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菲 燕娜 郭建偉



摘 ?要:信息的互聯互通是區域間和產業內部的重要紐帶,信息安全是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中信息資源共享、共建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文章在對國內外信息安全相關研究與發展進行總結歸納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近十年京津冀信息安全專利情況,找出三地信息安全產業發展的一致性和差異性,闡述了京津冀信息安全發展中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結合信息安全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從頂層設計、產業布局、技術引領、產學研合作等角度提出對京津冀信息安全產業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信息安全;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利
中圖分類號:TP3;F1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2.05.09
在知識經濟背景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技高速發展,信息產業正在重塑傳統產業和其他產業,甚至是影響了整個經濟格局,成為信息產業的重中之重。信息產業是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結構升級的支柱型產業,其在世界范圍內都是重要的戰略性產業。近年來,信息安全問題已逐漸成為信息產業的熱點,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信息爆炸式發展下,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都對信息安全高度關注。
一、信息安全研究概述
在信息時代,信息化進程全面加快,信息技術在被廣泛利用的同時,信息泄露、竊取、非法使用等安全問題頻現。近年來,各國紛紛制定、研究信息安全相關的國家、地方、行業標準,推動信息安全標準化工作。
國外一些官方機構對信息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進行了定義。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認為,信息安全技術即保障信息安全的技術,信息安全是為數據處理系統建立和采取的技術和管理的安全保護,保護計算機硬件、軟件和數據不因偶然或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和泄漏。美國政府將信息安全定義為保護信息系統免受意外或故意的非授權泄漏、傳遞、修改或破壞。[1]Mark Stamp教授在《Information security:principles and practice》一書中將信息安全內容劃分為密碼學技術、訪問控制、協議和軟件安全四大主題并詳細闡述了其內涵。[2]
我國對信息安全的定義多來源于學術組織。信息科學研究領域通常認為,信息安全是指信息在生產、傳輸、處理和儲存過程中不被泄漏或破壞,確保信息的可用性、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認性,并保證信息系統的可靠性和可控性。我國信息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認為,信息安全涉及信息的保密性、可用性、完整性和可控性。[3]保密性就是保證信息不泄漏給未經授權的人,可用性就是保證信息以及信息系統確實為授權使用者所用,完整性就是抵抗對手的主動攻擊,防止信息被篡改,可控性就是對信息以及信息系統實施安全監控。綜合來說,就是要保障電子信息的有效性。馮登國等學者從信息安全的基本特征出發,將信息安全的基本屬性從早期傳統的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三要素擴至包含非否認性、真實性和可控性的6個屬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包含對信息偽裝、驗證和對信息系統保護等方面的信息安全技術體系。[4-5]從信息安全技術體系出發,可將信息安全技術歸納為核心基礎安全技術、安全基礎設施技術、基礎設施安全技術、應用安全技術及支撐安全技術5類。[6]
從國際上來看,美國和歐盟諸國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綜合性信息安全戰略。基于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的差異,各國的信息安全法規政策各有側重。在信息安全方面,美國是從政府到社會再到個人的信息安全以及信息基礎設施的保護,立法偏向分散性和自律性。相較于美國,歐盟在信息安全的角度更加注重對個人權利的保障,在立法上偏向統一性和強制性。雖然各國都很重視信息安全和互聯網信息保護,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法規政策,但是在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法規政策的滯后性與信息技術發展的迅速性存在“時差”的矛盾。其次,數據隱私存在于信息傳輸、存儲、使用、銷毀的各個環節中,各國政府無法達成共識,比如各國法律通常會規定服務商的數據存留期限,卻很難控制云端服務器運營商對數據刪除后的處理,這增加了維權的難度。
我國不斷總結自身發展特點并吸取各國經驗,把保障國家信息化發展的信息安全作為戰略重點,在動態過程中加強并逐步完善信息安全戰略。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數次提到網絡安全、數據安全,涉及國家經濟、公共、數據、網絡等多個領域。2021年9月,《數據安全法》正式施行,成為我國首部數據安全領域的基礎性立法。2021年12月,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的《“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提出,將培育先進安全的數字產業體系作為重大任務和重點工程之一。
