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摘 ?要:為更好地研判中關村未來發展趨勢,科學制定中關村發展路徑,研究中關村30多年來創新創業發展的時空演變歷程及階段特征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采用空間分析和比較研究方法研究中關村,得到以下結論:從時間演變來講,中關村創新創業發展過程,分為“模仿創新”“自主創新”“領跑創新”3個發展階段;從空間演變來講,中關村發展是由街區向校區—創新園區—科技城區(社區)多功能融合創新發展過程,是建設創新綜合體的過程。通過比較中關村“一區多園”及全國10家一流高新區,分析發現:中關村“一區多園”在創新規模、創新投入產出效能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與全國10個一流高新區相比,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規模和總量最大,但是創新對外輸出和創新效率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關鍵詞:中關村;時空演變;創新
中圖分類號:X322;F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2.05.06
中關村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高新區”),從 20世紀80年代北京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到21世紀初期的中關村科技園區、“中關村指數”、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再到“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臺”“世界的中關村”,中關村建設發展歷程是中國從“模仿創新”“自主創新”走向“領跑創新”過程的縮影?,F在的“中關村”早已不是地域空間的概念,而是“科學”“創新”“世界人才”“世界一流”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文化品牌,是中國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印記,是國家創新體系的代名詞。系統梳理中關村創新創業時空演變,摸清“一區多園”優質要素集聚度,創新投入強度,取得創新成效差異等,對提升中關村創新服務水平,提高創新能力,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關村發展階段劃分及特點分析
創新創業是中關村的靈魂。從20世紀末的北大方正(1992年)、聯想(1992年)、用友(1995年)、清華同方(1997年)、當當網(1997年)、新浪(1998年)、搜狐(1998年),到21世紀的奇虎360(2005年)、人人網(2009年)、京東(2010年)、小米(2010年)、字節跳動(2016年)等,中關村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實現了研究、開發、商業化、孵化一體化,創辦了一大批引領全國乃至世界信息科技前沿的成功企業,形成“科學民主,與時俱進”的中關村理念,“科學民主、創新創業、寬容失敗、跨界顛覆”的中關村文化。[1]
(一)中關村創新發展階段劃分
中關村發展歷程是中國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政策驅動的結果,是民營科技企業創新創業發展的縮影。為更好地研判中關村發展趨勢,要深入研究中關村發展的源頭、過去和規律。按照國家五年發展規劃、中關村建設和創新發展歷程,筆者將中關村創新創業發展歷程分為“模仿創新”“自主創新”“領跑創新”3個發展階段。
1.模仿創新發展階段(1988—2009年)
中關村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發展的產物,是中國貿工技一體化1發展的民營科技企業從無到有“涌泉”式發展的產物。受改革開放和創新思潮影響,1980年,中關村辦起了由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科技人員組成的“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打出“參照美國硅谷技術擴散的經驗,在中關村發展先進技術”的旗幟。自此,中關村不斷涌現出陳春先、王選、雷軍、張一鳴等改革創新先鋒,創辦和培育“兩通”、“兩?!?、清華同方、紫光等一批高科技企業。相關單位出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等政策,全面推進經濟體制、科技體制、教育體制等方面改革,助推“科研成果快速變為商品化、知識和錢的結合創造巨大財富”[2],探索出一條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發展道路。
2.自主創新發展階段(2010—2020年)
2009年3月13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同意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批復》明確指出,將中關村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隨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2010)》及中關村“1+6”系列先行先試改革政策和“新四條”政策等相繼出臺,至此,中關村進入自主創新發展階段。2004年,北京市統計局制定并連續發布在全國和全球高新區具有影響力的中關村指數。中關村自主創新環境、創新能力、國際化影響力等到大幅提升,2020年中關村指數比2013年增長了2倍多。
3. 領跑創新發展階段(2021年至今)
《“十四五”時期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建設規劃》明確提出,到2035年,將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和世界創新版圖重要一極,科技創新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產生一批世界級科技領軍企業,主導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
