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獻




當前,網絡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最大變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新時代網絡育人的重要性,指出“政治工作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近年,洛陽師范學院主動適應網絡化、信息化的時代大勢,強化互聯網思維和“過關意識”,創新構建“134”大思政工作格局,通過構建網絡育人體系、打造網絡育人矩陣、豐富網絡育人產品,為新時代思政教育注入了“活水”,立德樹人成效顯著。
聚焦“一盤棋”,將網絡思政育人工作“統”起來。洛陽師范學院堅決貫徹中央、教育部網絡育人工作部署要求,成立了校、院兩級網絡文化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全校網絡教育資源,明確“統一領導、創新機制、整合資源、強化隊伍”的網絡育人思路。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意見》《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網絡育人實施細則》等制度文件;出臺了新媒體管理、輿情應對處置、網絡信息安全等配套機制,構建起“學校、院部、學生社團、班級、個人”五級工作縱橫矩陣,形成了黨委宣傳部、黨委學工部、團委、馬克思主義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等部門協調聯動、同頻共振的網絡思政工作格局。
洛陽師范學院每年投入專項經費20萬元,立項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研究和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課題研究,為網絡思政工作開展提供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高校抖音短視頻思政教育研究——以河南141所普通高等學校為例”榮獲2021年“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在全校9個二級學院開展“融媒體+育人”試點單位建設并給予經費支持,引導試點單位立足思想引領的“圓心”,以提升網絡育人質量和成效為“半徑”,結合各自學科專業特點和優勢創作網絡思政精品內容,帶頭畫好網絡思政“同心圓”。
建強“三類平臺”,將網絡思政育人矩陣“搭”起來。洛陽師范學院牢牢把握網絡思政的人文屬性和教育張力,壯大校園思想文化陣地。一是突出“融”的手段,合理布局校園新媒體矩陣。學校在校園網、校報、校園廣播等傳統媒體平臺的基礎上,陸續開通以“2微(微信、微博)+3短視頻(抖音、快手、視頻號)+2號(頂端號、今日頭條號)”等為主體的新媒體平臺,成立校融媒體中心,重構“策、采、編、發、評”一體化業務流程;同時,建立全校新媒體聯盟,將以校內各單位、群團組織、教師團隊、學生社團名義開辦的新媒體平臺納入新媒體聯盟,通過登記備案、定期聯動、每月排名、年底考核等措施,暢通共享信息渠道,形成點面結合、同頻共振的新媒體矩陣。二是突出“特”的優勢,精心打造河洛文化主題網站和項目。近年,學校植根河洛大地,充分利用洛陽地域文化資源,構建了以河洛文化為底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體系,先后精心打造了“河洛星辰”“河洛人”“藝術河南”“博雅藝術教育”“武術河南”“河洛文化數字圖書館”等一批網絡文化精品網站和項目,網絡文化育人成效顯著。三是突出“紅”的基調,打造紅色基因傳承創新平臺。針對豫西地區紅色文化資源基地分布零散、紅色文化蘊含精神內核挖掘不夠、保護傳承方式單一等問題,學校運用數字化技術積極開發建設“豫西紅色基地聯線”網絡平臺,實現了紅色基地資源聚合效應,創新了紅色文化的傳播途徑,豐富了學校網絡文化內涵和優秀網絡文化產品供給。
用好“四種形態”,讓網絡思政育人產品“豐”起來。洛陽師范學院通過線上線下、課上課下無縫銜接和共同發力,讓學生“知行致遠”。一是“外出研學+融媒體”,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2021年,學校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在分批次組織師生赴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洛八辦”(八路軍駐洛陽辦事處)開展黨史情境教學的基礎上,以“洛八辦”館藏、展品等為依托,創作網絡文化作品,在學校融媒體平臺推出后反響強烈。二是“實踐體驗+深化學習”,深挖本土教育資源。2021年,學校依托校內中圖期刊創刊號博物館,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經典黨刊創刊號展,展出不同時期、各個地區黨刊創刊號1000余冊。展覽面向全體師生和社會開放,成為拓展黨史研究、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的生動載體和進行黨史學習教育的“網紅打卡地”。學校按照“線下走讀體驗、線上深化學習”的理念,在融媒體平臺推出《創刊集結號》專題欄目,錄制由期刊創刊號收藏愛好者李紀從等專家指導、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師生創作的短視頻,分期講述《共產黨》《紅旗》《向導》等黨刊創刊號的創刊背景、創刊意義、發展脈絡及相關黨史故事,進一步拓展延伸了黨史知識面,效果顯著。其中,錄制的短視頻《黨刊中的黨史——〈共產黨〉》榮獲全省“100件寶物說百年”活動特等獎。三是“藝術實踐+展演展播”,在角色代入中厚植愛黨愛國情懷。發揮學校藝術劇團、社團多的優勢,組織師生演繹“舞臺上的思政課”。推出“音樂廳里的百年黨史”“詩詞里的百年黨史”等活動;組織師生演出歌劇《長征》《黨的女兒》、原創話劇《李翔梧·英名永存》,并利用融媒體平臺“洛師廣電”全程直播。師生在參與改編和演出的過程中,通過重現與演繹,由歷史的旁觀者、聆聽者化身為參與者、親歷者,潤物無聲地完成了一堂生動而深刻的思政課。四是“朋輩教育+融媒體”,充分發揮身邊榜樣教育示范引領作用。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示范工程——永信班日常開展的“青馬分享會”“永信大講堂”從線下搬到線上,在“青音嘹亮”微信公眾號開設《永信青年講述戰“疫”故事》《永信青年講述黨史故事》等專欄,每周推送兩期,每期講述一個戰“疫”、黨史故事。每期故事都經過了永信班全體學員的集體研究、認真篩選、反復打磨、精心設計,經馬克思主義學院指導老師審核后,由永信班學員進行線上錄制發布。讓同學們在故事的選取、挖掘、講述中體悟中國精神、中國效率、中國力量、中國優勢。同時,充分發揮永信班學員火種、宣傳隊、播種機的作用,用聲音傳遞正能量,激勵更多青年學子把感動化作力量,努力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和模范踐行者,把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向深入。
(作者系洛陽師范學院黨委副書記)
責編:沐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