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新
麗江是一個充滿自然之美和古老文化的神奇地方。而阿來則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用心觀察體悟自然生命狀態、表現生命激情和哲理思考的作家。
在《一滴水經過麗江》一文中,阿來用“一滴水”串起麗江古城的山山水水、前世今生和獨特風貌,將物我一體、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識融入幻化無窮的“一滴水”之中,在時空轉換、縱橫交織中,顯現出瞬間與永恒的生命意蘊。
作為一個藏族作家,阿來以其民族“萬物有靈”的獨特生命體驗和視角,將目光和心靈與雪山、森林、野花、瀑布和河流融合,字里行間洋溢著與自然萬物的私語。“‘水這個物質本身并不是一個擁有自知狀態和覺知能力的在者,是作者以其自身主觀心性比附,‘水所見內容亦是作者主觀想要表達的內容,蘊含著作者對自然、生命的熱愛。”①
之所以選擇“一滴水”作為主角,那是因為水是麗江古城的靈魂,水是納西族的生命之源,水孕育出了世間萬物。“一滴水”的形象在文中更是作者自由靈魂的象征。它幻化無窮,從玉龍雪山上的 “一片雪”,到“緩緩向下流動”的冰川上“堅硬的冰”,再到沉默太久,“終于可以敞開喉嚨大聲喧嘩”的瀑流,以及那流經四方街、中河甚至金沙江的歡暢的河水……
這“一滴水”是汪洋恣肆、幻化無形的。它一會兒飛舞于天,是高空氤氳的霧氣,是飄飄灑灑的雪花,一會兒又遁地,結成冰,化為水,從森林、野花和草甸身邊,從“麗江壩”構筑著最初的四方街的木氏家族及其百姓,還有把麗江的名字傳向遠方的徐霞客身邊流過……這“一滴水”還會歷經數百年的沉睡,再生于二十一世紀的新麗江,還會聽到已經聞名于世界的麗江古城各色人等的不同語言,還會在水車高處看到潭水映雪、水漫石街,看到獅山翠柏、古屋重重、老街蜿蜒……這“一滴水”幻想著被摻入硯池,寫進東巴文字的“水”中,這“一滴水”又被澆花婦人灑落香氣隱約的蘭花上,傾聽客人、主人的暢快交談,借助微風,跳落花朵,被澆花壺帶回黃昏時分五彩斑斕、歡歌陣陣的河流之中……
《一滴水經過麗江》中這樣的文字,是一種聲音,一種天籟之音,是凝聚著豐盈精神力量的聲音;阿來筆下這“一滴水”,串起了麗江古城的山川風物、民俗文化和古往今來,這“一滴水”跳蕩著水的靈性和自由,跳蕩著生命的激情和詩意。它有著玉龍雪山之巔原始古樸的形貌,它有著奔流而下、奔向大海的雄心,它有著伴隨森林、野花的爛漫,它有著傾聽納西村民聲聲呼喚的激動,有著幾百年沉睡后的好奇和眼界大開,更有著流經四方街時對古老納西文化的依戀和人間溫情的濡染……它充滿了生命的靈性,將自然(“一滴水”)與人(“我”)化作渾然的一體,將宇宙間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輪回融入這“一滴水”的萬千情態之中,生成出樸拙自然、古韻悠長的意境,綻放出物我一體、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蘊。
究其根本,我們從阿來的生命經歷中或許能夠讀解到阿來這樣的生命激情的由來:“阿來生長于幾近隔絕的藏域邊界,藏族那種渾然天成、未經雕飾的自然環境、人文風光便成為他審美視域中的全部內容,在對這種純生命形態的體悟中,阿來形成了對生命原始、浪漫的詩性認知,并逐步成為其美學觀念的基本內核。”②
從《一滴水經過麗江》的文字中,我們深深感受到,作者將滾燙的血液與真實的情感,潛行在字里行間,打動著一個個讀者。
《一滴水經過麗江》不但“將人的感覺和意識依附于一滴水中,通過一滴水流經麗江,寫出有關麗江的新奇感受”,而且“超越時空的限制,能夠更全面、立體地表現麗江的各個側面,讓游記所表現的對象形成統一的有機體。”③
阿來以“一滴水”的主觀視角,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文章里的“我”化作精靈般的“一滴水”,它的“經過”不僅僅是對二十一世紀嶄新麗江城美麗身姿的驚鴻一瞥,更是跨越數百年的浪漫多彩生命歷程的且行且吟;不僅僅是由云中漫步到雪山之巔的高處不勝寒,更是歷經山崖跌落,伴隨森林、野花,流過麗江壩的洋洋灑灑、閑庭信步……自由的“一滴水”隨心地勾連了歷史的星空和現實的燈火,空靈的“一滴水”點亮了黃昏時分雪山、森林、山茶花環抱的麗江城的萬家燈火與脈脈溫情。
這里的“經過”不僅是物理上的“路過”,更是“一滴水”這個抒情主體與麗江周邊自然環境的時空交匯和生命融合,這“一滴水”從遠古走來,歷盡跌宕起伏、光明黑暗,終于來到了充滿生機活力的二十一世紀,正可謂“麗江春色來天地,玉龍飛雪變古今”。作者將“一滴水”放進歷史的長河,給讀者以穿越數百年的歷史縱深、悠遠感覺。
作者的筆觸雖然隨著這“一滴水”流連于嶄新的麗江古城,時而高揚于水車之巔,時而徜徉于中河之中,徘徊于市井之中、銀店門外、蘭花葉畔,聽古老音樂、賞東巴文字、知人情世故,讓人深深感受到這是多少歲月的累積和沉淀,才造就了眼前麗江的興旺與雋永,文章將轉瞬回眸間自然和人文景象的細膩刻畫、描摹置于久遠悠長的生命延續與演變的粗線條勾勒大背景下,“點”(“一滴水”歷經的一件件物)的曼妙與“面”(麗江古城今貌的一幅幅景)的雋永,以及“線”(麗江古往今來的悠久歷史)的悠長,構成了《一滴水經過麗江》的浪漫“三維”空間,生命的情態、色彩與時間、空間相映成趣,不斷轉換,縱橫交錯,騰挪跌宕,讀后頓有“精騖八極,心游萬仞”之感。
參考文獻:
①朱秋虹《為有“活水”源頭來——阿來〈一滴水經過麗江〉文化解讀》。《語文建設》,2019(12)P59。
②謝慧《論阿來原生視野中生命的三重內蘊——以散文〈一滴水經過麗江〉為例》。《文化學刊》,2017(8)P68。
③詹丹《新奇效果的追求及其不足——讀阿來的〈一滴水經過麗江〉》。《語文學習》,2019(2)P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