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軍委 劉志華
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快速推進,我國農村創業創新群體的規模在不斷擴大,農村正在迎來創業創新熱潮。但農村創業創新仍存在創業群體素質偏低、體制機制不夠完善、平臺穩定性有待增強、產業鏈有待延伸等諸多困境。文章在深入剖析相關問題的基礎上,結合近年來對全國多地的調研情況以及農村創業未來的發展潛力,提出完善創業培訓體系、搭建農村創業平臺、創新業態培育模式、加快推進三產融合等探索路徑,并圍繞實施路徑提出轉變鄉村創業理念、持續聚焦并圍繞新業態發力、完善農村創業創新金融機制和健全人才培育和引進機制等建議,力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力農村農民實現共同富裕。
關鍵詞:共同富裕;農村創業創新;產業融合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2.05.05
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階段的本質要求,也是黨和政府不懈奮斗的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然而,實現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其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便是實現5億多農民的共同富裕。雖然在建黨百年之際,我國已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實現了農村人口全面脫貧的目標,但由于農村在產業、人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發展與城市存在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問題的關鍵,也是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對于鄉村來說,產業發展是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和關鍵,支撐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是人才振興,而農村創業創新與鄉村產業發展之間是緊密關聯的。一方面,鄉村產業發展吸引了大量返鄉群體創業創新,投身鄉村市場;另一方面,農村創業創新又能助推鄉村產業的發展壯大。基于此,探索破解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創業創新面臨的困境可以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對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一、文獻綜述
國內學者對共同富裕背景下農村創業創新的研究更多集中在農村創業主體、業態培育、產業選擇以及創業本身的意義和作用上。針對農村創業主體,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返鄉大學生(顧輝[1],2021)、返鄉農民工(彭英等[2],2022)等兩類人群,通過分析他們在創業實踐中面臨的困境,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農村創業業態培育方面的研究,側重于從農村電商新業態(黃艷嫻等[3],2017;彭成圓等[4],2019)、農村業態整體發展(梁瑞華[5],2019;謝天成等[6],2020)等視角,分析農村創業業態培育的發展趨勢。農村創業產業的研究,在由關注單一產業(邱海洋等[7],2019;于欽明等[8],2019)創業向三產融合(肖衛東等[9],2019;譚丹[10],2019)轉變。還有部分學者[11-13]從農村創業的意義和作用入手,研究創業對農村就業、扶貧脫貧等產生的影響。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的研究更多聚焦于某一維度的剖析,對農村創業創新實施路徑進行系統分析的相對較少,尤其是如何借助鄉村振興戰略探索農村創業創新實施路徑的研究還較少。筆者試圖從這個視角入手,通過分析農村創業創新的現狀,結合農村創業創新的發展潛力,借鑒全國多地農村創業創新實地調研的情況,積極探索創業創新實施路徑,以期逐步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助力農村農民實現共同富裕。
二、農村創業創新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結合文獻研究和對全國多地實地調研的結果不難發現,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后,農村創業創新的熱潮再次興起,創業創新主體不斷豐富,創業創新的規模不斷擴大,圍繞農村特色產業的創業創新逐漸成為各界關注的熱點。
(一)農村創業創新的現狀
從總體來看,當今農村創業創新規模不斷擴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創業創新人數不斷增多,二是創業創新主體不斷豐富。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社會各界群體返鄉下鄉創業創新蔚然成風。不同于以往的創業創新主體,新時期的農村創業創新主體更加多元化,中高等院校畢業生、鄉村留守人員、農村青年、科技人員、退役軍人等新的創業創新群體不斷加入農村創業,甚至還有更多的市場主體參與其中。從創業創新關注的產品來看,具備綠色、有機等特征農特產品已成為創業重點關注的對象。隨著返鄉創業創新的政策紅利越來越多,農村創業創新規模還將繼續擴大。據2020年農業農村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達到1010萬人,同比增長19%,未來這一規模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政策紅利的釋放還將持續擴大。
(二)農村創業創新存在的問題
在深入分析我國農村創業創新現狀后不難發現,伴隨利好形勢的背后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層面。
1.創業創新群體整體素質普遍偏低
