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萍,易玲欽,馬 坤
(昭通衛生職業學院,云南昭通,657000)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在國內大專院校中學生抑郁高風險檢出率為16%,18—24歲人群的抑郁量表的均值為10.84分(最高分為12分)。[1]近年來,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整體呈現較為多發的趨勢,他們在經濟、學業、生活、就業、人際交往等方面壓力較大。[2]在以前,許多學生對心理咨詢沒有足夠的了解和接納,在遇到心理困惑時常常不愿意主動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有研究表明,面對巨大壓力時,69%的學生采取自我消化的方式,只有19.2%的學生會尋求幫助。[3]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黨和國家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開始主動尋求專業的幫助。張紅玲調查大學生的應對方式時發現,大學生常用的方式是解決問題和尋求幫助,得分遠遠高于幻想、隱忍、發泄情緒的應對方式。[4]但由于部分高職院校專職心理健康教師較少,師生比較低,一些學生的咨詢求助愿望未能得到完全滿足。以云南某高職醫學院校為例,該校在校人數為5700余人,而心理健康專職教師僅1人。每年新生開學時的心理健康普查結果顯示,該校2019級新生的心理異常人數占比為33.03%,2020級新生的心理異常人數占比為29.51%,2021級新生的心理異常人數占比為24.15%。在這些檢測出心理異常的學生中,參加個體咨詢的學生比例不到10%,個體心理咨詢的覆蓋面很小。這個現象意味著,90%以上的有中重度心理困擾的學生得不到專業的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他們只能尋找身邊的朋友來傾訴,或默默承受這份痛苦,導致有的心理困擾變得越發嚴重。
積極心理學是一門從積極正向的角度研究人類幸福的心理學學科,它的著眼點是關注來訪者的積極優勢、積極情緒和積極關系。相較消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更容易為人們喜歡和接受。[5]團體心理輔導,又稱團體心理咨詢,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幫助與指導的助人形式。有別于個體心理輔導,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團體心理輔導是將積極心理學理論融入團體心理輔導活動,通過積極情境的創設和團體內的人際交互,促使個體在交往中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生活適應的助人過程。[5-6]已有研究表明,積極團體心理輔導能夠顯著改善大學新生的學習適應[7],可以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8],能有效改善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提高貧困大學生的自尊和主觀幸福感,降低貧困大學生的抑郁和焦慮水平[9]。
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基礎,為探討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團體心理輔導在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作用和效用,本研究先篩選出SCL-90癥狀自評量表得分較高且被預警的高職學生,然后組織他們參加團體輔導活動,并把積極心理元素,如積極認識自我、悅納自我等,融入團體輔導活動。
本研究運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從云南某高職院校篩選出40名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他們在專業、性別、年級、年齡方面的比例平衡,且SCL-90癥狀自評量表得分較高,均為有中重度心理困擾的學生。40名學生被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20名被試作為實驗組,20名被試作為對照組。
SCL-90癥狀自評量表包含比較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如情感、思維、行為、生活習慣、人際關系等多種角度,能評定一個人是否有某種心理癥狀及其嚴重程度如何。相較于其他自評量表(如SDS、SAS等),SCL-90癥狀自評量表容量更大,反映癥狀更豐富,是檢測個體心理健康狀況的有力測量工具。[10]
主觀幸福感指數量表由 Campbell編制,包括總體情感指數和生活滿意度兩個問卷。總體情感指數由8個情感項目組成,它們從不同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內涵,生活滿意度則由1個滿意度項目組成。計算主觀幸福感指數的總分時,需要將總體情感指數的平均分與生活滿意度問卷的得分(權重為1.1)相加,其范圍在2.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間。[10]主觀幸福感指數量表為正向計分。
1.前測
新生入學2個月后,本研究運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進行心理健康狀況普查。普查一周后,基于SCL-90癥狀自評量表的結果,本研究公開招募,將篩選出的得分較高的學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并使用主觀幸福感指數量表統一施測和評估被試的心理健康水平。
2.團體心理輔導干預過程
實驗組將參加為期兩周的團體心理輔導干預,對照組不參加任何心理輔導干預。由于后期各有1名學生中途退出,因此,實際參與本研究的被試共38人,即實驗組19人和對照組19人。團體心理輔導方案共設計了6個單元,每個單元的活動時長在100—120分鐘。實驗組每隔一天接受一次干預,每次接受一個單元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每次輔導的地點為固定地點。
