心(圖1)。
2.馱盧。崇善縣(今屬崇左市)馱盧鎮地處左江北岸,居左縣(今屬崇左市)、同正、扶南(今屬扶綏縣)三縣交界處。宋代設圩,至明代圩市已相當繁榮。清代至民國時期,馱盧歷為鎮政府所在地。馱盧是崇善縣最大的圩場,圩日趕圩人數約2000 人,商業地位僅次于龍州,集市貿易歷久不衰,有“小南寧”之稱。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從福建、廣東引入竹蔗在左州、馱盧等鄉村種植。1933年“崇善、左縣共種植甘蔗面積8637 畝……年產黃糖102.75 萬公斤,出口黃糖52.5 萬公斤”①崇左縣志編纂委員會.崇左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224.。清代光緒末年(1900—1908年),廣東商人在馱盧設商會②崇左縣志編纂委員會.崇左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403.。馱盧出口貨物以豆類、紅瓜子、黃糖等為大宗③張先辰.廣西經濟地理[M].桂林:文化供應社,1941(民國三十年):227.。民國初年,崇善縣內的花生、黃豆、黃糖等土特產品運銷廣州。史料記載,“崇善商業以馱盧圩較為繁盛……全縣商店共169 間……出口黃糖約500 擔”,“左縣商業冷落……出口貨……黃糖約10000 擔”④崇左縣志編纂委員會.崇左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408.。左縣是左江中下游糖業生產大縣,輸出黃糖以馬馱運銷馱樸、馱盧。養利縣(今屬大新縣)黃糖輸出數量1500擔,以挑運銷往馱盧為主⑤廣西統計局.廣西年鑒:第一回[M].南寧:廣西統計局,1934(民國二十三年):619.。可見,崇善、左縣、養利、萬承(今屬大新縣)、龍茗(今屬天等縣)的黃糖大部分運銷馱盧匯聚,然后再轉運龍州或南寧、廣州等區域中心市場。
綜上所述,馱盧鎮蔗糖購銷范圍不僅覆蓋崇善縣境內,糖商收購足跡還拓展到大新、天等周邊幾個縣,匯聚的黃糖轉運以南寧和廣州為主,龍州為輔,由此決定了馱盧成為左江中下游蔗糖運銷網絡的二級集散地(圖2)。
3.百色。百色居右江上游,緊鄰滇黔兩省,水陸交通便利,是右江上游各縣的商業中心。清末民初(1900—1920年)的百色縣“商旅云集,滇、黔、粵、桂商人紛設商行……通過百色港出口邕梧兩州的貨物以云耳、八角、桐油、黃片糖等為大宗”⑥黃建章.右江第一港——百色港[J].百色史志,1988(3):64.。百色縣產糖區集中在右江河谷的畢祿(今那畢鄉)、鳳都(今四塘鄉)、皈樂(今永樂鄉)等地。1937—1941年,百色黃糖產量1938年為最低,240 市擔,1941年為最高,25920市擔;同期百色白糖產量1937年為最高,120市擔,1939年為最低,76市擔⑦廣西省政府統計處.廣西年鑒:第三回上[M].桂林:廣西合作文化印刷廠,1948(民國三十七年):348-350.。可見,在此時期,百色縣的蔗糖產量并不高,1941年百色黃糖產量達到歷史最高值,與1939年底桂南19 縣淪陷、百色外來人口激增、蔗糖消費量大有關。1944年,百色縣黃糖出口額3231.5 萬元國幣,1945年,黃糖出口額3271.4萬元國幣,為土特產品之冠①百色市志編纂委員會.百色市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251.。1944—1945年黃糖出口激增與豫湘桂戰役期間百色成為廣西戰時省會,人口、外來資本大量聚集使得商業繁盛有關。1947年,百色有榨糖作坊116個,糖制品主要有黃片糖、紅片糖、白砂糖、冰糖等,暢銷本地、南寧以及云南、貴州等地市場②同①。。
晚清民國時期,百色是滇黔桂三省交界區域蔗糖集散中心,有以下三點原因:第一,百色是廣西蔗糖銷往滇黔兩省的集散中心地。有資料記載:“解放前,食糖大宗購銷業務多為土產雜貨行、棧經營,以梧州、南寧、柳州、貴縣……百色等為主要集散地……南寧經百色轉口云、貴。”③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西通志·商業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77.可見,百色是廣西蔗糖運銷滇黔兩省中轉地之一。“解放前,貴縣的黃糖片主要銷往梧州、柳州等地,也有遠銷云南、貴州省的。”④貴港市志編纂委員會.貴港市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588.據1942年貴縣縣政府統計,“黃片糖或白糖產品……每年約有4萬擔遠銷云貴兩省及出口東南亞”⑤韋映宗.貴縣的糖業[J].貴縣文史資料,1988(10):79-80.,反映出百色是廣西蔗糖運銷滇黔兩省的集散中心。經百色運銷滇黔兩省的均是優質糖制品:“邕寧縣良慶產的土白糖、貴縣蘇灣產的片糖以及柳城產的柳片糖等,均聞名遐邇,遠銷云貴等省及出口東南亞等地。”⑥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西通志·糖業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概述1.百色黃糖以運銷南寧為主,但南寧和百色兩地也存在蔗糖雙向流通現象,從糖制品上下游運輸價格差可窺見一斑,“百色—南寧:黃糖、白糖,0.60 元國幣/百斤;南寧—百色:黃糖、白糖、冰糖,1.60元國幣/百斤”⑦廣西統計局.廣西年鑒:第二回[M].南寧:廣西省政府總務處,1936(民國二十五年):759-760.。可以看出,從南寧輸往百色的多為質量上乘的白糖和冰糖:小部分滿足百色縣城糖果、糕點生產需要,大部分轉運云南、貴州。第二,百色和云南存在蔗糖雙向流通關系。云南省是甘蔗原生地之一,民國時期全省“紅糖可以自給并少量銷至四川、貴州”⑧《云南省志·農業志》編纂委員會.云南省志·農業志:卷二十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240.。清光緒二年(1876年)北海開埠之初,云南進口白糖、冰糖一般經過北海關,中經南寧轉百色入滇。中法戰爭(1883—1885年)以后,滇黔兩省從百色經南寧達北海的進出口外貿要道的重要性開始下降,“自中法訂立滇越邊界商務各約,1889年蒙自開放為通商口岸后,一是經過廣西進入云南之稅捐極重;二是陸運之路途太長;三是北海港設施太差,既無碼頭又無棧房;四是當時越南之通過稅最多不過從價5%;五是商品只須在蒙自一次繳納進口稅即可在省內通行無阻,故外貿通道又仍然改走由紅河至海防港一線”⑨李珪,梅丹.