從整體情況來看,除少部分高素質的創業人群外,農村創業創新群體的整體素質普遍偏低,在創業創新活動開展過程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農村創業創新主體不能積極主動了解關于農村創業創新的最新政策。根據呂莉敏等[14]的研究,僅有4.2%的返鄉農民工對政策內容非常了解,導致其對有些政策理解不到位,存在疑惑未能及時咨詢相關部門,一部分創業創新群體甚至存在盲目跟從、不考慮實際需求等潛在的隱患,創業創新失敗的風險仍然較大;另一方面,部分農村創業創新群體未深入理解創業創新、理解鄉村產業發展,不能有效地挖掘資金、人脈、技術等潛在資源為自己所用。
2.農村創業創新體制機制不完善
由于“幸存者偏差”,為人所知的農村創業創新案例大多數結果是成功的,但事實上,農村創業創新失敗的案例屢見不鮮,據不完全創業成果統計數據顯示,農民工返鄉創業創新失敗率高達90%。尤其是對大多數創業創新失敗者來說,由于沒有相應的體制機制對其創業創新進行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幫扶,導致創業創新失敗群體打消了二次創業的念頭。因此,對初次開展創業創新活動失敗的群體來說,完善農村創業創新體制機制意義重大。
3.農村創業創新平臺穩定性有待增強
為鼓勵和支持廣大農村地區開展創業創新活動,應當建立具有穩定支撐和多元服務功能的創業創新平臺。2019年6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創建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村創新創業和實訓孵化基地,搭建平臺載體促進農村創新創業。平臺支撐功能主要體現為,在創業創新初期為創業創新主體提供包括資金渠道、孵化培訓等扶持活動,而服務功能體現在幫助創業創新主體提供必要的信息以及技術交流空間,避免市場失靈帶來的風險。截至2021年,雖然多地都在推進農村創業創新服務平臺建設,且河北全省、四川成都等地已經建成農村創業創新服務平臺,但總體來看,平臺功能尚不穩定,未能完全做到以創業創新群體需求為導向,提供應有的支撐和服務。
4.農村創業創新的產業鏈有待延伸
目前,農村開展創業創新活動涉及的產業大多是第一產業,多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而第一產業的獲利空間有限,沒有較高的技術壁壘會引起產業市場的盲從,風險系數較高,最終會導致農村創業創新主體同行低價無序競爭,這樣的案例在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臺不勝枚舉。沒有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就無法真正做到三次產業融合,開展創業創新活動面臨的失敗風險也會增加。根據在浙江嘉興、河北廊坊、廣東河源等地調研的情況反饋,當前各地農民因為收益較低,普遍不愿涉農,如何合理地引導創業創新群體延伸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加涉農群體的基本收益至關重要。因此,單純依賴某個產業去開展創業創新活動,未來的發展空間有限。
三、農村創業創新發展潛力巨大
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農村創業創新已成為推動我國農村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未來發展的潛力巨大。“十四五”是我國邁向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起步期,也是經濟發展的轉型期,存在諸多發展機遇。202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給農村創業創新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政策紅利支持,創業創新活力增強
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各地也相繼推出了多種政策措施扶持鄉村創業創新活動,而且支持的范圍和力度也越來越大。根據農業農村部新聞辦舉行的“推進農村創業創新,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中的相關數據,截至2017年9月,已有北京、天津、河北、黑龍江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了農村創業創新推進協調機制辦公室,以保證農民創業創新項目的順利實施。同時,農業農村部通過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范例推介、全國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創意大賽等活動大力推動農村創業創新工作。伴隨著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釋放的鄉村信號,各地會陸續出臺財政、稅收、金融擔保等支持鄉村創業創新的相關政策,在政策紅利的推動下,農村創業創新活動必將得到快速發展。
(二)發展空間廣闊,創業創新浪潮興起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村漸漸成為“稀缺資源”。雖然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短期內難以改變,但隨著大部分農村地區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物流運輸更加便利,農村開展創業創新的基礎條件在不斷改善,而且人工、土地等成本相對較低,給農村創業創新群體提供了便利條件。另外,生存壓力大、就業難等城市問題的不斷凸顯,以及農村務工人員社會保障不足、子女在城市上學困難等問題仍存在,使得返鄉開展創業創新活動成為一種更好的選擇,這也導致返鄉創業創新人員數量逐年增多。根據農業農村部相關數據監測,全國農民工返鄉創業數量從2015年累計超450萬,增長至2021年的1010萬,形成了農民工、大學生、退役軍人、婦女4支創業隊伍,到2025年全國各類返鄉創業創新人員有望超過1500萬人。創業創新主體的不斷壯大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社會資本支持,投資潛力巨大
“農業+”旅游、康養、文化、教育等多種模式融合發展,已經在部分農村地區凸顯優勢,社會資本向農村地區傾斜趨勢明顯。從投資潛力看,社會資本既可以投資鄉村產業發展,又可以參與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高標準農田、農村污水處理等有一定收益的基礎設施建設,還能壯大鄉村規劃、教育養老、鄉村旅游、電商消費等鄉村服務業。同時,新型經營主體能夠與社會資本進行有效對接,大大提升了社會資本的投資意愿,有利于促進農村創業創新發展。
