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緒義
就在陳勝吳廣起事的當年(公元前209年),會稽郡守殷通召其好友項梁商量,我們也搞點事吧,你看大江以西紛紛舉兵反秦了,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郡守決定讓項梁和另一個流亡在草澤中的桓楚一起統率軍隊。沒想到,項梁竟然和侄子項羽謀殺了好友郡守,自己舉兵反秦。這樣,項氏叔侄率八千江東子弟以不光彩的開篇加入了反秦洪流。
這段歷史一般不大為后人提起,其實,《項羽本紀》以此開篇,就為此后項羽戰敗不肯過江東埋下了伏筆。郡守一番好意,不料竟為好友暗算,實在太冤。這與劉邦在沛縣起事之時,沛縣令反悔欲殺劉邦、蕭何等人,導致劉邦圍城,沛縣父老與子弟共殺沛縣令截然相反。這種事瞞不住人的,勝利了,還好說,證明你項羽殺得對,戰敗后的項羽有何臉面回江東見父老鄉親?
七年多的時間,從反秦到楚漢相爭,項羽在短暫的歷史舞臺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引起后人無數遍的懷念和沉思,同為楚人的劉邦和項羽,一勝一敗,也成為一個歷史之謎。
劉邦勝在哪兒?項羽敗在哪兒?兩千多年來眾說紛紜。大家共同的傾向是認為劉邦會用人,而項羽這邊人才流失極為嚴重,這是導致他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
得人則勝,失人則亡,毋庸諱言,這是勝負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
項羽并非一開始就是失敗的,比較而言,同為滅秦主力,項羽的崛起速度之快遠勝于劉邦,滅秦之后,實力更是遠超劉邦數倍,怎么能說項羽不會用人呢?可見,根本的原因并不在此,而有著更深層的原因。
首先,贏在長遠戰略,敗在短視行為。從反秦動機上看,劉邦有統一天下之志,項羽只是出于復仇。表現最明顯的就是項羽好殺,這是最短視的做法。定陶一戰中,不聽原楚國令尹宋義勸告的項梁戰死。劉邦和宋義,成為楚懷王麾下兩名主力,項羽只是宋義手下一偏將。后來,項羽斬殺宋義,奪取軍政大權。項羽之殺宋義,與當初殺會稽郡守殷通如出一轍。宋義縱然有舉兵不進,想坐觀秦趙相爭之過,擅殺統帥,項羽之驕功急進如此,也因此喪失了西進咸陽的先機。
劉邦以仁獲得了楚懷王的支持,得到了出兵咸陽的機會,善待秦王子嬰和降將,從而也贏得了三秦父老的好感。然后打出“與天下共利”的旗號,贏得了其他諸侯的支持。可見,其志在平定天下,而不是復仇。這一點,項羽的謀臣范增看得很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話雖很玄乎,但劉邦的所作所為確實有王者風范。項羽進咸陽后,不僅殺了秦王子嬰,而且以欺詐的手段坑殺了二十萬秦之降卒,屠咸陽、燒宮室,將三秦大地得罪得最為徹底,導致他不敢在咸陽這一形勝之地立足,當他被人點醒“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之后,已悔之晚矣。這都是缺乏政治遠見的結果。
項羽的目的自始至終就是復仇,亡秦以后,結果達到了,所以,他自封為“西楚霸王”,心滿意足。他的目的不是天下共主,而是成為六國之一的楚王。
其次,從心態上來看,劉邦沒有亡秦必楚的道德包袱,項羽卻背負著沉重的道德包袱。他以亡秦義軍首領自居,成功地平定三秦后,他不得不裝出仁義之舉,大肆分封各路義軍首領為王,自己卻放棄故秦,退回到故楚。
可以說,故楚名將之后這一名號始終是項羽的一大道德包袱。正是基于此,迫使他必須以復仇為使命。他之所以回到徐州,以彭城為都城,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始皇二十三年,秦將王翦滅楚,虜獲楚王之后,項羽的先祖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在淮南一帶繼續反抗秦兵。直到始皇二十四年,項燕死于此地。淮南是項羽的祖居地,他的心里只有這個道德包袱。
垓下一戰,項羽寧死也不肯過江東,并非他擔心會將戰火引入江東,給江東父老帶來滅頂之災,而是因為一連串殺戮、戰敗使他內心的道德形象已經崩塌,喪失了自信。正是他的所作所為,將他逼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早在他“別姬”的那一刻起,就做好了不過江的打算,否則又何必讓心愛的虞姬白白送掉性命?
