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齋藤賢撰 鄭伊凡 王鑫譯
[摘 要]在過去不久的2020年中,日本漢學界在中國古代史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本文全面搜集日文論著中戰國秦漢史的最新研究成果,析分為文獻研究、政治制度史、社會習俗、對外關系、學術思想以及考古與美術史等分支領域,逐一介紹其具體觀點。文章在對研究內容進行概述的同時,措意于呈現研究方法及學界最新趨勢與動態,并略述及日本漢學界與中國及歐美的學術交流意識,期待能為世界范圍內的古代中國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日本漢學 戰國 秦漢史 回顧與展望
[作者簡介]斎藤賢,京都大學東洋史研究科博士生(日本 京都 606-8501);鄭伊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候選人(美國 伯克利 94706);王鑫,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武漢 430072)
[DOI編號]10.13761/j.cnki.cn23-1073/c.2022.03.017
籾山明與羅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等編著的《秦帝國的誕生——古代史研究的十字路口》(六一書房,2020,以下簡稱為《秦帝國》)于2020年出版,其副標題包含了英語學界和日語學界、考古學與文獻史學等交叉的含義。時值新冠疫情流行,給學術交流帶來了很大阻礙,本書的出版不能不說是東西學界合作的一個典范,我們希望看到這種交流在未來進一步發展。關于秦史研究的固有問題和展望,《秦帝國》中的上野祥史《文字資料與物質文化》和土口史記《為了秦史整體形像的復原》兩篇已作出了部分說明,本文將以2020年日本學界的成果為中心,分研究領域進行介紹。
文獻:伊藤裕水的《〈尚書大傳〉與〈尚書〉經文》(《中國思想史研究》四十一)認為《尚書大傳》的很多部分可以與經文對應,以往學界對于《尚書大傳》的記述多與經文乖離的認識需要修正。佐佐木研太的《“遷郟鄏”考》(《日本秦漢史研究》二十一)根據介詞的有無認為王子朝檄文中的“遷郟鄏”應該是在戰國后期被抄寫的,他還考察了《左傳》的形成過程。末永高康《〈禮記·曾子問〉篇初探》(《東洋古典學研究》四十九)對以“變禮”的討論為中心的《曾子問》篇進行了文獻學批判,指出其中大部分內容是作者的原創,并對今本《曾子問》篇的錯簡、文字脫落與衍文進行了考察。藪敏裕《〈毛詩〉的文獻學研究》(汲古書院)利用出土文獻追溯先秦至漢代《詩》的變遷。蘇建洲《“趨同”還是“立異”?——以安大簡〈詩經〉“是刈是濩”為討論對象》(《中國出土資料研究》二十四),以安大簡《詩經》的異文為中心,指出了出土文獻的研究中不恰當的“立異”現象。鳥羽加壽也《讀安大簡〈詩經〉》(《中國研究集刊》六十六)對于《詩經》的相關文獻及工具書進行了解說。
吉本道雅《〈史記〉的秦史認識》(《秦帝國》)指出《史記》的秦史認識具有獨特性,在國家祭祀中擔任太史公職務可能影響了司馬遷對秦史的認識。藤田勝久《〈史記〉楚世家與清華簡〈系年〉中的春秋史》(《探索資料學的方法》十九)通過分析《系年》的編纂方法,指出其與《史記·楚世家》篇之間的關聯。齋藤賢《蘇秦列傳的成立》(《東洋史研究》七十八卷第四號)在分析蘇秦形象與《蘇秦列傳》形成過程的同時,揭示了《史記》編纂過程的一個側面。馬場理惠子《松井先生最后的課》(《史窗》七十七)刊載了松井嘉德的遺稿《史記會注考證》太史公自序的譯注。松田稔《〈山海經〉的文獻研究》(東方書店)以《山海經》的表現方式及對其他書的引用、佚文的分析為中心,對《山海經》進行了考察。井上了《關于〈穆天子傳〉的后代性》(《中國研究集刊》六十六)通過對其書名與語匯的探討,指出現在的《穆天子傳》經過了后代的增改。李弘喆《世本志疑》(《史林》一百零三卷第五號)著眼于從鄭玄的三禮注到初唐的三禮疏這一發展進程中,《世本》被禮學研究接受的過程。野口優《〈獨斷〉譯注商榷三則》(《汲古》七十八)對福井重雅所編《獨斷》譯注中的斷句與解釋加以修正。秋山陽一郎《〈說苑·序錄〉譯注稿》(《人文學論集》三十八)對解明劉向、劉歆校書實際情況具有重要意義的《說苑·序錄》進行了校注。早稻田大學長江流域文化研究所編注了《〈后漢書·西羌傳〉譯注(三)》(《史滴》四十二)。