(二)中關村指數的演變
為推動戰略目標化,目標指標化,指標動態化和可視化,中關村制定了中關村指數,且中關村指數的內涵越來越豐富,一級指標越來越精準。該指數被譽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中國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的“晴雨表”和“風向標”。中關村指數的發展演變,標志著中關村發展從最初的經濟增長、經濟效益和技術創新帶動和引領北京市經濟發展,到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成為全球國際創新中心,提升了中國在全球的創新影響力。
1.中關村指數1.0時代
2004年,中關村指數提出,到2011年,中關村指數以經濟和技術創新為主。2004年初,中關村指數開始試算。到2005年1月,北京市統計局向社會公開中關村經濟增長指數、經濟效益指數、技術創新指數、人力資本指數和企業發展指數5個一級指標、15個指標值,重點綜合描述了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狀況,總體評價了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水平。2009—2011年,中關村指數由創新創業企業、產業發展、創新能力、創新創業環境、國際化5個一級指標組成。
2.中關村指數2.0時代
2012—2017年,中關村指數進入圍繞創新和國際化微調整的2.0階段。2012—2013年,中關村指數包括創新環境指數、創新能力指數、產業發展指數、企業成長指數、輻射帶動指數5個一級指標;2014—2017年,中關村指數調整為創新環境指數、創新能力指數、產業發展指數、企業成長指數、輻射帶動指數、國際化指數6個一級指標,具體圍繞國際化指標、輻射帶動力指標進行微調。
3.中關村指數3.0時代
2018年至今,以創新引領、全球影響力和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的中關村指數進入3.0階段。為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關村示范區呈現的新特點、新趨勢,突出反映中關村的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全球影響力、科產城融合發展等,“中關村指數2018”以2013年為基期,基數為100,設置了創新引領、雙創生態、高質量發展、開放協同、宜居宜業5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至2020年末,中關村綜合指數為251.3,創新引領指數301.6,雙創生態指數388.9,高質量發展指數213,開放協同指數230.9,宜居宜業指數122.1(如圖1)。
二、中關村空間演變和特點分析
創新創業空間包括物理創新空間和虛擬數字空間,其中物理創新空間包括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第三方創新機構等空間集聚發展,具體類型包括高科技園區、創意工廠、科學單元、開放式創新校園、知識城市、科學城等;虛擬數字空間是伴隨新一代信息技術、互聯網、新媒體而出現的不同行業的學術交流群、特色任務和主題的創新社群,多樣視頻創新論壇和網絡會議等。[3-5]
(一)創新空間演變與城市空間形態和功能、創新用地供給和需求等密切相關
目前,中關村的建設發展遠超行政地域空間范疇,已經形成以中關村大街南北軸線的海淀園為核心,集聚全國創新要素,成為領跑高科技、硬科技和黑科技等關鍵技術的創新樞紐、創新體系,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空間上,中關村發展演變經歷“電子一條街”“一區五園”“一區十園”“一區十六園”4個創新創業空間的演變(參見圖2-1、圖2-2)。其功能相應從“電子一條街”“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中關村科技園”演變成“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校區—創新園區—科技城區(社區)融合的發展空間,是大學—產業—政府深度融合創新的綜合體。[5-8]通過分析中關村創新創業空間演變與城市功能和用地、空間鄰近關系、創新創業要素集聚程度等,可以發現其具備以下特點。
1.創新創業空間演變受城市頂層設計和空間功能演變影響
據中關村村史館資料記載,中關村曾是官商云集的驛站。隨著《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年—2010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的相繼出臺,北京功能定位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向政治、文化、國際交往和科技創新中心轉變。伴隨北京城市地鐵及快速交通網絡發展,城市功能和街道更新,中關村創新創業空間漸漸向外拓展。20世紀80年代初,電子一條街(1983年1月—1988年4月)自白石橋起,沿白頤路(今中關村大街)向北至成府路和中關村路,至海淀路一帶,東至學院路,形成大寫的英文字母“F”型地區,被人們稱為“電子一條街”,空間約4平方公里(參見圖2-1)。從功能和空間上看,目前“電子一條街”已建設發展成“中關村創新創業大街”。南起白石橋、北至清華大學西門,全長7.2公里,包括中關村南大街、中關村大街、中關村北大街及兩側的“創新核心功能區”“協同創新功能區”“專業創新服務功能區”“金融創新功能區”“特色創新功能區”5個重點功能建設區,清華西門—北大東門地區、中關村核心區(西區—東區)、海淀黃莊、四通橋、魏公村、首體等6個功能協同發展區,以及6個街道,中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科研院所等,是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海淀區園的核心區。
2.創新創業空間演變過程是街區向校區—創新園區—科技城區(社區)多功能融合創新發展過程,是建設創新綜合體的過程
