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璐


用聲音誦讀黨史,在演播廳憶崢嶸歲月;用語言講述新生故事,在網絡上頌今朝社會發展;用行動詮釋責任擔當,在抗洪、抗疫一線貢獻時代青春力量……這是河南藝術職業學院傳媒學院學生的青春畫像,也是學校培根鑄魂、為黨育人的豐碩成果。河南藝術職業學院傳媒學院黨總支書記、院長丁濤表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要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真正把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建設、凸顯藝術類學科特色、緊跟新媒體發展趨勢,建立起課程思政長效育人機制,著力培養符合新時代需求的新聞傳播人才,真正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創新教學形式,點亮課堂“主陣地”
傳媒學院針對藝術類專業學科特色,探索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并不斷創新形式,將課堂搬到舞臺上、走進演播廳、推向互聯網。
2021年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傳媒學院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組織了畢業展演、大學生黨報誦讀等一系列以專業教學為抓手的慶祝活動。通過“百人讀書·學百年黨史”微視頻展播,讓學生用聲音和影像講述黨的百年奮斗故事、傳播黨的百年榮光,內心燃起熱愛黨、熱愛祖國的激情;通過“大手拉小手,一起跟黨走”活動,帶領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走進各類特色小學,講黨史故事、頌英雄事跡,助力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學校黨委宣傳部部長賈麗表示,這種“藝術+思政”的形式,演起來有感受,講起來有激情,聽起來有體會,看起來有興趣,讓當代大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能夠更好地感悟黨的百年發展不易和黨的偉大。
讓藝術插上思政的翅膀,使專業課程與思政育人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丁濤介紹說,在全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中,教師以人才培養方案為依托,將人文素養、審美素養、道德規范、社會責任、法治意識、愛國情懷、職業操守、自我成長等思政元素貫穿專業教育始終,歷練出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的教師隊伍,進一步提升了育人水平。
汲取榜樣力量,用好身邊“活教材”
課程思政不是簡單在專業課課堂上講思政課,更不是將思政元素簡單嵌入課堂或“便簽”化,而是從顯性育才走向隱性育人,實現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2022年伊始,河南部分地區出現新冠肺炎疫情,傳媒學院的學生牢記“國之大者”,主動擔當作為,不畏艱險,逆行而上,紛紛加入抗疫志愿者行列。他們在安陽、鄭州、許昌、周口……保護“小家”,守護“大家”,用行動詮釋了青年學生應有的奉獻與擔當。
傳媒學院不僅充分發揮身邊榜樣的帶動效應,還深入挖掘身邊的思政資源。2021年4月,傳媒學院利用學生在林州進行攝影攝像課程實訓的機會,組織學生干部和入黨積極分子前往林州市石板巖鎮谷文昌生平事跡展覽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傳承紅色基因。2021年6月,傳媒學院黨總支榮獲“河南省高等學校先進基層黨組織”光榮稱號,進一步夯實了立德樹人的根基。
結合專業特色,構建融媒“新模式”
要想讓學生在新聞采寫過程中去體會“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深刻內涵,讓未來的主播提前走進演播廳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就要為學生搭建好實踐實訓的平臺。
傳媒學院結合專業群特色,依托互聯網平臺,積極探索思政教學新方法,著力構建新媒體矩陣。2020年11月,“河南省教育融媒體創作基地”在河南藝術職業學院傳媒學院正式掛牌,通過實踐實訓,學生真正明白了專業知識技能背后的價值意蘊,明白了“學什么”“為什么學”“學來做什么”的意義。通過教師教學與學生實踐相融合、學生作品創作與展演傳播相融合,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立足時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以美育人、以美化人,達到德育與美育的統一。目前,傳媒學院已經建立了集網站、微信公眾號、視頻號于一體的新媒體矩陣,成立了“一脈相承品牌聲音工作室”“吳言學工網絡思政工作室”,打造了一支業務能力過硬的師生隊伍,讓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習更加落地、更見實效。
丁濤強調:“課程思政是順應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需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必然選擇,也是培養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必然要求。河南藝術職業學院傳媒學院將繼續創新課程思政的方式方法,為黨和國家培養靈魂與文化的守門人,為社會培養堪當時代重任的傳媒人。”
(作者單位:河南藝術職業學院)
責編:向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