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硯亮



關鍵詞:數字時代 藝術+科技 沉浸式體驗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數字化閱讀
引言
數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尼古拉·葛洛龐帝在其90年代出版的《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提出的概念。按照他的解釋,人類生存于一個虛擬的、數字化的生存活動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人們應用數字技術(信息技術)從事信息傳播、交流、學習、工作等活動,這便是數字化生存。[1]數字化時代的來臨,意味著人類已經進入了利用數字技術提升精神文化需求的階段。而閱讀這一人類幾千年來傳播文化與傳承文明的主要途徑正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體現;也意味著在數字時代將迎來更為廣闊的前景和契機。數字閱讀是相對于紙媒閱讀而言,通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具備較強互動體驗與富媒介特征的新興閱讀方式。其特點是不受時間、空間等限制,極大地方便了21世紀處于快節奏生活狀態下的人們,使得人們可以利用的閱讀時間較紙媒時代有明顯增加。在課堂教學中,國家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的融合,數字化學習方式開始普遍應用。[2]文章基于筆者及團隊創作設計的藝術教育系列App《美的歷程》設計成果(本成果榮獲德國紅點傳播設計獎、德國IF設數字化閱讀沉浸體驗設計模式研究——以藝術教育APP《美的歷程》交互設計理念為例RESEARCH ON THE DESIGN METHOD OF DIGITAL READING IMMERSION EXPERIENCE—TAKING THE INTERACTIVE DESIGN CONCEPT OF THE ART EDUCATION APP OF ARTWAYS ASAN EXAMPLE計獎、蘋果AppStore iPad年度精選應用等榮譽)展開針對數字閱讀沉浸體驗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通過此產品的沉浸體驗交互設計理念,提出相關問題、分析解決方案、探索創新可能。
一、數字化閱讀體驗現狀及研究背景
2021年4月,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第18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指出:2020年我國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保持增長勢頭,手機和互聯網成為我國成年國民每天接觸媒介的主體。2020年我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各種媒介的綜合閱讀率為81.3%,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79.4%,較2019年的79.3%增長了0.1個百分點。[3]這組數據說明數字化閱讀較紙質版閱讀具有更龐大的使用群體,也具有更明顯的傳播優勢。此外報告中還有一些內容值得關注:我國成年國民網上活動行為中,以閱讀新聞、社交和觀看視頻為主,娛樂化和碎片化特征明顯,深度知識閱讀占比偏低。這個統計結果說明國民對于深度閱讀進行較少,但是有相當數量的國民對深度閱讀具有需求。
在數字化時代,碎片化的閱讀固然可以使人們吸收大量的信息,但是能夠形成閱讀的深度與廣度、使人們建構具有重要學習價值知識體系的仍然是深度閱讀。閱讀類App作為互聯網平臺尤為突出的數字媒介,已成為大多數人群進行深度閱讀的首要選擇。如網易云閱讀、看理想、騰訊閱讀、百度閱讀、當當閱讀平臺及豆瓣平臺App等都是數字化深度閱讀市場上使用量較大的產品。不過通過調研不難發現,上述產品為最大可能地爭取用戶群體資源,均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平臺商業拓展、數據運維等方面,而較少將精力投入到產品自身優質的用戶閱讀體驗與交互設計中。這樣的現狀導致了互聯網平臺各產品之間同質化嚴重,缺乏自身內容生產特點,因此可吸引和引導用戶進行閱讀、進而能夠充分利用數字媒介優勢達到優質沉浸閱讀深度體驗的產品相對比較匱乏。