出土文獻方面,水野卓《清華簡〈系年〉描繪的“霸者”》(《探索資料學的方法》十九)從《系年》對霸主的描寫入手,認為《系年》由楚人寫成,并推測它本來是以楚國王族為讀者對象的。片倉峻平《以清華簡為中心的楚簡用字避複現象的考察》(《中國出土資料研究》二十四)試圖探究同一簡中異體字被抄寫的原因。張琦《里耶秦簡題署考略》(《中國出土資料研究》二十四)以題署的整理為基礎,探究書式的意義及令史與列曹的關系。戶內俊介《海昏侯墓出土木牘〈論語〉初探》(《中國出土資料研究》二十四)通過對于木牘《論語》用字的分析,指出其屬于與今本《論語》不同的系統。與出土文獻有關的譯注有李筱婷《清華簡〈赤鳩之集湯之屋〉譯注》(《中國出土資料研究》二十四),小寺敦《清華簡〈子犯子余〉譯注》(《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一百七十七),《清華簡〈晉文公入于晉〉譯注》(《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一百七十七),以及草野友子《北京大學藏秦簡牘〈教女〉譯注》(《學林》七十)。
政治·制度:渡邊英幸《秦的自我認識與他者意識》(《秦帝國》)利用系譜、金文與簡牘, 把秦的對外關系和秦的自我認識與他者意識聯系在一起考察,研究時段從西周末年開始到秦始皇統一。岡安勇《試論秦“皇帝”號的出現》(《法政史學》九十四)通過探討《秦始皇本紀》中“采上古帝位號”的含義,指出“皇帝”是指地上統治者的詞匯。莊卓燐《圍繞秦始皇二十六年巡行的討論》(《日本秦漢史研究》二十一)根據岳麓秦簡中的制詔,指出秦始皇二十六年巡行到達過蒼梧郡,并指出秦始皇巡行與百越戰爭的密切關聯。陳力《前漢王朝建立時期劉邦集團的戰斗經過(下)》(《阪南論集》五十五卷第二號)對漢二年到五年劉邦集團的軍事行動及劉邦軍事集團的形成作了探討。塚本剛《前漢時代皇太后的政治介入》(《日本秦漢史研究》二十一)從前漢(太)皇太后的政治干預,皇帝權力受到掣肘的背景下理解“孝”觀念的影響。平松明日香《漢武帝初期的中央政府與竇太后》(《古代文化》七十二卷第一號)舉出了武帝年少且有被廢的危險、外戚勢力的擴張為竇太后掌握權力的因素。同作者《西漢前半期的外戚與中央政府》(《汲古》七十七)指出西漢前半期外戚通過向皇帝與皇后的進言施加其政治影響的現象。目黑杏子《前漢后半期宗廟制的變化》(京都《東方學報》九十五)追蹤了西漢元帝到平帝時期宗廟制度的變遷。馬彪《王莽時代封國制改革的研究》(《山口大學文學會志》七十)講述了王莽推進官爵合一和封國不授,將封國虛名化的過程,同作者《試論新莽皇帝的改元、即位與建國宣言》(《異文化研究》十四)以王莽建國為中心展開討論。三浦雄城《后漢光武帝與儒教的讖緯》(《東洋學報》一百零一卷第四號)認為光武帝將其作為對付反亂勢力的一種手段,在建武四年至七年左右增強了對儒教讖緯的興趣,同作者《后漢官學的讖緯與章句》(《中國—社會與文化》三十五)認為后漢官學的章句大量引用讖緯,章句與讖緯存在思想一致的現象,反映了后漢朝廷對讖緯的認可。渡邊將智《后漢明帝的帝位繼承與宗室輔政》(《就實大學總合歷史學科·就實大學史學論集》三十四)認為明帝時期宗室輔政體制的挫折導致了外戚的崛起,同作者《后漢時代旁系的帝位繼承與追尊》(《日本秦漢史研究》二十一)認為后漢旁系出身的皇帝追尊祖先,是為了通過構擬皇統來加強自身的正統性。同樣是關于后漢明帝時期的研究,上條駿《明帝時期的禮制論爭》(《日本秦漢史研究》二十一)以三雍的禮儀為中心討論明帝時期禮制改革的展開及其結構。中本圭亮《后漢宦官的出身與婚姻關系》(日本東北史學會《歷史》一百三十四)對宦官的出身與婚姻關系進行分析,指出順帝以后晉升到高位的宦官與士人屬于同一社會階層,宦官家族輩出高官,這將促使對歷來被認為屬于“賤”的宦官的重新認識。