3.后測
干預結束后,本研究再次使用主觀幸福感指數量表對所有被試進行后測評估。干預結束三個月后,本研究使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對所有被試進行后測評估。除使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和主觀幸福感指數量表評估外,本研究還設置開放性問題,讓實驗組對團體心理輔導效果進行評價。
如表1所示,本次團體心理輔導干預方案的實際目標和干預重點如下:一是幫助學生建立積極認知,主要是積極地認識自我、周圍的人和環境,學會悅納自我;二是幫助學生塑造積極人格,主要表現在樂觀、積極、勇敢、自信、希望、自律等方面;三是幫助學生培養積極情緒,通過對理性情緒療法、積極暗示法、幽默法、意義療法等心理輔導方法的體驗學習,找到適合自身的壓力調適方式;四是幫助學生改善人際交往,主要有學會分享、學會傾聽、學會傾訴等。

表1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案
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干預前,實驗組和對照組SCL-90癥狀自評量表各維度的得分和總分均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兩組被試的SCL-90癥狀自評量表得分同質。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干預后,實驗組在抑郁、焦慮、恐怖、精神病性、其他、總分和陽性項目數方面均出現得分顯著較低的現象,且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后測得分存在統計學意義。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干預后的實驗組與對照組 SCL-90得分情況(M±SD)
在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干預前,因為實驗組和對照組主觀幸福指數量表得分存在不同質性,所以本研究分別將實驗組和對照組前后測分數做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團體心理輔導干預前后,實驗組主觀幸福指數差異顯著,且呈現提高趨勢,而對照組主觀幸福指數差異不顯著。具體如表3所示。

表3 實驗組和對照組前后測主觀幸福指數量表得分差異比較(M±SD)
就“你對本次團體心理輔導感覺如何,收獲最大的是什么,對人生有什么新的看法”等,本研究訪談了實驗組的被試,并讓他們對團體心理輔導效果進行成員自評。實驗組的被試反饋,最大的收獲主要體現在建立積極認知、塑造積極人格、培養積極情緒、改善人際關系方面。具體表現如下:一是塑造積極人格方面的詞語出現38次。其中:表示“學會”類的詞語出現7次,如“學會積極地面對每一天”;表示“勇敢”類的詞語出現4次,如“勇于面對生活”;表示“主動”類的詞語出現4次,如“主動把握自己的人生路”;表示“自信”類的詞語出現4次,如“找回自己的自信”;表示“信心”類的詞語出現5次,如“重撿信心”;表示“努力”類的詞語出現14次,如“努力向前奔跑”。二是培養積極情緒方面的詞語出現24次。其中:表示“開心”類的詞語出現9次,如“收獲了開心”;表示“快樂”類的詞語出現9次,如“把小快樂記在心中”;表示“溫暖”類的詞語出現1次,如“彼此加油,讓人感覺很溫暖”;表示“開朗”類的詞語出現4次,如“我感覺很開心”;表示“幸福”類的詞語出現1次,如“人生是幸福的”。三是改善人際關系方面的詞語出現21次。其中,表示“換位思考”類的詞語出現1次,如“換位思考,向上,陽光”;表示“分享”類的詞語出現11次,如“分享心情對我相當重要”“最懷念分享的環節”;表示“傾聽”類的詞語出現3次,如“不管任何困難,我都應積極面對,學會去傾聽”;表示“信任”類的詞語出現2次,如“懂得分工合作和相互信任”;表示“團隊協作”類的詞語出現4次,如“團隊協作、力往一處使、解決困難”。四是建立積極認知方面的詞語出現5次,表達人生充滿希望等。其中,表示“希望”類的詞語出現5次,如“每一次活動后都感覺充滿了希望”“對未來擁抱無限期待”“未來的路可能會很艱難,但我有勇氣,有決心走好每一步”“改變一下自己現在的狀態,以全新的姿態去熱愛生活,擁抱生活”等。
SCL-90癥狀自評量表測量結果顯示,有中重度心理困擾的高職學生普遍呈現出自信心低、人生目標不清晰、心理壓力大等狀態。基于建立積極認知、塑造積極人格、培養積極情緒、改善人際關系的輔導目標,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團體心理輔導干預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被試,經過團體心理輔導的實驗組顯著減輕抑郁情緒、焦慮情緒、恐怖情緒等消極情緒,主觀幸福指數有顯著提升。這一結果同冼昌艷等人發現基于積極心理取向的團體輔導可以提高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高職學生心理狀態的結論相吻合。[8,11-14]這說明本研究設計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案是有效的,對改善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一定幫助。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干預時應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注重培養學生的信心,注重挖掘學生的潛力,利用多種平臺幫助學生展示自身優勢;二是提升學生人生規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三是增加學生傾訴的途徑,讓學生有更多可以傾訴和表達的地方,如“5.25活動”“心理信箱投遞”“朋輩心理咨詢”“心理晴雨表”“心理漫畫比賽”“心理文章閱讀”“心理情景劇”“壓力喊泉”等。
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時需注意以下問題:考慮學生的文化背景和具體特點,設置合理的團體輔導方案,選擇合適的場地和時間;安排專業化的團體心理輔導機構和團隊,遵循開展團體輔導活動的職業道德;與學生簽訂團體心理輔導契約書,激發學生對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