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根據近年來的研究心得,結合前數字信息時代的發展趨勢,充分發揮“藝術+科技”的設計思維理念,以移動互聯網平臺為載體,為漢語用戶打造了集藝術教學、線上互動交流、線下藝術主題旅行與獨家藝術資訊為一體的融媒體數字交互藝術教育系列App《美的歷程》。相比與傳統閱讀學習類數字閱讀產品,這款產品更加注重媒介多樣性和用戶沉浸式閱讀體驗性的運用。其理念是建立在符合移動互聯網媒介特征的前提下,思考如何將淺度閱讀(碎片化閱讀)與深度閱讀(體系結構化閱讀)進行充分融合,以用戶為主體,在多種復合情境下(移動閱讀和固定場景閱讀)為互聯網用戶打造一款具有數字媒介典型閱讀體驗特征的產品。根據蘋果App Store上的反饋數據筆者發現在總計4000多萬次(2015-2020)展示瀏覽量之下的用戶(同意參與數據分享的用戶)每日的平均閱讀瀏覽率(設備使用活躍狀態)為2.03次(如圖1)。這個數據證明大量的互聯網用戶有每日進行數字化深度閱讀的習慣。
二、數字化閱讀沉浸體驗產生的條件
沉浸體驗是M.Csikszentmihalyi 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用來描述人們對某一活動或事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并能推動個體完全投入某項活動或事物的一種情緒體。[4]文章研究的數字化閱讀沉浸體驗從產生條件上來說大致可以分成三個方面。
(一)快速抓取用戶的閱讀目標。在數字閱讀互動設計中,首先應針對使用人群設定易用的內容獲取途徑,并嘗試利用多種媒介共存的方式,加強縱深度拓展,使用戶獲得多種形式和不同難易度的閱讀目標。因為從用戶角度看,閱讀目標的獲取難度超出個人經驗和理解范圍太多,用戶會降低閱讀意愿,產生某種不適感,不利于對內容閱讀興趣的建立,反之亦然。其次,應充分利用互聯網用戶行為大數據分析技術,以定制化、私人化的方式快速判斷用戶亟需的閱讀目標。
(二)交互過程擁有恰當的反饋體驗。有學者指出:信息獲取能力是人們取得、加工、傳遞信息的一種潛在能力,人們對自身的閱讀需求判斷越準確,越是能夠從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中捕捉、獲取信息,從復雜、無序的信息中發掘有價值的信息。[5]總體來講,即設計師如何合理利用人們從生活經驗和行為中積累的本能,并思考在用戶使用數字媒介閱讀的情境中激發它,以獲得的準確、恰當的互動反饋響應,從而使人們完成更準確地理解判斷、閱讀需求、高效提升閱讀效率,最終通過一種數字媒介特有的交互行為體驗去升級人們的沉浸式閱讀感受。
(三)自然化的交互界面。自然交互界面(N a t u r a l - u s e rinterface)是繼命令行交互界面(Command-Line-interface)、圖形用戶交互界面(Graphical-user-interface)之后針對更豐富的交互媒介而言的創新界面設計理念,它強調用戶界面與交互系統設計的關系密切,用戶界面可以看作是交互系統設計的自然生成的結果。[6]它在許多的幻想題材的影視中已經有所想象。比如《盜夢空間》中的腦機接口交互、《虛擬游戲》中的虛擬現實交互、《鋼鐵俠》中的眼球交互和虛擬助手等,都是在滿足功能可用性的前提下,創造相對命令與界面交互而言更直覺化、經驗化、本能行為化的交互。這種交互界面更重視直接與內容本身展開互動,而非利用實體,其本質上是利用用戶的意向、需求、界面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快速根據內容情境完成交互行為,目的是產生更為沉浸的體驗。
下一節中,文章將基于這三個產生條件展開對數字化閱讀沉浸式體驗設計的探索研究。
三、數字化閱讀沉浸式體驗設計實踐
(一)閱讀目標獲取—多媒介融合情境下的人性化閱讀引導。沉浸式數字化閱讀不能簡單的歸結為將紙質文本掃描成為電子文本,而應關注數字媒介的多元化特征,它較之傳統閱讀媒介可以賦予用戶充分的聯想空間和拓展可能性,并可有效提升用戶閱讀目標的獲取。
1.多媒介形式轉換,多維度內容呈現。在數字閱讀中,首先用戶可根據自身的判斷與偏好,自主選擇多種媒介(圖文,動畫,運動影像,聲音和虛擬體驗等)去獲取內容。這是一種數字時代賦予人們獨特的閱讀經驗,它可以打破過去被動的閱讀方式,轉變為一種主動的、參與式的,同時具有無限縱深度延伸的沉浸體驗。再者,基于傳統媒介的閱讀內容是單一視角下的線性邏輯編輯,而數字化閱讀通過不同的媒介可以帶給用戶多維度的非線性觀看視角,即一類同源內容,可以獲得多角度、多渠道的解讀與思考。例如在《美的歷程》App的設計開發過程中,筆者將內容作為一種原生信息進行多媒介轉化,使用戶以不同媒介形式進行主動式閱讀,通過不同的感官體驗讓內容與用戶產生沉浸互動(如圖2)。
