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作為“十四五”時期實現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原則和根本保證,強調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從“一五”到“十四五”,根據黨和國家所面臨的不同發展條件、歷史階段和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將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歷程分為初創與借鑒、探索與挫折、整頓與改革、深化與完善、成熟與鞏固五個階段。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經驗:沿著社會主義道路推進經濟社會改革,通過黨的建設保障經濟社會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歷程留下了寶貴的歷史經驗的同時也帶來了豐富的現實啟示,即進一步完善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應當堅持黨全面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則、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及時總結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法論。
[關鍵詞]黨的領導 五年規劃 “一五”到“十四五” 歷史進程 經濟社會發展
[作者簡介]楊明宇,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博士生,中國政法大學黨規研究中心學術助理(北京 100088)
[DOI編號]10.13761/j.cnki.cn23-1073/c.2022.03.008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作為“十四五”時期實現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原則和根本保證,強調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從20世紀50年代制定與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至今,在黨的領導下制定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已經成為推進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的優良傳統和獨特優勢。從“一五”到“十四五”,面臨不同階段的條件和任務,黨領導經濟社會在曲折中前進、在改革中創新、在發展中成熟,深化了黨對自身領導規律性的認識。以五年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為切入點,認真回顧和總結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和經驗啟示,對于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是一項意義重大的工作。
一、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在總結黨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長期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體現了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應當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根據黨和國家所面臨的不同發展條件、歷史階段和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將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歷程分為五個階段:
(一)“一五”(1953—1957):初創與借鑒
“一五”計劃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領導制定全國性大規模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計劃,這對于剛剛取得政權的中國共產黨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1952年,國民經濟逐漸恢復,朝鮮戰局趨于穩定,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為經濟建設指明了方向,中央決定加快推進“一五”計劃編制工作。1952年8月,周恩來等人赴蘇聽取蘇聯建議并爭取蘇聯援助。中共中央在吸納蘇聯建議后于同年12月印發了《中共中央關于編制一九五三年計劃及長期計劃綱要的指示》。其后中財委會同國家計委、中央各部和各大區對該指示做了進一步充實,并再次向蘇共中央和蘇聯專家征求建議。1954年初,蘇聯援助的建設項目已經基本確定,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征求中央各部委和地方黨委建議后,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原則通過了該計劃草案。“一五”計劃的制定前后經過了四年的時間,其“輪廓草案”兩次征求蘇共中央和蘇聯專家的意見,到一屆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一五”計劃時,距“一五”計劃的起始時間已經過去兩年半了。“一五”計劃的實施是中國大規模發展經濟的開端,這期間經濟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但也經歷了一些波動。1956年1月,周恩來在全國政協第二次會議上呼吁實事求是,“我們應該注意避免超越現實條件所許可的范圍,不勉強去做那些客觀上做不到的事情,否則就要犯盲目冒進的錯誤”[1]95。劉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報告中指出,“發展速度必須是積極的,以免喪失時機,陷入保守主義的錯誤;又必須是穩妥可靠的,以免脫離經濟發展的正確比例,那就是冒進主義錯誤”[2]78-79。1957年的經濟建設抵御住了“冒進”的干擾,平穩、超額完成了“一五”計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一五”計劃的制定和實施是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次嘗試和學習蘇聯模式的過程。在“一五”計劃的實施方面,雖然經歷了幾次經濟發展過熱的波折,但黨及時調整發展指標和發展方針,推進國民經濟均衡發展,正確處理了經濟發展過熱的問題,這充分說明黨對社會主義改造的領導是成功的。
(二)“二五”(1958—1962)到“五五”(1976—1980):探索與挫折
從“二五”計劃開始,黨和國家開啟了大規模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面對這個新的開始,正當舉國上下想要大干一場時,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和思想政治方面的斗爭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從1958到1980年間,中國實施了四個五年計劃(中間穿插了1963—1965的三年調整時期未列入計劃內),從“二五”到“五五”的四個五年計劃都沒有正式公布。黨和國家在這個階段經歷了來自思想與現實、國內與國際的嚴峻考驗。
“二五”計劃的制定工作從1955年就開啟了,經過多次修改,中共八大通過了《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年至1962年)的建議》。但后來,反右派斗爭擴大化破壞了中共八大確立的“既反保守、又反冒進”的路線。1957年到1958年間,計劃指標被數次大幅修改,由于缺乏經驗和脫離實際,忽視經濟發展規律,導致“二五”計劃始終未能頒布。國家財政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困難。面對這些情況,中國共產黨主動承擔責任,體現了對國家和人民忠誠的態度。中共中央于1961年的中共八屆九中全會上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3]32的八字方針,試圖將經濟發展引向正軌。1962年底,面對經濟調整的難度,中央決定將1963—1965三年作為“二五”和“三五”計劃之間的調整過渡時期。在中蘇關系進一步惡化、周邊國家和地區關系緊張的大背景下,“三五”計劃圍繞開展“三線建設”展開。1964年,中央工作會議討論和批準了“三五匯報提綱”中設定的計劃方針和各項指標。但是由于次年“文化大革命”的爆發,“三五”計劃始終是草案形式,沒有正式頒布。“文化大革命”使得國家陷入極度混亂,剛剛恢復向好的國民經濟再次被推向崩潰的邊緣。直到1969年最終勉強完成計劃任務。“四五”計劃的制定仍然受到緊張的國際形勢和“文化大革命”遺留思想的影響,盲目追求高指標和高速度,忽視經濟效益和均衡發展。直到1972年周恩來主持中央工作,批判極左思潮、改變備戰策略、降低了原定的高指標,大規模“三線建設”進入收尾階段。1975年,鄧小平主持整頓工作,使得“四五”計劃最終基本完成。“五五”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始于1974年,跨越了“粉碎四人幫”和撥亂反正的重大歷史轉折,計劃方針和內容隨之變化。這導致“五五”計劃沒有獨立文本,主要以《1976—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綱要》為支撐。“五五”計劃時期的經濟建設經歷了兩個主要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經濟恢復時期和之后的整頓時期。實事求是路線的重新確立,黨內的思想解放與黨的工作重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改變了“五五”計劃后期的實施歷程。擴大企業自主經營權、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對外開放等一系列改革策略的提出,預示著整頓與改革時期即將到來,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大步向前。
從“二五”到“五五”的23年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發展的歷程可以概括為在挫折中探索前進:一方面,政治和思想上的分歧導致經濟建設指導方針的一再改變,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大幅波動,人民財富增長有限;另一方面,在不斷的調整中,中國基本建立起了國民經濟體系,也實現了國民經濟總體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在“五五”計劃的后期,黨已經從過去的錯誤中總結出了一條整頓與改革之路,開啟了歷史的轉折點。
