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公司原來在北京三里屯,那里的房價一平方米10多萬元,當然,比那里更貴的是海淀的學區房。
為什么這么貴呢?是因為那里的土地貴,還是磚頭貴?
地是一樣的,磚頭也不是黃金、大理石。僅僅因為那里是商業街,那里有學校,那里更方便,那里象征著更好的生活。
所以,一個點的價值往往不是由點本身決定的,而是由點所在的坐標系決定的。
同理,一個人的價值也不是由一個點決定的,不是從你的父母、老師口中得知你是否優秀,你的優秀程度是由一個系統決定的。
傳統的職業價值坐標系是這樣的:行業×企業×職業。
這是現在最流行的,也是最傳統的職業價值坐標系,是美國管理學家埃德加·施恩提出的“職業金字塔模型”。
詳細分析一下,如果把施恩的這個模型比作一個小區,你可以想象——
一張地圖上有很多小區,一個個挨在一起。小區就是行業。
小區里面有很多樓房。樓房就是公司,它們都有三層,分別代表公司的三個層次:
底層是執行層,也就是員工層;中間是運營層;頂層是決策層,也就是領導層。
大的樓房是大企業,小的樓房是小企業。
在這樣的模型里,發展路徑是非常明確的,按照這個模型,你就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第一步,你要選定一個行業,也就是選擇一個小區。
第二步,在行業里面選定一棟好樓,最好是豪宅、別墅,也就是選擇一個發展潛力好的大企業。
為什么要選擇大企業呢?
因為你在大企業上升的可能性更大,機會更多。你能獲得更多的人脈資源,甚至有更好的制度回報。
畢業后,一定首選大公司,你的眼界、人脈都能讓你的下一份工作達到一個高度。
為什么早年新東方盡出人才?因為這些人才被放在同一個圈子,潛移默化地互相比拼。
接下來,大家都努力向上發展,能去二樓的去二樓,能去三樓的去三樓,萬一你卡住了,到不了三樓,比如體力不行,比如有人壓制著,怎么辦?要么待在這里等退休;要么跳到一棟小一點的樓房里面,嘗試去三樓。
這就是跳槽,從大公司的小職員,跳槽到小公司當大職員。我有個雙胞胎姐姐,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路透社當記者,但工資不高。后來,她跳槽去了一家我沒聽過的外國新聞公司,工資顯著提升。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種傳統的行業價值坐標系在許多地方正在瓦解。比如,你怎么定義我這種既是老師又是作家,而且兩條線干得都不錯的人?
你又怎么定義自由職業者,他們應該在哪個小區、哪棟樓、第幾層?
這個世界正在變化,你不一定要住在小區里,你可以住在空中樓閣俯瞰這些小區,你還可以成為快遞員,穿梭在許多小區中。
為什么有這些變化呢?有三個原因。
一是公司壽命變短,員工心理轉變。就是說,公司變數極大。前段時間,我把我的龍影部落工作室解散了,成立李尚龍工作室。我去注銷公司,負責的業務員說,現在注銷公司要排隊,因為太多人排隊,注銷公司花的錢比注冊公司花的錢還多。現在,中關村、三里屯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1年,整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2.97年,世界500強的平均壽命是40年,世界1000強的則是30年。
這是什么概念呢?如果一個人從25歲開始干到65歲退休,正好工作40年——說明你一畢業就創業,一創業就剛好把公司干成世界500強,你退休那一天,公司正好倒閉,你剛好失業。
你有那么好的運氣嗎?
世界上的工作已經沒有穩定可言,只有變動才是唯一的穩定。
二是行業變化快,沒有邊界。行業之間不停地在跨界,就是說,小區和小區之間早就連通了。
一個作家,他還可以是老師。
一個英語老師,他還可以是健身教練。
一個編劇,他還可以做脫口秀。
今天你會發現,搶你職位的可能并不是樓下那個人,也不是隔壁那個人,而是其他小區跳過來的人,行業變得沒有了邊界。
比如,柯達公司當年打死都沒想到,是數碼公司打垮了自己;數碼公司沒想到,是諾基亞打死了自己;今麥郎、康師傅沒想到,打敗自己的是美團外賣;小偷沒想到,打死自己的是移動支付。
跨界成了正常的事情。甚至跨界打劫也再正常不過。
三是人們更關注新的職業坐標系。
原來的坐標系發生變化,在互聯網時代,個體逐漸從組織里面慢慢解放出來,以自己為中心,建立了一個新的職業坐標系。
全新的職業價值坐標系是這樣的:圈子、能力與特色。
新職業價值體系一旦出現,個人的增值策略肯定也會發生轉變。
現在這個世界,通過拍領導馬屁來提高自己的樓層這種事情,在創業公司越來越難。
通過找關系進入那種活力四射的創業團隊,也越來越難。
因為你能力不行,放在哪兒都沒用,給公司造成的損失,誰都承擔不起。
如果你希望做些不一樣的事情,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第一份工作,建議你找一個沒那么體制化的,至少去不會因為領導一句話決定你生死的活力型企業。
因為領導有可能今天高興,明天不高興,你的升職加薪如果只是依靠領導的一句話,是很危險的。你的價值由市場決定,就會好很多。要提高自己的圈子、能力和特色,讓自己就算離開體制,也能活得很好。
(摘自《你沒有退路,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