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燕
(廣東省化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化州 525141)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及水平的不斷提升,產婦孕前超重、胎兒體質量過高等情況屢見不鮮,為順利分娩,加強對胎兒的保護,剖宮產成為諸多產婦選擇的終止妊娠方式[1]。目前我國產婦剖宮產率已達40%,部分地區甚至超過70%。臨床觀察顯示,對于高危產婦而言,剖宮產雖然能夠確保其生命安全,但剖宮產會對產婦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產婦術后常會由于局部組織修復而出現明顯的腹壁瘢痕,且較易發生盆、腹腔臟器粘連的不良情況,從而對產婦的預后造成較大的不良影響[2~3]。對于首次剖宮產的產婦而言,若發生明顯的腹壁瘢痕及盆腹腔粘連,則會增加二次剖宮產的難度,從而產生較大的手術風險[4]。對于行剖宮產的產婦而言,當其再次分娩時仍有較大概率選擇剖宮產終止妊娠,則需依據首次剖宮產方式進行合理的選擇,從而加強對產婦與新生兒的保護[5~6]。本研究探討首次不同剖宮產切口對腹壁、腹腔粘連性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20 年2 月在我院行再次剖宮產的產婦74 例為研究對象,將首次剖宮產采用橫切口的37 例產婦作為試驗組,首次剖宮產采用縱切口的37 例產婦作為對照組。對照組37 例,平均年齡(30.2±4.9)歲;平均孕周(39.2±0.1)周;再次剖宮產距前次剖宮產時間(3.2±0.1)年。試驗組37 例,平均年齡(30.9±5.1)歲;平均孕周(39.8±0.2)周;再次剖宮產距前次剖宮產時間為(3.5±0.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初次分娩方式為剖宮產;產婦及家屬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入院前接受過其他方式治療;患有嚴重的妊娠期合并癥。
1.3 手術方法 對照組產婦首次剖宮產為縱切口,再次剖宮產時,依據首次縱切口方向于恥骨聯合上2~3 cm 位置行縱向切口,長約10~12 cm,對腹膜與脂肪層進行銳性分離,對子宮肌層采用連續雙層縫合的方式進行全層縫合,并連續包埋子宮漿膜層,從而能夠充分暴露子宮下段。于瘢痕上部1 cm 位置作子宮下段橫切口,在最短時間內取出胎兒并予以后續相應的處理。然后用組織鉗對子宮壁全層進行鉗夾,確保胎盤能夠順利娩出,對宮腔實施徹底清理。試驗組產婦首次剖宮產為橫向切口,需在首次橫切口方向的基礎上于雙側髂前上棘連線下大約3 cm的位置作長度10~12 cm 的Joel-Cohen 橫切口,在切口正中部位切開筋膜與脂肪層,切開深度3~4 cm,直接撕開皮下脂肪與腹直肌,并鈍性撕開腹膜,切開子宮,以便能夠順利獲取胎兒與胎盤,術畢連續雙層縫合子宮肌層。
1.4 觀察指標 (1)腹腔粘連程度,包括無粘連、輕度粘連、重度粘連。(2)瘢痕切口分級情況,包括Ⅰ級、Ⅱ級、Ⅲ級。(3)再次剖宮產手術出血量、手術時間、娩出胎兒時間。(4)首次剖宮產瘢痕愈合情況,包括纖細瘢痕、中等瘢痕、明顯瘢痕。(5)住院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產后總出血量、鎮痛藥使用率。(6)滿意度情況,術后為產婦發放科室自制問卷,具體判定標準如下:滿意,產婦完全接受剖宮產方式與術后效果;基本滿意,產婦基本上接受剖宮產方式與術后效果;不滿意,產婦無法接受剖宮產方式與術后效果。總滿意=滿意+基本滿意。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腹腔粘連程度比較 試驗組腹腔粘連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腹腔粘連程度比較[例(%)]
2.2 兩組瘢痕切口分級比較 試驗組瘢痕切口分級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瘢痕切口分級比較[例(%)]
2.3 再次剖宮產手術出血量、手術時間、娩出胎兒時間比較 試驗組再次剖宮產手術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娩出胎兒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再次剖宮產手術出血量、手術時間、娩出胎兒時間比較(±s)