再次,劉邦看到了秦制的好處,并很好地利用了秦制的優點,成功地得以壯大;項羽卻倒退到戰國模式,分封諸侯,是其最大的敗筆,不僅放棄了中原之王、天下之主的地位,將自己變成諸侯,而且很快就重蹈六國的覆轍,掉入了自己挖下的坑里。
李開元說,秦始皇徹底地廢除封建,實行完全的郡縣制,既是急政,也是致亂之政。這一說法,顯然無視郡縣制是適合時代需要的先進制度,既不是急政,更不是致亂之源。秦本土和六國的矛盾與緊張并非封建和郡縣之間的緊張。當時七國都渴望一統,結束戰亂。即使秦國不統一,也會由楚國或齊國來統一,統一之后,必然舍棄封建,采用更先進的郡縣制。李斯提出“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大一統”思想是符合時代趨勢的,正是基于這一趨勢,西漢初正式出現了“大一統”的思想。它并非一個地域統一的理念,而是指國家政治的整齊劃一,思想上經濟上的中央集權。事實上,山東反秦風起云涌時,秦本土內部并沒有崩潰,即使帝國高層李斯和趙高致亂,將秦二世扶上帝王寶座,也不影響其統治根基。假如秦二世不那么混蛋,憑借關中險要也足夠平定山東叛亂。
劉邦是從秦朝體制中走出來的,意識到了秦制的好處,進入咸陽后,他只是以“約法三章”廢除了秦法中煩瑣的酷刑,大體保留了秦制。如果秦制真的有問題,那么劉邦入關中后,首先應當改變或者廢除秦制。相反,劉邦采納了秦朝的軍功爵制等舊有制度,對將領立功都有具體數字登記。
項羽沒有意識到戰國之亂的根源所在,滅秦后恢復所謂的山東六國,這是逆時代潮流而動,簡直是倒行逆施。新的山東六國,只要有一國出現問題,就會導致天下大亂。以齊國的相國田榮為例。田榮因未出兵攻秦,未得受封,心懷怨恨出兵作亂,先是攻滅了項羽所分封的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膠東王田市,自稱齊王,導致齊國大亂。然后支援陳余攻占了趙國,驅逐了項羽所分封的常山王張耳,迎回趙王趙歇,導致六國大亂。緊接著以彭越為先鋒,以齊軍主力為后援,率先攻入項羽的楚國,逼近首都彭城,直接威脅到楚國的安危。這恰恰證明過去的封建制是根本問題所在,諸侯割據是天下亂源。
后人讀“鴻門宴”,將項羽不殺劉邦歸結為項羽的敗筆。其實,即使項羽在宴會中不殺劉邦,在宴會之后,劉邦勢力并未即刻增強,項羽仍然可以分分鐘滅了劉邦,假如項羽后悔的話。事實上,項羽不僅沒有后悔,還封劉邦為漢中王,這是為什么?
其實,在鴻門宴上,項羽注定一開始就不會殺劉邦,因為這違背了項羽的初衷,他是要恢復六國制,殺了功勞大的劉邦,如何服天下?如何建立六國制?因此,即使范增勸諫,他也不聽,并非是信不過范增。
相反,項羽聽項伯的,項伯為什么能說服項羽?因為項伯明白項羽的底線是只要劉邦不自立為王即可。否則項伯也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背叛自己的侄兒來幫助劉邦。
項羽的謀臣范增卻不懂得他的心思。范增勸立楚懷王就最為失策。清代史學家王鳴盛說得好:“六國亡久矣,起兵誅暴秦,不患無名,何必立楚后,制人者變為制于人。”換言之,不立楚懷王,照樣可以為楚國復仇。相反,立了楚懷王后,反而成了自己復仇的一個麻煩,導致項羽最后不得不除掉他,又讓自己背上了一個極大的惡名,使劉邦名正言順得以號召天下攻擊項羽。劉邦歷數項羽“十宗罪”,大部分與楚懷王這個義帝有關。
楚漢相爭,一勝一敗,背后的玄機在此。
(摘自《萬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