(三)“六五”(1981—1985)到“九五”(1996—2000):整頓與改革
“六五”計劃是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也是從這個計劃開始,五年計劃中加入了社會建設的內容,更名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六五”到“九五”期間,黨領導五年計劃編制和實施工作走上正軌,黨領導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在整頓與改革中逐漸清晰。
“六五”期間國際局勢趨于和緩,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胡耀邦在黨的十二大以《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為題作報告,指出經過調整“我國經濟已經渡過最困難的時期,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4]6。“六五”計劃的制定全面貫徹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體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等思想。正確的指導方針和穩定的政治環境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使得“六五”計劃成為“一五”之后第一個正式頒布和順利完成的五年計劃。這期間,國家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取得了重要成果,國家財政收入上升,人民生活有了大幅度改善。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5]56使得黨的干部和人民群眾的思想進一步解放,為接下來的經濟體制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七五”計劃的制定工作從1983年開始,經過充分的調研和準備,中共中央于1985年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后經修改于1986年3月經六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是歷史上第一個在計劃開始之初就制定完備的五年計劃。這標志著黨對于國家經濟格局的掌控和領導能力有所提升。“七五”計劃的實施并非一帆風順,經濟體制轉型面臨錯綜復雜的形勢,使得計劃實施的前期遇到了經濟發展過熱、通貨膨脹加劇的現象。1989年到1990年間,黨和政府及時地整頓,保障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率,提前完成“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目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逐漸清晰。“八五”和“九五”時期是改革的延續。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三個有利于”的提出明確了改革的方向、堅定了改革的信心,結束了“計劃”與“市場”的爭論。“八五”計劃的制定遵循著黨中央提出“建議”、國務院制定“計劃綱要”、全國人大審議“計劃綱要”的程序,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機制。“八五”期間,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步建立,對外開放的格局基本形成,產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教育事業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國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九五”期間,改革繼續深化,中國成功渡過“亞洲金融危機”,并提前完成了計劃目標,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成了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八五”和“九五”是中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十年,完成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六五”到“九五”,是“摸著石頭過河”一步步推進改革開放的二十年。在這一時期,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詞是整頓與改革:一方面,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統一了全黨全國,正確處理了計劃與市場,經濟與社會,速度與質量,改革、發展與穩定的多重關系;另一方面,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了改革開放的步伐,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的成果也為下一個時期改革的深化打下基礎。
(四)“十五”(2001—2005)到“十二五”(2011—2015):深化與完善
“十五”計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步建立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也是“三步走”戰略部署第三步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成功加入世貿組織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為中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十五”計劃的制定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吸收了來自黨內和黨外、中央和地方、國內和國外、專家和群眾各方面的意見,可以概括為集思廣益的計劃編制方式[6]121。這標志著黨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匯集各方智慧、協調各方利益、凝聚各方力量的能力和機制進一步成熟。“十五”計劃充分體現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的基礎性作用,貫徹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縮小地方發展差距,注重經濟、社會、環境、教育、民生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同時進一步推進民主法制建設[7]487。“十五”時期,政府計劃主導市場的時代已經過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邁出實質性步伐。從“十一五”開始,“五年計劃”的名稱改為“五年規劃”。這意味著規劃內容更加豐富,不但重視經濟發展,也注重協調文化、社會、環境和民生,注重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模式。“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的制定都經歷了兩年半左右的時間,經過調研論證、思路形成、規劃建議、綱要起草、專項討論、征求意見等多個階段,是政黨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相互作用、統一認識的過程。不同主體之間的互動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體現了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十一五”到“十二五”的十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在黨的領導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政府宏觀調控的職能更好地發揮,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有了大幅提升。
“十五”到“十二五”,是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詞是深化與完善:一方面,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凸顯,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得到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和與之配套的政治體制改革與時俱進;另一方面,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解決了為什么發展和怎么發展的問題,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于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社會發展規律、自身執政規律的認識逐漸完善。
(五)“十三五”(2016—2020)到“十四五”(2021—2025):成熟與鞏固
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出現反全球化趨勢,主要國家對我國態度轉變,國際競爭加劇。“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階段,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發生重要變化的階段。應對國情和世情的變化,“十三五”規劃貫徹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將改革的范圍推廣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更加突出改革的協同性、整體性和系統性;強調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領導,并且在黨的建設領域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為規劃的制定與實施保駕護航。“十三五”規劃的編制工作歷經三年時間,是在黨中央的領導下通過多次調研、廣泛協商、大眾參與、民主集中完成的。目前,“十三五”規劃已經順利完成,“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8]19。2020年11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應當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的五大原則,并且提出以創新驅動推進經濟體系優化、構建國際國內兩個大循環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發展目標。
