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娟
故鄉是麗江。每當旭日升起之時,玉龍雪山山頂,冰雪消融成一塊塊晶瑩的冰,霧氣繚繞,形成滴滴純凈的水,水一滴滴匯聚,形成一條條溪流,流向四面八方,經過納西村落,經過木王府,經過茶馬古道,最后匯入金沙江。為什么水最能代表麗江?跟隨阿來的筆觸,我再次回到故鄉麗江尋找答案。
青石板街上人流如織,匯聚著一個個或抒懷或喜悅的臉龐。我匯入人流,一串叮叮當當的鈴聲響起,看見綿長的河水上橫臥著一座古樸的小橋,幾朵蓮花狀的燭燈靜靜地飄著,河上水車吱吱呀呀吟哦出麗江序曲。水流之處生長出錯綜復雜而向外鋪開的一座座宅院。水是如此鐘愛納西族,每家每戶每個宅院都有溪水流過!我信步往前,走到一個拐角,陽光正好灑在墻上,投射出斑駁的光暈。身著納西服飾的阿婆佝僂著背,手中握著馬草做成掃帚,用水清掃著門前的空地,她在用水掃街!水過家門便是福。陽光成了一道道金色的皺紋,深深地印在了老人臉上。祥和的畫面讓我放慢腳步,生怕驚擾。哦!原來長居于此的納西人民早已與水密不可分。
水就像麗江,純凈包容。如水的性格生發出的閑適,讓這里成為當代的世外桃源。吸引一批批的人來駐足、感受,再積蓄力量去人世闖蕩。
沿著溪水再走一段路便是木府,所謂“北有故宮,南有木府。”第一感覺是:莊重、嚴肅但又不失豪放。歷史的記憶魚貫而入:納西族首領木氏自公元1253年的“元跨革新”到1723年的“改土歸流”,歷經元、明、清三個朝代。入木府需經三道門關。第一道門關——宮門,匾額書寫得大氣端莊。第二道門關——天雨流芳。指皇恩浩蕩如雨,從這不難看出納西人民的忠節之氣。第三道門關——忠義坊,與第一道門關的儒雅不同,一種江湖草莽的氣息撲面而來,似乎與西南少數民族的身份更相符合。忠義二字讓我想到虎跳峽波濤的怒吼,從西南邊地發出的澎湃力量,一樣摧枯拉朽。
這種力量感似乎與之前的柔軟矛盾,水還能代表麗江嗎?
走出木府,再次踏上青石板路。“大家腳下依稀可見的馬蹄印就是當年行走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留下的痕跡”,一個導游正在介紹茶馬古道,順著他的聲音往下看,果然能看見馬蹄的印子。那群牽馬的人,他們從群山萬壑中走來,不遠處巍峨高聳的雪山讓我無法想象他們怎么跋涉過那么陡峭的山路,也許順著水的指引往深處走,還能在深山老林中撿到破損的鐵掌。他們在麗江這個驛站短暫休息,這群馬幫漢子們又順著深山峽谷向遠方走去,順著古道走向當時世界文化交流的前沿,留下堅韌與希望的背影。
就像歌里唱“山間,云霧飄蕩;水呀,清澈流淌;雄鷹在空中翱翔,阿媽的笑聲在古道間回響,茶馬,神秘的古道,風情將你深深纏繞;茶馬,悠遠的古道,滄桑的玄機中多少奧妙。”那是穿巖透壑的力量!
水就像麗江,粗獷迸發。卷起千堆雪的力量孕育了勇敢堅韌的納西族,他們如雄鷹在高山深谷中穿行,撕開野蠻的外衣,創立輝煌耀眼的文化。
我終于,在一滴水中讀懂了麗江!
(指導教師:譚肖)
這是個很細膩的女孩。在和我聊起麗江城里灑水阿婆和茶馬古道時,一改往日文靜,眼睛發亮興奮不已。阿來的文章讓她沉醉,也讓她迷惑——為什么會是水?水對麗江的意義是什么?她用自己對麗江的熟悉與喜愛找到了答案:至堅至柔的水就像麗江的性格——包容柔軟又不失力量。文章結構清晰,以兩段“水像麗江”開頭的議論,將文章分為兩個部分,以灑水阿婆寫柔軟,以木府古道寫堅韌,揭示了作者在麗江尋找答案的思考過程。對灑水阿婆和古道的描寫,則刻畫了兩種截然不同又極具代表性的納西族形象,讓人身臨其境,和阿婆一起慢時光,站在馬蹄印上用思想觸摸歷史的溫度。透過她的文字,麗江是厚重的,也是可愛的。
——點評教師:云南省昆明市第八中學 譚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