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緊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等國家一流科研院所,是領先技術研發創新地?!侗本┦行录夹g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1988年)、《關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1999年)、《關于同意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批復》(2009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統籌發展規劃》(2020年)的相繼出臺,推進了中關村開放式創新校園、科技園區、創意園區、軟件園和數字園區等知識密集型空間的建設發展。中關村依托空間鄰近、創新認知鄰近、創新組織和社群的鄰近性條件,促進跨學科、跨專業的知識交流和學習,強化學術界、產業界、政界的深入接觸,實現科技創新、文化創意、商務會展等多種功能的融合。中關村在創新創業空間上呈現出知識創新空間、高技術產業空間和城市社區空間的耦合發展,從而從最初的街區,發展成新的創新綜合體,呈現出以科研院所和大學為母體,科技企業不斷繁衍,向外擴張帶動空間演變的特征。
3.創新創業空間演變過程是創新資源和要素優化配置的過程,是平衡創新用地供給和需求的過程
中關村海淀園處于北京市海淀區核心區,是北京市中心城區,在商業地租和城市土地價格“中心—外圍”圈層影響下,出現中關村海淀園創新空間用地不能滿足創新基礎設施和高新技術企業建設用地需求的問題。高新技術企業為降低創新成本、擴大高技術產品生產規模,開始進行分散化、外圍組團化發展,形成了以海淀園為創新中心區,豐臺園、電子城、昌平園、德勝園、雍和園、石景山園、亦莊園、大興生物醫藥基地、通州園為創新發展區,以京津冀、環渤海為主體并覆蓋全國的輻射區。其中,海淀園承擔研發、創新、總部運營等功能,重點發展高技術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區整合北京市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能源環保、數字內容和高技術制造業創新資源和要素,形成中關村“一區十六園,三十一組團”的創新創業空間格局(參見圖2-2)。輻射區實現中關村技術、產品、服務、品牌和模式的輸出與擴散,形成資源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格局。
(二)中關村創新網絡由全國協同創新發展到世界創新網絡核心樞紐
經過30多年建設發展,中關村發揮創新資源密集,研發活動活躍,創新成果豐碩等優勢,在全國各地(除西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港澳臺外),形成了以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為核心,以不同高新技術創新創業平臺為載體,以創新創業服務鏈、高新技術創新鏈、科技金融資金鏈為網絡,推動本地和北京高校、科研院所、高精尖企業、科技金融等創新資源和要素協同發展,形成知識研究、開發、商業化、孵化、創辦企業、新產品等創新要素和資源在全國的優化布局,形成中關村前沿技術與京外制造業的優勢互補。[7-9]
通過研究中關村與各地聯合建設的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創新創業內容和路徑等內容,發現中關村在全國乃至全球創新網絡具有以下3個特點:其一,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全國協同創新網絡服務平臺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城市群,中西部城市群相對較少。其中,京津冀城市群(99個)、長江三角洲城市群(37個)、山東半島城市群(15個)、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及粵港澳大灣區(14個),另外北部灣城市群、哈大長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分別是9個,成渝城市群是8個。天山北坡城市群和酒嘉玉城市群沒有協作創新服務平臺。其二,創新擴散受空間鄰近、認知鄰近、組織和社會鄰近的綜合影響。創新是一個社會過程,知識主體的空間集聚性和鄰近性促進知識溢出和提高創新效率,但并不是所有形式的知識都能輕易地在空間上發生轉移,某些知識(隱性知識、技能知識、行動中的知識)更多是通過社會學習過程在人際關系互動中轉移。[5]認知、組織和社會鄰近性作用,大于空間鄰近,甚至與區位無關。沿海經濟發達、科技水平相對較高,高校院所等創新資源豐富區域,協同創新服務平臺相對集聚??臻g區位較為鄰近的呼包鄂城市群和遼東半島城市群,因為創新人才、創新認知及創新水平相對薄弱,協同創新服務平臺分布相對稀疏。其三,深化與世界知名科技園區合作交流,成為中國鏈接全球創新網絡,展示中國創新成果的關鍵樞紐和平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和發展,中關村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鏈接全球創新資源,積極推動機構創新、模式創新,集團化、品牌化發展,以企業為主體,以產業為支撐,以人才為核心,以資本為保障,以服務為基礎架構,實現中關村與海外前沿科技產業的有機結合,成為中關村布局全球資源配置與推動國際化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機構。截至2019年底,共設立中關村硅谷創新中心、中關村德國創新中心、中關村波士頓創新中心、中關村以色列創新中心等4個海外創新中心。
三、中關村“一區多園”及全國10家一流園區比較分析
目前,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包括海淀園、豐臺園、昌平園、朝陽園、亦莊園、西城園、東城園、石景山園、通州園、大興園、平谷園、門頭溝園、房山園、順義園、密云園、懷柔園、延慶園等“十六園(大興—亦莊分開統計),三十一組團”。依據《北京統計年鑒(2021年)》和《北京區域統計年鑒(2021)》統計數據,筆者對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十六園的建設開發強度、高新技術企業集聚程度、科技創新投入產出效能等進行比較。同時,利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21)》,從全國高新區發展視角,將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與其他9個“世界一流”高新區進行比較,發現具有以下特點:
(一)中關村核心區海淀園的創新規模和創新總量較大,但創新效能和效率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2020年末,海淀園規劃總面積、總收入、研發開發人員和研發開發費用總量分別是17431公頃、29496.3億元、492141人、1987.1億元,占“十六園”總量的40.7%、40.8%、54.6%、52.5%,居“十六園”首位(參見表1)。但是,從開發強度(累計已開發土地面積/規劃中面積)、高新技術企業集聚程度(高新技術企業數/累計開發土地面積,單位:個/公頃)、科技創新投入產出效能(當年專利授權數/當年專利投入費用,單位:個/億元)、技術收入占總收入比重(%)來看,2020年末,海淀園分別是83.72%、0.58個/公頃、16.75個/億元、29.42%,分別居于“十六園”的第三、第六、第十五、第三(參見表1)。通過分析2020年末統計數據可知,中關村海淀區的科技創新規模和創新成果雖然很大,但是創新效率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二)中關村創新總量和創新規模最大,但是對外創新輸出和創新效率有待提升
依據《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21)》數據分析,可發現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有3個特點:其一,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總量和創新規模位居169家國家級高新區之首。在2020年末,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數、從業人員、技術收入、凈利潤和實繳稅收發展指標值位居全國國家級高新區之首,分別占全國169家國家級高新區的17.6%、12.6%、28.4%、13.4%、13.9%,占全國10家一流高新區(參見表2)的37.6%、31.7%、36.4%、36.6%、33.1%。其二,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對外聯系強度和規模有待提升。2020年末,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對外出口額僅為2667.8億元,低于深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211.7億元)和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770.8億元),位居第三,比上海張江少100多億元。這表明中關村科技創新國際化水平相對較低,創新能級還有待提升。其三,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技術貢獻率和單個企業平均實繳稅收相對較低。盡管在創新規模和創新總量上,中關村在全國優勢比較明顯,但是從技術收入/營業收入比和實繳稅收/企業個數(萬元/個)的比較來看,2020末,兩指標分別是22.2%和951.3萬元/個。其中,技術收入/營業收入比小于武漢東湖(34.2%)、杭州高新(30.4%)、上海張江(23.2%)、深圳高新(23.1%)、西安高新(22.9%)、成都高新(22.3%),在10家一流高新區中居第七;實繳稅收/企業個數(萬元/個),在10家一流高新區中居第九。
(三)中關村產城融合創新發展來看,未來需要提升部分園區產業發展與城市功能的吻合度
緊鄰城區和城區內部的園區,一方面是城市產業集聚和城市經濟的主要載體,另一方面又是用電、用水,排放二氧化碳較高的區域,實現產業經濟發展和城市人居環境協調發展,是城市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中關村“十六園”中以創新服務和高新技術軟件開發為主的園區主要集中在北京核心區、中心城區和生態涵養功能區,部分工業化比重較高的園區與北京市功能區發展不太吻合,需要在未來的發展中進行調整。2020年末,“十六園”非工業化率大于70%分別是海淀園(91.40%)、豐臺園(95.74%)、朝陽園(94.30%)、東城園(99.47%)、石景山園(96.93%)、門頭溝園(88.38%)和通州園(71.75%)。而工業化比重較大,非工業化率較低的懷柔園(23.74%)和延慶園(34.85%),需要在未來發展中提高現代科技服務業和高端商務服務水平,將部分與區域功能不符合的新材料制造、能源環保制造產業,按照“飛地模式”“園區合作模式”等生產方式進行合作或者轉移。
四、結語
文章研究中關村自主創新區30多年的發展歷程和創新創業拓展空間演變,發現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創新創業處于“領跑創新”發展階段,“十六園”創新創業發展規模和創新投入產出效能差異較大。在全球創新網絡中,中關村創新綜合體和協同創新網絡樞紐地位越來越重要。為促進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和世界創新版圖重要一極,今后還需在以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第一,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位于北京,創新人才、創新機構、創新政策、創新資金等創新資源密集,其發展前景取決于區內創新型企業的不斷繁殖和衍生,以及新技術新產品的不斷出現[10],而目前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和發展水平如何?哪種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有利于創新型企業的不斷繁殖和衍生及如何營造?強化科技—教育—經濟聯系顯得尤為必要,為此,需要深化研究中關村創新服務體系和創新服務網絡等內容。
第二,人才、資金和技術,是創新創業的三大要素。依據中關村發展定位和目標,要系統梳理中關村創新創業人才發展中的基礎和問題,研究未來創新人才發展供給和需求,提出創新人才結構,搭建創新人才平臺,細化創新人才管理,提高人才服務(人才數據庫和人才網)水平,優化創新人才投入和人才效能等。