云南近代對外貿易史略[M]//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云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中國民主建國會云南省委員,云南省工商業聯合會.云南文史資料選輯:第42輯·云南進出口貿易.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5-6.。清宣統二年(1910年)滇越鐵路通車之后,云南所需白糖多從蒙自進口,據1927—1931年間云南海關記載:“每年進口白糖貨值達204643~375310 海關兩,其貨值占云南省進口貨值的1.5~2.8%。”⑩同⑧。可見,滇越鐵路通車后,云南通過百色進口白糖、冰糖量開始下降。與此同時,百色有少量糖制品運銷云南,據記載,新中國成立前,“廣南食糖來源靠縣內的洛里、八達、西洋、板蚌等地土法生產的蔗糖,私商也從百色運來合糖和開遠竹園糖”?百色市志編纂委員會.百色市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251.。另外,云南省廣南縣生產的部分糕點也運銷百色,“嚴正壽‘異香齋’、蒙勁功‘美源號’生產的破酥包子、筒筒餅、云片糕等20多個糕點品種,各具特色。產品銷往百色、西林、隆林、富寧、開化(文山)各地”?云南省廣南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南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1:450.。第三,百色與貴州也存在蔗糖雙向流通關系。安龍、冊亨是貴州產糖大縣,糖產品以運銷貴州境內為主,但也有部分紅糖(黃糖)外銷百色:“1937年安龍縣紅糖(黃糖)輸出量86000 斤,銷外縣數61000 斤,銷外省數25000 斤,銷場:安順、鎮寧、百色。”①貴州省安龍縣志編纂委員會.安龍縣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348.可見,貴州省安龍縣有2.5萬斤紅糖(黃糖)運銷廣西百色。甘蔗是貴州省冊亨縣有500余年栽培史的一種經濟作物,“20世紀30年代,本縣的土榨紅糖(蔗糖),就暢銷廣西田林、百色、南寧及興義、安龍、興仁、安順等地市場”②貴州省冊亨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冊亨縣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237.。1936年5月,安龍縣“經坡腳渡口輸入的貨物有……白糖30 斤”③貴州省安龍縣志編纂委員會.安龍縣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347.,說明安龍縣進口的少量白糖是從廣西百色轉運而來。
綜上所述,百色不僅是廣西蔗糖運銷滇黔兩省的集散中心之一,而且是滇黔兩省蔗糖運銷經過廣西轉運出口的中心,這與百色作為滇黔桂三省交界的商業中心地位相符,證明百色蔗糖運銷網絡與其城鎮商業網絡是一致的。滇黔桂三省交界的廣南、富寧、安龍、冊亨、百色、西林、隆林等縣均生產蔗糖,在三省產糖數量對比中廣西居首,云南第二,貴州居末。但是,蔗糖并非單向度的流向貴州,三省之間均存在蔗糖相互流通的情況,這與晚清民國時期滇黔桂三省甘蔗生產落后、糖制品以黃糖為主,未能充分滿足民眾日常消費需要有關,也與私人糖商運銷蔗糖以逐利為目的自發經營行為相關。百色作為右江上游蔗糖運銷二級集散地,其轉運蔗糖的數量應當是可觀的④但滇黔桂三省交界的縣市方志缺乏蔗糖流通的精確統計數據。,百色蔗糖運銷涵蓋滇黔桂三省市場,是郁江上游右江流域的蔗糖集散中心之一(圖3)。
4.田州、那坡。田陽縣是右江河谷下游重要產糖縣和蔗糖集散地之一,由于行政管轄區的調整,形成了兩個蔗糖集散中心:田州和那坡。田州圩是縣內最大圩場,三日一圩,趕圩人數5000 余人。1924年,奉議(今屬田陽縣)縣治由舊城遷至田州,商業更加繁盛,經營糖業的有“德安、潘德祥、黃宏發、黃宏興、鐘日昌、李福華”⑤田陽縣志編纂委員會.田陽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302.。可見,田州有專門經營糖業的商家,說明這一時期田州是蔗糖二級集散中心。1935年,奉議、恩陽兩縣撤銷合并為田陽縣。縣治那坡鎮位于右江上游,水運上通百色,下達南寧。全鎮6條街,三日一圩,趕圩人數5000余人,商業繁盛,是天保(今德保縣)、靖西、鎮邊(今那坡縣)出右江之總口和桂西商品集散地之一。隨著縣城政治中心的遷移,縣治那坡鎮逐漸成為新的蔗糖運銷二級集散地。1937—1941年,田陽縣黃糖產量1938年為最低,16070 市擔,1941年為最高,26460市擔;同期白糖產量在4500市擔~4995市擔波動⑥廣西省政府統計處.廣西年鑒:第三回上[M].桂林:廣西合作文化印刷廠,1948(民國三十七年):348-350.。除了滿足縣內民眾消費需求,大部分糖產品運銷南寧。田州鎮的聯德、粵豐、仁昌等幾家商號都經營食糖批發零售,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聯德兼營白糖加工,兼營糖業的粵豐、仁昌收購本地產的糖簍、土砂糖,轉運南寧銷售⑦田陽縣志編纂委員會.田陽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302-303.。
可見,田州、那坡兩個蔗糖二級集散地,與民國時期奉議、恩陽兩縣撤銷合并為田陽縣有關,但田州、那坡均有重要商業地位和各自經濟貿易圈,蔗糖購銷范圍涵蓋本縣產糖區和天保(今德保縣)、鎮邊(今那坡縣)、靖西等產糖縣,匯聚的蔗糖以運銷南寧為主,成為右江河谷下游與百色并列的蔗糖運銷二級集散地。
