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霞
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至2021年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29.8%,對歐元匯率累計升值38.7%。面對國際外匯市場上,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及不斷上漲的升值幅度,對外資企業的國際進口貿易、出口貿易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并對其外匯來源、使用、核銷,及成本構成、利潤實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X公司是由香港公司投資設立的的外商投資企業,成立時注冊資本為歐元,通過外匯資本專戶分期實繳到位,并經會計事務所出具注冊資本專項審計報告。企業通過銀行按照當日結算匯率,將該資金由外匯資本專戶結匯至人民幣戶,作為公司的開立資金,用于日常運營。
X公司的目標市場為國內各大企、事業單位,主營業務范圍為某類進口設備的銷售,X公司進入外匯管理局企業名錄,外匯管理等級A類,具備進出口貨物收發貨人資格、報檢資格。X公司簽訂的國內銷售合同主要結算幣種為人民幣。而設備進口的供貨渠道主要來源于德國、韓國某知名品牌,外匯結算幣種分別為歐元和美元。X公司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當進行外幣業務時,選用中國人民銀行外匯匯率的中間價,并在記賬末期,按照期末的外匯匯率中間價折算為人民幣。X公司的進口業務都涉及到外匯與人民幣的匯率換算和匯率損益,匯率的變動對于企業來說,直接影響了利潤總額和現金流的實現。
宏觀審慎管理局(2010)提出,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匯率浮動,發揮匯率的價格信號作用;二是根據經常項目主要是貿易平衡狀況動態調節匯率浮動幅度,發揮“有管理”的優勢;三是參考一籃子貨幣,即從一籃子貨幣的角度看匯率,不片面地關注人民幣與某個單一貨幣的雙邊匯率。
匯率風險,指由于不同時間點的匯率值形成匯率差,而造成外匯資產的經濟損失。匯率風險對應收賬款、應付賬款、財務費用等科目產生影響,從而轉化成費用和成本,對企業利潤總額產生影響。
從2017年至2021年5年間,人民幣元/1美元中間價總體由6.9下降至6.4,人民幣元/1歐元中間價總體由7.4下降至7.2,匯率呈波浪型下降趨勢。其中人民幣元/1美元中間價最高達7.1,最低達6.3,落差達0.8;人民幣元/1歐元中間價最高達8.3,最低達7.2,落差達1.1。
總體反映出人民幣處于升值通道,對于企業降低進口成本,增加利潤給予支持。王靜(2019)提出,人民幣升值促使中國調整產業結構,促使中國企業走向開發高科技產品的道路。
其次,在人民幣升值通道的過程中,并不是同向性的,而是起伏的,體現在調整匯率對記賬匯率的修正上,可能是正數或者負數。而歐元和美元的雙重匯率變動,可能在某一時間區段,出現同時正數波動、同時負數波動、一正一負波動,從而導致風險的疊加、抵消、平衡等狀況,對企業的成本構成造成不確定性和無形壓力。

圖1 財務費用匯兌損益走勢圖
從X公司的財務費用匯兌損益走勢圖,反映出從2017年至2021年5年間,匯兌損失由12萬增長至150萬,其中2020年匯兌收益最高達到50萬。這期間的波動,特別在2019年至2021年3年間反映劇烈。首先,隨著X公司市場銷售量的穩定增長,進口需求量呈擴大趨勢,外匯基數保持大規模化;其次,在實際付匯時點,以T/T購匯方式支付的,銀行外匯賣出價往往高于中間價,即使人民幣處于上升通道中,這種實時的價差,也將構成現時匯兌損失。二者合并效果,導致匯兌損失累計數呈增大趨勢。從而直接影響企業的成本構成、利潤空間、現金流量。
1.結算貨幣難以自主選擇
X公司的核心設備來源于國外,2021年度進口累計使用資金規模超過1000萬美金。李冰茹(2019)認為企業的外銷占比、公司規模是匯率波動的重要的影響途徑。