制度史研究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出土史料的發現。江村治樹《戰國諸國家統治的特質》(《秦帝國》)在分析兵器與貨幣的基礎上,認為三晉諸國城市的軍事和經濟獨立性較強,另一方面,燕、齊、楚、秦等國呈現出程度不同的中央集權化傾向。不過,在認為楚國的中央與地方官僚制不發達這一點上,江村治樹的研究與柏倉類似,后者對于將戰國時代的楚國視為以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和官僚制為基礎的國家抱有懷疑,柏倉優一《包山楚簡中所見戰國中期的楚國縣制》(《中國出土資料研究》二十四)指出戰國中期楚縣的內部結構呈現出多樣性,在行政上擁有較大的自主權,春秋中期開創的縣制形態一直維持到了戰國中期。在文書行政的研究方面,高村武幸《文書行政的開端》(《秦帝國》)認為公元前四世紀后半期秦國正式開始文書行政,在較短的時間內,秦律與行政機構同時在全國范圍內鋪展開來。同作者的《長沙五一廣場后漢簡牘概觀》(《后漢·魏晉簡牘的世界》,汲古書院,以下簡稱為《簡牘》)通過分析《五一廣場簡牘》第壹、貳冊的800枚簡牘,概述了東漢中期長沙郡臨湘縣廷的文書行政。關于承擔具體行政任務的官吏研究方面,青木俊介《秦縣守官的任職者》(《東洋史研究》七十八卷第四號)從遷陵縣的官員變動中,探究守官的主體、任職者的身份、守官的任命權等問題,認為同級別的官員有擔任守官職務的可能性。城山陽宣《有關秦漢時期博士制度的考證研究(前篇)》(《研究東洋》十)以博士的職責、規模、構成等為中心,探討秦到西漢前期博士制度的展開。深川真樹《關于博士弟子制度及其與太學結合的考察》(《東洋學報》一百零一卷第四號)認為早期的太學觀和博士弟子制度在具體設計上有所不同,在漢元帝與成帝時期才被統一為一套制度。
接下來介紹有關勞役制度的研究。宮宅潔《秦代徭役與兵役制度的再檢討》(京都《東方學報》九十四,2019年)指出,秦代的勞役被劃分為“持續需要一定勞動力的勞役”和“需要隨時動員勞動力的勞役”,并按照相應的方法征發和靈活運用勞動力。佐佐木滿實《秦代和漢初的刑徒》(《人間文化創成科學論叢》二十二,2019年)對秦至漢初刑徒身份的差別、正常身份的恢復、家庭等變化進行了動態描述。與刑徒身份相關的研究還有平野太士《秦漢時期的“庶人”》(《明大亞洲史論集》二十四)將“庶人”視為刑徒回歸士伍身份的過渡狀態,闡發了“庶人”這一身份的意義。李周炫《漢簡中所見的物資輸送與雇傭勞動》(《簡牘》)對物資運輸、秦及西漢前期的徒隸使用到文帝時期以后民間雇傭勞動的擴大等做了研究。
關于通關制度的文章有鷹取祐司《漢代的民用通行證與通關名籍》(《立命館文學》六百六十四,2019年)及《肩水金關的通關民眾及其檢查》(《立命館文學》六百六十八)。前篇以金關簡牘為材料,揭示了百姓所用的傳、偃檢、致籍在發行前需要經過嚴格審查,報關名籍的編制程序并不連貫等。后篇文章在前篇的基礎上對通關名籍進行分析,考察通過金關的民眾的特征、目的以及關所檢察的實際情況等。