(四)信息技術發力,平臺活力迸發
數字經濟時代意味著農業正在經歷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這給中國農村創業創新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互聯網技術帶來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打破了對農業種植的規模限制,使涉農人員的收益有了明顯增加,信息科技的發力,推動了數字平臺不斷興起和農村創業創新的蓬勃發展。
數字平臺的建立豐富了“農業+”業態,電商農業蓬勃興起,農業科技園的建立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新思路。正在構建并逐步完善的農業大數據智能決策和管理平臺,從依托資源調度的細節服務到依托實時數據的協作服務,從服務勞動力到服務生產規劃,拓展了訂單種植和供應鏈金融,為企業化新農人、職業農民提供全程閉環服務,使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聯動,為農村創業創新活動提供更多便利。
四、農村創業創新實施路徑
(一)培訓先導:完善創業創新培訓體系
農村創業創新活動的推進要以培訓孵化為先導,創新農村創業培訓模式,整合培訓資源,完善創業創新培訓體系。基于信息網絡技術,構建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政府、學校或培訓機構、創業創新群體和社會團體“四位一體”的農村創業創新培訓模式:政府整合資源,完善機制,科學規劃、穩步推進農村創業創新培訓工作,保障農村網絡、培訓場所等基礎設施;學校或培訓機構結合當地產業發展和區域特色的實際情況,對接相應的培訓師資,滿足當地普遍性和個性化的培訓需求;創業創新群體要充分了解網絡平臺與信息資源的重要性,在線下培訓的基礎上,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加強在線平臺和移動終端平臺的學習,有效規避創業實踐的誤區,而且要主動對接資源,加快對資源的利用和轉化;社會團體應積極參與農村創業創新活動,營造創業創新活動環境,讓創業創新主體有更多的操作空間,使培訓更接地氣,助力創業創新主體快速成長。
農村創業教育培訓體系離不開系統化的培訓體系和培訓資源支撐,依托學校、培訓機構和社會團體的力量,圍繞當地經濟發展的特色,整合智力和培訓資源,打造獨具特色的農村創業創新培訓體系,通過創業創新培訓引導、創業創新項目庫建設和創業創新典型案例宣傳與經驗推廣,努力營造農村創業創新良好環境。
(二)平臺搭建:打造農村創業創新載體
充分發揮各地特色資源和產業的優勢,努力打造農村創業創新和孵化平臺,堅持平臺化引領的農村創業創新思路,為農村創業創新群體搭建載體,努力打造多元化農村創業創新平臺,培育農村創業創新環境。
1.打造農村創業創新孵化平臺。圍繞當地特色資源,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加強與外部市場主體的合作,有效整合當地的資源,建立專業化的技術培訓基地和孵化平臺,以產業為主孵化農村創業群體。
2.打造農村電商創業創新服務平臺。結合電商實踐性、靈活性強等特點,依托現有的電商平臺,由政府推動建立市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鄉鎮電商服務站、村級電商服務點三級電商服務體系,結合當地的產業優勢和特色資源,為農村創業創新群體提供電商創業服務,幫助其對接外部需求,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調動返鄉人員創業創新積極性。
3.打造農村就業創業平臺。積極組織開展農村創業創新活動,樹立創業創新典型,并對典型人物進行大力宣傳,激發農村大眾創業創新熱情。積極探索并推廣“市場主體+合作社+農戶”“孵化基地(平臺)+創業群體+產業”等農村創業就業模式,大力扶持鄉鎮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建設,依托大數據精準對接市場需求,提升農村創業就業的服務能力。
農村創業創新平臺的搭建,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政府要考慮在產業發展、創業主體培育、融資渠道拓展、平臺搭建等重點領域和方向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支持農村創業創新工作開展。
(三)業態培育:培育創業創新業態
農村創業創新的業態培育要以“生態”為重要抓手,以拓展功能為主要發展方向,以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為目標,加快培育農村新業態,推動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
不同地域因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區位交通、社會人文等因素存在差異,新業態的培育要強調因地制宜,摒棄落后的發展模式,科學把握,分類施策,在條件成熟的地區,可探索建立新業態培育示范區,先試點總結提煉,后推廣復制應用,突出典型案例示范引領的作用。
可考慮將城市業態適度引入農村,通過對創業創新群體的合理引導,優化農村新業態的布局,搶抓“數字化轉型”的有利發展時機,打破思維局限,加快新技術在新業態中的應用和轉換,加快城鄉要素的有效流動和融合進程。同時,圍繞農村新業態發展需要,加大與高校、科研院所等的合作力度,吸引更多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科技人員等返鄉人員加入農村新業態的培育中,并加大對上述群體的幫扶力度,通過業態培育和模式創新來提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
