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慧娟,李新樂
(大連民族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遼寧 大連 116650)
建設法律制度是中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體現國家組織、管理、協調各項建設活動的方針、政策和基本原則。建設法規教育對規范人們建筑活動行為、提升建筑業人員素質、確保建筑業的健康和有序發展有著重大作用;對目前整頓和規范建筑市場秩序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掌握建設法規是建筑業及其相關領域工作者應當具備的基本法律素質。
“建設工程法規”是工程管理專業的必修課程,系統講述了工程建設領域的重要法規知識體系[1]。通過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必備的法律基礎技能,使其畢業后在建設工程管理實踐中,能夠綜合運用所學法律知識,分析和解決工程中出現的法律問題。
根據工程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在工程管理專業培養方案中,“建設工程法規”課程一般設置為理論教學32學時,開課學期為第六學期。課程內容法律條文多,內容范圍廣,單純學習法律條文學生容易感覺枯燥無味;同時各法律法規間聯系不夠緊密,如果不能將各部分法規內容系統整合,會造成學生記憶困難,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授課中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問題:
(1)如何處理理論學時與教學內容的關系?!敖ㄔO工程法規”課程內容涉及基本民事法律制度和建設工程領域的法律法規,課程內容包括從工程立項到竣工驗收交付使用的全過程管理法規,需要較多課時才能完成教學任務。然而根據培養方案,“建設工程法規”課程只有32學時,造成理論教學課時緊張的情況。
(2)如何處理各課程內容間的連接關系。課程主要內容除基本法律制度外,包含《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下文簡稱《招標投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下文簡稱《建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房地產管理法》、《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和《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等多部法律法規,各法規分別在各自的調整范圍內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課程存在法律條文多,各條文之間互相孤立的特點。如果以法律為單位,按照條文順序進行課程講解,會造成課程內容枯燥,內容不系統,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3)如何處理專業育人與課程思政教育內容的關系。根據202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提出的“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要求,“建設工程法規”課程在進行專業知識培養的同時,還要注重課程思政建設,在課堂中注意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同向同行,如何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既完成專業任務,又進行充分的思政教育,是對課程教學的新挑戰。
(4)如何處理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的關系。課程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法律基礎技能,使其畢業后在建設工程管理實踐中,能夠綜合運用所學法律知識,分析和解決工程中出現的法律問題。理論傳授知識是手段,學以致用才是目的。
因此,如何在工程建設各個階段貫徹遵守建設法規,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相對繁重的教學任務,使相對孤立的法律條文系統化,既能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法律法規,又能使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學以致用,是“建設工程法規”教學改革的研究內容。
國內很多高校教師提出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2-4],采用案例式教學[5-6],在教學中堅持“學以致用,學用結合”的原則,樹立學生的法律意識和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并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根據教師提供案例所創設的問題情境,有針對性地理解法律條文并解決案例中出現的問題。案例式教學在“建設工程法規”的教學中應用較好。但案例式教學也存在以下問題:
(1)案例的收集難度較大,案例和課堂內容不能較好結合。很多案例涉及多方面法律法規,要求學生具有較深厚廣博的法律基礎才能解決,而對于非法學專業的學生,如工程管理專業,很多案例并不適合教學,如果生硬地將現有案例帶入課堂,案例和課堂內容不能良好結合,學生不但不能學以致用,還可能因復雜的案例而喪失學習的積極性。
(2)案例之間相互孤立,學生綜合應用法律法規能力不強。一般授課都是在學到相關法律法規時,教師給出針對該法規的案例,例如:講授合同法規內容時,舉出合同糾紛的相關案例;講授《招標投標法》時,列舉招投標程序的案例。造成所列舉的案例是孤立的,案例之間缺乏關聯性,致使學生對所學建設法律法規的系統性掌握不夠,難以靈活運用,與培養綜合性、實踐性較強學生的專業培養目標存在差距。
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學法是強調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7,8],是指通過指定并實施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主要目的是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將課堂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有效結合,充分發揮小組學生的潛能與創造力,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以及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這種教學方法既能發揮案例式教學的優點,同時能夠克服其帶來的弊端,使學生既能掌握基本的法律法規,具備堅實的法律基礎知識,又能在學習中興趣盎然,積極主動地學習,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不同教材對建設法規內容安排的順序不同,一般以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規來劃分章節,導致法規之間的聯系性較差。如果按照課本安排按部就班講解,學生學習缺乏系統性,一方面掌握效果較差,另一方面,學生應用法規解決實際問題時也很難做到全面考慮。例如:在講解招標投標法中進行案例分析,學生會自覺引用《招標投標法》的法律條文進行解釋,但如果其中涉及合同法規相關規定,由于知識的系統性較差,學生很容易忽略合同法規內容。為避免這一現象,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重新整合課程內容,以工程的基本建設程序為基礎講解主線,按照工程建設程序階段,將不同階段涉及的法規綜合講解。具體課程安排如下:首先講述建設法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建設程序;然后按照建設程序,將建設法規內容按照工程建設前期階段、工程建設準備階段、工程建設實施階段、工程驗收與保修階段和終結五個階段進行整合,以工程建設順序為主線,將各建設階段涉及的法規系統串聯起來,并將從業制度法規、合同法律制度、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穿插其中,使課程內容系統化。
(2)為給學生刻畫更加清晰的印象,筆者還通過作圖的形式,構造了建設工程法規與工程全過程的網絡關系圖,以直觀生動的方式體現工程從立項到竣工驗收、交付運營的各個階段所依據的建設法律法規。便于學生對整個法規體系的整體認識和把握,體現工程建設實施階段涉及的相關法律法規。工程實施階段與建設法規關系圖如圖1。

