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航
我只身前行,仿佛帶著一萬雄兵。
——題記
曾有人這樣解析孤獨:兩個字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走獸,有飛蟲,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口,人情味十足。然而,人間繁華多笑語,唯我空余兩鬢風。景象再熱鬧,似乎都與我無關,這便叫孤獨。
孤獨不是生機的靜止,孤獨不是言語的停滯。
“寂寞會發慌的,但是孤獨是飽滿的。”陶潛詩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車馬如何不喧?心如何不偏?只因享受孤獨并不是刻意地追求寂寞,也不是刻意地放棄勃勃生機,而是于喧囂中保持心境的空靈,守住一片清凈之地,這樣才能于黑白中自由歌頌彩色,也可以在彩色中朝圣黑白。也正是在這種孤獨中,蘇軾泛舟赤壁,尋得人間清歡之味;正是這種孤獨中,梵高愛得熱烈,活得固執,培育一園奇葩;正是在這種孤獨中,木心朝乾夕惕,探索真理,創造震撼人心的傳世經典。他們的生活依舊靈動,他們的言語依舊熾熱,他們只身前行,但是孤獨的靈魂卻照亮無窮的黑夜,踽踽獨行,極其自然,極其自由。
孤獨不是形單影只,孤獨不僅有蒼白荒涼。
為了不身處于孤獨的境地,我們常常緊跟他人的步履。或許我們從未正視過孤獨。比起在意與畏懼孤獨灑下的陰影,我們是否真正聆聽過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若是為了消除內在的孤獨感而一味擴大交際圈,又是否會帶來愈加強烈的孤獨?在如今這光怪陸離的世界里,孤獨顯得一文不值卻又泛濫成災。真正孤獨的人,會是安靜的,而非向外不斷嘶吼自身對溫暖的訴求;真正孤獨的人,會是優秀的探險家,會專注于探索自己腦海與內心那宏偉開闊的嶄新世界,而非向外界不斷伸展脆弱而不成型的枝丫;真正孤獨的人,會尋求自身與外界的平衡,會更加專注自己內心的聲音,同時也不會斷絕對外界的渴望與期許。
孤獨真的值得一試。孤獨是內心世界的狂歡,沒有與內心交談的機會,不會懂得和自己獨處;孤獨是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孤獨是個體與外在的橋梁,沒有孤獨的懸空與投下的陰影,我們無法尋得一處蔭蔽,一處真正容納自己與晦暗的境地。
孤獨是自我的沉淀,不是自哀的沉淪;孤獨是一種與自我相處的能力,每一棵健康的樹,都是孤獨地刺向蒼穹,忍得了長路漫漫,孑影煢煢,才能觸碰天高海闊,遇見繁花盛開。
(指導老師:劉萬春)