第三,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包括“一區十六園三十一組團”,各園區和各組團創新創業發展各具特色,一方面如何深入融入北京市“三城一區”創新空間,另一方面如何促進創新型空間、人才社區與知識城市空間之間融合,建設產學研融合基地、創業型大學、科學城、技術走廊等,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注釋:
1.貿工技一體化:“貿”指貿易,如代理、代銷、經銷等;“工”指加工、生產,包括自己加工生產、委托加工、外協加工等;“技”指技術、研發,包括開發新技術、新產品等。貿工技一體化指同一經營主體的業務生態體系內,不同產品或服務的“貿”“工”“技”3種方式組合形成的公司運營模式和商業模式。
參考文獻:
[1] 王德祿.中關村文化是創業者的文化[J].中關村,2015(09):76.
[2] 陳春先.中關村二十年發展的思考[J].中國民營科技與經濟,2000(02)18-19.
[3] 王緝慈,等.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20-233.
[4] 呂拉昌,等.創新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182-208.
[5] 苗田,等.打造21世紀知識綜合體——再論世界的高技術園區[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21:80-96.
[6] 蘇文松,郭雨臣,苑丁波,等.中關村科技園區智慧產業集群的演化過程、動力因素和集聚模式[J].地理科學進展,2020(09):1485-1497.
[7] 姚永玲,金海波.創新產業的空間網絡與創新鏈——以中關村科技園為例[J].產業創新研究,2017(01):10-17.
[8] 譚成文,楊開忠.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問題剖析[J].中國軟科學,2001(04):92-96.
[9] 馮健,王永梅.中關村高校周邊居住區社會空間特征[J].地理研究,2008(04):1003-1015.
[10] 王緝慈.關于北京中關村發展模式的深層思考[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0(01):54-57.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Zhongguancun and the Innovation Comparison of “Multiple Parks in One District”
Liu Hui
(Beijing Jingtia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Co.,Ltd.,Beijing,100037)
Abstract:In order to better judg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Zhongguancun and scientifically formulat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Zhongguancun,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in Zhongguancun over the past 30 years. By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Zhongguancun. This paper through spatial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to study Zhongguancun,The results show tha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evolution,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Zhongguancun is divided into three development stages:“imitation innovation”,“independent innovation”and“leading innovation”. In terms of spatial evolution,the development of Zhongguancun is a process of multi-functional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from blocks to campuses,innovation parks,science and technology urban districts (communities),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complexes. By comparing zhongguancun “One district with multiple parks”and 10 national first-class high-tech zones,it is found that zhongguancun“one district with multiple parks”has great differences in innovation scale and innovation input-output efficiency. Compared with the top 10 national high-tech zones,The Innovation scale and total volume of Zhongguancu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are the largest,but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innovation output and innovation efficiency.
Key words: Zhongguancun;Time and space evolution;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