二、從專利角度看京津冀信息安全發展情況
專利指由政府或區域性組織依申請而頒發,記載發明創造的內容,經過專利權人許可他人才可實施的文件。專利文獻記載了最有效的技術信息,并且囊括了國內外最多的技術信息源。信息安全產業屬于技術性較強的領域,從專利的角度進行戰略分析,一方面可以反映出該產業現有技術的先進性和創新性,體現信息安全產業的發展優勢;另一方面,10年的專利變化發展,反映出的舊技術分化或與其他技術的融合,可以為未來信息安全產業發展提供參考。通過專利角度的定量數據分析,從多領域發展態勢的客觀情況,分析京津冀與長三角、珠三角的比較優勢以及京津冀內部3個省市的差距。
筆者借助壹專利工具,以“信息安全”為關鍵詞檢索2012—2021年間中國專利共命中21791條,從專利數量、區域分布、申請人等角度對京津冀三省信息安全相關專利情況進行分析,通過先進的技術信息為京津冀信息安全產業發展提供前瞻性參考。
(一)京津冀區域內信息安全研究水平差異較大
從申請人合作關系來看(見表1),合作申請數量排名前十的申請人所屬省份全部為北京,其中有合作關系的59個申請人中,只有3%的合作人來自河北或天津,合作關系中申請人絕大多數來自北京。由此可以看出,北京在信息安全相關研究的水平上在全國屬于絕對領先地位,要明顯高于天津和河北,但北京在信息安全研究方面與天津、河北的合作較少,帶動效應不明顯。
(二)京津冀區域信息安全創新能力較強
我國的專利主要分為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3種類型。從我國信息安全相關專利總體情況來看(見表2),2012—2021年間專利一直呈現增長趨勢,其中發明專利的數量增長明顯高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并且保持了較為穩定的增長率。我國在信息安全方面的科研水平穩步提升,技術發展活躍且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具有較高創新力。
1.京津冀與長三角、珠三角相比,信息安全創新能力較強
從2012—2021年專利數量的排名來看,北京市的專利數量(6650項)遙遙領先于其他省市,排名第二的廣東省也明顯高于其他省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分別排名第12位和第18位。從區域角度來看,2012—2021年,長三角區域專利總體數量5189項,和珠三角區域總體數量3456項差距不大。雖然天津市和河北省專利數量(天津293項、河北159項)較少,但由于北京市專利數量穩居高位(北京6650項),京津冀區域總體數量仍然明顯高于其他兩個區域。
2.京津冀區域內部來看,北京信息安全創新能力較強
2012—2021年,從排名前十的申請人情況來看,信息安全申請專利數量主要集中在北京、浙江、廣東、四川4個省份,其中所屬地在北京的申請人占申請人總數的70%;從信息安全申請專利數量排名前十的申請人來看,北京的申請人共申請專利3849項,占總數的70%。
從總體地域角度來看,無論是申請人所屬地區還是專利數量地域排名,北京、廣東都最為突出,尤其是北京,即便天津和河北數量很少,京津冀區域信息安全專利水平仍領先于長三角、珠三角區域,這說明京津冀區域尤其是北京,謀求專利保護的積極性較高、創新能力較強。
(三)京津冀信息安全專利總體呈現增長趨勢
從信息安全專利數量變化趨勢來看,排名前十五的省市包括京津冀區域的北京和天津,長三角區域的江蘇、上海和浙江,珠三角區域的廣東。其中,北京始終保持增長趨勢,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偶有波動,總體保持增長趨勢,天津只在2015年和2017年有專利,其他年份數量均為零,總體發展不穩定。從京津冀區域來看,信息安全標準的發展與政府對京津冀總體發展規劃一致。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簡稱“工信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簡稱“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簡稱“中央網信辦”)共同批復京津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成立。天津受到兩次政策影響,信息安全專利數量在2015年和2017年分別突破了零增長,而北京始終保持了穩步增長,京津冀在北京的帶動下信息安全專利數量呈增長趨勢。
(四)京津冀信息安全專利分布集中
從技術領域來看,京津冀信息安全專利主要分布于網絡信息產業。我國信息安全專利主要以G(物理)和H(電學)為主(見圖1)。具體來看,筆者對專利的發明名稱和摘要進行文本聚類分析,通過技術圖景(見圖2)可以看出,信息安全專利布局的熱點集中于信息安全、電子設備、存儲介質、處理方法、識別方法、服務器、移動終端等,即計算機信息安全的硬件系統和網絡系統。我國信息安全專利申請人中所屬地為北京的占絕大多數,而京津冀區域申請人所屬地也幾乎都為北京,故京津冀區域信息安全專利分布情況符合上述分析,即信息安全專利與網絡信息產業密切相關。
三、京津冀信息安全產業的發展優勢和問題
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成為國家戰略后,京津冀與珠三角、長三角一樣成為國家重點發展區域。我國高度重視并積極發展信息化建設,信息化進程加速了經濟、社會、民生的發展,信息化是滿足民生需求、服務戰略決策的手段,信息安全是使信息快速、有效傳遞和共享,提高各方協同發展能力的重要保障。從京津冀信息安全專利情況不難看出,區域內信息安全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從發展優勢來看。第一,京津冀信息安全產業北京帶動作用明顯。2018年末,京津冀區域內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法人單位為13.4萬家,占第二、三產業法人單位總比重的5.5%,分別比全國同行業高1.3個百分點,可見信息產業在京津冀區域屬于集聚程度較高的產業。據《2021年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白皮書》可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信息產業發展長期領先于成渝經濟圈、東北和西北地區;2020年和2021年北京連續兩年位居第一,天津位于第二梯隊,有一定的發展潛力。