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立
(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人民醫院普通外科 南樂 457400)
肝囊腫是肝臟良性疾病,多由肝內膽管障礙、蟲卵感染等導致,具有起病隱匿、早期無臨床癥狀、病程長等特點。早期囊腫較小,且無明顯臨床癥狀的患者無須進行外科治療,若出現惡心嘔吐、腹脹、腹痛、黃疸等癥狀,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與工作,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時,則需及時進行治療[1]。目前,臨床上肝囊腫的治療以硬化劑、囊腫穿刺抽吸、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等為主。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下手術治療可通過微小切口將囊液吸出、囊腫壁完整切除,提高患者生存率,治療效果較好,已成為治療肝囊腫的重要方式[2]。本研究探討腹腔鏡小切口手術在肝囊腫患者治療中應用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南樂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編號:2018 審(03)號]。選取2018 年2 月至2020 年12 月于我院治療的98 例肝囊腫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9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29 例;年齡23~67 歲,平均(45.13±4.52)歲;肝囊腫部位,肝左葉15 例,肝右葉34 例;單發26 例,多發23 例;囊腫直徑5.6~18.7 cm,平均(11.55±3.86)cm。觀察組男22 例,女27 例;年齡24~65 歲,平均(44.91±4.43)歲;肝囊腫部位,肝左葉16 例,肝右葉33 例;單發29 例,多發20 例;囊腫直徑5.2~18.4 cm,平均(11.64±3.92)cm。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外科學(第8 版)》[3]中肝囊腫診斷標準,且經影像學、實驗室檢查確診;伴有上腹部疼痛、腹脹等典型癥狀;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為首次實施腹腔鏡下手術治療;依從性高,可配合此次研究;無精神疾病。排除標準:伴凝血功能異常;伴其他臟器功能異常;存在腹腔鏡手術禁忌證;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惡性腫瘤;既往存在腹腔鏡手術史;患有精神疾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開腹手術,觀察組行腹腔鏡小切口手術。兩組術前均禁食8 h,術中密切觀察血壓、心率、心電圖等指標。對照組:患者取仰臥位,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生效后進行常規消毒鋪巾;于患者右上腹肋緣處取一斜切口,開腹,并對肝囊腫部位進行定位,切除肝臟表層囊壁,沖洗囊腫內的囊液,利用無水乙醇擦拭囊壁內上皮組織;創面止血后,放置引流管,關閉腹腔,縫合切口。觀察組: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規消毒后采用3 孔法,于臍部附近做一小切口,長約1 cm,將其作為氣腹針及腹腔鏡入口,將兩側鎖骨中線及臍緣交點作為穿刺點,置入10 mm Trocar,注入CO2氣體,建立人工氣腹,腹腔內壓力保持為12 mm Hg,置入腹腔鏡;置入腹腔鏡后,患者體位為頭低腳高位,在患者肝臟內觀察囊腫位置、數目及大小,定位后,于肝囊腫囊壁無血管區及最薄處進行穿刺,利用負壓吸引器吸出囊液,觀察囊液的顏色及性質,排出血性液體及膽汁;隨后進行體液檢查、細胞學檢查、膽紅素定量檢查等,并對肝臟進行輕輕按壓,充分顯露囊腫,吸出囊腫內囊液后,利用膽囊抓鉗,提起囊壁,利用組織剪在囊腫頂部無肝組織覆蓋的部分開窗,確保引流暢通;利用無水乙醇破壞環壁邊緣上皮組織,創面止血后放置引流管,關閉腹腔,縫合切口。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的體溫、術后切口滲出情況,抗生素抗感染治療2~3 d。指導患者進食流質飲食,叮囑其早期下床活動。
1.4 觀察指標 術中及術后恢復情況:觀察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及肝功能恢復時間。肝功能指標:術前、術后1 周抽取患者2 ml空腹外周靜脈血,以3 300 r/min 速率,離心10 min,離心半徑10 cm,取血清待檢;利用上海科華實驗系統有限公司陜西分公司的Polaris c10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上述操作嚴格遵守儀器說明書進行。腹部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對患者術前、術后1 周的腹部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分值0~10 分,0 分無痛,10 分疼痛劇烈無法忍受。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隨訪1 個月,記錄兩組切口感染、腹水、膽瘺等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及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及肝功能恢復時間較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及術后恢復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手術情況及術后恢復情況對比(±s)
肝功能恢復時間(d)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胃腸功能恢復時間(h)49 49 t P 116.53±12.69 73.47±7.82 20.221 0.000 61.84±6.79 23.62±4.15 33.620 0.000 32.45±5.76 19.13±4.24 13.036 0.000 5.35±1.08 3.17±0.94 10.658 0.000