5.蒲廟。地處郁江上游,位于八尺江與邕江匯流處的邕江南岸,距南寧24公里,是邕寧縣境內重要的產糖城鎮。明清時期,蒲廟一帶已盛產蔗糖,貢尖白糖遠近聞名。蒲廟鎮開圩前,糖商到附近的那蓮圩采購蔗糖,用小船沿八尺江運至蒲廟,改用大船運往南寧、廣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蒲廟鎮開圩,開圩后,蒲廟鎮便成為蔗糖的集散地①廣西壯族自治區邕寧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邕寧縣志[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5:424.。民國時期,蒲廟出現專門經營蔗糖購銷的糖莊,“民國二十六年,全鎮有糖莊、雜貨、飲食等8 個行業65 戶,從業134 人……民國三十三年,全鎮有布匹、雜貨、糖莊等9 個行業37 戶,從業306 人”②廣西壯族自治區邕寧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邕寧縣志[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5:511.。“民國年代,蒲廟圩開設有彭百記、莫均安、韋全興、時年豐、聯記等七家糖莊,專門經營蔗糖的收購和銷售。還有甘源發、謙和、商泰三間食雜鋪號,選購優質白砂糖制云片糕和白糖餅……香港、澳門、廣州各埠也有輪船來蒲廟購買白砂糖、云片糕和白糖餅,運往各地轉售……蒲廟圩的蔗糖市場,曾一度活躍,年銷售蔗糖在一萬噸以上。”③楊培.邕寧縣蔗糖的產銷[M]//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西南寧市委員會文史學習委員會.南寧文史資料:第16 輯·市場專輯.1993:124.由此看出,蒲廟鎮位于邕寧縣糖業生產中心區域,有專門從事收購、批發零售的糖莊,還有生產經營糖食品的數家店鋪,附近蘇圩、吳圩、良慶等圩市都將蔗糖運來蒲廟集散,榨糖季節蔗糖交易量大,糖成品以轉運南寧和直接運銷廣州、香港等地市場為主,運銷范圍廣,由此決定了蒲廟是郁江上游南寧近郊的蔗糖運銷二級集散地(圖4)。
三級集散地是跨區域性的市場,位于江河與海口,其集散的范圍覆蓋整個江河三角洲或沿海腹地,經營的糖大多是為了轉口貿易。晚清民國時期郁江流域蔗糖三級集散地有3 個:南寧、貴縣(今屬貴港市)和北海。
1.南寧。南寧位于廣西南部偏西,自古以來便是祖國西南通衢。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大學士鄂爾泰上奏清廷指出:“南寧府,南控交趾,東瞰潯梧,西接思田,北衛柳桂,為粵省要區。”④譚群玉,曹天忠.岑春煊集:第5冊[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148.清代,以邕寧縣治(今南寧市)為中心的城鄉商業網絡已形成,購銷以百貨、花紗、五金等日用工業品和糧、糖、油等農副產品為主⑤廣西壯族自治區邕寧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邕寧縣志[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5:518.。民國初年(1912年),廣西省會遷至南寧,進一步鞏固了南寧在郁江流域上游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地位。晚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南寧的市場開始興旺,郁江上源左、右二江流域的糧、油、糖、豆等……集散南寧……解放前每年在南寧轉銷的大宗商品約有谷米1300 萬市斤……土制紅白糖700 萬市斤”⑥李澤吾.南寧市場歷史簡述[M]//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西南寧市委員會文史學習委員會.南寧文史資料:第16輯·市場專輯.1993:39-40.。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批準南寧自開商埠后,商業貿易更加興旺。“左右兩江流域的貿易商品,多由此地集散,出口貨物多屬農產,而尤以油類、谷米、煙絲、糖類為主。”⑦陳正祥.廣西地理[M].上海:正中書局,1946(民國三十五年):120.民國期間,邕寧縣境內生豬、菜牛、白砂糖等出口商品,均由私商收購后轉賣給(南寧)城區仁愛路的各個商行,再由各商行經由梧州港轉口香港、澳門等地⑧廣西壯族自治區邕寧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邕寧縣志[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5:543.。1915年,南寧四腳亭被辟為農貿市場后,武鳴、邕寧、賓陽等縣及市郊農民自產的谷米、土糖等農副產品多集中該處交易。當時郊區橫塘及心圩“日成交量僅谷米、豆、糖等即達1000斤至15000斤,十分興旺”⑨李澤吾.南寧市場歷史簡述[M]//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西南寧市委員會文史學習委員會.南寧文史資料:第16輯·市場專輯.1993:40.。1931年,“由蒲廟、良慶、田州、那坡、百色等地運來南寧的黃糖片約3000噸,白糖約4000噸,南寧的廣源利、大華行、南昌行、廣和祥、南生行、合記行等商號,把糖運至梧州或廣州再銷出香港”①南寧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南寧市志:經濟卷下[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576.。可見,南寧匯聚集散的蔗糖數量巨大,以轉運梧州、廣州等上一級市場為主。
綜上可知,南寧是左、右兩江流域和郁江上游邕寧縣及其武鳴、賓陽、扶綏等縣蔗糖運銷集散中心,糖商將收購的蔗糖以轉運梧州和粵港滬市場為主,部分運銷云南、貴州等省,成為晚清民國時期郁江上游蔗糖運銷網絡的三級集散轉運中心(圖5)。
2.貴縣(今屬貴港市)。貴縣位于廣西東南部,潯郁平原中部。郁江流經縣境河道長100公里,水路交通發達,“縣屬航路素恃鬱江,上溯邕寧,下達梧州,帆舶云屯,交通至便”②梁崇鼎,等.貴縣志:卷六·交通[M].臺北:臺灣成文出版社,1967:421.。貴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種植甘蔗。貴縣境內蔗海綠波,甜飄千里,素有糖鄉之稱③貴港市志編纂委員會.貴港市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3.。20世紀30年代,廣西糖廠籌備組專家考察貴縣糖業,指出“貴縣(種蔗之地)有一萬三千余畝……出口之糖,年約三萬三千余擔”④參見由廣西工商局編印的《廣西糖廠概況》[M].1935(民國二十四年):11.,認為貴縣“向為產糖區域,天氣溫和,水道交通便利,制糖煉糖,均甚相宜”⑤參見由廣西工商局編印的《廣西糖廠概況》[M].1935(民國二十四年):84.。經過權衡考量,廣西糖廠最終選址貴縣羅泊灣。