表3 兩組再次剖宮產手術出血量、手術時間、娩出胎兒時間比較(±s)
娩出胎兒時間(min)對照組試驗組組別 n 手術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37 37 t P 212.51±10.17 168.49±9.62 19.127 0.000 32.45±3.07 24.18±2.79 12.126 0.000 8.17±0.37 5.68±0.15 37.994 0.000
2.4 兩組首次剖宮產瘢痕愈合情況比較 試驗組首次剖宮產瘢痕愈合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4。

表4 兩組首次剖宮產瘢痕愈合情況比較[例(%)]
2.5 兩組住院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產后總出血量、 鎮痛藥使用率比較 試驗組產后總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鎮痛藥使用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1)。見表5。
表5 兩組住院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產后總出血量、鎮痛藥使用率比較(±s)

表5 兩組住院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產后總出血量、鎮痛藥使用率比較(±s)
組別 n 住院時間(d)術后肛門排氣時間(h)產后總出血量(ml)鎮痛藥使用情況[例(%)]對照組試驗組t/χ2 P 37 37 8.65±1.74 6.12±1.52 6.661 0.000 24.91±5.45 18.71±5.34 4.943 0.000 222.71±27.13 178.34±31.27 6.519 0.000 15(40.54)4(10.81)8.568 0.003
2.6 兩組產婦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產婦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產婦滿意度比較[例(%)]
相關臨床資料顯示,近年來選擇剖宮產終止妊娠的產婦數量不斷增加。剖宮產術是產科一種常見的助產手術,會對產婦造成一定的創傷,但能夠有效解決產婦難產問題,并且能夠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甚至是挽救新生兒生命。臨床研究顯示,剖宮產術后患者常會出現子宮瘢痕痛,甚至是嚴重的腹壁、腹腔粘連,給其術后恢復帶來極大的影響[7~8]。術后粘連甚至會帶給患者終生痛苦,子宮瘢痕直接影響到患者再次妊娠以及分娩[9]。首次剖宮產的不同切口方向會對患者術后瘢痕分級與盆腔粘連程度產生不同影響[10]。常見的剖宮產術有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術以及新式剖宮產術等,Phannenstiel 縱行切口是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術中常用的切口方式,Joel-Cohen 橫行切口是新式剖宮產術中常用的切口方式。大部分資料表明,正是切口的不同,造成了該兩種剖宮產術效用以及術后并發癥的差異。依據相關學者的研究可知,不論是何種方向剖宮產切口,均會導致產婦出現一定程度的腹壁粘連,但接受新式剖宮產手術的產婦由于橫切口腹壁瘢痕恢復較好,因而發生粘連率明顯較少[11~12]。
縱切口剖宮產手術具有操作簡便的特點,然而通過臨床觀察可知,縱切口剖宮產的胎兒娩出較慢,并且在該種剖宮產方式中,需要切開較長的切口,因而患者較易出現牽拉反應[13]。并且有報道指出,再次剖宮產術不同的方式直接影響再次剖宮產的結局,會產生更加明顯的腹壁瘢痕,再次手術時需要對脂肪層與腹膜進行銳性分離,術中見粘連廣泛,并且會導致產婦出現大量出血情況,從而會在較大程度上增加手術困難[14]。而橫向切口剖宮產術產婦腹壁瘢痕愈合較好,在手術過程中,可同時撕拉皮下脂肪、腹直肌,并且鈍性撕開腹膜,從而減少出血量,使切口能在較短時間內愈合。鑒于切口方式不同,新式剖宮產術具有手術時間短、恢復時間快、不影響腹壁美觀等優勢[15]。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產婦腹腔粘連程度明顯較輕,瘢痕切口分級明顯較低,并且出血量明顯減少,手術時間、娩出胎兒時間、住院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均明顯縮短,瘢痕愈合情況明顯較優,說明相比于首次縱切口剖宮產,首次橫切口剖宮產可降低腹壁、腹腔粘連程度、瘢痕切口分級與鎮痛藥使用率,并且能夠減少手術出血量與產后總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娩出胎兒時間、住院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改善剖宮產瘢痕愈合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