原本完整的元敘事結構分散為多個獨立的故事碎片,用滲透的方式與受眾保持持續性接觸,一方面調動受眾對搜索故事內容其他部分的興趣,同時激起受眾對故事碎片間隙空間的想象和藝術創作。[7]這種閱讀經驗使得用戶的思維一直處于多維度的不斷轉換中,有效拓展了用戶獲得內容的維度及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這種情境下,每一位用戶都可以找到合適于自身的閱讀目標,因此多媒介融合是構建沉浸式數字化閱讀的重要設計途徑。
2.智慧技術助力閱讀目標快速確立。互聯網后臺通過對用戶瀏覽內容,閱讀停留時間,偏好收藏,行為軌跡等大數據信息加以整合;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用戶信息數據進行分析、深度數據挖掘、建立更為精準的目標用戶畫像模型;并通過模型算法思維深度學習對目標用戶的喜好、需求、內容接收軌跡等行為實現立體化、復合化的判斷。
數字平臺以此為依據對用戶閱讀目標展開引導,使用戶獲取內容的效率增加,省去了選擇和尋找目標的時間,以此更好的幫助用戶建立閱讀目標沉浸體驗。筆者在《美的歷程》App中為用戶提供了“我的足跡”功能。通過對用戶瀏覽、評論和收藏的內容進行數據收集和關鍵詞邏輯整理,同時利用算法思維模型建立用戶的專屬個人軌跡呈現,進而推測和判斷用戶的閱讀習慣與內容偏好,并推薦具有知識結構關聯性的內容。這種結構下的數字閱讀產品,使用戶可以清晰地獲得意愿閱讀的部分;,這樣設計的優勢在于可以適應不同的用戶群體,并使用戶獲得較為精準的閱讀目標。因此從用戶角度來講,最佳的沉浸式閱讀體驗即是感受到恰如所愿的關懷及私人定制的舒適感受。基于上述原因,數字閱讀產品的設計開發者應該關注這種潛意識下的真實用戶需求,引導用戶獲得閱讀目標并獲得沉浸體驗。
(二)恰當的反饋體驗-動態設計元素的運用。數字化閱讀沉浸式體驗第二個產生條件是恰當的反饋體驗設計。反饋體驗來自于人類的感官,手指的觸感是人類最敏感感官體驗,輕重緩急,都能夠給我們不同的反饋體驗,并迅速與真實生活經驗關聯起來。
1.傳統與數字時代的反饋體驗設計。在傳統計算機時代,人們利用手指來操控計算機時能聽到噠噠的鼠標按鍵和清脆的鍵盤敲擊聲音;甚至在用鼠標點擊彈出下拉菜單,瀏覽過的部分會變色,提示用戶無需重復進行無效操作[8];再如比例縮放等變化等都代表著輸入的反饋。這種反饋的重要價值在于用戶在無意識狀態下即知曉正在進行的某種操作行為是否被正確執行。隨著數字設備觸屏技術精細度的不斷升級,用戶可以在點按,滑動手勢之外,作出抓取,捏合,多點觸控等精細操控動作,然而這為數字閱讀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會因為缺乏物理反饋而體驗不佳。由于人類在真實的世界中完成點按、滑動操作會獲得如質感、摩擦、位移甚至聲音等物理反饋,因此設計師意欲通過數字媒介正確還原這種反饋體驗,不能只依靠用戶手指的動作以及聲音的輔助,還需要在數字界面上出現相應的動態設計元素喚起用戶來自于真實物理反饋所積累的經驗。
2.反饋體驗中的動態設計本質。動態設計因最具互動性和直觀性特征的特點,因此在交互界面設計中具有重要使用價值。試想用戶去滑動界面的時候,如果有一個真實的加速度動態出現,一定比靜止的或無變速的位移要好得多,而這個加速度的動態,如果還可以跟隨用戶的手勢速度同步反饋,這簡直就太棒了。當然,動態設計在技術層面的實現和獲得舒適的反饋體驗是看似相似卻天壤之別的兩者。設計開發者需要重點注意反饋體驗中的動態設計的本質是結合真實的物理體驗、人類的生活經驗、符合反饋需求的內容場景,并以此獲得優質的沉浸式體驗。一般交互界面常規簡單的動態反饋多是利用界面跳轉、平移按鈕或頁面元素縮放等形式。這種動態設計雖然簡潔快速,但是對于沉浸體驗來講,并不合格。因為這種反饋設計過程只解決了一個狀態變化,并不構成融合真實經驗場景需求的反饋互動體驗。以下筆者通過《美的歷程》App中設計的按鈕折疊展開動態效果來完成具體分析(如圖3)。
在《美的歷程》 App中這個動態設計充分結合了內容使用需求情境,即目的是為展開深度層級閱讀界面這個需求。點擊“幽靈”按鈕后,會出現一個折疊展開界面的動畫,就好像當前的紙張忽然打開了一個切口,又好像是一張真正的紙張展開了折疊的部分。這個展開的動態設計取自人們在生活經歷中的普遍體驗,事實證明這是一次成功的使用戶獲得自如沉浸式體驗的動態設計反饋。正如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講解他提出的經典理論“無思考設計”時談到的,“優秀的模擬動態反饋設計應當讓用戶在操作過程中并不會出現停頓,而是一種無意識的連續狀態,完全不會影響閱讀的連貫性”。因此,想要運用動態設計提升數字閱讀中的反饋感受,設計師必須在微妙之處潛心研究;觀察與合理利用人們真實生活中的經驗和意識,盡可能保持虛擬與現實的通感經驗,因為一點點的反饋改進都是對數字閱讀沉浸體驗設計的巨大提升。