法制史研究方面,水間大輔《漢律令“大不敬”考》(《中央學院大學法學論叢》三十三卷第二號)與《漢律令“不敬”考》(《中央學院大學法學論叢》三十四卷第一號)利用長沙尚德街簡牘,對大不敬罪與不敬罪的標準、輕重及量刑進行了討論。此外,同作者的《秦漢律令中不孝罪的成立條件與父母的“告”》(《中央學院大學法學論叢》三十三卷第一號,2019年)、《岳麓書院藏秦簡〈秦律令(貳)〉第208簡與不孝罪》(《中央學院大學法學論叢》三十四卷第一號)、《秦漢律令中的“不孝”行為》(《史滴》四十二)等文章都以不孝罪為對象進行了考論。與岳麓秦簡律令有關的研究有:秦代出土文字史料研究班《岳麓書院所藏簡〈秦律令(壹)〉譯注稿之三》(京都《東方學報》九十五)、柿沼陽平《岳麓書院藏秦簡〈秦律令(壹)〉金布律譯注》(《史滴》四十二)、小林文治《岳麓書院藏秦簡〈秦律令(壹)〉徭律譯注之二》(《史滴》四十二)、陶安《岳麓書院秦簡〈為獄等狀四種〉第二卷冊案例十二及十三釋文、注釋及編連商榷》(《中國出土資料研究》二十四)及《岳麓秦簡司法文書集成〈為獄等狀四種〉事例八譯注稿》(《法史學研究會會報》二十三)。
社會·習俗:在秦漢社會的研究方面,多田麻希子《秦漢時代的家族與國家》(專修大學出版局)以作為社會組成部分的家族為對象綜合考察,詳盡收錄了與分異、私奴婢、家族關聯薄有關的新資料和研究成果。葭森健介《“士庶”考》(《名古屋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告》四十四)考察了春秋到六朝時期“士”指代對象的變化及其與“民”、“庶”的關系。關于習俗的研究,關尾史郎《名刺簡的諸問題》(《簡牘》)通過對漢至魏晉時期實用簡與明器簡的差別及其書寫方式差異的分類,討論其時代與地域特征。在醫療史的研究方面,池內早紀子、山本優紀子、大形徹等的《里耶秦簡醫方中使用藥物的考察》(《人文學論集》三十八)明確了作為醫藥的菌桂的利用方法及其中蘊含的神仙形象。趙容俊《睡虎地秦簡〈日書·詰〉篇所見醫療與巫術活動的考察》(《中國出土資料研究》二十四)考察了用于祛病的巫術——逐疫除兇與儺舞等。菊池孝太郎《中國古代楚地鬼神觀的考察》(《中國研究集刊》六十六)以楚簡《鬼神之明》與《凡物流形》為切入點,探討對鬼神的存在持有疑問的楚地思想。有馬卓也《“化”的思想》(《日本中國學會報》七十二)主要敘述民間“化”的思想及其在后世的發展。
對外關系:佐佐木仁志《漢代“內臣”、“外臣”考》(《集刊東洋學》一百二十三)討論皇帝的賜封權與徙封權,由此區分內臣與外臣(外臣通常是統治者對其地域支配的事后追認)。他認為武帝時期帝國的內臣化雖將完成,但由于對外擴張達到了極限,被迫與周邊政治體采用以爵位為媒介的新關系,這種關系成為此后冊封體制的雛形。中村大介《漢代遼東郡的對外交流》(《埼玉大學紀要(教養學部)》五十五卷第二號)在整理遼東半島墓葬的基礎上,考察遼東郡的對外交往。小野響《烏桓“單于號”的出現》(《立命館東洋史學》四十三)根據袁紹授予三郡烏桓單于號的現象認為至后漢末期,烏桓已經有了世襲王權。
學術·思想:藤田衛《〈易緯通卦驗〉中二十四節氣的配列、晷長、物候與七十二候》(《東洋古典學研究》四十九)指出《易緯通卦驗》中二十四節氣的配列、晷長與物候及七十二候反映了京氏易的思想。同作者《漢代易學興亡史稿(上)》(《東洋古典學研究》五十)對西漢至新莽時期易學的發展作了論述。平澤步《〈洪范五行傳〉的發展與變容》(川原秀城編《漢學是什么?》,勉誠出版,以下簡稱《漢學》)揭示了劉向、劉歆對《洪范五行傳》的利用和改變,以及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洪范五行傳》文本不斷擴充的過程。張立克《漢代禮容考》(《立命館文學》六百六十四,2019年)對漢代禮學發展過程中禮容之學的衰落及其原因進行了初步探析。濱川榮《中國古代儒家文獻中所見的反戰思想(五)》(《常葉大學教育學部紀要》四十)認為《新書》中所見的反戰思想應是《鹽鐵論》和平主義思想的源頭。井之口哲也《劉歆的學問》(《漢學》)是關于劉歆的專論。古橋紀宏《鄭玄與王肅》(《漢學》)認為,鄭玄學說重視包括緯書在內的各類文獻的整體性,與當時通行制度觀念存在差異,以及根據古文學說駁斥鄭玄的王肅在經學史上的作用。熊奕淞《〈凡物流形〉中“一”的思想》(《中國出土資料研究》二十四)探討了《凡物流形》中作為萬物起源的“一”的生成論,以及以此觀念為基礎的政治觀念。