由于在國際貿易中,采購訂單的常規結算貨幣為歐元和美元,中方企業無法自主選擇幣種,而進口貨物的成本直接受到匯率波動的影響,甚至直接導致企業的銷售業務虧損。例如X公司簽訂國內銷售合同時,一般采用人民幣為結算貨幣,合同簽訂后,采購人員進行國外設備的采購下單,而銷售合同簽訂至采購下單之間會有段時間差,特別是當采購下單采用預付和尾款結合的方式時,會出現多個支付時間點,有時甚至跨年度,因此若銷售人員在銷售合同簽訂時按成本加成法預估的進口成本組成中,匯率預計和實際支付外匯時的匯率出現較大下輻時,企業可以從中獲得收益;而出現較大漲幅時,則將導致企業虧損,甚至影響整個銷售訂單的利潤。
2.進口付匯的時點選擇隨意
X公司之前在進口付匯時,先由采購人員提出訂單、發票、支付時間點等進行申請支付,財務再經內部審核后,擇機選擇外匯支付時間,一般會參考銷售人員的成本利潤預期表中計劃的匯率值,若能優于或等同該匯率區間,則財務批準支付;若匯率漲幅明顯,則使用外匯結算戶中的余額支付。若外匯余額不足時,則先暫停支付,等待有利時間點再行支付,這往往犧牲進口供應商給予的現金折扣,或者拖延了項目貨期。當遇到緊急項目時,企業為了平抑銷售合同的違約成本,甚至出現匯率虧損狀態下付匯的狀況,企業匯率風險難以把握。
3.外匯保有量受到限制
由于金融限制,某商業銀行要求X公司,從銀行購買的外匯持有時間最長不能超過半年,并且必須提供預計付匯的訂單、發票等,到期對應支付出去,防止企業的任意外匯投機,并且做預付貨款支付的,貨物進口報關后,需要逐筆提供銀行進口報關單從而進行外匯核銷等。這就意味著企業只能權衡半年內的匯率差,對于大金額、周期長的大型項目設備進口,分批次預付貨款時,無法將匯率風險降到低點。
4.缺乏外匯風險敞口管理
X公司主要外幣為歐元和美元,風險敞口較單一幣種大。歐元和美元的復合作用,可能同時加大匯率變動風險、可能互相抵消部分。張海亮等(2019)提出,經營性對沖策略能從源頭上切斷匯率波動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外匯的持有金額取決于出口量,但是X公司貨物出口占比低,非貿出口業務相對占比較高,所以外匯的流入多由非貿出口產生,一般以歐元支付,所以當進口業務需要支付時,首先使用持有的歐元金額,不足的再行進行購匯,未考慮到歐元、美元兩種幣種間的平衡作用,以及在不同匯率變化中,二者此消彼長的關系,缺乏外匯風險敞口管理。
5.忽略匯率風險對利潤的影響
銷售人員在制定項目利潤預計表時,一般根據現形匯率情況、遠期匯率走勢,預估一個匯率區間核算進口貨物成本,并將該成本項作為利潤計算的負項數據組成,而采購部門在正式支付進口貨款時,可能出現匯率的不利波動,導致該項目產生虧損,形成財務費用科目的匯兌損失。但這部分并沒有歸入銷售制定的利潤預計組成中,從而容易造成成本預計過低、利潤虛增、報表粉飾的假象。最終影響企業的整體利潤核算的準確性,以及未來核算模型的偏差使用。
1.選擇人民幣為結算貨幣
隨著近10年,國家央行在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方面的廣泛推廣,在中國大多數省份,已實現了國際貿易人民幣結算的政策鋪墊、金融準備,商業銀行可直接為企業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相關結算業務。X公司在與香港公司的銷售業務中,開始實行人民幣結算方式;而在與歐美國家進行出口業務時,可以選擇以歐元或美元結算,以便收取外匯,滿足部分用于進口付匯之需;在與進口供應商進行進口業務時,可以協商部分使用人民幣結算,以期達到一攬子貨幣的效果,部分平抑外匯匯率波動風險。
2.使用遠期外匯交易等金融工具
遠期外匯交易是外匯市場上進行遠期外匯買賣的一種交易行為,通常是企業與銀行雙方先訂立遠期外匯買賣合同,約定在一定期間后,按照合同標的、匯率購買外匯。此類交易便于企業規避匯率風險,避免或盡量減少匯率變動可能帶來的損失,從而達到套期保值目的。
例如X公司可以在銷售合同簽訂時,根據銷售項目利潤表,鎖定進口部分匯率區間,與銀行簽訂相應金額的外匯需求、期限、匯率,到約定時間進行交割,購買外匯用于貨款支付,可以控制企業匯率風險在合理范圍之內。
其次,X公司也可以考慮外幣貸款方式,由香港母公司通過香港匯豐銀行授信,由國內匯豐銀行與X公司簽訂外幣貸款合同,規定額度、期限、匯率,先行獲得外匯用于貨款支付,到達還款期限時,再以當日匯率購匯償還或再疊加遠期購匯方式,亦可以使用外幣余額償還,以控制匯率風險。