圖1 工程實施階段與建設法規關系圖
案例教學可以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適合“建設工程法規”課程,通過對實際案例的分析,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對所學工程法規的實際應用能力。但孤立的案件易破壞課堂教學以及法規體系的聯系性,因此筆者根據學生的專業基礎,擬定工程項目,以設定的項目建設過程為基礎,按項目的建設進程,提出一系列與所學法規內容相關的教學案例,提出問題并帶領學生逐一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所涉及的法規被緊密串聯,并模擬了項目建設的全過程,是一種“全過程案例教學法”[9]。全過程案例構造過程及對應的法規內容如圖2。

圖2 全過程案例構造及對應法規內容
具體到每節課程,首先在理論講授之前,引入工程案例并提出問題,創設問題融合型課程結構,通過有針對性地創設問題情境,布置案例問題,學生可以帶著疑問預習,提前了解相關法律條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體可操作的案例探析也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上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老師針對性地講解相關內容,并讓學生獨立應用所學解決課前布置的案例問題,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PBL課程授課流程如圖3。

圖3 PBL課程授課流程圖
由于各階段的小案例是以教師設定的工程項目為基礎的,各案例結合起來就是一個項目建設全過程可能存在的問題,案例具有整體性。同時,學生帶著疑問上課,教學效果將得到提高,學生既能對所學知識學以致用,又加深了對建設法規知識的系統性和建設程序各個過程的理解。
按照工程建設程序講解法規可能會破壞單個法規的完整性。如《建筑法》內容會分別在不同建設階段講述。解決這一矛盾的辦法是在全部課程的案例教學結束后,教師按照法規內容而不是項目建設程序對各項法規進行總結歸納,使學生對所學建設法規有整體性把握。
對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建設,重點結合課程內容及課程的性質,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組織典型思政案例[10],在教學中滲透課程思政內容,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工匠精神和遵紀守法的法治意識。
在課程教學中,注意將專業內容和思政教育相結合,在專業教育的同時滲透思政內容,避免空洞的說教,以實際工程中出現的案例引導學生。
例如在講述安全生產管理法規時,首先播放特大安全生產事故視頻(上海某教師公寓火災視頻)。結合案例進行講解,案例是由于施工管理不當所引發的特大安全事故,事故導致58人遇難,71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58億元。讓學生對安全事故造成的惡劣后果產生直觀認識,并激發學生的同情心。然后教師具體分析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電焊工違章操作)和間接原因(違規建設、違規承發包及現場管理混亂),培養學生的職業責任感和遵章辦事的法治意識。并由此引入正題,教師系統講解工程建設安全管理法規內容。最后進行課堂討論,現場施工人員應如何做才能保證施工安全,復習課上內容并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增強學生的職業責任感。
筆者采用全過程案例及法規結構圖相結合的教學法,通過與學生交談及平時課堂考查,獲得以下反饋:
(1)學生普遍反映此門課程的學習過程需要更多的主觀能動性,要想學好本課程并取得較好的考試成績,不能單靠死記硬背法律法規條文,也不能通過考前臨時突擊獲取。需要在系統學習相關法規的基礎上,多進行工程案例的實際分析,將法律條文學以致用,才是真正掌握這門課程的關鍵。全過程案例教學更貼近工程實際,印象較為深刻;改變了過去認為法規類課程理論性強但對實踐指導性不足的認識。
(2)工程建設程序和法規結構圖生動直觀,加深了學生對法規知識系統性的認識。將建設項目程序作為案例教學的方法在每一部分一般案例介紹完成后插入其他類型工程案例,便于學生對不同類型工程進行對比,同時也使教學內容在條理清楚的前提下更加全面。
(3)通過課程內容整合使其系統性增強,并通過持續的教學方式、考試方式、課程思政改革,有效提高學生的法律常識、法治意識,著重提高了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定位相吻合,通過持續課程建設,教學效果顯著,學生平均成績和及格率顯著提高,2018~2021學年學生成績及及格率對比見表1。

表1 2018~2021學年學生成績及及格率對比
根據“建設工程法規”的課程性質及現狀,開展了課程內容重組與教學方法改革的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課程改革實施時間尚短,效果需進一步驗證,同時課程建設是持續性多維度建設過程,還需在課程信息化建設、課程思政素材庫建設和課程考核體系改革方面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