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云
2016年12月,在西安市教科院賈老師的帶領下,我十分榮幸地參與了統編初中語文教科書的試教工作。我試教的課文是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一滴水經過麗江》。當拿到還未面世的教材時,我的內心激動澎湃,蕩起層層幸福的漣漪。何其有幸地與美好相遇,就像冬日里遇到暖暖的陽光。阿來那鮮活的文字讓人一見傾心,那曾經游歷過的麗江隨一滴水的流動而復活——清溪環流,淡煙疏柳,飛檐紅袖,歌舞蹁躚;青石板路,曲橋狹徑,銀飾彩服,東巴文字。吹皺的水面蕩起微瀾,一幅用飄逸、酣暢的筆法勾勒的水墨畫緩緩展開,將一切美景都融于畫軸,靜靜垂立在高原姑蘇,等待著你的品鑒。
精思巧構,水到渠成。初讀癡心,懷著對麗江的摯愛,我竟無從下手。這樣一篇美文佳作如何將其美感傳達給學生,讓其在美中徜徉,而不是肢解割裂,面目全非。在無任何參考的情況下,我反復讀文本,讀單元提示,經歷百轉千回、冥思苦想的不解,漸漸步入山重水復、柳暗花明的境界。單元提示中有云“了解游記的特點,把握作者的游蹤、寫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語言,欣賞、積累精彩語句”。精巧的教學設計自然也圍繞這一單元的教學重難點展開。
首先,激趣導入,揭示課題。我在課前播放《彩云之南》這首歌,讓學生暢談去麗江的感受,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接下來,默讀課文,感知大意。看看一滴水經過了麗江的哪些地方?學生自主梳理出“一滴水”的游蹤,把握重點游歷的地方是“四方街”。此環節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閱讀、板書,教師僅做引領者即可。
繼而,細讀課文,賞析文段。抓住文中一個地方,談談此處景物的特點。本文語言耐人尋味,不勝枚舉。正所謂短短千余字,盡顯麗江歷史文化、地方特色、風土人情、自然風光,寫法上也是“正側描寫相結合、妙用修辭添生動、俯仰遠近角不同、情景交融表贊美”!此環節讓學生充分地讀書,讀出聲,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讀出神,讀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始終將朗讀、思考、交流貫穿其中,指導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麗江的神奇和美麗,感受作者對麗江的喜愛之情。
接著,讀中學寫,學以致用。自選一處美景,仿照示例,將它寫成一節小詩。教師示例:“啊,麗江壩!你是山間美麗的大盆地,從玉龍雪山鋪展開去,鮮花簇擁將你裝點,綠水環繞將你擁抱。”學生結合自己對麗江的了解,充分利用文本語句,寫出所選景物的特點,流動的文字化成詩行,讓人拍案叫絕。 “啊!落水洞!你是麗江幽謐的深潭,從高山溪流跌落地下,巖石跌宕此起彼伏,水道曲折幽深漸長。”“啊!黑龍潭!你是神女偶然遺落于世的銅鏡,從象山腳下蜿蜒開去,亭臺樓閣花草掩映,玉龍雪山對你梳妝。”“啊!四方街!你是九州西南的一支野百合,沿玉龍雪山開遍高原之間,水車輾轉、時光點綴你的名字,小店徘徊、人群簇擁伴你入夢。”此環節關注個體差異,讀寫結合,讓學生學以致用,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最后,對比閱讀,體會寫法。魯迅先生認為“教師愈會比較,就愈有益處”。因此,比較閱讀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具有突出的意義和作用。通過對比,學生明晰兩篇文章寫法的差異,語言風格的不同,從而提高了閱讀、鑒賞能力,提升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后作業布置為“運用本文的寫法,寫故鄉的一處景物”。這是課堂學習的延伸,是課堂仿寫基礎上的再創作。這一作業,實現了由段到篇、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寫作訓練目的,達到語言文字“運用”的最佳境界。
“我創造,所以我生存。”羅曼·羅蘭如是說。由于是試教活動,沒有任何參考可以借鑒,我們所做一切都是創造、都是創新,它考量一個教師處理、整合教材的能力。初教此課時,我就感到本文寫景特色不太明顯,大概是寫給小學生的緣故,作者寫景上不著筆力,只是水到渠成、自然帶出。再讀慧心,我仔細審視文本,理性思考,智慧考量,做出了教學策略上的調整。
統編教材負責人王本華老師也說:“本文入選教材,就是因為這篇文章實際上比較另類。為什么說它比較另類?大家從這個題目可以看出來,它既不是那種抒情的,也不是寫景的,也不像是記事的……我們要把這個獨特的地方教給學生,讓學生體會到我們寫游記有另外的寫法,而不是某一個時間、某個人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感想。”
故此,我將賞讀文本的能力點落到能夠大體了解每處寫景的特色,不再過多深入賞析上做文章;將課堂重點落在學生的仿寫上,聚焦語言文字的運用,實現讀寫結合,從課內到課外的遷移,學生在課外寫出了《一片落葉飛過長安》《大明宮墻上的一片瓦》《一陣風吹過西安》等佳作。這次策略調整,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寫作,并能夠運用第一人稱、擬人化寫法生動描摹出西安特有景致,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當統編版教材正式發行并觀諸多同仁教學設計之后,我再次翻開文本,精研教學設計,進行自我審視。三讀悟心,內在自省,反思才能砥礪前行。比如,教學設計的環節較多,蜻蜓點水不如深耕易耨。能否刪掉對比閱讀環節,將剩下的環節做實做細,不必貪多求全,陷入“走過場”的泥淖。比如,賞析環節的引導仍有欠缺,毫無章法不如有條不紊。能否把麗江之美分為風景美、建筑美、精神美三個層面,讓學生加深對美的認識,“向青草更深處漫溯”,以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
三讀見真心,滴水顯性情。細讀文本,老師在文本的字里行間穿梭;精思巧構,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批文入情。師生攜手,用至真至純的生命去領悟作者的真性情,那就一定會收獲一滴水的微小感動和精神的極大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