(三)更為沉浸的閱讀體驗設計-“無界面交互”。數字時代的觸控技術讓用戶與設備的溝通變得越來越直接,人們通過觸控、聲控等交互行為就可以完成對數字設備的操控,以至于現在的數字設備上幾乎看不到物理按鈕和復雜的操控面板了。
1 .“無界面交互”概念。美國資深用戶體驗設計師G o l d e nKrishna提出這個概念。其主旨是:圖標,按鈕,功能模塊等界面設計元素盡可能弱化,隱藏;使界面元素對內容本身的影響越來越小,存在感越來越低,甚至感受不到它的存在;讓內容(圖像,視頻或文本)本身去和用戶產生溝通。換言之,核心觀念是突出主體內容,而弱化界面操作元素,這也是未來人機交互界面設計的重要趨勢。GoldenKrishna在研究中舉例:就好像我們去和一個人第一次見面一樣,可能樣貌,儀表,身材等因素會在第一時間占據你的注意力,但是在很短的時間以后,你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雙方的交流內容中去,即便這些交流依然依靠肢體動作和面部情緒來獲得。設計師愛德華·塔福特也發出過類似的見解:“過載、混亂和困惑并不是信息的特質,而是設計的失敗”。[9]因此不要讓數字化閱讀產品的界面設計變得像復雜的儀器表,而應像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一樣自然,這一點也會大大影響用戶的沉浸體驗感受。正如有學者指出:媒介是存在于現實世界中的,可以被簡單理解為從現實世界通往虛擬世界的橋梁,當體驗者處于低度沉浸時,對媒介的意識程度較高;而逐步進入更高程度的沉浸時,對媒介則會愈加忽略,直至最終忘卻它們的存在,此刻體驗者進入了理論上最強的沉浸狀態。[10]2.內容即向導。筆者認為初次使用數字閱讀產品時用戶不應受到任何界面按鈕層面的干擾,而是應該引導用戶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閱讀內容上。因此在《美的歷程》App中大膽取消了主界面上的絕大多數按鈕和功能模塊分區設計。僅僅保留界面左上方的功能模塊按鈕(以+號圖標形式出現,展開進入選項菜單)及畫面左下方的聲音開關圖標,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菜單圖標(如圖4)。
開始筆者也會擔心是否在沒有特別明顯的按鈕樣式設計的提示下會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然而在測試過程中幾乎沒有用戶會因為這樣的“不明顯”而產生操作錯誤或是停頓疑慮,這得益于數字化產品在人類生活中的融入程度。正因為人類越來越“數字化”,已經擁有了一種使用交互界面的本能經驗或肌肉記憶,幾乎與生俱來的人機交互本能會使得交互界面設計越來越走向“安靜化”,內容本身將成為與用戶產生互動的主要對象,無限接近自然用戶界面(Natural-userinterface)的理念。
3.利用本能經驗完成互動。試想現在絕大多數的互聯網應用程序,在設計開發的初期,設計師都會習慣性的去繪制線框圖(當然必須承認線框圖的繪制是交互設計的一個重要手段)。先入為主的線框圖繪制會局限交互設計思維,只想通過界面的使用流程和層級關系去“提升”體驗設計;把所有的注意力和創意都集中在一個界面布局排版上,反而忽視了從人類自身日常行為經驗入手。計算機對人的信息傳遞需要通過反饋來實現,隱藏在簡潔界面背后的反饋決定了用戶的交互體驗、影響著最終的交互結果。[11]此外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沉浸體驗更強的媒介已經呼之欲出,設計開發者套用二維界面設計的思路已經不可能適應于未來的沉浸式媒介。總之,應減少利用視覺設計語言進行交互引導,因為這樣只能得到更多的圖形界面,而不是優質的用戶體驗。設計師要敢于去利用人類在不斷發展的互聯網環境下形成的直接經驗。因為越接近人類本能的設計才是最合適的設計,不要人為的去增加用戶使用過程中額外的“交互界面”干擾。“無界面化”將會是未來最為重要的數字閱讀沉浸體驗設計理念。
結語
基于上述研究可以認為:第一,在未來的智慧閱讀時代,人類會逐步脫離二維屏幕媒介;脫離一個固定大小的數字設備;很可能會出現體驗更為便捷、實體形態趨于弱化的、與我們的身體及行為關系更加自然的新媒介。數字技術的未來我們無法準確預測,但可以肯定的理念終究是以人為本,任何互動方式和媒介,目的都是不斷去接近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與行為。第二,用戶在使用數字閱讀內容的同時,將被多種媒介所引導,并產生閱讀本體內容之外的“超媒介”,即盡可能觸發人作為主體的一種主觀經驗和思考拓展的沉浸體驗。這些是研究沉浸式體驗下數字閱讀的價值,更為沉浸的數字閱讀體驗模式也一定是基于這些前提下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