再而,X公司也可以考慮外匯期權方式,在支付一定期權費后,獲得在未來約定的時間段,按照事先約定的匯率買入或賣出相應數量的某類貨幣的權利,以控制匯率風險。
3.拓展自由貿易賬戶功能
隨著上海自貿區的建立,企業國際貿易的購、付匯愈加便利。銀行輔助企業在自貿區內開立自由貿易賬戶,該類賬戶區別于以往的外匯資本賬戶、外匯結算賬戶、外匯核銷賬戶。企業在一定額度內,可以自由買、賣外匯。
例如,X公司需要開立FTE人民幣戶、FTE歐元戶、FTE美元戶。首先由財務人員從人民幣一般戶將預期需要的購匯金額匯入FTE人民幣戶,在此過程中需要等待銀行客戶經理的審核確認,完成同名賬戶項下資金轉入,并需要在外管局平臺進行核銷備案。成功后,企業財務人員即可自行逐筆進行FTE人民幣戶的購匯流程,購入外匯進入FTE歐元戶、FTE美元戶,可以即時付出境外。貨到付匯的,需要提供報關單,由銀行客戶經理審核通過;預付貨款付匯的,企業可自行支付,銀行要求貨物到港、報關單生成后,提供銀行逐筆進行核銷。
至此,X公司可以實現購、付匯的即時性,可以使境外資金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匯兌,大大降低匯率差異風險。
4.加強外匯風險敞口管理
對外匯敞口風險進行管理,重點要對風險敞口總凈額進行管理。
例如,X公司當單一幣種歐元從貨物出口、服務貿易出口中得到增加,再而用于支付進口需求時,歐元相應得到抵消;同理,單一幣種美元也可以從兩向增、減中得到抵消。
當出現某一幣種風險敞口凈額時,可以考慮將出口收入幣種轉換成另一種外匯貨幣,再行支付進口貨物,從而從總額上盡量達到平衡。
其次,當匯率波動明顯,并且其中一種貨幣的匯率出現明顯不利走向時,可以考慮出口收入傾向性的全以該幣種結算,以減少支付時購匯的需求,平抑匯率風險。
再而,當匯率波動明顯,并且其中一種貨幣的匯率出現明顯有利走向時,可以考慮該幣種進口支出的擴大化,以擴大匯差收益,彌補其他的損失風險。從而達到綜合收益最大化。
5.增加財務費用權重指標
考慮到實際的匯率風險,在銷售利潤預算表的制定環節中,需要要求銷售人員增加財務費用匯兌損益這個權重指標,并從高核算銷售合同簽訂至采購下單付匯之間的時間段的匯率變動,將匯率風險考慮其中,從而反映企業利潤的預計實現情況,提醒銷售人員調整利潤率,將滯后信息前置,以實現銷售報價的準確,企業成本的全覆蓋。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對外幣普遍呈現升值趨勢。對于主要以國際貿易為主的外資企業,多種幣種外匯的組合,因匯率變動的劇烈性,呈現出復雜的風險狀況。本文以外資公司X公司為例,分析其匯率風險的現狀及問題,并提出改善建議。主要結論如下:
1.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之路勢在必行。隨著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的推廣,企業對于平抑國際貿易幣種的匯率風險需求越來越迫切。人民幣的國際流通性越來越強,歷史上處于貿易從屬地位的狀況正在改變,中方企業的貿易話語權越來越大,X公司也逐步通過國際跨境交易人民幣之路,降低匯率風險的影響。
2.外匯金融交易工具種類多樣,在平抑匯率風險,套期保值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跨境大中型企業普遍采用遠期外匯交易、外匯貸款、外匯期權、外匯掉期工具等等,以實現成本控制目的。此外,隨著上海自貿區的建立,自由貿易賬戶的設立為企業貿易結算和跨境投融資匯兌提供便利。X公司主要選取遠期外匯交易、自有貿易帳戶的方式應對日常外匯業務,匯率風險可以得到明顯改善。
3.外匯資產的匯率風險可以通過消除風險敞口來規避,因此風險敞口的管理是重中之重。根據外匯種類的匯率變動情況,調整外匯的收、支額度,適時平衡多種外匯品種的進、出組合,可以提高收益,降低損失。其次,在銷售利潤預算表的制定環節中,將匯率風險作為財務費用權重指標,修正利潤預期,從而將風險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