(四)產業融合: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當前,在農村創業創新實踐活動中,僅僅依托種植業、養殖業等農村第一產業取得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數。在現有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下,農村第一產業的盈利空間十分有限,其更多依賴政府財政補貼或者農村廉價勞動力開展創業創新活動,長期來看這種模式不可持續。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推進,有必要采取多種措施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通過產業之間的深度融合,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創造獨特的產品價值和差異化優質服務,為創業創新群體創造更多的發展機遇,贏得更多的利潤空間,從而推動農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在農業產業融合上,可優先考慮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以農產品加工產業鏈為著力點,借助農村電商渠道,拓展農產品的銷售市場,推動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
2.借助“互聯網+”“數字化”等發展機遇,推動大數據、智能化等技術與農業的融合進程,創新發展模式和農業業態,加快農業與文化、康養、科教、旅游、體育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地發展最適宜的融合形式。
3.積極探索農業功能拓展性融合,鼓勵創新合作方式,通過土地、資金等入股或者簽訂契約的方式,積極培育新型農業市場主體,依據當地特色更新產業業態,發展景觀農業、休閑農業、創意主題農業等鄉村產業業態,深入挖掘和激活鄉村的生態價值,打造精品資源和特色品牌,依托產業融合推動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五、農村創業創新活動開展的建議
(一)注重鄉村創業創新理念的轉變
鄉村創業創新活動面臨自然風險、市場風險、政策風險等各種風險,伴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未來面臨的不確定性在加大,而且這些風險對返鄉農民工、小農戶家庭等創業創新群體來說,帶來的沖擊甚至是致命的,傳統的創業創新理念和模式亟待轉變。
對于鄉村創業創新群體來說,轉變創業創新理念尤為重要。首先,面對市場不能蠻干,不能依靠低價或無序競爭,要樹立市場抱團的理念,通過抱團發展,形成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把當地的特色資源轉化成規模經濟的優勢,抱團打造區域或地方公共品牌,推動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第二,樹立融合發展的理念,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當前鄉村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如何結合地方特色,融入地域元素,瞄準鄉村產業的融合發展刻不容緩;第三,堅持綠色發展、協調發展的理念,深挖當地的生態價值,把生態價值作為產業鏈發展的重要環節,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圍繞新業態激發創業創新潛力
政府應該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物流體系建設,為鄉村創業創新打通“最后一公里”屏障,同時搭建鄉村創業平臺,讓創業群體能夠享受平臺提供的市場、資源、商機等信息,引導創業群體利用平臺對接外部發展機遇,圍繞當地的特色資源開展創業活動,充分借助“互聯網+”,助推傳統鄉村產業的轉型升級,探索新的創業模式和產業業態。
各地應圍繞當地的主要創業創新群體,出臺相關政策加以扶持,鼓勵發展當地特色產業,豐富鄉村區域產業形態,創新產業業態,通過鄉村創業創新服務平臺,幫助其打造產品的獨特價值,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的能力,激活創業創新群體的潛能,釋放市場主體的潛力。
(三)建立健全人才引進和培育機制
建立健全鄉村創業創新人才引進和培育機制,加強相關領域人才隊伍的培養,提高鄉村創業的成功率。對優秀的鄉村產業領軍人物,要給予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支持,鼓勵他們帶領更多的人員參與到農村創業創新實踐活動中。同時,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科技人員、返鄉創業人員等群體加入農村創業創新實踐活動中,鼓勵他們培養和帶動更多的當地農民參與農村創業,助力鄉村產業的發展。
加強創業實訓體系建設,完善相應的組織機制,建立創業績效評價機制,通過舉辦創業大賽等活動,選拔一批富有創業精神、敢于挑戰風險的農村創業群體。同時,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建設,強調多部門聯動,科學制定培訓方案,豐富職業培訓的形式,根據當地條件,適時建立職業培訓基地,著力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為鄉村產業興旺提供更多后備有生力量支撐。
(四)加強金融對新型經營主體支持
創新農村創業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強化為農村創業群體和創業實踐活動提供金融服務支持,政府相關部門要落實創業貸款的相關政策,降低返鄉創業大學生、社會青年等群體的貸款門檻,豐富青年創業金融產品種類,創新信貸模式,可考慮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等借貸模式,簡化信貸流程和手續,幫助農村創業創新群體解決資金問題。
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創造有利于農村創業創新的政策環境,可考慮建立青年創業基金等形式,為存在資金需求的創業群體提供幫助,并根據資金的需求額度、使用期限等條件,優化擔保方式,適時給予信貸資金扶持。
參考文獻:
[1] 顧輝.政府角色定位、政策機制與返鄉大學生成功創業[J].湖南社會科學,2021(01):87-95.
[2] 彭英,周雨濛,耿茂林.鄉村振興背景下江蘇返鄉農民工創業現狀、典型模式及對策建議[J].江蘇農業科學,2022(01):222-225.
[3] 黃艷嫻,張銀銀.農村電商促進農村創業就業績效模型構建[J].商業經濟研究,2017(19):144-145.