貴縣制糖業發達,“糖榨業凡二百四十戶,每戶每年平均約制糖二萬余斤,工人共約四千人以上”⑥梁崇鼎,等.貴縣志:卷十一·實業·工業·糖榨[M].臺北:臺灣成文出版社,1967:730.。蔗糖運銷情況:“縣屬糖蔗運銷頗盛,蘇灣所產者為最著名,以縣城為集散地。”⑦同⑥。可見,貴縣發達的制糖業促進了蔗糖運銷的旺盛。1937—1941年,貴縣黃糖產量1938年為最低,8807市擔,1940年最高,達15萬市擔;同期白糖產量1937年為最低,1640市擔,1940年最高,達10.5萬市擔⑧廣西省政府統計處.廣西年鑒:第三回上[M].桂林:廣西合作文化印刷廠,1948(民國三十七年):346,349.。由于貴縣黃糖、白糖產量多,為糖制品大量外銷提供了有利條件。貴城鎮成為蔗糖交易集散中心,“縣城商肆萃于城外東區……墟期交易尤盛,大墟、覃塘、橋墟等諸墟市農產品,皆集散于此……賓陽、遷江、橫縣、永淳、鬱林、興業諸縣貨物出入,皆取道貴縣,故本縣又為各鄰縣貿易中心”⑨梁崇鼎,等.貴縣志:卷十一·實業·商業[M].臺北:臺灣成文出版社,1967:733.。1925年,貴縣外銷黃糖片10 萬市斤,1933年輸出300 萬市斤⑩貴港市志編纂委員會.貴港市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673.。1942年榨季每圩上市黃糖片20萬市斤,銷往梧州、柳州、云南、貴州達600萬市斤?南寧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南寧市志:經濟卷下[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576.。
可見,晚清民國時期貴縣既是境內橋圩、蘇灣、新塘、三平等產糖鄉村圩市蔗糖匯聚集散地,也是橫縣、賓陽、興業、鬱林(今屬玉林市)等周邊縣份蔗糖集散轉運中心。由于蔗糖交易旺盛,貴縣出現7家較大糖商:福亨、德豐、英記、鉅昌、隆恒、發東、恒記?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西通志·糖業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261.。貴縣蔗糖以運銷梧州再轉運香港和上海市場為主,部分蔗糖運銷柳州經宜州、融縣長安(今融安縣城)轉運黔湘市場,或上溯南寧經百色轉運滇黔市場,可見貴縣蔗糖運銷市場范圍廣(圖6),成為郁江下游的蔗糖運銷三級集散轉運中心。
3.北海。北海位于廣西南端,北部灣東北岸,面向港澳和東南亞,背靠滇桂黔和粵西,是以貨物集散為主要功能的港口城市。久負盛名的合浦武利白糖和欽州黃糖,主要是由北海港銷往香港或上海①《廣西航運史》編審委員會.廣西航運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88-89.。清光緒二年(1876年),北海被辟為通商口岸后,一度成為大西南地區貨物進出口中心和南方對外貿易的重要商港。當時,由北海進口經南寧轉運滇黔的貨物,全部在欽州打包,再用手推車、牛車、人力肩挑運往南寧。同樣,云南、貴州和廣西的出口土貨,亦由南寧轉運經欽州用帆船運抵北海港集中,然后再裝上外國輪船②《廣西航運史》編審委員會.廣西航運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98。蔗糖是北海傳統的大宗出口商品,“(清)光緒十四至二十四年(1888—1898年)出口蔗糖60.44 萬噸,平均每年出口5.5 萬噸……二十六年,出口蔗糖12.7 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民國初年(1912—1914年),由于國際市場蔗糖價格下跌,出口蔗糖僅3.26萬噸,平均每年出口1.09 萬噸……15—17年,蔗糖出口1.29 萬噸,平均每年出口4312.3 噸”③北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北海市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736.按《北海市志》記載,1888—1928年北海港出口蔗糖數量是對的,但計量單位“萬噸,噸”是錯誤的,應該是“萬擔,擔”。理由是據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北海海關資料記載:“本關冊載大宗出口貨物而言……赤糖、糖磚在內計十二萬七千八百四擔,上年五萬四千六十九擔……白糖四萬八千六百五擔。”《中國舊海關史料》編輯委員會.中國舊海關史料(1859—1948):第34冊[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292-293.。1933年,由北海輸出的黃糖7.3 萬擔。同年,滇、桂、黔和粵西由北海輸出的產品,出口土貨(轉口)總值為628 萬元,北海一度躍居全國沿海商埠第10 位④《廣西航運史》編審委員會.廣西航運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144.。1939年1—10月,日軍封鎖西江,廣西進出口貨物全部集中北海港,這一時期是北海蔗糖轉運進出口的繁盛階段。1939年11月—1945年,由于日軍封鎖,北海對外貿易幾乎全部停頓⑤北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北海市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297.。
自清光緒二年(1876年)開埠以來,北海一直是滇黔兩省錫礦、牛皮、桐油等土特產出口和棉紗、棉布、煤油、白糖、冰糖等洋貨進口轉運中心,也是郁江上游南寧蔗糖出口轉運中心,桂東南地區部分蔗糖沿南流江轉道北海出口,然而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的開放和清宣統二年(1910年)滇越鐵路的建成通車,分流了原來從北海進出口的蔗糖等大部分貨源,北海的商貿功能大受影響,“蓋銷本埠之貨以鬱林為最大銷場,近亦由梧州取道……由北流至梧州,比之船步至北海,行船稍易,較為便捷,因由西河逕抵梧州并無險阻,若來北海須屢換船艇,起卸固難,費用亦重”⑥《中國舊海關史料》編輯委員會.中國舊海關史料(1859—1948):第30冊[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279.。另外,清宣統二年(1910年)滇越鐵路建成通車后,云南省所需的白糖、冰糖等進口貨物和土特產出口全部轉向越南海防,北海經南寧、百色至滇黔兩省通道的商業重要性急劇下降,商路開始衰微,北海淪為其經濟腹地合浦、欽州、防城蔗糖運銷的二級集散地(圖7)。