在這個階段,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是成熟和鞏固:一方面,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各方面的改革更加協調、平衡,發展成效得以鞏固;另一方面,黨的建設取得重大成績,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趨于成熟。
二、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不能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根本上講取決于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得好不好。”[9]9從“一五”到“十四五”,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偉大成就,積累了寶貴經驗。只有全面總結黨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經驗,才能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困難、挫折、風險和考驗時,保持戰勝各種困難、迎接各種考驗的信念、意志、作風和勇氣,堅持和完善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
(一)沿著社會主義道路推動經濟社會改革
總結“一五”到“十四五”的歷史過程,可以發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黨始終堅持在社會主義道路上順應歷史條件和發展規律推動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不斷探索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為最終實現共產主義最高理想而奮斗。
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建立起來的政黨,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相結合,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1940年毛澤東發表《新民主主義論》,結合中國革命的歷史特點和基本規律,提出“中國革命的歷程,必須分為兩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義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會主義的革命”[10]665,指明了社會主義革命是必然趨勢。從“一五”時期開始,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通過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開始了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探索。“一五”時期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國家經濟進行的第一次變革,為古老的中國開辟了一條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奠定了未來經濟的發展基礎。整頓與改革時期確立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11]13,既堅持了社會主義道路,又破除了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思想和體制障礙,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十五”到“十二五”期間,黨領導人民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四個自信”,堅定了全黨全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和決心。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提出了新要求。“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從全局上確立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劃和部署,是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在實踐中和認識上不斷深化的重要成果。從“一五”到“十四五”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沿著社會主義道路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探索出一條不同于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符合歷史階段、體現人民需求、順應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
(二)通過黨的建設保障經濟社會建設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從“一五”到“十四五”時期,可以看出在不同階段黨的建設情況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有緊密的關聯:黨的建設成效突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也會順利進行;黨的建設混亂失序,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必然受到不良的影響。以高質量的黨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經驗。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是: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12]423。2019年《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從堅定政治信仰、堅持黨的政治領導、提高政治能力、凈化政治生態、強化組織實施等方面,就加強黨的政治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13]28。黨的政治建設作為統領,能夠保證中央與地方、黨的各級組織與黨員在理論上、精神上和思想上始終保持一致,在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時保證政令暢通、行動統一、目標明確,有利于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黨的思想建設指的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始終走在科學的、正確的道路上,并以此提高黨的戰斗力、調動人民積極性。“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14]380,團結帶領人民確立和實現一個又一個奮斗目標,必須發揮黨中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發揮各級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作用,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帶頭作用,保證黨的正確方針政策落到實處。黨員干部的作風影響黨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良好的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能夠更好地團結人民群眾,營造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社會風氣。嚴明的紀律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顯著特征和優勢所在,貫穿于黨領導經濟社會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之中。全面從嚴治黨重大戰略部署對黨的紀律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黨的十九大將紀律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強調黨的紀律建設和反腐倡廉工作對于鞏固黨的領導地位、發揮黨的領導優勢、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制度建設貫穿于黨的建設各方面。制度治黨的實質是用規則的方式治黨管黨,建立以黨章為統領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包括國家法律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將治黨的規范與治國的規范歸為一個整體,有利于發揮黨的建設對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作用。“打鐵還需自身硬”,黨能否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能否帶領人民確立和實現一個個階段性目標,取決于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和制度建設的質量。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15]104,“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原則[8]8-9。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是堅持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觀的體現,也是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條重要經驗。