[4] 彭成圓,趙建偉,蔣和平,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電商創業的典型模式研究——以江蘇省創業實踐為例[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9(06):14-23.
[5] 梁瑞華.培育壯大農業新業態發展路徑及對策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9(03):115-119.
[6] 謝天成,施祖麟.農村新業態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20(01):41-46.
[7] 邱海洋,胡振虎.鄉村振興視角下綠色食品產業創業與鄉村發展——基于空間計量和面板門檻模型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19(01):36-43.
[8] 于欽明,白宏亮,朱雪林.基于蘋果園種植和經營的農村創業探究——評《零起點學辦蘋果園》[J].中國果樹,2019(06):32.
[9] 肖衛東,杜志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內涵要解、發展現狀與未來思路[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6):120-129.
[10] 譚丹.構建農村三產融合的動力系統[J].人民論壇,2019(24):146-147.
[11] 袁方,史清華.創業能減少農村返貧嗎?——基于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數據的實證[J].農村經濟,2019(10):62-69.
[12] 余喜文.大學生參與農村地區創新創業活動對農村發展現代化的推動及其實現[J].農業經濟,2019(04):116-118.
[13] 張益,胡盛紅,宋啟道.日本六次產業化對中國農村三產融合的借鑒和啟示[J].中國經貿導刊(理論版),2017(26):13-14.
[14] 呂莉敏,石偉平.基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政策研究——對2012年以來相關政策的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9(04):62-68.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Rural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mon Prosperity
Xu Junwei1 ? ?Liu Zhihua2
(1.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Beijing,100048;2.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100083)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ntry'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e scale of my country's rural entrepreneurial groups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panding,and rural areas have also ushered in a new round of entrepreneurial upsurge. However,rural entrepreneurship still has many dilemmas,such as low quality of entrepreneurial groups,inadequat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platform stability to be strengthened,and industrial chain to be extended. Based on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above issues,combined with the recent surveys of many places across the country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rural entrepreneurship,this article proposes some implementation paths,such as improving the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system,building a rural entrepreneurship platform,innovating business model cultivation models,Speed up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and so on. Moreover,around these implementation paths,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ransforming rural entrepreneurship concepts,continuously focusing and focusing on new business models,improving rural entrepreneurship financial mechanisms,and improving talent cultivation and introduction mechanisms,in order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comprehensively and help rural farmers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Key words:Common prosperity;Rural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Industrial 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