蔗糖運銷四級集散中心是廣西省內糖業銷售中心,集結了全省生產的大部分蔗糖,成為廣西蔗糖最大的匯聚地。晚清民國時期梧州成為郁江流域蔗糖運銷四級集散地。
梧州據潯、桂兩江之交點,地當粵桂兩省的要衢。梧州鄰近的潯江流域,土地肥沃,人物富庶,民國時期商業繁盛,為廣西全省之翹楚。“本省對外貿易之主要商埠,首推梧州……上接柳、鬱、漓三江,下達港、粵二地,不僅為全省貿易樞紐,而滇、黔貨物出入,亦多由此經過。”①廣西統計局.廣西年鑒:第二回[M].南寧:廣西省政府總務處,1936(民國二十五年):483.梧州水陸交通發達,陸路有邕梧公路。水路,民船可通越南及滇黔湘邊境。順西江而下,可達粵港各埠。“故梧州不特為全桂貨物出入之咽喉,滇黔商品,亦多假道于此。”②張先辰.廣西經濟地理[M].桂林:文化供應社,1941(民國三十年):217.梧州自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對外開埠通商之后,迅速發展成廣西蔗糖集散中心和出口轉運中心。出口貨物以八角、生熟牛皮、糖等為大宗。糖主要由梧州用船運往香港,然后轉運上海,銷往華東和北方地區③《廣西航運史》編審委員會.廣西航運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108.。1927—1931年,廣西梧州、南寧、龍州三關年均輸出黃糖年值60 萬毫幣④廣西毫幣每元約值通用國幣七角五分。廣西省內所稱國幣,在二十一年度等毫幣一元二角五分;在二十二年度等毫幣一元三角,參見《廣西年鑒》第一回凡例。,絕大部分經由梧州海關轉運出口,“產地:柳河三成,大河六成,撫河一成。銷地:港粵五成,上海以北五成”⑤廣西統計局.廣西年鑒:第一回[M].南寧:廣西統計局,1934:412.。綜上可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梧州是廣西全省蔗糖出口轉運總中心,以轉運至廣東、香港和上海市場為主。據1936年統計,“廣西全省出入口貿易總額達一〇八四五〇八五五元,其中百分之八十完全由梧州集散”⑥陳正祥.廣西地理[M].上海:正中書局,1946(民國三十五年):119.。民國時期廣西以梧州為進出口總中心的貿易格局,決定了20世紀30年代前后郁江流域蔗糖運銷絕大部分經由梧州轉運出口。梧州在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開埠通商之后進出口貿易飛速發展,將省外糖商收購匯聚郁江流域的蔗糖以及柳江流域和桂江流域匯集的蔗糖,通過電船或民船直運梧州匯聚,然后再轉運廣州、香港或上海市場,由此決定了梧州成為晚清民國時期郁江流域蔗糖運銷網絡四級集散轉運中心(圖8)。
蔗糖生產與流通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系。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生產直接是消費,消費直接是生產。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對方。……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但是,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沒有消費,生產就沒有目的。”①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1.
第一,郁江流域甘蔗種植歷史悠久,制糖業水平較高。這是郁江流域蔗糖運銷網絡發展的人文歷史條件。郁江流域所在的華南地區是中國甘蔗原生地之一。有學者指出,壯侗語民族先民是中國境內最早種植甘蔗和制糖的民族②覃乃昌.“蔗”“糖”考——兼論壯侗語民族對我國蔗糖業的貢獻[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3):67-71.。清末民國以來,隨著廣西對外開放,郁江流域糖業生產有了較大發展。邕寧縣“甘蔗……其種有蠟蔗竹蔗二類……吾縣南路蒲津鄉下南一帶,所有田畝,十分之八九,改為蔗畬,所產糖額,動以萬計”③莫炳奎.邕寧縣志:卷十九[M].臺北: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813.。郁江下游貴縣糖業生產也頗為發達,“竹蔗,葉長如葦,莖小而韌,蘇灣附近盛產,榨液制糖稱蘇灣糖,頗著名”④梁崇鼎,等.貴縣志:卷十[M].臺北:臺灣成文出版社,1967:693.。左江流域糖業生產也有發展,崇善縣“甘蔗,各鄉種之者極盛”⑤吳龍輝.崇善縣志[M].臺北: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242.。清代道光年間以前左江上游的龍州和寧明州,“緣上龍土司所轄之窯頭各鄉民,多種蔗造糖為業,米出不敷所食,皆賴寧明州米為之接濟”⑥黎申產.寧明州志:卷上·市集[M].臺北: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66.。民國時期的龍州縣,“蔗,有甘蔗、象蔗、竹蔗三種。竹蔗制糖,龍州出口貨以此為一大宗也”⑦歐震漢,葉茂莖,等.龍州縣志:卷三[M].油印本.南寧:南寧市自然美術油印社,1936(民國二十五年):65.。右江流域蔗糖業生產集中在右江河谷,以百色、田陽兩縣為最多,史料記載:“果品,有柑……有柚、有樜(蔗)等”,“恩陽……果屬甘樜(蔗),亦榨汁煎煉為糖”⑧華本松.百色廳志:卷三[M].臺北:臺灣成文出版社,1967:46-47.。可見,郁江流域及其上游左右江流域種蔗制糖歷史悠久,為晚清民國時期蔗糖運銷網絡的形成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人文歷史條件。
第二,郁江流域水運網絡發達。這是晚清民國時期郁江流域蔗糖運銷網絡形成發展的客觀物質條件。廣西境內河網密布,郁江是西江主干道和黃金航道,左右兩江是上游主要支流,上通滇黔至大西南內地,下達粵港澳華南沿海地區。清末民國以來,隨著電船、輪船運輸業的興起,郁江航運的重要地位和商業運輸價值進一步凸顯,為郁江流域蔗糖運銷網絡的形成和運營提供了便捷的水運通道。為了更好地發揮郁江流域的航運價值,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廣西省政府對邕梧線、邕色線、邕龍線等進行了小規模整治,施工河段主要集中在邕寧至梧州、百色至邕寧、雷平(今屬大新縣)至崇善(今屬崇左市)、龍州至響水等⑨《廣西航運史》編審委員會.廣西航運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137.。從此以后,郁江流域航運狀況得到較大改善,為民國時期郁江流域蔗糖運銷網絡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客觀物質條件。