“五年計(規)劃”制定與實施的歷史啟示我們,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是依靠人民開創歷史偉業、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過程。在計劃的制定上要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匯聚民智;在規劃目標的設定上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統籌人民利益、體現人民愿望;在計劃的實施上要做到發展依靠人民、最大激發民力、接受人民監督;在計劃目標實現之后要做到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思想,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早在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提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將黨的領導與人民群眾結合起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時期,鄧小平提出“三個有利于”,將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衡量黨的工作的一個標準,堅定了全黨全國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信心和決心。“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14]123的提出將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與原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完善階段,“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重申“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立黨之本、執政之基與力量之源,回答了經濟體制改革中出現的一系列理論問題。科學發展觀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16]465,將人的全面發展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相結合,探索出了一條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016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定了“十三五”時期的發展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7]14。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應當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四方的優勢,做到經濟社會發展一切從群眾的利益與要求出發,逐漸做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
三、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啟示
從“一五”到“十四五”,黨始終沿著社會主義道路領導經濟社會發展,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推動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既給我們創造了豐富的歷史經驗,也給我們留下了值得思考的現實啟示。
(一)堅持黨全面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則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黨的全面領導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證。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啟示我們,越是國際局勢嚴峻、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增多,越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優勢。
一方面,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應當充分認識黨的領導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堅持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原則的應有之義,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應有之義。從理論上來講,馬克思主義政黨取得政權之后應當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核心,沿著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路線,帶領人民群眾發展生產力、改善生產關系,向著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前進。從實踐上來講,“一五”到“十四五”的歷史已經證明了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重要性。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充分協調各種利益、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力量,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是無法做到的。堅持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領導首先要做到“兩個維護”,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不但要提高政治素養,還要將“兩個維護”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將政治責任與本職工作聯系起來。另一方面,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應當在行動中保障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并以實際行動影響、組織和帶動人民群眾實現改革目標。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只有被正確和全面地執行才能發揮其優勢,黨中央的正確決策部署只有在實際工作中貫徹落實才能轉化為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的成果。地方黨委(黨組)應當深刻學習領會黨中央政策部署,制定出符合中央指示精神和具體要求,符合本部門、本地區發展條件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基層黨組織和黨員要提高自身認識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能力、組織協調發展的能力、宣傳帶動群眾的能力,完成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的職責。黨員干部應當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先鋒帶頭作用,形成干部帶動黨員、黨員帶動群眾的合力,團結一致促進黨中央提出的改革目標的實現。
(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
中共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最大優勢”[18]16,并在憲法中明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核心地位。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是憲法原則的具體落實,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應當對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經驗和優良傳統進行制度轉化,形成一套完善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
首先,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應當具有協調性和互動性。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中央與地方、黨內與黨外、經濟與社會各領域互相協調的過程,所以在相關組織制度的設置中必須重視上下級之間、不同部門之間、不同地域之間的協商和互動。在中國社會治理的宏偉藍圖中,中央和地方的規劃縱橫交織,各個領域的發展規劃和行動規劃更加具有針對性,呈現為規劃報告、專項規劃、規劃表等多元化形式[19]103。以五年規劃的制定為例,經過幾十年的探索,規劃編制模式已經從黨內集體決定模式轉向一種集思廣益的模式,建言獻策已經成為規劃編制必經的程序[20]12。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四五”規劃建議的說明中指出,建議稿起草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堅持發揚民主、開門問策、集思廣益,征求和吸收了各領域專家、企業家、基層代表、民主黨派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建議[8]74。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新情況、新問題,這需要黨委(黨組)及時與上級黨組織直至黨中央溝通重大問題,既要發揮基層的改革創新精神又要保證正確理解落實上級黨組織的決策部署。
其次,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機制應當包括規劃部署機制、統籌協調機制、貫徹落實機制、監督考核機制等。例如,黨的中央全會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的機制,黨的中央議事協調機構及時研究經濟社會發展中重大事項的機制,地方和基層黨組織貫徹落實上級黨組織決策的機制,對黨員干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督查考核機制等。