同作者《〈管子〉心術下·內業篇再考》(《東洋古典學研究》五十)分析了《管子》中《心術下》及《內業》兩篇的祖本思想。若江賢三《〈管子〉中所見的經濟思想》(《東洋哲學研究所紀要》三十五)從“石”的實際重量的變遷入手分析,認為《管子》的主要部分是在春秋時期形成的。淺野裕一《清華簡〈治世之道〉〈治邦之道〉中的墨家思想》(《集刊東洋學》一百二十三)認為墨家十論于墨子在世時形成,《治世之道》與《治邦之道》應是在戰國前期完成的。同作者《消失的車轍》(朋友書店)也主要圍繞先秦時代的思想進行討論,與墨家有關的著作還有岡本光生《先秦思想中的墨家》(汲古書院)。橫山裕《〈淮南子〉中的法思想》(《東洋古典學研究》四十九)從《主術訓》所記述的對君權的制約思想看其對武帝權力限制的意圖。石井真美子《銀雀山漢簡〈將義〉篇所見作為將領的必要條件》(《立命館文學》六百六十四,2019年)從《將義》篇中所見的對于制度與賞罰的重視現象分析,指出這是戰國時代戰爭形態變化的結果。嘉瀨達男《楊雄的術數學與〈太玄〉》(《立命館文學》六百六十四,2019年)指出《太玄》是以《周易》為框架,融合術數諸學而形成的。田中良明《前漢經學家的天文占卜知識》(《漢學》)指出天文占卜在經書災異解釋中的應用,認為占卜知識運用的正當化是術數概念成立的一個主要原因。
考古·史跡·美術·貨幣:羅泰著《考古學所見秦的經濟情況》(籾山明譯,《秦帝國》)從灌溉工事、瓦當制作、金屬制品的普及、貨幣與貿易等多方面分析戰國時代秦的經濟情況。飯塚義之、平勢隆郎、王宇祥、鈴木舞等所作的《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院)舊藏戰國貨幣的金相學再研究》(《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一百七十七)是關于中國古代貨幣的專論。西川利文《前漢文帝霸陵與江村大墓》(《鷹陵史學》四十六)考察了近年來取代鳳凰嘴遺址而被學界認為可能是真正的霸陵的江村大墓的形制和規模,他認為把江村大墓視為霸陵是更合適的。岡村秀典《王莽鏡論》(京都《東方學報》九十四,2019年)通過探討王莽時期銅鏡的制作與流通,指出王莽曾利用銅鏡進行政治宣傳。德富孔一《中國墓葬中隨葬石柱楚的初步研究》(《七隈史學》二十二)以漢代為中心對石硯與研石的變遷進行研究。笹田朋孝《發掘調查資料中鐵的生產與管理所見匈奴的地域支配》(《探索資料學的方法》十九)以匈奴的制鐵遺跡為對象,指出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前后匈奴制鐵爐的形態發生變化,制鐵遺跡數量減少,由此揭示匈奴鐵器生產體制的變化。黑田彰《魏曹操高陵孝子傳圖》(佛教大學《文學部論集》一百零四)闡述了從曹操高陵發現的帶有文字證據的申生圖在孝子傳圖研究中的意義。村松弘一《中國西安史跡保護的調查報告》(淑德大學《研究論集》五)充分利用足立喜六《長安史跡的研究》(1933年出版)所載的古舊照片,論述西安史跡保護的現狀。鶴間和幸《流失海外的中國古代美術》(《學習院史學》五十八)是一篇解說從清代到中日戰爭時期文物流失經過的講演錄。
都城:許宏《中國古都的變與常》(岡村秀典譯,《東方學》一百三十九)指出考古學中以往被認為是“無邑不城”的商—漢代的都城,其實是以宮城+郭區這種“大都無城”的形態為主流的。文章并認為相對于“內城外郭”說,戰國時代的城池應該是“城郭并立”。聶寧《古代中國天子“闕”考》(《異文化研究》十四)以“朝”的空間為中心探討都城與都城建筑,其《后漢洛陽崇德殿位置的再檢討》(《山口大學文學會志》七十)也屬于相同主題。同作者《秦漢時代的“朝位”空間》(山口大學《東亞研究》十八)考察了具有貴賤尊卑可視化功能的朝位的具體位置及其思想內涵。
歷史認識:段宇《制造始皇帝》(《學習院史學》五十八)主要是對宋代秦始皇形象及其利用的考察。佐藤達郎《中國歷代關于黨錮事件的歷史評論》(關西學院大學《人文研究》七十卷第一號)在歷史背景中分析東晉至清末民初各時代對黨錮事件的評價。了解不同時代多樣的古代史認識,有助于研究者自身認識的客觀化。