第一,南寧是郁江上游蔗糖運銷集散中心和消費中心。清初(1644—1690年),桂東南及廣東、福建籍商人大量來到南寧經商,利用郁江水運連通南寧與粵港的進出口商品交流,貿易甚為旺盛。清朝詩人黃體元詩云:“大船尾接小船頭,北調南腔語不休。照水夜來燈萬點,滿江紅作亂星浮。”⑩南寧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南寧市志·綜合卷[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9.南寧自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自開商埠后,有21個國家的商人來此經商,外國工業品不斷地經此銷往大西南內地,大西南內地的蔗糖等農副產品也源源不斷地經此銷往國外。左右江流域、郁江上游各縣的蔗糖運銷從南寧轉運梧州或北海出口。據對南寧70 個行業1926—1934年的貿易額統計,糖業行居47 位①廣西統計局.廣西年鑒:第二回[M].南寧:廣西省政府總務處,1936(民國二十五年):534-536.。又據1926—1934年商業貿易額統計,餅食行居南寧70 個行業的38 位,酒餅行居48位②廣西統計局.廣西年鑒:第二回[M].南寧:廣西省政府總務處,1936(民國二十五年):536.。南寧的糕點于清代由廣州傳入。鴉片戰爭后,國外傳入面包和各式西點。南寧推廣的廣式糕點造型美觀,用料講究,重糖輕油,成品皮薄餡厚,口味香甜油潤,是南北方和西式糕點的混合品,具有獨特的南國風味③南寧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南寧市志:經濟卷下[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590.。糕點、餅干等是南寧市民和郊區民眾節慶喜日必備的甜食品,其生產制作需要大量蔗糖做輔料。1934—1939年,南寧城市人口在8 萬~10 萬,1942—1945年城市人口6 萬余人④廣西省政府統計處.廣西年鑒:第三回上[M].桂林:廣西合作文化印刷廠,1948(民國三十七年):181-182.,市民群體對糖制品消費需求較為旺盛,可見南寧是晚清民國時期郁江上游的蔗糖消費中心。
第二,郁江流域蔗糖運銷網絡呈現開放性、穩定性、復雜性和多樣性特征。晚清民國時期郁江流域蔗糖運銷網絡通過南寧、梧州、北海等沿江沿海城鎮商業網絡,聯通粵港滬市場,溯右江至百色通達滇黔市場,溯左江趨龍州與越南市場連接;或通過柳州經宜州或融縣長安聯通湘黔,可知郁江流域蔗糖運銷網絡是一個開放的流通體系。同時,郁江流域蔗糖運銷網絡與廣西的西江、郁江、左右江主航道水運網絡相契合,決定了郁江流域蔗糖運銷網絡具有較強的穩定性。民國時期郁江流域公路建設興起,到1935年初步形成了以南寧為中心,北至賓陽、上林,西北至百色,東經貴縣(今屬貴港市)、興業到達玉林,延至博白、容縣;西南經綏淥(今屬扶綏縣)、寧明過憑祥,通達龍州水口的公路運輸網絡⑤廣西壯族自治區公路運輸管理局.廣西公路運輸史:第一冊近代部分[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105.。然而,民國時期的廣西公路建設無法動搖傳統水運網絡的主體地位,“廣西的交通,昔日幾乎完全利賴河川,最近數年,由于公路的發展和鐵道的興筑,情形雖略有改變,但大體仍以河川的運輸為主”⑥陳正祥.廣西地理[M].上海:正中書局,1946(民國三十五年):137.。在貴縣,“湘桂鐵路通車后,部分工業品從桂、柳輸入,但私營商業與西江下游大中城市關系密切,梧州、廣州、佛山來貨占多數”⑦貴港市志編纂委員會.貴港市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677.。民國時期廣西公路運營存在兩大不足。一是公路運輸價格昂貴。1935年,廣西汽車運費仍較水運高10 倍,較鐵路高4 倍,有水路的地方,絕大部分物資都是由民船或輪船承運⑧廣西壯族自治區公路運輸管理局.廣西公路運輸史:第一冊近代部分[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110.。二是公路基礎設施差。“廣西公路建筑進行迅速,工程大抵草率,路基橋梁,均不堅固……內地值廉量重之農林產品則不能賴其轉運。”⑨張先辰.廣西經濟地理[M].桂林:文化供應社,1941(民國三十年):210.因此,晚清民國時期郁江流域蔗糖運銷網絡受剛剛興起的公路、鐵路建設沖擊較小,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與此同時,郁江流域蔗糖運銷網絡又呈現復雜性和多樣性特征。例如,龍州是左江上游蔗糖運銷二級集散地,廣東糖商在龍州將收購的黃糖加工成白糖直達廣州運銷,與粵港市場發生直接聯系。又如,貴縣(今屬貴港市)近鄰梧州,榨糖季節梧州商人直接前來貴縣鄉村圩市收購蔗糖,匯集后直運梧州,與蔗糖運銷四級集散中心聯系。在貴縣縣城,糖商將匯聚的蔗糖集中,或運銷柳州轉運湘黔市場,或運銷南寧經百色轉運滇黔市場,這決定了貴縣在某種程度上同時是蔗糖運銷二級或四級集散轉運地。再如,邕寧縣蒲廟鎮,糖商收購蘇圩、吳圩、良慶的蔗糖銷往南寧集散,粵港客商也可以將匯聚的蔗糖直運梧州再轉運粵港滬市場,進而與蔗糖運銷四級集散中心聯系。綜上可知,晚清民國時期郁江流域蔗糖運銷網絡既遵循嚴格的層級流通秩序,有時又突破這種秩序約束,呈現出復雜性、多樣性特征。