最后,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的完善應當以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相結合的方式表現出來。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是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的重要方面,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應當“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1],既要堅持和完善國家法律體系又要建立和發展黨內法規體系。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銜接協調、同向發力,共同形成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使黨對經濟社會的領導在規范的框架內有序進行。
(三)總結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法論
“五年規劃”是黨和國家經過70年探索形成的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方式。十四個“五年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對未來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應當及時總結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首先,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應當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不切實際。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路線,貫穿于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整個過程和各個方面。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必須要把握歷史方位、認清現實條件、順應發展規律,不能超越時代、超越階段。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實施的過程中,也要及時根據現實條件的變化去總結和發現新的經驗,在實踐的檢驗中不斷調整。
其次,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應當堅持系統性觀點,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十四五”規劃建議中首次提出社會經濟發展應當以系統性觀念為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在對規劃建議的說明中指出,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應當正確處理五大關系,即繼承和創新、政府和市場、開放和自主、發展和安全、戰略和戰術,將系統思維貫穿于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8]78。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要求做好以往的發展成果與將來的發展目標之間的銜接,應當堅持短期計劃、中期計劃和長期計劃相結合,保障發展戰略的連續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性。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要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勢。處理好開放與自主的關系,要求時刻把握國內國際發展局勢,既擴大對外開放又保持獨立自主,在積極參與全球經濟發展的同時擴大中國競爭優勢。處理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要求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同時有效防范和應對可能影響現代化進程的系統性風險,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處理好戰略與戰術的關系,要求將長期發展的規劃與短期問題的解決結合起來,將發展目標與發展方式結合起來,制定出高瞻遠矚、務實管用的發展戰略。
[參 考 文 獻]
[1]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13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2]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24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36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5]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6]鄢一龍,王紹光,胡鞍鋼.中國中央政府決策模式演變——以五年計劃編制為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
[7]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8]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9]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節選)[J].求是,2016(1).
[10]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12]黨的十九大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6]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17]習近平.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J].求是,2019(10).
[18]習近平.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J].求是,2020(14).
[19]鄭家昊.論社會治理中的規劃——兼論中國政府的規劃活動及其引導價值[J].探索,2016(2).
[20]董煜.完善和創新五年規劃編制的幾點思考[J].中國行政管理,2019(8).
[21]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20-11-22(1).
[責任編輯 王舒鴻]
Historical Process and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of the Party Lead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the First Five-Year Plan to the Fourteenth Five-Year Plan
YANG Ming-yu
Abstract: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proposed to adhere to the overal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s the first principle and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achieving high-quality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emphasized adhering to and improving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the “First Five-Year Plan” to the “Fourteenth Five-Year Pla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conditions, historical stage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arty-le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of the Party-le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start-up and reference, exploration and frustration, rectification and reform, deepening and improvement, maturity and consolidation. Advancing economic and social reform along the socialist road, safeguarding economic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through Party building, and adhering to the people-centered principle of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ed by the Party has left valuabl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brought rich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 shall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ove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for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imely summarize the methodology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Five-Year plan from the First Five-Year Plan to the 14th Five-Year Pla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