第二,京津冀信息安全產業側重創新研究,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較強。京津冀信息安全專利關注的重點集中在信息安全技術研究上,京津冀區域信息安全專利水平領先于長三角、珠三角區域,京津冀區域尤其是北京,發明專利明顯高于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說明京津冀具有較高的創新力和技術活躍度;專利數量的連年攀升說明京津冀區域對信息安全技術謀求專利保護的意識和積極性都較高。第三,國家層面信息安全政策對京津冀區域信息安全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京津冀信息安全產業受區域協同發展、數據網絡發展等政策影響較大,尤其是天津,近十年的兩個增長點都出現在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出臺之后。第四,京津冀信息安全產業發展方向明確。京津冀信息安全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行動積極,專利以信息傳輸和信息處理兩個技術方向表現突出,與信息安全技術、網絡信息產業密切相關。從應用來看,在政務信息安全方面,通過電子政務信息安全建設為行政事務、社會服務提供數據支撐,京津冀政務系統采用云計算模式,在提高基礎設施利用率的同時保證物理安全;京津冀建立統一的云災備中心,集中管理數據備份,各政府單位分級、按需申請災備資源;京津冀建設公共服務一體化平臺,整合三地人文、地理、經濟等基礎數據,聯動開展公共安全、安全生產、食品衛生、智能交通、環保監測等服務項目,并在政府部門間實現信息共享。在科技信息共享方面,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聯合天津、河北有關單位搭建了京津冀科技資源創新服務平臺,構建了京津冀魯“3+12”科技資源信息共享合作網絡體系,并通過設立平臺分中心實現了科技信息的匯聚、共享共建,為京津冀協同創新提供了扎實的科技數據基礎。[7]在教育資源共享方面,京津冀遠程教育資源共享,使中心城市與周邊區域的教師和學生可以共享教學設備、電子與紙質圖書、精品課程、師資力量等資源,加強了教育資源在三地之間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縮小了區域內部教育水平差距。在遠程醫療服務方面,通過電子病歷互認、健康檔案云存儲、在線會診、線上掛號等方式,使優質醫療資源惠及整個區域,優化了醫療資源配置。
從存在的問題來看。第一,京津冀信息安全產業協同效應較弱。專利水平地區差異性大、合作較少,說明三地協同能力不高,京津冀信息安全產業整體高于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主要依靠北京的龍頭地位。第二,產業區域協同發展政策體系有待完善。從專利增長趨勢可以看出,京津冀區域信息安全產業受到政策影響出現增長點后,積極效應持續時間較短,在兩個增長點集中爆發后又回落至原點,缺乏有針對性的產業政策持續對區域信息安全產業提供支撐。第三,京津冀信息安全產業布局應用范圍有待擴大。京津冀信息安全應用主要集中在區域政務、科技、教育、醫療等方面,通過信息安全共享為跨區域互聯互通提供技術保障,但在其他產業方面的應用有待加強。
四、京津冀信息安全產業協同發展建議
信息安全產業作為保障信息安全的核心產業,為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系統安全提供了必要的產品和服務保障。京津冀信息安全產業發展,不僅要依托區域政府和政策的支持,更應從三地特點出發,充分發揮京津冀作為重點發展區域的地域優勢,特別是北京的信息產業資源以及高層次人才聚集的優勢,優化產業鏈布局,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京津冀區域信息安全產業的協同發展。
第一,把握國家戰略發展方向,加強京津冀信息安全產業頂層設計。提高信息安全意識,加強信息安全防護和應急能力建設,抓住我國大力發展自主可控的基礎軟硬件和重視網絡信息安全發展的重大機遇,積極發展信息安全產業。京津冀三地政府要為信息安全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以及政府部門、金融機構、高校院所的對接提供良好的溝通渠道,保障區域內產學研銷的暢通;出臺區域間稅收優惠、財政支持、服務支撐、創業扶持等方面的政策,鼓勵信息安全產品國產化;加大三地政府采購力度,為區域內產品和服務提供商創造更多、更好的產業生存發展環境。促進集群式協同發展,三地合作延伸產業鏈條,在區域內擴大產業規模,憑借地理位置優勢降低生產、運輸和交易成本,以分工和規模優勢提高區域整體競爭力。
第二,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推動信息安全產業高質量發展。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信息的互聯互通是區域間和產業內部的重要紐帶,信息安全是三地產業協同發展中信息資源共享、共建順利開展的保障。京津冀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在信息安全產業發展過程中應考慮地區差異性,根據產業鏈特點和地區優勢布局發展。信息安全產業鏈上游的基礎硬件和軟件系統,對研發水平要求較高,應集中在信息產業發達、高層次人才聚集的北京發展。中游的軟硬件產品和服務提供商,已形成較為完善的體系,可選擇在天津和河北發展,從而帶動當地的信息安全產業,綠盟科技、啟明星辰等大型企業不僅擁有成熟的產品和服務,在研發方面也是國內領先,可與天津和河北當地的信息安全企業共同聯合開發,提高津冀的研發能力;可在津冀建立大型生產線,吸引北京乃至全國的龍頭企業落戶、項目合作,逐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下游的應用領域,除了繼續服務三地政務,還應向區域間的軍工、金融、電信、能源等軍用、民用、商用多領域發展。