第三,廣東商人等省外糖商是郁江流域蔗糖運銷網絡運營的主體。眾所周知,糖商是蔗糖運銷網絡運營的主體。晚清民國時期郁江流域經營蔗糖運銷的主體是廣東、湖南、江西等省外糖商,其中廣東商人據主導地位。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廣東省籍工商界代表人物集資在龍州鎮的會館街建成粵東會館①羅三仁.粵東會館和工商聯合會小考[J].龍州文史資料,1986(6):64.。民國時期的龍州,“自清光緒中葉中法戰爭,大軍云集,粵東商賈銜尾而來。及條約締結,辟龍州為通商口岸,粵商遂爭相投貲,始成巨埠,以故商場牛耳執于粵人之手”②歐震漢,葉茂莖,等.龍州縣志:卷三[M].油印本.南寧:南寧市自然美術油印社,1936(民國二十五年):65.。在百色,經商也以廣東人居多,清光緒《百色廳志》記載:“市廛商賈多粵東來。”③華本松.百色廳志:卷三[M].臺北:臺灣成文出版社,1967:45.1933年,百色商號共159 家,其中外省占78 家,外省籍中又以廣東籍為最,計65 家,占比40.88%④百色市志編纂委員會.百色市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348.。在南寧,經商亦以廣東人為最多:“南寧有商店979 家……資本屬本省商人者,計619 家……資本為他省商人投資而來者,計299 家……其中亦以粵商為最夥,占他省商人總數百分之八十六。”⑤廣西統計局.廣西年鑒:第一回[M].南寧:廣西統計局,1934(民國二十三年):365-366.郁江下游糖業生產中心貴縣(今屬貴港市),“清末、民國年間,縣內商業主要集中在粵籍巨商手里”⑥貴港市志編纂委員會.貴港市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660.。可見,晚清民國時期廣東商人在郁江流域城鎮商業經營中占據主導地位,“無東不成市”決定了粵商在郁江流域蔗糖運銷網絡中占有優勢,蔗糖運銷亦以趨東運銷粵港滬市場為主。值得注意的是,民國時期桂東南地區興起玉林五屬商幫,開始從事蔗糖等農產品運銷,如在貴縣,“14年,貴—興—玉公路通車,玉林五屬來貴縣經商的人增多……23年,貴縣共有商店968 家……本地商人崛起,經營農副土產品,鹽莊和經紀行”⑦貴港市志編纂委員會.貴港市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659.此處引文里的“14年”“23年”分別是民國十四年、民國二十三年。。可見,廣西玉林五屬商幫崛起,開始從事并介入貴縣蔗糖等農副土產品收購運銷,是晚清民國時期郁江流域蔗糖運銷網絡主體的一個新變化。
第四,郁江流域蔗糖運銷網絡缺乏獨立性,從屬于農林土特產運銷網絡。甘蔗喜高溫濕潤氣候,屬于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從種植、管理到收割加工制糖時間較長,一般以一年為一個生產周期。晚清民國時期廣西甘蔗種植制度以春植蔗和宿根蔗為主,因此,每年榨糖季節和蔗糖運銷旺盛時段集中在冬、春兩季,“廣西糖廠開榨期間,多由十一月中旬或十二月初旬至翌年二三月止”⑧張先辰.廣西經濟地理[M].桂林:文化供應社,1941(民國三十年):59.。每年冬春榨糖季節是糖商經營獲利的黃金季節,省內外糖商往來郁江流域各產糖區鄉村圩市收購蔗糖,再逐級匯聚百色、龍州、南寧或貴縣等商業城市集中,或通過梧州、北海運銷廣州、香港和上海市場,或運銷滇黔湘等廣西周邊鄰省市場。但私商的逐利行為和經營方式的靈活多變,決定了糖商在從事運銷蔗糖獲取商業利潤之余,在夏秋蔗糖運銷淡季也會兼營谷米、木材等其他農副產品收購和棉紗、棉布、煤油、洋雜日用百貨的運銷,以獲取經濟利益和維持商業經營活動的延續性,可見晚清民國時期郁江流域蔗糖運銷網絡缺乏獨立性,而是從屬于谷米、桐油等農副產出口和外來洋糖、棉紗、日用百貨進口的城鎮商業網絡。
第五,蔗糖運銷網絡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郁江流域社會經濟發展。晚清民國時期郁江流域是廣西糖業生產中心。據1941年調查,廣西78 縣共有糖榨6585 付,郁江流域的邕寧、貴縣等共有糖榨1961 付,占全省糖榨總數的29.78%。同年,邕寧、貴縣等郁江流域產糖大縣黃糖產量總計248737.5市擔,占同期廣西黃糖總產量的27.19%①彭紹光.彭紹光甘蔗論文集(內部資料)[G].南寧:廣西甘蔗研究所,1999:15-20.郁江流域糖榨數,黃糖產量等兩者所占比例系筆者根據相關數據計算得出。。可見,郁江流域蔗糖業生產在廣西糖業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末民初(1900—1920年),郁江流域蔗糖業受洋糖傾銷影響,糖業生產一度陷入衰落。20世紀30年代初國民政府大幅提高洋糖進口關稅,郁江流域糖業生產迎來黃金發展時期。1934年,新桂系在貴縣投資120萬元國幣建成日榨蔗300噸的廣西糖廠,同時從廣東等地引進甘蔗良種推廣種植,以滿足糖廠原料需要,貴縣一度成為全省白糖生產中心,產品遠銷上海和湘黔兩省市場。晚清民國時期郁江流域的漢、壯等族蔗農積極從事糖業生產并獲得經濟收益,大量蔗糖進入流通領域,增加了郁江流域農副產品輸出總量。與此同時,外來棉紗、棉布、煤油、日用百貨等商品通過商人運作沿著這一商業流通網絡進入郁江流域城鎮鄉村圩市,從而密切了流域內城鎮鄉村圩市與國內外市場的聯系,促進了郁江流域社會經濟發展。龍州、梧州、南寧水運便捷,商業地位重要,商品運銷范圍廣,在近代相繼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蔗糖運銷對郁江流域產糖區城鎮鄉村圩市產生了一定的經濟輻射拉動效應。
然而,由于近代廣西郁江流域重要城鎮如百色、龍州、貴縣城區人口偏少,均在2 萬左右②“(龍州)人口約在二萬左右;(百色)全市人口達兩萬。”“(貴縣)全市人口計約二萬。”見陳正祥.廣西地理[M].上海:正中書局,1946(民國三十五年):122-123.“(貴縣)全城人口二萬余。”“(龍州)戰前全城人口萬余。”見張先辰.廣西經濟地理[M].桂林:文化供應社,1941(民國三十年):223-224.,1937—1945年郁江上游中心城市南寧城區人口在6萬~10萬,說明郁江流域沿線重要城鎮的人口聚集效應不足,加之郁江流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有限,使得這些城市經濟腹地的內在張力和支撐力不足,導致城鎮商業流通功能較強,生產功能較弱。晚清民國時期郁江流域糖業生產巨大潛力沒有被挖掘出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第一,蔗糖生產規模小,制糖業水平不高。郁江流域制糖業生產水平在廣西具有一定代表性,但總體來說規模偏小,“廣西甘蔗栽培幾純為小農經營。有若干地域,農民以稻作為主,甘蔗栽培僅居農場經營中之副次地位……蔗農資本較裕,經營規模較大,能獨自設廠備榨者甚少”③張先辰.廣西經濟地理[M].桂林:文化供應社,1941(民國三十年):59-60.。