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9月23日,河南省第二家省實驗室神農種業實驗室揭牌儀式在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舉行。這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的重大舉措,也是落實省委工作會議部署、推進“兩個確保”、實施“十大戰略”的具體行動,標志著河南省在打造國家創新高地、搭建一流創新平臺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神農種業實驗室按照“立足河南、服務全國、面向全球”的總站位,以我國“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為目標,實現在種業科技領域“頂天立地”,努力成為育種理論和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的策源地、突破性品種的產出地、種業高端人才的集聚地,種業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以及種業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平臺。實驗室致力于打造國際種業科技創新高地,成為國家種業戰略科技力量,爭創國家種業實驗室或國家種業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計劃到2025年,建設成一流種業創新平臺,引進一批一流領軍人才,組建研發團隊10-15個,攻克一批種業領域核心技術,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種;到2035年,培養與引進包括院士在內的一流種業領軍人才30名以上,在育種創新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進入國家實驗室行列,綜合創新能力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神農種業實驗室牽頭單位為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河南農業大學。參建單位包括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科技大學、河南科技學院、河南牧業經濟學院、信陽農林學院等優勢種業科研機構和高校,以及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秋樂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種業龍頭企業。一起來看河南大學和河南農業大學在參建神農種業實驗室過程的自身優勢和使命任務。
河南大學
高水平科研平臺優勢:學校在農業領域擁有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兩個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平臺。其中,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立足河南省及黃淮海地區的區域特色,面向河南和國家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需求,圍繞“農業種質資源創新與種業安全”,以“植物逆境生物學”為特色優勢,在推動區域科學研究水平提高的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我省農業技術體系的提高,引領河南農業創新體系建設,輻射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科學研究與技術平臺優勢:河南大學參建河南省神農種業實驗室優勢特色主要集中在基礎創新研究和精準設計育種研究方面,這是當前精準設計育種的核心,對神農種業實驗室參與國際競爭并取得優勢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實驗室面向作物逆境生物學的國際前沿,圍繞國家和區域農業發展的戰略需求,承擔了一批國家和區域重大(重點)科研任務,在作物逆境應答機制與分子調控網絡、作物抗逆種質與基因資源發掘、全基因組設計育種等方向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建立完善了研究生培養體系,以系統知識和技術體系學習為抓手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重視過程培養,強化邏輯思維和觀察分析能力培養,培育創新型生物學專業人才。建有作物抗逆改良、細胞與生物活體成像、蛋白質與代謝組學、作物生物因子互作、生物信息學、基因編輯等技術平臺,擴大作物抗逆改良試驗基地和南繁加代基地,為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提供條件保障。
河南農業大學
學校平臺優勢:河南農業大學農業學科門類齊全,現有河南高校唯一的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作物學科,4個河南省特色骨干學科群,19個省部級重點學科,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學校目前有國家“2011計劃”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省部共建小麥玉米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CIMMYT-中國(河南)小麥玉米聯合研究中心、國家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等國家級研究平臺7個,教育部作物生長發育調控重點實驗室、農業部黃淮海南部玉米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國家煙草專賣局煙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河南省家禽種質資源創新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豬遺傳改良及養殖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中原地區森林資源培育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86個。在鄭州、原陽和海南建有科教和育種基地2400余畝,建有國內高校最大的雞活體家禽種質資源場、河南省地方豬遺傳資源生物樣品保存庫和特色果樹種質資源圃。可為河南省神農種業實驗室提供有力平臺和基地支撐。
成果資源優勢:河南農業大學面向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積累了豐富的種質資源,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種質資源。種質資源是品種創新的基礎。多年來,學校高度重視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與創新。收集保存小麥、玉米、水稻、花生、大豆、棉花及各類果蔬種質材料13111份,突變體材料6800份,中間育種材料36000份,保存畜禽活體、凍精樣品、全血樣本和DNA樣品53200份,完成了固始雞、豫南黑豬等河南地方畜禽遺傳資源的基因組測序工作。先后克隆小麥優質、抗病、抗逆等相關基因16個,玉米籽粒產量、株型、抗性等相關基因37個,水稻根系發育、籽粒產量等相關基因8個,克隆園藝果蔬株型、果型、抗病等相關基因65個。
新品種。糧食作物育種方面,學校先后選育出豫農949、豫農908、豫農202、豫農416等小麥品種30多個,豫玉22、豫單9953、豫單132、豫單112等玉米品種50多個,方欣1號、方欣4號等水稻品種7個。新培育的籽粒宜機收玉米品種、抗赤霉病小麥品種、茅臺釀酒專用小麥品種等都具有廣闊的推廣前景。畜禽育種方面,“三高青腳黃雞3號”“豫粉1號蛋雞”通過國審,被農業部確定為推介主導品種。果蔬育種方面,先后培育出桃、葡萄、蘋果、石榴、核桃、棗等果樹新品種30多個,西瓜、甜瓜、辣椒、番茄、西葫蘆等瓜菜新品種50多個。其中,“豫甜”桃填補了我國白果肉加工品種的空白,“黃水蜜”填補了我國黃果肉鮮食普通桃的空白,“彩虹瓜之寶”西瓜引領了高端禮品西瓜發展方向。
科技獎勵。2004年以來,學校在種子(小麥、玉米)、種畜(禽)、種苗等方面獲得國家科技獎勵二等獎以上22項,其中主持11項,參與11項,主持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20余項。
基礎研究。學校基礎研究能力強,國家自然基金數量連年穩居全省高校第三位,王道文研究員與合作團隊構建了黑麥基因組精細物理圖譜,研究論文分別發表于國際著名期刊《Nature》和《Nature Genetics》上;湯繼華、康國章、吳劉記、陳峰、王桂鳳、姬祥等解析了小麥玉米多種農藝性狀的分子基礎,研究論文發表于《Trends in Plant Science》《Molecular Plant》《New Phytologist》等植物生物學主流刊物。可為種業實驗室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基礎支撐。
任務:河南農業大學作為籌建神農種業實驗室的牽頭單位,將積極承擔以下幾個方面的任務,為奮力建設國家創新平臺做出貢獻:一是深度挖掘重要性狀基因,構建資源保護技術體系;二是創制優異種質資源,培育突破性新品種;三是加強跨學科支撐,創新集成種業關鍵核心技術;四是構建高效種業大數據庫,大幅提升育種效率;五是加大種業相關領域研究,加快全產業鏈技術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