第三,發揮北京示范引領作用,帶動京津冀信息安全技術共同發展。北京作為京津冀一體化的核心,坐擁優勢的知識資源,具有良好的信息產業發展基礎,已逐步形成結構合理的信息產業格局,信息產業的龍頭地位還將繼續影響信息安全技術的高位發展,加之北京在大數據產業和信息安全技術方面的優勢,京津冀信息產業總體發展趨勢良好。在考慮北京先進性的同時,還應充分認識到天津和河北的差異性,故在三地協同發展中,應充分發揮北京的帶動作用,實現信息安全產業的集群式發展。2021年,北京全年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350.4億元[8],這說明三地間要素流動加快。信息安全產業應以北京信息安全技術優勢為核心,促進信息安全相關科技成果轉化,為信息安全技術提供更多的研發環境和應用場景,優化信息安全產業鏈的區域分工和信息安全技術資源的區域配置,促進產業優化轉型。
第四,促進產學研合作,推進教育和產業融合發展。技術是產業發展之本,人才是技術研發之本。將北京優勢的信息安全人才和教育資源向津冀引流,建立京津冀信息安全產業教育培訓基地,直接對接中下游企業的實際需求,構建產業與專業的直通車,實現教學內容、設備與企業產品、生產設備無縫對接,培養實用性專業技術人才;增進三地學校、企業、政府、機構的合作和交流,聯合開展學術研究、人才流動、成果轉化等良性互動,助力京津冀信息安全技術協同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參考文獻:
[1] 鄭曉東.工程設計領域的知識管理——從信息化到知識化的實踐智慧[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7:257.
[2] Mark Stamp.Information Security:Principles and Practice,2nd Edition[M].New York:A John Wiley&Sons,INC,1-436.
[3] 肖華龍.信息安全與網絡安全關系辨析[J].電子世界,2012(16):123-124.
[4] Matt Bishop.Computer security:art and science[M].Massachusetts:Addison Wesley,2002:31-53.
[5] 馮登國,趙險峰.國內外信息安全科學技術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M]//中國計算機學會.中國計算機科學技術發展報告2006.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240-250.
[6] 馮登國,趙險峰.信息安全技術概論[M].2版.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1-2.
[7] 鄭金武.京津冀三地代表探討科技資源信息共享之道[EB/OL].(2019-11-24)[2022-05-12].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11/433065.shtm.
[8] 全市經濟持續恢復 發展優勢積蓄拓展——2021年北京經濟運行情況解讀[EB/OL].(2022-01-19)[2022-05-12].http://invest.beijing.gov.cn/xxpt/tzfw/bjjj/202201/t20220126_2600881.html.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Industry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Based on Patent Perspective
Xue Fei1 ? ?Yan Na2,3 ? ?Guo Jianwe2,3
(1.China Huadian Engineering Co.,Ltd.,Beijing,100160;2.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100044;3.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Network Password Authentication,Beijing,100044)
Abstract:Information interconnection is an important link between regions and industries. Information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and joint construction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industries.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elated to information security 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patent situa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in the past ten years,finds out the consistency and differ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industry in the three places,explain the advantag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information security,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industry,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industry in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op-level design,industrial layout,technology leadership,and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Key words:Information security;Beijing-Tianjin-Hebei;Coordinated development;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