例如,據民國年間調查,龍州重點產糖區的霞秀鄉平均142戶蔗農擁有1臺蜆木絞蔗機,彬橋鄉平均每125.9戶擁有1臺④龍州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龍州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479.。百色、田陽的制糖業也屬于小規模生產:百色制糖作坊多為手工操作,部分用牛拉石碾榨蔗取汁,部分用手工壓榨,出蔗汁率只有60%左右⑤百色市志編纂委員會.百色市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251.。可見,郁江流域制糖業仍以手工生產為主,產品以黃糖為主、白糖為輔,產量低,質量欠佳,“惜制法墨守成規,關于色、味、耐久等等,均遜洋糖,故不為糕餅糖果店所樂用”⑥廣西統計局.廣西年鑒:第二回[M].南寧:廣西省政府總務處,1936(民國二十五年):192.。第二,蔗農深受糖商和高利貸的雙重盤剝。在糖商和高利貸的雙重壓榨下,郁江流域大部分蔗農的生產經營常常陷入困境,無力進行擴大再生產,“故廣西之蔗糖問題,不僅為如何增進生產,兼應為如何免除蔗農所受高利貸資本之剝削”⑦千家駒,韓德章,吳半農.廣西省經濟概況[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民國二十五年):9.。第三,廣西出口的黃糖、白糖貨值在農副產品出口總貨值中比例偏低。民國時期,廣西黃糖出口貨值最高年份為1941年,黃糖出口貨值比低于3%,同期白糖出口貨值最高年份為1941年,白糖出口貨值比也沒有超過2%⑧廣西省政府統計處.廣西年鑒:第三回上[M].桂林:廣西合作文化印刷廠,1948(民國三十七年):701-703.黃糖出口貨值比:1932年1.4%,1936年0.78%,1937年0.98%,1941年2.88%;白糖出口貨值比:1933年0.35%,1936年0.79%,1937年0.52%,1941年1.85%。廣西黃糖和白糖出口貨值比例,系筆者據廣西黃白糖出口貨值除以同期全省土特產出口總貨值計算得出。。同樣,郁江流域的黃糖白糖在農副土特產出口總貨值比例偏低的情況也大抵如此。民國時期廣西蔗糖業沒有得到充分發展,蔗糖業也沒有發展成郁江流域社會經濟的支柱產業,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沒有發生根本變革的前提下,廣西糖業發展既缺乏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也缺乏現代化發展的內生動力、外在張力、資金積累和社會共識,因此,晚清民國時期郁江流域蔗糖運銷網絡對流域內社會經濟發展的拉動績效有限。
蔗糖生產和流通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系,蔗糖在人類生產生活和促進世界各民族經濟文化交往中起著重要作用。著名學者季羨林曾說:“像蔗糖這樣一種天天同我們見面的微不足道的東西的后面,實際上隱藏著一部錯綜復雜的長達千百年的文化交流的歷史。”①季羨林.季羨林文集:第9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6.中法戰爭(1883—1885年)之后,廣西被逐步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在省內外糖商介入糖業生產、從事蔗糖運銷的運作下,依托郁江流域發達的水運網絡,晚清民國時期郁江流域蔗糖運銷形成了南寧和貴縣兩個區域性集散中心,以趨東運銷梧州再轉運粵港滬市場為主、以運銷滇黔湘鄰省市場為輔的開放而穩定的商品流通網絡。與此同時,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品沿著蔗糖運銷網絡逆向進入郁江流域城鎮鄉村圩市,密切了郁江流域市場與國外市場的聯系。郁江流域在近代相繼開放了龍州、南寧兩座城市,兼之北海、梧州沿海沿江開埠通商城市在商品運銷上的拉動作用,晚清民國時期郁江流域蔗糖運銷網絡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流域內社會經濟發展。但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大環境,使得郁江流域蔗糖業發展阻力重重,以致清末民初糖業缺乏政府保護而遭受洋糖傾銷沖擊,一度陷入衰落境地。20世紀30年代后國民政府大幅提高洋糖進口關稅,加之廣西新桂系的重視,郁江流域蔗糖業開始恢復發展,貴縣廣西糖廠的創辦成為廣西糖業現代化的先驅。但因隨之而來的日本侵華戰爭,1939年廣西糖廠被日軍飛機炸毀,郁江流域蔗糖業再度陷入停滯不前的境地。近代廣西糖業生產巨大潛力沒有被挖掘出來,根本原因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缺乏糖業現代化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社會共識和外在張力等。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在黨中央和廣西各級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廣西糖業發展的巨大潛力得到充分挖掘,邁上了現代化新臺階。20世紀90年代以來廣西已成為全國最大糖業生產基地,蔗糖業和水電業成為廣西社會經濟發展的兩大支柱,“甜蜜事業”已成為廣西各族群眾密切經濟文化交往和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共同平臺。在20世紀末期廣西糖業發展戰略重心南移、西移的背景下,21世紀初左江流域的崇左市已發展成為“中國糖都”,進入新世紀郁江流域依然是廣西糖業發展的重點區域。廣西應充分利用郁江流域適宜發展糖業生產的地域和人文優勢,充分挖掘甘蔗生產潛力,提高流域內壯、漢等各族群眾從事糖業生產的積極性,引領郁江流域蔗糖業走現代化高質量綠色循環發展之路。以“一帶一路”倡議、大西南出海通道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一體化為依托,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國家政策疊加效應最大化,助推西江—珠江經濟走廊深度融合,加快廣西糖業現代化實現“二次創業”,推動八桂大地社會經濟實現快速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