關于歐美的中國古代史研究,《秦帝國》一書中葉山(Robin D. S. Yates)的《西歐學界秦史研究的新動向》(籾山明譯),以及《西歐學界秦史研究文獻目錄》提供了不少有益的資訊。從中可見歐美的中國古代史研究一方面吸收中、日研究中細致的成果,同時還直接或間接地繼承西方學問傳統中大膽假設的特征。雖然研究的妥當與否還需要驗證,但無疑會給日本的東洋史學界帶來令人振奮的刺激。
以上概述了學界關于中國先秦秦漢史2020年的相關成果。只有進行獨立、系統的精深研究才可能具備相互參照的價值,各領域的進展是令人喜悅的。通過這種細致的研究,我們得以逐漸了解戰國秦漢史的具體面貌。今后,我們希望在進一步深化各領域自身研究的同時,有機地綜合各領域的成果,期待更多能夠讓人感受古人生活氣息的鮮活研究不斷問世。
[責任編輯 王洪軍]
Review and Outlook of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Warring States and Qin-Han Period in Japanese Academia in the Year of 2020
Saito Ken ZHENG Yi-fan WANG Xin
Abstract:Japanese Sinologists have made fruitful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in the year of 2020.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collects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of Japanese works on the history of the Warring States and Qin-Han period, and divides them into several sub-fields including philological study, history of political system, social customs, foreign relations, academic thoughts, archaeology as well as art history, etc, and introduces their specific views one by one. While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contents, this paper intends to pres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recent trends and movements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describes briefly academic exchange among Japanese Sinologists, Chinese, European and American academia,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researchers on ancient China all over the world.
Key words:Japanese Sinology History of the Warring States and Qin-Han Period Review and Outl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