2.2 兩組腹部疼痛情況對比 術前兩組VAS 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1 周兩組VAS 評分較術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VAS 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VAS 評分對比(分,±s)
組別 n 術前 術后1 周 t P觀察組對照組49 49 54.956 39.998 0.000 0.000 t P 6.12±0.56 5.98±0.59 1.205 0.231 3.26±0.12 4.02±0.35 14.378 0.000
2.3 兩組肝功能對比 術前,兩組AST、ALT、TBil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周,兩組AST、ALT、TBil 水平均較術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肝功能對比(±s)

表3 兩組肝功能對比(±s)
TBil(mg/L)術前 術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AST(U/L)術前 術后ALT(U/L)術前 術后49 49 t P 32.36±3.48 31.94±3.39 0.605 0.547 30.15±1.53 28.96±1.42 3.991 0.000 32.27±4.12 31.85±3.93 0.516 0.607 30.06±3.54 28.56±3.49 2.112 0.037 15.03±2.14 14.87±2.05 0.378 0.706 13.64±1.28 12.15±1.13 6.109 0.000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例(%)]
臨床上肝囊腫根據發病原因分為寄生蟲性與非寄生蟲性兩種類型,其中寄生蟲性多為肝包蟲病引起,且發病率較低;而非寄生蟲性又分為先天性與后天性兩種,其中后天的肝囊腫發生主要由炎癥、創傷、腫瘤等引發[5]。肝囊腫起病隱匿,且多數患者于體檢時經影像學檢查發現,隨著病情不斷發展,囊腫不斷增大,可能出現壓迫癥狀,初期可能僅表現為惡心、嘔吐、腹脹等輕微癥狀,隨著壓迫加劇,可能引發門靜脈高壓、腸道梗阻等,出現腹水、水腫等癥狀,甚至存在囊腫破裂出血、感染等風險[6]。
傳統的開腹手術在肝囊腫的治療中可取得良好效果,且其操作簡單,可徹底處理囊腫壁。同時,開腹手術還具有視野開闊、適應證廣,可靈活應對膽漏、出血等合并癥,術后并發癥少等優點。但該手術由于手術切口大,出血量也較多,造成患者術后恢復較慢[7~8]。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下小切口手術已成為治療肝囊腫的重要方式,具有切口小、出血少、胃腸功能恢復快等優勢。同時,腹腔鏡術中還可分析囊液情況,根據囊液的顏色、性狀等選擇適宜的處理方法[9~10]。
AST 主要分布在肝臟、腎及心肌中,當肝臟細胞受損時釋放到血液中,是肝功檢查中的重要指標;ALT 是參與人體蛋白質新陳代謝的酶,當人體內各組織器官活動或病變時,就會把ALT 釋放到血液中,是肝功能損害最敏感的檢測指標;TBil 包括直間接膽紅素,可用來診斷患者是否有肝臟疾病或膽道異常,三者水平與肝功能損傷程度呈正比[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及肝功能恢復時間均較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且觀察組術后AST、ALT、TBil 水平及VAS評分較對照組低,提示肝囊腫患者行腹腔鏡小切口手術治療出血量更少,所需時間更短,且各項功能恢復更好,可有效減輕腹部疼痛程度。分析原因為:腹腔鏡小切口手術為微創手術,只需在腹壁上做3 個穿刺孔進行手術操作,可避免對腹部軟組織的過度損傷,減輕術中血管舒縮功能紊亂現象,可有效降低術中出血量;還可避免手術過程中感染的發生風險,減少手術操作步驟,從而縮短手術時間[12]。且腹腔鏡下手術避免了原先的傷口,沒有強行牽拉肝臟周圍正常組織,避免術中多層組織縫合的現象,降低對機體軟組織損傷程度,利于降低術后疼痛程度[13]。該手術對軟組織傷害小,避免了患者因創傷大,傷口無法愈合的現象,可促進患者下床走動,加強胃腸道蠕動,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加強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縮力量,從而增強胃腸的消化功能和小腸吸收功能,進而加快患者胃腸功能恢復[14];同時運動還可增加患者的呼吸深度與頻率,促使膈肌上下移動和腹肌較大幅度地活動,對胃腸道起到較好的按摩作用,加強胃腸道黏膜的防御機制,促進胃腸道的血液循環,改善患者的內循環,增加機體對氧氣的運輸量,提高肝細胞的營養物質,加速排除肝臟內毒素,幫助減輕肝臟負擔,從而增強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免疫力,進而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促進患者康復[15]。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無顯著性差異,提示肝囊腫患者行腹腔鏡小切口手術治療不會增加患者的并發癥,安全性較高。分析原因為:腹腔鏡手術是在超聲影像實時引導和監護下,到達肝臟囊腫病灶部位,利用醫用高分子材料特制的引流管,抽吸囊腫內的積液,再注入生物制劑,迅速破壞囊腫的囊壁結構,使囊腫細胞迅速脫水,蛋白質變性、壞死,同時促進肝臟免疫功能,恢復肝功能,達到治療肝囊腫的目的,具有對軟組織傷害小,術后恢復快等優點。但腹腔鏡小切口手術操作要求較高,且存在不足之處,無法有效處理位置較深及膈頂部的囊腫,手術過程中還可能對膈肌造成損傷,誘發氣胸。因此,臨床上應根據患者囊腫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對于部分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應做好術前檢查,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以降低患者手術風險。
綜上所述,腹腔鏡小切口手術治療肝囊腫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改善患者肝功能,減輕患者的腹部疼痛情況,且并發癥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